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缺乏是澳門喊了很久的老問題,但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扭轉和解決,問題的根結到底在哪里?我認為主要還是在決心!
問題大家都可以認識到,不光是澳門,全世界都認識到經濟的發展人才是起決定性的因素。十多年前,我曾工作过的加拿大推出了一个CRC(Canada Research Chair)計劃,吸引人才到加拿大去工作。其他像新加坡、香港、美國、中國內地等都有類似的政策。網羅人才問題,虽然强调了很多年,但最主要的首先是要有決心,第二個就是要有政策,第三個就是要见到效果。也就是说要有扎扎實實、對症下藥的政策。如果人才政策不痛不癢、不深不淺,與周邊的城市相比毫無競爭力,那等於沒有政策。
第一個是決心,第二個是政策,第三個是效果。決心要大,政策要有吸引力,要不斷檢查效果。
人才政策不清是個大問題
我在南方科技大學的時候也負责过人才招聘,來到珠海的大学以後也要管人才。澳門有些什麼樣的人才政策,這方面我們外界大部分是不清楚的,起碼我們沒有一個很清晰的印象。在人才政策方面香港有清晰的政策,新加坡、國內各地都有很多非常明確的、多样的政策,就是在不斷推出吸引各類人才的攬才政策,澳門有什麼人才政策?說真的還真不知道。也许是不够吸引人导致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我到珠海來也經常聽到珠海的領導、橫琴的領導介紹,说澳門需要高科技人才、金融人才、中醫藥人才,但具體有什麼吸引這類人才的政策,包括個人的政策、團隊的政策,基本上不知道。
我認為澳門特區政府應該是可以拿得出這個錢的,這個招攬人才的政策可以做的比佛山好、珠海好,這個應該不是很難的,因為澳門的經濟實力還是擺在那的。同时我認為澳門的人才是剛需的,目前澳門基本收入、經濟发展還是比較單一。應該想辦法通過政策打開局面,把所需领域高水平人才吸引過來。沒有人才,發展金融、發展高科技都只能是說說而已。領軍人才、將才是要靠政策吸引的。
澳門的人才基數很小,人口只有幾十萬人,香港應該是澳門的十多倍。香港這十多年在招聘各類高端人才時,都是放眼全世界。人才的分配是按正態分布的,如果只着眼于本土人才,或居住在海外的本土人才,以50萬人口的基數,高端人才数目非常有限。我通過澳門人才委網站上看了一下澳門有關人才政策,提出有關人才回流的政策和計劃,這在香港都是很少听见的口號,我认为也是不現實的。如果按照高端人才在一個城市人口基數中的比例配比計算,用這種方式招攬頂尖高端人才的回流幾率幾乎為零。
現在澳門正面臨著很多機會,尤其是與橫琴的合作所需要的人才基數是很大的,這方面不光需要科技人才、金融人才,還需要文化方面的、管理方面等各方面的人才。在這個很大的人才需求面前,比如每年我們計劃吸引50個高科技的领军人才,20個文化方面的頂尖人才,還需要多少個金融人才,這樣逐年推進和累積,可能需要十年才能把人才庫建立起來。目前澳門這種人才思路和想法沒有吸引力,我接觸的人裏頭想找工作的、想回流的,大部分是想回國,回國主要是選擇北京、大灣區城市、长三角城市,另外還有是香港、新加坡,很少聽說過想去澳門的。主要是感觉澳門沒有一個讓人一看就明白、就動心的計劃和政策,這就等於沒有政策一樣。
缺少人才
粵澳深度合作區很難做
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建設方案應該很快會出臺,這需要粵澳雙方投入大量的人才力量參與到合作區的共商共建共管工作中去,如果按照澳門目前這種人才政策方式和節奏是令人担忧的。就是說國家給你再好的政策,你沒有领军人才是很難做的。2015年我到深圳工作的時候,香港還有很多地方的優勢,比如稅收上的優勢,有15%和35%之間的區別,高工資15%和40%的區別。但現在深圳、珠海等湾区城市從外面引進的人才都是15%的稅收,这一点香港和澳门吸引海外人才的一大优势就没有了。如果工資待遇、其他方面的配套也不吸引人,而廣東省、大灣區有很多更好的政策,那就没有多大竞争力了。來珠海後,我们大學也引進了不少人,這些人如果你想把他介紹到澳門去,很多人不一定去,因為澳門沒有形成吸引人才的大環境和政策,沒有讓人看到可以發揮的廣闊空間。
