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地理学科应试能力的瓶颈所在。选择题具有考核辨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功能,其考查知识覆盖面广,形式灵活,题目具有一定迷惑性,而且选择题的答案惟一,便于机器阅卷,评分比较客观公正,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2012年浙江省文综卷选择题为例,探讨学生选择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一、文字材料的提炼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文字材料主要蕴含于题干中,题干中呈现的信息,主要是描述和说明试题的情景,提供了哪些明朗和“隐含”的条件及信息,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至关重要。高考试题的文字经过反复推敲,从思维、逻辑上看,具备高度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试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信息,切不可随意忽略。因此,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分析,并对试题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这是减少失分的关键所在。在阅读材料时,应在关键的字、词、句上标注符号,用打圈、打点或者是划线等方式注明,在答题时才能及时、准确地抓住材料中关键、有效的“信息”。 如浙江卷第3题。
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读下列材料,完成3~4题:“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3.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村行”的评论,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簌”中的“万壑”指的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题干中的行为动词是“评论”或“说法”,设问的限定词是“村行”诗词的描写。“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黄”是体现“菊”的颜色,是景物的视觉感受,并不包含景物的嗅觉感受;“万壑有声含晚簌”中的“万壑”,是指黄土高原受流水机械侵蚀,形成的沟壑纵横地貌景观;“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荞麦的生长期比较短,甘肃陇东、陕西渭北及黄河沿岸地区和山西中南部的小麦及其它作物收获较早,荞麦在该地区一般7月中旬播种,应是秋天收割而不是春天。从诗词中“菊初黄”和“棠梨叶落”,也可以判断是秋天时分,并非春天景象。“村桥原树似吾乡”——山村小桥、树木仿佛我的家乡一样,是诗人对景思乡,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无限惆怅之意,是触景生情的体现,“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二、图像材料的解读
图像材料的解读分为三个步骤,即解读图名、图例、注记。首先是图名的解读。图名具有简练、含义明确、概括性强等特征,是图中众多信息的集合体。图像的种类主要有区域图、地形图、等值线图、坐标图、景观图、扇形图、结构图等。图名能够概括反映图中要表示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引问题方向,说明信息主旨。但是在平时读图中,图名信息常被忽略,因此要重视对图名信息的阅读和理解。
其次是图例的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山脉、河流、城市、铁路等不可能按比例表示在地图上,必须把它们加以分类、归纳,根据其特征,设计和制定各种形式的线条、图形,以代表相应的地理事物,这些符号叫做图例。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常注明在各种符号的旁边。图例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是现代地图的语言,是读图所借助的工具。地图符号一般包括各种大小、粗细、颜色不同的点、线、图形等。符号的设计要能表达地面景物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而且还能反映出各种景物质和量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要看懂地图,必须先认识、读懂图例。图例有地图语言的功能,要从地图上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熟悉常用图例十分必要,通过解读图例可以了解此图中包含的相关地理事物的多少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等信息。
再次是注记的解读,在地图上起说明作用的各种文字、数字,统称注记。注记常和符号相配合,说明地图上所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高低、等级、主次等。通过注记与图例的结合,才能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组合状况,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内在联系。各种地形制约着河流和交通线路的分布,同时也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城镇聚落形成与发展;交通线路对人口的分布、经济的发展等具有重大影响。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求从图中去分析和推导。例如,第5题是东南亚等高线图,图例有国界线、水域、河流、等高线;注记有经纬网的度数和等高线的高程。从图中等高线、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出泰国的地形是东、北、西高、中南部低的特征。
又如,9~10题:“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图名是“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图例有表示五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的柱状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图中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增长率,有正值和负值,横坐标表示五大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图中这些信息的提取,是做此选择题的前提。
三、表格材料的剖析
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是地理高考试卷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高考综合题里出现,而且在选择题中也有。在2011年浙江文综卷地理部分有三个表格,2012年试卷中也出现一个表格题目,说明地理统计信息资料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表格中所呈现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自然地理内容,如气候的气温、降水、蒸发、积温,河流的流速、流量等,也有人文地理内容,如三次产业的结构、工业、农业、人口、城市、能源等各类数据。因此首先要注意名称,确定表格中所要表示的内容;其次要审读表格中的各项内容;再次是审读表格中的数据,针对表格中的各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是解读表格的关键,要灵活运用表格中的数据,从中找出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并能正确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反映或体现出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数据内在有何联系或影响,切不可被表格中众多的数据所迷惑。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综合题第二题:据表1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
