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女画家冯琎,喜工笔,亦嗜爱文学,尤擅作诗歌。
冯琎的画,和她的人一样清纯朴实。
认识冯琎已经有十余年了,这是一位舍得下功夫,也确实下了许多功夫的女画家。在她的儿子刚满两岁的那一年,为了心中追求的艺术,她顽强地顶着各方面的压力,通过文化和专业的考试,以较好的成绩迈进心中向往的全国权威美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进行中国画的全面学习,在学校的正规训练,不仅为她奠定了艺术之坚实基础,而且使其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国内外历代艺术大师的不同风格,在校园生活中,她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技巧,并且深得老师们的器重和赞赏。在美院学习的第一年她创作的工笔画《桑叶青青》参加了由浙江省文化厅和省美协主办的美术大展;第二年又以《瞬间》参加了省体育美展;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来的磨砺,使冯琎的画笔逐渐成熟起来,她的作品频频亮相各类大展。冯琎不仅在绘画创作上获得了丰收,在学校的各门功课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此,她被中国美院评为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毕业后冯琎又回到了原来工作的单位,这里并没有理想的岗位等着她,一时间也很难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工作,一个有希望发展的青年画家暂时委屈在一个和美术毫无关联的工作中,逆境无情地铸就了冯琎的寡言与沉默,或许她觉得一切都不足为外人道了罢。“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和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勇气与执著,这就是那时冯琎钟情于绘画艺术的写照。
然而艺术毕竟是神奇的,它能给人带来寂寞与孤独,但也能使人战胜寂寞与孤独。砚边的苦寒使冯琎变得比先前更加雍容豁达起来,她就像一棵婀娜多姿的杨柳,深深扎根于杭嘉湖水乡的岸边,汲取着江南历史文化的甘露,如醉如痴地探索着江南文化的精髓,继而用一个水乡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仔细勾勒着一幅幅她眼中的世界,让每一片花瓣、每一片草叶都来诠释她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解悟。在她的眼里,在她的笔下,一切的自然之物都与人类一样拥有着鲜活的骨肉和顽强的生命。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所描摹的场景物象之中,融入了一场与逆境与命运的搏斗。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仔细揣摩画的题材内容、绘画技巧,她寝食难安、物我两忘。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痴迷,她的工笔人物画、花鸟画,“状物写生,殆出天巧”,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和知名画家、评论家的广泛好评,尤其是近年来冯琎在中国画坛上成绩斐然,作品曾在全国“老莲杯”中国人物画大赛、浙江省“东方杯”群星美术书法大赛、浙江省第三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浙江省中国人物画大展中屡屡获奖,2003年8月,工笔画《采莲染指香》和《鸟鸣山更幽》分别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2004年10月,插图《小凤仙传奇》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2008年5月,工笔画《知音》在《首届全国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获优秀奖;2009年9月,连环画《白蛇传》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艺术是有情的,它会眷顾所有的勤奋者。2003年,终于“时来运转”,冯琎被调进海宁市文化馆从事专业美术工作,2009年,又因为专业成绩突出而被调进海宁市文联创作研究室担任专业创作员。
冯琎在作品中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和诗情画意,这是她在无数次的尝试中逐渐找到一种能寄托情感的语言方式。她画中的女性是女子情感的自我抒发:而翎毛、苇草、芭蕉,虽纤细却不拘谨,虽古雅仍清丽,她着力倾注情意于诗梦意境中,宣泄自己内心柔美的情感——那种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画语,因其笔笔发自心底,故而往往满纸清香,满幅风姿。
韶华而逝,然则艺海无涯,在冯琎身上,体现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作为老师,我为她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而欣慰,并衷心地祝愿她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创作出更多上乘的佳作来。
冯琎的画,和她的人一样清纯朴实。
认识冯琎已经有十余年了,这是一位舍得下功夫,也确实下了许多功夫的女画家。在她的儿子刚满两岁的那一年,为了心中追求的艺术,她顽强地顶着各方面的压力,通过文化和专业的考试,以较好的成绩迈进心中向往的全国权威美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进行中国画的全面学习,在学校的正规训练,不仅为她奠定了艺术之坚实基础,而且使其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国内外历代艺术大师的不同风格,在校园生活中,她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技巧,并且深得老师们的器重和赞赏。在美院学习的第一年她创作的工笔画《桑叶青青》参加了由浙江省文化厅和省美协主办的美术大展;第二年又以《瞬间》参加了省体育美展;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来的磨砺,使冯琎的画笔逐渐成熟起来,她的作品频频亮相各类大展。冯琎不仅在绘画创作上获得了丰收,在学校的各门功课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此,她被中国美院评为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毕业后冯琎又回到了原来工作的单位,这里并没有理想的岗位等着她,一时间也很难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工作,一个有希望发展的青年画家暂时委屈在一个和美术毫无关联的工作中,逆境无情地铸就了冯琎的寡言与沉默,或许她觉得一切都不足为外人道了罢。“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和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勇气与执著,这就是那时冯琎钟情于绘画艺术的写照。
然而艺术毕竟是神奇的,它能给人带来寂寞与孤独,但也能使人战胜寂寞与孤独。砚边的苦寒使冯琎变得比先前更加雍容豁达起来,她就像一棵婀娜多姿的杨柳,深深扎根于杭嘉湖水乡的岸边,汲取着江南历史文化的甘露,如醉如痴地探索着江南文化的精髓,继而用一个水乡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仔细勾勒着一幅幅她眼中的世界,让每一片花瓣、每一片草叶都来诠释她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解悟。在她的眼里,在她的笔下,一切的自然之物都与人类一样拥有着鲜活的骨肉和顽强的生命。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所描摹的场景物象之中,融入了一场与逆境与命运的搏斗。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仔细揣摩画的题材内容、绘画技巧,她寝食难安、物我两忘。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痴迷,她的工笔人物画、花鸟画,“状物写生,殆出天巧”,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和知名画家、评论家的广泛好评,尤其是近年来冯琎在中国画坛上成绩斐然,作品曾在全国“老莲杯”中国人物画大赛、浙江省“东方杯”群星美术书法大赛、浙江省第三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浙江省中国人物画大展中屡屡获奖,2003年8月,工笔画《采莲染指香》和《鸟鸣山更幽》分别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2004年10月,插图《小凤仙传奇》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2008年5月,工笔画《知音》在《首届全国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获优秀奖;2009年9月,连环画《白蛇传》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艺术是有情的,它会眷顾所有的勤奋者。2003年,终于“时来运转”,冯琎被调进海宁市文化馆从事专业美术工作,2009年,又因为专业成绩突出而被调进海宁市文联创作研究室担任专业创作员。
冯琎在作品中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和诗情画意,这是她在无数次的尝试中逐渐找到一种能寄托情感的语言方式。她画中的女性是女子情感的自我抒发:而翎毛、苇草、芭蕉,虽纤细却不拘谨,虽古雅仍清丽,她着力倾注情意于诗梦意境中,宣泄自己内心柔美的情感——那种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画语,因其笔笔发自心底,故而往往满纸清香,满幅风姿。
韶华而逝,然则艺海无涯,在冯琎身上,体现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作为老师,我为她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而欣慰,并衷心地祝愿她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创作出更多上乘的佳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