澳門現在要做的話,除了力度和決心外,还要確實讓人感覺到能產生出效應、產生出價值,令人有成就感的人才政策。政策要见效,要发挥作用。
就吸引人才的問題,我認為有三塊問題要考慮,第一塊是你先要引進幾個“大腕”,“大腕”具有號召力。南方科技大學2015年以前不是很有名,之後深圳市引進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的陳十一院士過來任校長,並引進了多位知名的大專家。陈校长起到獵頭公司的作用,他有號召力、有知名度,很多人願意投靠他。你如果引入的都是些比較普通的,那凝聚力和吸引力就起不來;第二個一定要很好地研究出政策,怎麼樣才能比別的地方更好,更具吸引力,你起步階段一定要有優於其他地區的政策。比如要成立一個專家組,通過研究制定出不亞於甚至是優於周邊地區的政策,讓人家在選擇去香港或大灣區其他城市時,知道你也有吸引人的政策,有選擇你的可能性。如果你的政策讓人家考慮都不考慮,那就是失敗的政策;第三個是要搭建好一個平臺,比如你招來個搞金融的,不能是孤家寡人讓人家不知道做什麼,一定要有計劃、有平臺,這個平臺聚集一些想干事的人,讓大家都有奔頭。比如搞高科技,一定要確定幾個方向,要確立領軍人物。這就如同請來一個大和尚,你要建一座廟,大家聚在一起念經祈福。你不能讓人家感覺到只是來了個人,沒有朋友圈、沒有創業圈,就是拿些錢混飯吃,那也是不行的,這樣維持不了多久。
人才與“搶飯碗”沒關係
澳門有些人擔心引進人才會與自己爭就業、“搶飯碗”,這實際是沒關係的。因為這些引進的人才數量很少,比如你澳門每年引進100人,十年1000個人,這些人所做的事是和社會上普通老百姓基本不搭界的。就像當年南方科技大學引進了很多院士、專家等高端人才,他們為深圳轉型、高科技發展出謀劃策、搭建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等於為深圳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和增加更多“飯碗”創造了機會。這跟“搶飯碗”沒關係,這些人也不缺飯碗,他們走到哪里都有飯吃,都受重视。這對政府的收入也沒太大的影響,比如每年100個人,每人一年50萬美元,整體5000萬美元。實際上花這些錢都不算什麼,因為這些人創造出的價值遠遠不只這些。 戰略性問題無須過多討論
政府做決策,不能什麼都要旷日持久地收集意見,否則久拖不決,机会就失去了。人才是戰略性的問題,戰略性的事情首先是無害的,第二個是花不了多少錢的,第三個對一個地區今後的發展絕對是有用的,沒必要過多的討論。政府要看到周邊的國家或旁邊的地區都在這麼做,那就是沒有錯誤的事情,如果非要讓老百姓去參與討論這種事情,也许就說明政府不想幹!比如你把引進的人才安排到橫琴深度合作區去做事,和澳門老百姓没有什麼關系,也不涉及到争饭碗。
為什麼國內和新加坡的發展比較快,是因為政府有決策能力。政府認為是對的就去幹,該討論就討論,不該討論的就不討論。如果把人才這件大家都認為明顯要做的事討論来讨论去,那就說明不想幹。
澳門政府如果在人才政策方面真想做些事,可以在香港、大灣區城市或者是國外找些人組成個政策研究小組,大家坐在一起,然後根據政府確定的一個盤子,比如可在人才引進方面投入5個億,小組以此研究制定出一個適應性強、有競爭力的政策,提交給政府來決策就可以了。
決心和政策是人才問題關鍵
通過一些接觸和瞭解,我感覺到澳門在人才引進方面的決心和政策是不足的。實際上如果下決心想做這件事,不需要搞那麼多人,只要成立起一個專家小組,根據社會的人才需求和政府的能力範圍,参考香港的人才、大灣區的人才及國際上的人才政策,制定出自己的政策,交給政府來決策認可和執行就行了。
我們在深圳的時候,經常想著去“挖人”,去美國挖人、歐洲挖人、香港挖人,南科大當時主要是從這三大塊來挖人,這種方式招攬人才非常有效,吸引來了美國的院士、加拿大的院士、歐洲的院士包括香港的人才,我也是從香港過去的,现在的香港理工大學滕錦光校长也是這樣過去的。之所以能把這些院士、大教授和大专家成功吸引過來,是因為深圳實實在在有一套能讓人家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策,吸引人家願意過去。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如果感覺過去後十年都干不了什么,那為什麼要過去呢?
