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需求下,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应运而生,群众文化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广场舞因其强身健体的特性,是当下普通百姓的娱乐活动之一。本文选取北海公园的广场舞为调研对象,以广场舞的存在原因、公园对广场舞的态度、广场舞舞蹈语言几个角度为着眼点,并总结了调研过程的不足,以期对时下大热的广场舞进行浅层剖析。
[关键词]广场舞;大众娱乐;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J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0-0080-02
一、随方就圆,紧随时务——广场舞存在原因剖析
广场舞是一种放松的娱乐活动,人们可以在广场上随意地施展自己的舞姿,是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以操、舞为载体,并体现音乐主题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此次调查主要选取了交谊舞组、太极组和多样舞蹈组作为调查对象,为何北海公园的广场舞能够生存下去,并形成一个个团体?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有益身心和门槛较低这两大属性促使大家广泛参与其中,并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态势。
通过调查发现,参加广场舞蹈的首要目的就是强身健体:“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这样的回答几乎每个被采访者都说过。另外,广场舞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老师的MP3里有200多支舞蹈,为了不得老年痴呆,一直在学习新舞蹈,一般一个月根据舞蹈的难度会进行1~2支新舞蹈的学习,跳得很熟的舞蹈会淘汰,目的是接受新鲜事物,不断进行大脑锻炼,防止老年痴呆。”对心理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参与者的心情变得更愉悦:“大家在一块说说笑笑”,其次是人际关系变广:“相处融洽就好”。门槛较低也是广场舞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是费用低,“交谊舞组:电费,一年五十元,年初就缴费;太极组:电费,一月五元,按月缴费”,其次是加入团队没有条件:“加入看缘分”“在居委会有演出的时候,参加会有服装道具,演出的时候要求比较严格,会进行排练,在公园只是健身”。
二、函矢相攻,龃龉不合——调查中的突发事件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一个意料之外的事件让调查者措手不及。在采访第一组——太极组时,公园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调查者进行了干涉,并让保安制止了采访。北海公园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原是辽、金、元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北海公园并不是普通的供大众健身娱乐的公园,而是一个承载着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景点,因此,北海公园的广场舞会破坏景区的整体氛围、影响游人的旅游体验,而对广场舞的采访会对广场舞团体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使他们的行为愈演愈烈。由此,工作人员严肃而坚决的态度便不难理解了。
国家在公共噪声管理方面有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一)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1]工作人员的做法有理有据,但是广场舞的噪声真的会影响到他人吗?调查者分别采访了每天在北海公园锻炼的人和从外地来北海公园旅游的人。每天来锻炼的人如是说:“我没觉得,因为我这人不怕吵”“有的时候我还爱听听呢”,来旅游的人对广场舞表示理解:“这很正常啊”,但是也认为噪声“有一点”影响到了自己。无论是出于维护周围居民合法权益的目的,还是出于保护景区旅游环境的目的,公园管理处的做法都是合理的,但这和国家鼓励市民积极健身、参与广场舞的大政策又恰恰相反,国家一方面要鼓励,一方面又要治理。中央和地方、决策和执行、一般和特殊,这些矛盾影响着广场舞的发展。据保安透露,几乎每天都会接到针对广场舞噪音的投诉,公园也制定了月初周一静音制,尽管如此,北海公园仍时有噪声产生、活动场地捉襟见肘,由此而产生权利冲突,虽有练舞群众滥用权利的过错,但更多地体现在社区公共资源配置不甚合理、锻炼场地供给不足的尴尬情境,亟待规范。
三、避繁就简、悦目娱心——广场舞舞蹈语言深究
以不离身体动作为此次田野调查的出发点,北海公园广场舞的舞蹈语言具有适宜性、自娱性和后天性几大特征
[HJ1.6mm]在此谈到的适宜性,即“匹配和相宜”,与参与者的肢体协调能力相匹配,与参与者对舞蹈语言的心理预期相宜。通过观察发现,三组广场舞的舞蹈语言律动单一、幅度较小,都是大家能够轻易驾驭的舞蹈语言,参与者本身也没有加大难度的主观意愿。“太极动作舒缓。如果你体质好打底式的,如果你身体稍微差一点就打中式的,如果你身体差、有病就打高式的;会进行改编,转圈、甩腰的动作会根据自己能力进行改编”,由于参与者的目的较为单纯,主要是为了身体健康,所以只要动作适合自己即可。
