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州高新区已发展了18年,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柳东新区规划方案随之出台,柳东新区132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了柳州高新区更大的发展空间。
400年前,徐霞客游览柳州留下了“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优美诗句。400年后,海外投资者来到柳州留下这样的评价——“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一座山水工业城市有着怎样的吸引力?5月7日,记者在柳州高新区采访,就感受到这座山水工业城市的魅力。
孵化企业成活率50%以上
1993年,柳州高新区成立仅仅几个月,创业中心随即成立。
2001年,柳州高新区创业中心成为全国省级高新区里唯一一家国家级创业中心。
“创业中心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它自身的定位与功能,创新无疑是这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级工程师谢泉到创业中心时间不长,但是这里高效率的工作氛围让他逐渐明白了创业中心为何发展如此迅速。
至今,创业中心不过11人,却要为116家企业提供细致、专业的服务。“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我们在高新区的支持下融合了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服务。”谢泉说。
截至2009年底,创业中心累计毕业企业已达80家,柳州高新区共培育和孵化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9家,其中经创业中心孵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达22家,并且培育和孵化了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1家。
据悉,我国初创企业的成活率不到5%,但是在柳州创业中心,这里孵化出的企业成活率却达到50%以上。2005年,创业中心帮助柳州怡得安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国家创新基金70万元,使一个普通设备供应商成功转型为专业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机构,在国内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服务领域具有了较大知名度和较强实力。柳州相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单颗大功率LED照明灯具系列研发》项目于2008年进入创业中心接受孵化,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研发至产业化的过程,申报专利11项,获批8项,获得各级资金支持85万元。这家企业于2009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今年在柳东新区官塘创业园租用1500平方米标准厂房投入生产,产品在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东盟博览会上得到一致好评。
业内人士认为,孵化器已不能单纯地提供事务性服务,孵化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能提供专业化的经济服务。“全国高新区各种优惠政策逐渐趋同,这就促使投资商开始剥开政策的外衣,探寻园区深层次的服务本质。”创业中心副主任游粤桂对此深有感触。“有一家我们内培的企业,入驻创业中心之初,只租用了两间办公室。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空间吸引了10余家高新区的目光。其他高新区承诺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但是该企业都一一回绝了。”游粤桂认为,创业中心不只是好“房东”,重要的是要让企业认为自己不是“租客”而是“贵宾”。
柳州高新区创业中心在“小机构、大服务”的理念指导下,以高效率、精品质服务得到了高新区企业的认可。柳东新区成立后,管委会其他组织机构都搬迁至新址,创业中心却原地不动。“这里还有160多家企业呢,和企业在一起才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他们的需求。”游粤桂解释创业中心尚未搬迁的原因。
成立广西第一家创投公司
4月19日,柳州高新区成立了广西第一家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即广西海东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现在已完成对宏升胶原蛋白、广西百洋、特姆预应力等5家高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正在运作通过股权置换和创业板、中小板等渠道进行上市融资。预计在两年内有5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柳州高新区整合金融资源建立了金融一条街,形成了大型企业的长中短期流动贷款,中小企业的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以及小型创业企业的小额信用借款等三级贷款体系。
2009年,高新区工行为华锡集团、柳工集团提供了1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高新区管委会向柳州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资5000万元用于高新区创新型企业的担保,目前已发放担保贷款3.6亿元;高新区重点支持的保捷、金盾、正菱三大担保公司和正阳借款公司,2009年为高新区企业担保和借款5.1亿元。
据柳东新区管委会科技局副局长王颖介绍,柳州高新区已建成两个特色金融活动平台。一个是广西铟鼎公司,提供贵金属储存、抵押、交易,目前主要通过金融手段推动高新区具备优势的铟资源市场流动,争取铟原料的定价权,从而为铟相关的靶材技术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提供充裕的资金供给。另一平台为科技金融中心,为企业提供建设、项目研发及生产全过程的资金贷款安排。
引进培训各类人才10万人
以柔性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是柳州高新区人才工作特色。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柳东新区为标志,人才带动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早年与柳州五菱公司等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密切,被聘为政府顾问后,对柳州汽车工业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近些年,柳州汽车工业发展迅速,郭孔辉院士经常往返于柳州和吉林大学之间。科技成果产业化此时被提上日程,郭孔辉院士决定在柳东新区正式创办公司。高新区也为他提供了一期8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并且免除了36万多元的办公场地费用。