澳近年大學發展
令人刮目相看
談到澳門的人才培養問題,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這些年發展的還是不錯的。過去我們在香港的大學裏,一段時間對澳門的大學水平是看不上的,但這些年澳門的大學發展的很快,一定程度上對香港的大學帶來了挑戰。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城市能有這樣幾所發展不錯的大學,令人敬佩。澳門的大學能做到给周邊的香港、廣東的大學帶來一定競爭和壓力,讓廣州、深圳、珠海的大學不能小看還是不容易的。
眼下當是澳門最好的機會
澳門現在應該是歷史上最好的機會,一個是周邊的形勢,二個是橫琴的發展,同時也不缺錢。我覺得澳門真是要抓住這個機會,最主要的是我們現在談的這個人才問題,沒有人才其他都是浮云。
比如一個幾十萬人的縣城,想做好服務或發展技術性產業,你高學位的人才都很少,想發展起來是很難的。澳門有高學歷人才,經濟也不錯,也有國家級實驗室,但要做出很有實力、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和影響力的東西,必須要有頂尖的人才,沒有最一流的人才,競爭力就是一般的。你建一個再漂亮的廟,如果沒有幾個大和尚在裏面念經,也是旺不起來的。你建一個美侖美奐的飯店,如果沒有好的大廚,做不出名氣也就那麼回事。
所以我覺得澳門現在缺的就是知名人才、高水平人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引進頂級水準的人進來,因為他們本身也是高級的獵頭,可算是召集人,他们可以组建隊伍,把事情做起來。
我們成立澳珠人才發展促進會,也是看到了橫琴的發展空間。目前橫琴的發展還不是令人很滿意,珠海的轉型,澳門的發展,包括大學的發展都需要人才來支撐,包括各方面的科技人才都是最主要的力量,需要引進和培養。做這些事,一定程度上說也是想給政府一定的協助,假如澳門政府真的想把人才工作做起來,落到實處,就需要有個總體規劃,確定每年引進多少人才,包括最高水準人才多少,高水準的人才多少,如果落實的這個數字是不滿意的,就說明這個計劃是需要改进的。
做人才工作必須是要有實戰經驗的人來做,是在招聘、引進人才方面實實在在做過和做成事的人,是必須可以交出答卷的人來做。沒有指標化約束的人才政策和結果是做無用功,是不可取的浪費時間和精力。
問題大家都可以認識到,不光是澳門,全世界都認識到經濟的發展人才是起決定性的因素。十多年前,我曾工作过的加拿大推出了一个CRC(Canada Research Chair)計劃,吸引人才到加拿大去工作。其他像新加坡、香港、美國、中國內地等都有類似的政策。網羅人才問題,虽然强调了很多年,但最主要的首先是要有決心,第二個就是要有政策,第三個就是要见到效果。也就是说要有扎扎實實、對症下藥的政策。如果人才政策不痛不癢、不深不淺,與周邊的城市相比毫無競爭力,那等於沒有政策。
第一個是決心,第二個是政策,第三個是效果。決心要大,政策要有吸引力,要不斷檢查效果。
人才政策不清是個大問題
我在南方科技大學的時候也負责过人才招聘,來到珠海的大学以後也要管人才。澳門有些什麼樣的人才政策,這方面我們外界大部分是不清楚的,起碼我們沒有一個很清晰的印象。在人才政策方面香港有清晰的政策,新加坡、國內各地都有很多非常明確的、多样的政策,就是在不斷推出吸引各類人才的攬才政策,澳門有什麼人才政策?說真的還真不知道。也许是不够吸引人导致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我到珠海來也經常聽到珠海的領導、橫琴的領導介紹,说澳門需要高科技人才、金融人才、中醫藥人才,但具體有什麼吸引這類人才的政策,包括個人的政策、團隊的政策,基本上不知道。
我認為澳門特區政府應該是可以拿得出這個錢的,這個招攬人才的政策可以做的比佛山好、珠海好,這個應該不是很難的,因為澳門的經濟實力還是擺在那的。同时我認為澳門的人才是剛需的,目前澳門基本收入、經濟发展還是比較單一。應該想辦法通過政策打開局面,把所需领域高水平人才吸引過來。沒有人才,發展金融、發展高科技都只能是說說而已。領軍人才、將才是要靠政策吸引的。