调查的三组广场舞都是以自娱为目的。被问及为什么跳广场舞时,参与者提到了“喜欢;心情好、跳完舞回家干活都愉快;逛北海时根据兴趣自己加入的;歌曲抒情好听”等,选择来跳广场舞,是因为广场舞使人心情舒畅;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舞种时,参与者提到了“个人爱好、易学好看”等,可见在舞种的选择上也是根据个人喜好。总体来说,自娱性是他们选择舞蹈语言种类的主要原因,若是这种舞蹈语言能够带给舞者愉快、舒适的体验感,那么就会获得参与者的青睐。
在隆荫培和徐尔充的《舞蹈艺术概论》中,对先天性动作和后天性动作做出了详尽的解释:“先天性动作:人的本能动作,即不用学自会的动作。后天性动作:人必须经过学习、训练或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和运用的动作。”[2]通过跳广场舞,参与者的肢体被二次开发,习得了许多原本不能做的动作,并达到了熟练的程度,以此达到提高身体机能的目的。另外,广场舞蹈的传播功能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3]从这个角度讲,广场舞蹈既具有传播性也具有传承性。 四、革心易行,蹑景追风——对此次田野调查的反思
调查报告和前期文案的对比是完善田野调查的重要环节,前期的文案设计主要基于调查者的主观臆想,调查结果却与之大相径庭。
鉴于老年人都有晨练这一习惯,调查者认为广场舞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于6点至8点这一时间段,即早饭前,广场舞活动结束后,参与者可以回家做饭,并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故调查小组730就到达了北海公园,但实际情况是,9点以后北海公园的广场舞活动才开始兴盛起来。上午8点左右这一时间段内,所考察的区域只有一组打太极的活动;在考察之前,调查者认为广场舞活动人员中存在较明晰的人员分配,即存在领导者、领舞、音乐负责人、财务、采购、联络员、松散人员等,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其中并无明确的分工,组织相对松散。可能领舞、负责人、音乐播放者都由一个人负责,主要以自愿、方便为主,有一种能者多劳的意味。再者,调查者认为每个人不同的教育背景会对广场舞的人员构成造成影响。例如退休前在单位任要职的干部,可能会在一个广场舞团体中同样充当领导的职务,广场舞参与者多是曾经接触过舞蹈的人员。调查结果显示,舞者的工作背景各异,领舞也不一定是接触过舞蹈的人。另外,预想的情况是广场舞活动在自娱的基础上同样存在娱人的目的,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样渴望带给过往行人美的视觉体验,当有人围观时,他们会试图展现自己,等等。但在我们调查的三组广场舞活动中均无该方面的体现,他们参与的目的均是自娱,多是出于锻炼身体的目的。
刘晓真在《舞蹈研究中的田野调查》一文中写道:“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分为研究资料的案头搜集、方志资料的实地搜集、政府公文资料的搜集、联络工作和行程计划的制订。”[4]调查小组在进驻田野前开会讨论了调查的时间、地点、分工和所需的物质支持,并详细列出了采访时的问题清单,但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调查地点——北海公园历史文化背景的调研。虽然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略做调整,但对调查对象所处地域的背景调查必不可少,这一点的缺失意味着调查小组其实只完成了“行程计划的制订”这一部分的准备工作,以至于调查时出现被工作人员制止的状况时不知所措、惊异万分。因此,准备工作的不充分对此次田野调查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另外,调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时间变成了一个不可控的因素,时间极为有限,一个上午的时间是不可能把北海公园的广场舞团体一网打尽的,详细、全面、客观更无从谈起。若是想要对北海公园的广场舞进行透彻的田野调查,较长的考察周期是必备条件,尤其是广场舞的活动会受到节日、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考察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了采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更影响了对广场舞认识和分析的深度。其次,在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采访者多是以记者的方式进行提问,并没有沿着采访对象的思维习惯交谈,而是试图使他们顺从于采访者的思路,这种先入为主、引导为主的方式大大影响了信息的有效性。除上述几点外,不妥之处仍有很多,仅对北海公园的广场舞进行一个粗略的分析,望广场舞火热不减,成为越来越多普通大众强身健体的方式之一。广场舞蹈是一种文化传播形式,而“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现代人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文化信息及其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场舞蹈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参 考 文 献]
[HT6SS][1][ZK(#]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C7ptyBcfdbj5VnPfZ4ogNwRlq1MaKsI5EYPGpEMPOYqr12ShxIn6h3ALJb4T7rF-xFv6dfDGODFK3ETfCzm7a.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4]刘晓真.舞蹈研究中的田野调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4).