高新区通过搭建国外智力渠道,引进了310多人次外国专家到柳州工作,共引进包括15名院士在内的1000多人次高层次人才到柳州讲学或解决技术难题。依托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华锡集团、欧维姆公司、两面针集团等8家企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引进博士27名。承担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际先进6项、填补国内空白2项。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已安排了5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到柳州进行社会实践并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在产业适用型人才方面,柳州高新区于2008年启动了柳州职业教育园建设。职教园规划占地667.6公顷,规划建设面积全国第一,在校学生10万人。职教园建设采用政府统筹,公司运作、学校参与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模式,配套设施统一规划设计,打破了“院校分割、实训分设、后勤分散”的局面。
职教园规划建设了1平方公里的产学研基地和科研院所集聚基地,建设了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软件园等专业孵化平台。通过以上措施,柳州高新区把自身的产业平台优势与大学的实验室、学科和专业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经科院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铟谷”产业初具雏形
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后,柳州高新区原有的优惠政策与大开发政策相比已失去优势。高新区已发展了18年,土地资源已比较匮乏,这才有了柳东新区的规划方案。柳东新区管委会科技局副局长王颖说:“柳东新区132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给了柳州高新区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做好产业科学布局的同时,还要做好区内产业链企业的高效整合。”
柳州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围绕柳工、五菱等大型公司,几十家配套企业在做产业链。依托柳州丰富的矿产、蔗糖等资源,柳州高新区涌现出各类新材料、生物技术企业,但是长期以来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处于同一产业链却分散布局,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王颖说:“产业集群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同一产业企业聚集,核心要素在于产业链企业能够开展合作,共享资源、降低企业发展成本。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据统计,广西33%的铟资源分布在柳州。2009年,柳州高新区示范带动全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达40亿元。高纯铟、显示器用铟靶材、LED节能用铟化合物、太阳能薄膜电池用铟等以铟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柳州华锡集团已成为全球铟锭产量最大、也是铟系列深加工产品最多的大型铟专业公司之一。柳州的铟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有品牌影响力的交易中心。
目前柳州已获得区级铟检测中心质资,正组织引进辉光放电质谱仪(GDMS)关键设备筹建国家铟质量检测中心,并成立了铟工业协会等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标准制订,促进行业发展。据王颖介绍,铟工业协会聚集了柳州所有铟材料相关企业,目前可以控制全国50%到60%的铟出口配额。
作为广西入选的唯一产业集群品牌,柳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产业集群、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一道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8年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中国铟谷”产业初具雏形。
400年前,徐霞客游览柳州留下了“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优美诗句。400年后,海外投资者来到柳州留下这样的评价——“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一座山水工业城市有着怎样的吸引力?5月7日,记者在柳州高新区采访,就感受到这座山水工业城市的魅力。
孵化企业成活率50%以上
1993年,柳州高新区成立仅仅几个月,创业中心随即成立。
2001年,柳州高新区创业中心成为全国省级高新区里唯一一家国家级创业中心。
“创业中心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它自身的定位与功能,创新无疑是这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级工程师谢泉到创业中心时间不长,但是这里高效率的工作氛围让他逐渐明白了创业中心为何发展如此迅速。
至今,创业中心不过11人,却要为116家企业提供细致、专业的服务。“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我们在高新区的支持下融合了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服务。”谢泉说。
截至2009年底,创业中心累计毕业企业已达80家,柳州高新区共培育和孵化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9家,其中经创业中心孵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达22家,并且培育和孵化了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1家。
据悉,我国初创企业的成活率不到5%,但是在柳州创业中心,这里孵化出的企业成活率却达到50%以上。2005年,创业中心帮助柳州怡得安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国家创新基金70万元,使一个普通设备供应商成功转型为专业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机构,在国内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服务领域具有了较大知名度和较强实力。柳州相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单颗大功率LED照明灯具系列研发》项目于2008年进入创业中心接受孵化,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研发至产业化的过程,申报专利11项,获批8项,获得各级资金支持85万元。这家企业于2009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今年在柳东新区官塘创业园租用1500平方米标准厂房投入生产,产品在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东盟博览会上得到一致好评。
业内人士认为,孵化器已不能单纯地提供事务性服务,孵化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能提供专业化的经济服务。“全国高新区各种优惠政策逐渐趋同,这就促使投资商开始剥开政策的外衣,探寻园区深层次的服务本质。”创业中心副主任游粤桂对此深有感触。“有一家我们内培的企业,入驻创业中心之初,只租用了两间办公室。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空间吸引了10余家高新区的目光。其他高新区承诺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但是该企业都一一回绝了。”游粤桂认为,创业中心不只是好“房东”,重要的是要让企业认为自己不是“租客”而是“贵宾”。
