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现实、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从以前的多文字变为图文并茂,低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主题情景图,现实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蕴涵在这些情景图中,需要学生去仔细观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才能有所发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如果不会数学观察,他们的数学学习就无从谈起。所谓数学观察就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来观察,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对象的数、形,以及数形结合等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包括观察对象数量的多与少、对象数量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对象中符号、字母、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观察,提升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数学情境,明确观察对象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应只注重情境的生活化、趣味化,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还应注重情境的数学味,要基于数学知识,要为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服务。数学化的情境,能启迪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去发现。例如,在教学“搭配”问题时,一位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与班级中每一位同学一一握手,请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的握手,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就很自然地突出了“搭配”这节课的“要不遗漏不重复就必须有序进行”的数学思想。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创设情境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果观察对象是实物、模型、图片等静态物体,那么尽量要使观察对象的颜色鲜艳,有时也可以准备多个观察对象,便于学生观察。如果能使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以突出观察对象就更好了。比如,认识长方体棱的特点时,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动态看到12条棱分成三组,每组相同方向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再比如,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静态观察很难发现,如果用多媒体显示,既便于学生观察,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提出数学问题,明确观察目的要求
在每次观察前,教师不能只简单问一句:“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而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师或从数的多少、大小、数的联系等数的特点,或从观察物体的几何形状、空间位置等形的特点这些方面来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来观察,使观察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样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使学生尽快获取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有用的数学信息。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教师在学生认识了面、棱、顶点后,就可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顶点有什么特点?而在学生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不同之处?此外,在明确观察要求后,也要注意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独立观察的空间,避免观察走过场,使每个学生的观察都能有收获。
三、指导观察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1.有序观察。自上而下,从左往右,由内而外,甚至不同事物的颜色、形状、个数等都可以作为观察的顺序。当然观察顺序不作统一规定,只要有序就行。例如,下面一组找规律填数。
9×6=54
99×96=9504
999×996=995004
9999×9996=99950004
10个9 9个9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先从上往下看,第一个因数都由数字几组成?它是怎么变化的?第二个因数都由哪几个数字组成?这些数字中谁在变,谁不变?积都由哪几个数字组成?这些数字中谁在变,谁不变?再从左往右看,这些在变化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要教师坚持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将大有裨益。
2.选择观察参照物。在观察事物的方向、位置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观察的结果就不同,因此要根据要求正确选择参照物来观察。例如,二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中的课后习题:“桃园在水库的哪个方向?”参照物是水库,要求学生观察时就要先找水库。如果是问“水库在桃园的哪个方向?”参照物就是桃园,然后再找水库。
3.分类观察。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的认识”时,学生先写出自己学号的因数,汇总后,请其他学生观察,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这样先分类,再观察,便于学生抓住同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与其他类别的联系与区别。
4.对比观察。例如,在二年级学习了“9的乘法口决”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帮助记忆。(1)观察比较每一句口诀的积,你发现了什么?(下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下一句少9。)(2)观察比较这些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你发现了什么?(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3)观察比较积的十位数与第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积的十位数都比乘数少1。)◆(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创设数学情境,明确观察对象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应只注重情境的生活化、趣味化,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还应注重情境的数学味,要基于数学知识,要为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服务。数学化的情境,能启迪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去发现。例如,在教学“搭配”问题时,一位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与班级中每一位同学一一握手,请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的握手,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就很自然地突出了“搭配”这节课的“要不遗漏不重复就必须有序进行”的数学思想。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创设情境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果观察对象是实物、模型、图片等静态物体,那么尽量要使观察对象的颜色鲜艳,有时也可以准备多个观察对象,便于学生观察。如果能使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以突出观察对象就更好了。比如,认识长方体棱的特点时,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动态看到12条棱分成三组,每组相同方向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再比如,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静态观察很难发现,如果用多媒体显示,既便于学生观察,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提出数学问题,明确观察目的要求
在每次观察前,教师不能只简单问一句:“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而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师或从数的多少、大小、数的联系等数的特点,或从观察物体的几何形状、空间位置等形的特点这些方面来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来观察,使观察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样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使学生尽快获取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有用的数学信息。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教师在学生认识了面、棱、顶点后,就可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顶点有什么特点?而在学生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不同之处?此外,在明确观察要求后,也要注意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独立观察的空间,避免观察走过场,使每个学生的观察都能有收获。
三、指导观察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1.有序观察。自上而下,从左往右,由内而外,甚至不同事物的颜色、形状、个数等都可以作为观察的顺序。当然观察顺序不作统一规定,只要有序就行。例如,下面一组找规律填数。
9×6=54
99×96=9504
999×996=995004
9999×9996=99950004
10个9 9个9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先从上往下看,第一个因数都由数字几组成?它是怎么变化的?第二个因数都由哪几个数字组成?这些数字中谁在变,谁不变?积都由哪几个数字组成?这些数字中谁在变,谁不变?再从左往右看,这些在变化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要教师坚持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将大有裨益。
2.选择观察参照物。在观察事物的方向、位置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观察的结果就不同,因此要根据要求正确选择参照物来观察。例如,二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中的课后习题:“桃园在水库的哪个方向?”参照物是水库,要求学生观察时就要先找水库。如果是问“水库在桃园的哪个方向?”参照物就是桃园,然后再找水库。
3.分类观察。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的认识”时,学生先写出自己学号的因数,汇总后,请其他学生观察,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这样先分类,再观察,便于学生抓住同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与其他类别的联系与区别。
4.对比观察。例如,在二年级学习了“9的乘法口决”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帮助记忆。(1)观察比较每一句口诀的积,你发现了什么?(下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下一句少9。)(2)观察比较这些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你发现了什么?(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3)观察比较积的十位数与第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积的十位数都比乘数少1。)◆(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