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浸透了浓浓的诗意,让学生受到精神享受,本文对此做一浅析。
【关键词】诗意;文本;教师;愉悦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改革势在必行。以往语文教学,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很多教师就把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作为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一样,处处有美,处处存在着诗意。而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培育诗化了的心境,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优美,更丰富,更富有诗意,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这样才会使学生爱读语文,这也是学生终身受益不尽的。
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也即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丽与朴实相辅相成,是虚与实,俗与雅,空灵与厚重于一体。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文本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我们所用的文本就是语文专家精心挑选的一套富有诗意的教材,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篇篇纯正的文字,流淌在指间,是一股浓浓的诗意。走进文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或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上劈波斩浪,或在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中荡漾;或登临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回望历史,喜看今朝,展望未来。诗意的文本,能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华彩,尽享其中的无穷乐趣与优美画面。《荷塘月色》那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幅幅精美的画,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河塘的情有独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统一的美,美得无与伦比,美得激荡人心。美文配佳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岂止是一篇课文,更是一幅让人难以割舍的艺术作品。可以说,缺失了诗情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语文教学。可是在很多语文课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技术,语言的习得成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让人深深沉醉的语言成了僵直的图解,美丽的诗的意境被无情地解析,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意蕴被残酷的肢解,语文的文化语境也变得十分苍白,丰富的生存体验成为学生的奢侈梦想。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也被我们的老师简单地当成了宣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工具,而作品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却熟视无睹。这样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心灵关注了太多他们年龄所不能承载的重负。我们的学生,也因为少了诗情的荡漾,少了诗魂的滋养,成了诗意失落的一代。教师由于各种羁绊:诸如高考的需要,为了一个导学案,一张试卷,一些学校所定的形式束缚,而把非常精美的文本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习题课、干瘪抽象的导学案,那语文的诗意已经荡然无存,学生已厌倦了这种教学,那还有诗意的品读与欣赏。记得前辈们提出“涵泳”,实际上它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把学生们带入情境的世界,美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语文教育就是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课程,是诗意的课程。
我们深知:作为语文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文学性的显著特点,它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时间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它总是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它总是选择最精美的文字来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从文本的诗境、诗情,诗的语言中学生能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要想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以求达到理想化的教学,这才是诗意的课堂所要求的,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应追求的,那就是诗意的教师。诗意的教师对人生,他们是渴求冲破功利主义的束缚,走出追仄的生存空间,诗意地栖居在语文教学的大地上,挥洒诗意,书写人生。诗意语文在于诗意解读。在诗意的课堂中,老师用一颗诗心,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诗心荡涤另一颗诗心。文本语言有的或清新、或华美,给人修饰之美;有的或朴实、或简洁,如行云流水;有的则或平缓、或生动,亲切温馨……针对不同语言风格,教师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文体的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在不同的美中熏陶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的语言具有了诗意,才能在学生的语言中播下诗意的种子。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能够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也就是精神的愉悦。
由上可知,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诸如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等,只有在那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里,学生才会享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
收稿日期:2012-04-02
【关键词】诗意;文本;教师;愉悦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改革势在必行。以往语文教学,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很多教师就把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作为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一样,处处有美,处处存在着诗意。而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培育诗化了的心境,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优美,更丰富,更富有诗意,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这样才会使学生爱读语文,这也是学生终身受益不尽的。
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也即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丽与朴实相辅相成,是虚与实,俗与雅,空灵与厚重于一体。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文本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我们所用的文本就是语文专家精心挑选的一套富有诗意的教材,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篇篇纯正的文字,流淌在指间,是一股浓浓的诗意。走进文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或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上劈波斩浪,或在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中荡漾;或登临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回望历史,喜看今朝,展望未来。诗意的文本,能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华彩,尽享其中的无穷乐趣与优美画面。《荷塘月色》那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幅幅精美的画,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河塘的情有独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统一的美,美得无与伦比,美得激荡人心。美文配佳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岂止是一篇课文,更是一幅让人难以割舍的艺术作品。可以说,缺失了诗情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语文教学。可是在很多语文课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技术,语言的习得成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让人深深沉醉的语言成了僵直的图解,美丽的诗的意境被无情地解析,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意蕴被残酷的肢解,语文的文化语境也变得十分苍白,丰富的生存体验成为学生的奢侈梦想。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也被我们的老师简单地当成了宣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工具,而作品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却熟视无睹。这样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心灵关注了太多他们年龄所不能承载的重负。我们的学生,也因为少了诗情的荡漾,少了诗魂的滋养,成了诗意失落的一代。教师由于各种羁绊:诸如高考的需要,为了一个导学案,一张试卷,一些学校所定的形式束缚,而把非常精美的文本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习题课、干瘪抽象的导学案,那语文的诗意已经荡然无存,学生已厌倦了这种教学,那还有诗意的品读与欣赏。记得前辈们提出“涵泳”,实际上它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把学生们带入情境的世界,美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语文教育就是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课程,是诗意的课程。
我们深知:作为语文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文学性的显著特点,它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时间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它总是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它总是选择最精美的文字来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从文本的诗境、诗情,诗的语言中学生能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要想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以求达到理想化的教学,这才是诗意的课堂所要求的,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应追求的,那就是诗意的教师。诗意的教师对人生,他们是渴求冲破功利主义的束缚,走出追仄的生存空间,诗意地栖居在语文教学的大地上,挥洒诗意,书写人生。诗意语文在于诗意解读。在诗意的课堂中,老师用一颗诗心,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诗心荡涤另一颗诗心。文本语言有的或清新、或华美,给人修饰之美;有的或朴实、或简洁,如行云流水;有的则或平缓、或生动,亲切温馨……针对不同语言风格,教师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文体的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在不同的美中熏陶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的语言具有了诗意,才能在学生的语言中播下诗意的种子。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能够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也就是精神的愉悦。
由上可知,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诸如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等,只有在那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里,学生才会享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
收稿日期:201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