柳州高新区创业中心在“小机构、大服务”的理念指导下,以高效率、精品质服务得到了高新区企业的认可。柳东新区成立后,管委会其他组织机构都搬迁至新址,创业中心却原地不动。“这里还有160多家企业呢,和企业在一起才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他们的需求。”游粤桂解释创业中心尚未搬迁的原因。
成立广西第一家创投公司
4月19日,柳州高新区成立了广西第一家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即广西海东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现在已完成对宏升胶原蛋白、广西百洋、特姆预应力等5家高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正在运作通过股权置换和创业板、中小板等渠道进行上市融资。预计在两年内有5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柳州高新区整合金融资源建立了金融一条街,形成了大型企业的长中短期流动贷款,中小企业的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以及小型创业企业的小额信用借款等三级贷款体系。
2009年,高新区工行为华锡集团、柳工集团提供了1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高新区管委会向柳州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资5000万元用于高新区创新型企业的担保,目前已发放担保贷款3.6亿元;高新区重点支持的保捷、金盾、正菱三大担保公司和正阳借款公司,2009年为高新区企业担保和借款5.1亿元。
据柳东新区管委会科技局副局长王颖介绍,柳州高新区已建成两个特色金融活动平台。一个是广西铟鼎公司,提供贵金属储存、抵押、交易,目前主要通过金融手段推动高新区具备优势的铟资源市场流动,争取铟原料的定价权,从而为铟相关的靶材技术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提供充裕的资金供给。另一平台为科技金融中心,为企业提供建设、项目研发及生产全过程的资金贷款安排。
引进培训各类人才10万人
以柔性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是柳州高新区人才工作特色。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柳东新区为标志,人才带动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早年与柳州五菱公司等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密切,被聘为政府顾问后,对柳州汽车工业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近些年,柳州汽车工业发展迅速,郭孔辉院士经常往返于柳州和吉林大学之间。科技成果产业化此时被提上日程,郭孔辉院士决定在柳东新区正式创办公司。高新区也为他提供了一期8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并且免除了36万多元的办公场地费用。
高新区通过搭建国外智力渠道,引进了310多人次外国专家到柳州工作,共引进包括15名院士在内的1000多人次高层次人才到柳州讲学或解决技术难题。依托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华锡集团、欧维姆公司、两面针集团等8家企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引进博士27名。承担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际先进6项、填补国内空白2项。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已安排了5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到柳州进行社会实践并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在产业适用型人才方面,柳州高新区于2008年启动了柳州职业教育园建设。职教园规划占地667.6公顷,规划建设面积全国第一,在校学生10万人。职教园建设采用政府统筹,公司运作、学校参与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模式,配套设施统一规划设计,打破了“院校分割、实训分设、后勤分散”的局面。
职教园规划建设了1平方公里的产学研基地和科研院所集聚基地,建设了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软件园等专业孵化平台。通过以上措施,柳州高新区把自身的产业平台优势与大学的实验室、学科和专业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经科院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铟谷”产业初具雏形
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后,柳州高新区原有的优惠政策与大开发政策相比已失去优势。高新区已发展了18年,土地资源已比较匮乏,这才有了柳东新区的规划方案。柳东新区管委会科技局副局长王颖说:“柳东新区132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给了柳州高新区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做好产业科学布局的同时,还要做好区内产业链企业的高效整合。”
柳州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围绕柳工、五菱等大型公司,几十家配套企业在做产业链。依托柳州丰富的矿产、蔗糖等资源,柳州高新区涌现出各类新材料、生物技术企业,但是长期以来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处于同一产业链却分散布局,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王颖说:“产业集群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同一产业企业聚集,核心要素在于产业链企业能够开展合作,共享资源、降低企业发展成本。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据统计,广西33%的铟资源分布在柳州。2009年,柳州高新区示范带动全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达40亿元。高纯铟、显示器用铟靶材、LED节能用铟化合物、太阳能薄膜电池用铟等以铟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柳州华锡集团已成为全球铟锭产量最大、也是铟系列深加工产品最多的大型铟专业公司之一。柳州的铟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有品牌影响力的交易中心。
目前柳州已获得区级铟检测中心质资,正组织引进辉光放电质谱仪(GDMS)关键设备筹建国家铟质量检测中心,并成立了铟工业协会等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标准制订,促进行业发展。据王颖介绍,铟工业协会聚集了柳州所有铟材料相关企业,目前可以控制全国50%到60%的铟出口配额。
作为广西入选的唯一产业集群品牌,柳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产业集群、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一道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8年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中国铟谷”产业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