澳門的人才基數很小,人口只有幾十萬人,香港應該是澳門的十多倍。香港這十多年在招聘各類高端人才時,都是放眼全世界。人才的分配是按正態分布的,如果只着眼于本土人才,或居住在海外的本土人才,以50萬人口的基數,高端人才数目非常有限。我通過澳門人才委網站上看了一下澳門有關人才政策,提出有關人才回流的政策和計劃,這在香港都是很少听见的口號,我认为也是不現實的。如果按照高端人才在一個城市人口基數中的比例配比計算,用這種方式招攬頂尖高端人才的回流幾率幾乎為零。
現在澳門正面臨著很多機會,尤其是與橫琴的合作所需要的人才基數是很大的,這方面不光需要科技人才、金融人才,還需要文化方面的、管理方面等各方面的人才。在這個很大的人才需求面前,比如每年我們計劃吸引50個高科技的领军人才,20個文化方面的頂尖人才,還需要多少個金融人才,這樣逐年推進和累積,可能需要十年才能把人才庫建立起來。目前澳門這種人才思路和想法沒有吸引力,我接觸的人裏頭想找工作的、想回流的,大部分是想回國,回國主要是選擇北京、大灣區城市、长三角城市,另外還有是香港、新加坡,很少聽說過想去澳門的。主要是感觉澳門沒有一個讓人一看就明白、就動心的計劃和政策,這就等於沒有政策一樣。
缺少人才
粵澳深度合作區很難做
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建設方案應該很快會出臺,這需要粵澳雙方投入大量的人才力量參與到合作區的共商共建共管工作中去,如果按照澳門目前這種人才政策方式和節奏是令人担忧的。就是說國家給你再好的政策,你沒有领军人才是很難做的。2015年我到深圳工作的時候,香港還有很多地方的優勢,比如稅收上的優勢,有15%和35%之間的區別,高工資15%和40%的區別。但現在深圳、珠海等湾区城市從外面引進的人才都是15%的稅收,这一点香港和澳门吸引海外人才的一大优势就没有了。如果工資待遇、其他方面的配套也不吸引人,而廣東省、大灣區有很多更好的政策,那就没有多大竞争力了。來珠海後,我们大學也引進了不少人,這些人如果你想把他介紹到澳門去,很多人不一定去,因為澳門沒有形成吸引人才的大環境和政策,沒有讓人看到可以發揮的廣闊空間。
澳門現在要做的話,除了力度和決心外,还要確實讓人感覺到能產生出效應、產生出價值,令人有成就感的人才政策。政策要见效,要发挥作用。
就吸引人才的問題,我認為有三塊問題要考慮,第一塊是你先要引進幾個“大腕”,“大腕”具有號召力。南方科技大學2015年以前不是很有名,之後深圳市引進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的陳十一院士過來任校長,並引進了多位知名的大專家。陈校长起到獵頭公司的作用,他有號召力、有知名度,很多人願意投靠他。你如果引入的都是些比較普通的,那凝聚力和吸引力就起不來;第二個一定要很好地研究出政策,怎麼樣才能比別的地方更好,更具吸引力,你起步階段一定要有優於其他地區的政策。比如要成立一個專家組,通過研究制定出不亞於甚至是優於周邊地區的政策,讓人家在選擇去香港或大灣區其他城市時,知道你也有吸引人的政策,有選擇你的可能性。如果你的政策讓人家考慮都不考慮,那就是失敗的政策;第三個是要搭建好一個平臺,比如你招來個搞金融的,不能是孤家寡人讓人家不知道做什麼,一定要有計劃、有平臺,這個平臺聚集一些想干事的人,讓大家都有奔頭。比如搞高科技,一定要確定幾個方向,要確立領軍人物。這就如同請來一個大和尚,你要建一座廟,大家聚在一起念經祈福。你不能讓人家感覺到只是來了個人,沒有朋友圈、沒有創業圈,就是拿些錢混飯吃,那也是不行的,這樣維持不了多久。
人才與“搶飯碗”沒關係
澳門有些人擔心引進人才會與自己爭就業、“搶飯碗”,這實際是沒關係的。因為這些引進的人才數量很少,比如你澳門每年引進100人,十年1000個人,這些人所做的事是和社會上普通老百姓基本不搭界的。就像當年南方科技大學引進了很多院士、專家等高端人才,他們為深圳轉型、高科技發展出謀劃策、搭建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等於為深圳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和增加更多“飯碗”創造了機會。這跟“搶飯碗”沒關係,這些人也不缺飯碗,他們走到哪里都有飯吃,都受重视。這對政府的收入也沒太大的影響,比如每年100個人,每人一年50萬美元,整體5000萬美元。實際上花這些錢都不算什麼,因為這些人創造出的價值遠遠不只這些。 戰略性問題無須過多討論