[5]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86.
[关键词]广场舞;大众娱乐;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J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0-0080-02
一、随方就圆,紧随时务——广场舞存在原因剖析
广场舞是一种放松的娱乐活动,人们可以在广场上随意地施展自己的舞姿,是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以操、舞为载体,并体现音乐主题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此次调查主要选取了交谊舞组、太极组和多样舞蹈组作为调查对象,为何北海公园的广场舞能够生存下去,并形成一个个团体?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有益身心和门槛较低这两大属性促使大家广泛参与其中,并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态势。
通过调查发现,参加广场舞蹈的首要目的就是强身健体:“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这样的回答几乎每个被采访者都说过。另外,广场舞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老师的MP3里有200多支舞蹈,为了不得老年痴呆,一直在学习新舞蹈,一般一个月根据舞蹈的难度会进行1~2支新舞蹈的学习,跳得很熟的舞蹈会淘汰,目的是接受新鲜事物,不断进行大脑锻炼,防止老年痴呆。”对心理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参与者的心情变得更愉悦:“大家在一块说说笑笑”,其次是人际关系变广:“相处融洽就好”。门槛较低也是广场舞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是费用低,“交谊舞组:电费,一年五十元,年初就缴费;太极组:电费,一月五元,按月缴费”,其次是加入团队没有条件:“加入看缘分”“在居委会有演出的时候,参加会有服装道具,演出的时候要求比较严格,会进行排练,在公园只是健身”。
二、函矢相攻,龃龉不合——调查中的突发事件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一个意料之外的事件让调查者措手不及。在采访第一组——太极组时,公园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调查者进行了干涉,并让保安制止了采访。北海公园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原是辽、金、元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北海公园并不是普通的供大众健身娱乐的公园,而是一个承载着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景点,因此,北海公园的广场舞会破坏景区的整体氛围、影响游人的旅游体验,而对广场舞的采访会对广场舞团体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使他们的行为愈演愈烈。由此,工作人员严肃而坚决的态度便不难理解了。
国家在公共噪声管理方面有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一)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1]工作人员的做法有理有据,但是广场舞的噪声真的会影响到他人吗?调查者分别采访了每天在北海公园锻炼的人和从外地来北海公园旅游的人。每天来锻炼的人如是说:“我没觉得,因为我这人不怕吵”“有的时候我还爱听听呢”,来旅游的人对广场舞表示理解:“这很正常啊”,但是也认为噪声“有一点”影响到了自己。无论是出于维护周围居民合法权益的目的,还是出于保护景区旅游环境的目的,公园管理处的做法都是合理的,但这和国家鼓励市民积极健身、参与广场舞的大政策又恰恰相反,国家一方面要鼓励,一方面又要治理。中央和地方、决策和执行、一般和特殊,这些矛盾影响着广场舞的发展。据保安透露,几乎每天都会接到针对广场舞噪音的投诉,公园也制定了月初周一静音制,尽管如此,北海公园仍时有噪声产生、活动场地捉襟见肘,由此而产生权利冲突,虽有练舞群众滥用权利的过错,但更多地体现在社区公共资源配置不甚合理、锻炼场地供给不足的尴尬情境,亟待规范。
三、避繁就简、悦目娱心——广场舞舞蹈语言深究
以不离身体动作为此次田野调查的出发点,北海公园广场舞的舞蹈语言具有适宜性、自娱性和后天性几大特征
[HJ1.6mm]在此谈到的适宜性,即“匹配和相宜”,与参与者的肢体协调能力相匹配,与参与者对舞蹈语言的心理预期相宜。通过观察发现,三组广场舞的舞蹈语言律动单一、幅度较小,都是大家能够轻易驾驭的舞蹈语言,参与者本身也没有加大难度的主观意愿。“太极动作舒缓。如果你体质好打底式的,如果你身体稍微差一点就打中式的,如果你身体差、有病就打高式的;会进行改编,转圈、甩腰的动作会根据自己能力进行改编”,由于参与者的目的较为单纯,主要是为了身体健康,所以只要动作适合自己即可。
调查的三组广场舞都是以自娱为目的。被问及为什么跳广场舞时,参与者提到了“喜欢;心情好、跳完舞回家干活都愉快;逛北海时根据兴趣自己加入的;歌曲抒情好听”等,选择来跳广场舞,是因为广场舞使人心情舒畅;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舞种时,参与者提到了“个人爱好、易学好看”等,可见在舞种的选择上也是根据个人喜好。总体来说,自娱性是他们选择舞蹈语言种类的主要原因,若是这种舞蹈语言能够带给舞者愉快、舒适的体验感,那么就会获得参与者的青睐。
在隆荫培和徐尔充的《舞蹈艺术概论》中,对先天性动作和后天性动作做出了详尽的解释:“先天性动作:人的本能动作,即不用学自会的动作。后天性动作:人必须经过学习、训练或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和运用的动作。”[2]通过跳广场舞,参与者的肢体被二次开发,习得了许多原本不能做的动作,并达到了熟练的程度,以此达到提高身体机能的目的。另外,广场舞蹈的传播功能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3]从这个角度讲,广场舞蹈既具有传播性也具有传承性。 四、革心易行,蹑景追风——对此次田野调查的反思
调查报告和前期文案的对比是完善田野调查的重要环节,前期的文案设计主要基于调查者的主观臆想,调查结果却与之大相径庭。
鉴于老年人都有晨练这一习惯,调查者认为广场舞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于6点至8点这一时间段,即早饭前,广场舞活动结束后,参与者可以回家做饭,并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故调查小组730就到达了北海公园,但实际情况是,9点以后北海公园的广场舞活动才开始兴盛起来。上午8点左右这一时间段内,所考察的区域只有一组打太极的活动;在考察之前,调查者认为广场舞活动人员中存在较明晰的人员分配,即存在领导者、领舞、音乐负责人、财务、采购、联络员、松散人员等,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其中并无明确的分工,组织相对松散。可能领舞、负责人、音乐播放者都由一个人负责,主要以自愿、方便为主,有一种能者多劳的意味。再者,调查者认为每个人不同的教育背景会对广场舞的人员构成造成影响。例如退休前在单位任要职的干部,可能会在一个广场舞团体中同样充当领导的职务,广场舞参与者多是曾经接触过舞蹈的人员。调查结果显示,舞者的工作背景各异,领舞也不一定是接触过舞蹈的人。另外,预想的情况是广场舞活动在自娱的基础上同样存在娱人的目的,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样渴望带给过往行人美的视觉体验,当有人围观时,他们会试图展现自己,等等。但在我们调查的三组广场舞活动中均无该方面的体现,他们参与的目的均是自娱,多是出于锻炼身体的目的。
刘晓真在《舞蹈研究中的田野调查》一文中写道:“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分为研究资料的案头搜集、方志资料的实地搜集、政府公文资料的搜集、联络工作和行程计划的制订。”[4]调查小组在进驻田野前开会讨论了调查的时间、地点、分工和所需的物质支持,并详细列出了采访时的问题清单,但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调查地点——北海公园历史文化背景的调研。虽然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略做调整,但对调查对象所处地域的背景调查必不可少,这一点的缺失意味着调查小组其实只完成了“行程计划的制订”这一部分的准备工作,以至于调查时出现被工作人员制止的状况时不知所措、惊异万分。因此,准备工作的不充分对此次田野调查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另外,调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时间变成了一个不可控的因素,时间极为有限,一个上午的时间是不可能把北海公园的广场舞团体一网打尽的,详细、全面、客观更无从谈起。若是想要对北海公园的广场舞进行透彻的田野调查,较长的考察周期是必备条件,尤其是广场舞的活动会受到节日、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考察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了采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更影响了对广场舞认识和分析的深度。其次,在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采访者多是以记者的方式进行提问,并没有沿着采访对象的思维习惯交谈,而是试图使他们顺从于采访者的思路,这种先入为主、引导为主的方式大大影响了信息的有效性。除上述几点外,不妥之处仍有很多,仅对北海公园的广场舞进行一个粗略的分析,望广场舞火热不减,成为越来越多普通大众强身健体的方式之一。广场舞蹈是一种文化传播形式,而“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现代人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文化信息及其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场舞蹈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参 考 文 献]
[HT6SS][1][ZK(#]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C7ptyBcfdbj5VnPfZ4ogNwRlq1MaKsI5EYPGpEMPOYqr12ShxIn6h3ALJb4T7rF-xFv6dfDGODFK3ETfCzm7a.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4]刘晓真.舞蹈研究中的田野调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4).
[5]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