政府做決策,不能什麼都要旷日持久地收集意見,否則久拖不決,机会就失去了。人才是戰略性的問題,戰略性的事情首先是無害的,第二個是花不了多少錢的,第三個對一個地區今後的發展絕對是有用的,沒必要過多的討論。政府要看到周邊的國家或旁邊的地區都在這麼做,那就是沒有錯誤的事情,如果非要讓老百姓去參與討論這種事情,也许就說明政府不想幹!比如你把引進的人才安排到橫琴深度合作區去做事,和澳門老百姓没有什麼關系,也不涉及到争饭碗。
為什麼國內和新加坡的發展比較快,是因為政府有決策能力。政府認為是對的就去幹,該討論就討論,不該討論的就不討論。如果把人才這件大家都認為明顯要做的事討論来讨论去,那就說明不想幹。
澳門政府如果在人才政策方面真想做些事,可以在香港、大灣區城市或者是國外找些人組成個政策研究小組,大家坐在一起,然後根據政府確定的一個盤子,比如可在人才引進方面投入5個億,小組以此研究制定出一個適應性強、有競爭力的政策,提交給政府來決策就可以了。
決心和政策是人才問題關鍵
通過一些接觸和瞭解,我感覺到澳門在人才引進方面的決心和政策是不足的。實際上如果下決心想做這件事,不需要搞那麼多人,只要成立起一個專家小組,根據社會的人才需求和政府的能力範圍,参考香港的人才、大灣區的人才及國際上的人才政策,制定出自己的政策,交給政府來決策認可和執行就行了。
我們在深圳的時候,經常想著去“挖人”,去美國挖人、歐洲挖人、香港挖人,南科大當時主要是從這三大塊來挖人,這種方式招攬人才非常有效,吸引來了美國的院士、加拿大的院士、歐洲的院士包括香港的人才,我也是從香港過去的,现在的香港理工大學滕錦光校长也是這樣過去的。之所以能把這些院士、大教授和大专家成功吸引過來,是因為深圳實實在在有一套能讓人家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策,吸引人家願意過去。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如果感覺過去後十年都干不了什么,那為什麼要過去呢?
澳近年大學發展
令人刮目相看
談到澳門的人才培養問題,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這些年發展的還是不錯的。過去我們在香港的大學裏,一段時間對澳門的大學水平是看不上的,但這些年澳門的大學發展的很快,一定程度上對香港的大學帶來了挑戰。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城市能有這樣幾所發展不錯的大學,令人敬佩。澳門的大學能做到给周邊的香港、廣東的大學帶來一定競爭和壓力,讓廣州、深圳、珠海的大學不能小看還是不容易的。
眼下當是澳門最好的機會
澳門現在應該是歷史上最好的機會,一個是周邊的形勢,二個是橫琴的發展,同時也不缺錢。我覺得澳門真是要抓住這個機會,最主要的是我們現在談的這個人才問題,沒有人才其他都是浮云。
比如一個幾十萬人的縣城,想做好服務或發展技術性產業,你高學位的人才都很少,想發展起來是很難的。澳門有高學歷人才,經濟也不錯,也有國家級實驗室,但要做出很有實力、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和影響力的東西,必須要有頂尖的人才,沒有最一流的人才,競爭力就是一般的。你建一個再漂亮的廟,如果沒有幾個大和尚在裏面念經,也是旺不起來的。你建一個美侖美奐的飯店,如果沒有好的大廚,做不出名氣也就那麼回事。
所以我覺得澳門現在缺的就是知名人才、高水平人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引進頂級水準的人進來,因為他們本身也是高級的獵頭,可算是召集人,他们可以组建隊伍,把事情做起來。
我們成立澳珠人才發展促進會,也是看到了橫琴的發展空間。目前橫琴的發展還不是令人很滿意,珠海的轉型,澳門的發展,包括大學的發展都需要人才來支撐,包括各方面的科技人才都是最主要的力量,需要引進和培養。做這些事,一定程度上說也是想給政府一定的協助,假如澳門政府真的想把人才工作做起來,落到實處,就需要有個總體規劃,確定每年引進多少人才,包括最高水準人才多少,高水準的人才多少,如果落實的這個數字是不滿意的,就說明這個計劃是需要改进的。
做人才工作必須是要有實戰經驗的人來做,是在招聘、引進人才方面實實在在做過和做成事的人,是必須可以交出答卷的人來做。沒有指標化約束的人才政策和結果是做無用功,是不可取的浪費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