题目所给的是“德班气候资料”,表格横向是表示各个月份,纵向表示两个气候要素。表格中共有24个数据,气温栏目的12个数据中,实质就是一个数据有用,即最低月气温为16.5℃,这就决定了该地属于热带气候类型;降水量的数据总体可以看出是干湿分明,总降水量在1 000mm左右;再结合气温和降水的季节组合,是雨热同期,气温高时降水多,气温低时降水量相对少。由此可以判断出是热带草原气候。
综上所述,审题时紧抓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和表格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及其相互关系,方可有效提高读题和解题能力。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实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读懂题目,提高审题能力依然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文字材料的提炼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文字材料主要蕴含于题干中,题干中呈现的信息,主要是描述和说明试题的情景,提供了哪些明朗和“隐含”的条件及信息,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至关重要。高考试题的文字经过反复推敲,从思维、逻辑上看,具备高度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试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信息,切不可随意忽略。因此,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分析,并对试题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这是减少失分的关键所在。在阅读材料时,应在关键的字、词、句上标注符号,用打圈、打点或者是划线等方式注明,在答题时才能及时、准确地抓住材料中关键、有效的“信息”。 如浙江卷第3题。
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读下列材料,完成3~4题:“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3.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村行”的评论,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簌”中的“万壑”指的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题干中的行为动词是“评论”或“说法”,设问的限定词是“村行”诗词的描写。“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黄”是体现“菊”的颜色,是景物的视觉感受,并不包含景物的嗅觉感受;“万壑有声含晚簌”中的“万壑”,是指黄土高原受流水机械侵蚀,形成的沟壑纵横地貌景观;“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荞麦的生长期比较短,甘肃陇东、陕西渭北及黄河沿岸地区和山西中南部的小麦及其它作物收获较早,荞麦在该地区一般7月中旬播种,应是秋天收割而不是春天。从诗词中“菊初黄”和“棠梨叶落”,也可以判断是秋天时分,并非春天景象。“村桥原树似吾乡”——山村小桥、树木仿佛我的家乡一样,是诗人对景思乡,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无限惆怅之意,是触景生情的体现,“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二、图像材料的解读
图像材料的解读分为三个步骤,即解读图名、图例、注记。首先是图名的解读。图名具有简练、含义明确、概括性强等特征,是图中众多信息的集合体。图像的种类主要有区域图、地形图、等值线图、坐标图、景观图、扇形图、结构图等。图名能够概括反映图中要表示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引问题方向,说明信息主旨。但是在平时读图中,图名信息常被忽略,因此要重视对图名信息的阅读和理解。
其次是图例的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山脉、河流、城市、铁路等不可能按比例表示在地图上,必须把它们加以分类、归纳,根据其特征,设计和制定各种形式的线条、图形,以代表相应的地理事物,这些符号叫做图例。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常注明在各种符号的旁边。图例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是现代地图的语言,是读图所借助的工具。地图符号一般包括各种大小、粗细、颜色不同的点、线、图形等。符号的设计要能表达地面景物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而且还能反映出各种景物质和量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要看懂地图,必须先认识、读懂图例。图例有地图语言的功能,要从地图上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熟悉常用图例十分必要,通过解读图例可以了解此图中包含的相关地理事物的多少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等信息。
再次是注记的解读,在地图上起说明作用的各种文字、数字,统称注记。注记常和符号相配合,说明地图上所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高低、等级、主次等。通过注记与图例的结合,才能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组合状况,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内在联系。各种地形制约着河流和交通线路的分布,同时也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城镇聚落形成与发展;交通线路对人口的分布、经济的发展等具有重大影响。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求从图中去分析和推导。例如,第5题是东南亚等高线图,图例有国界线、水域、河流、等高线;注记有经纬网的度数和等高线的高程。从图中等高线、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出泰国的地形是东、北、西高、中南部低的特征。
又如,9~10题:“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图名是“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图例有表示五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的柱状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图中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增长率,有正值和负值,横坐标表示五大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图中这些信息的提取,是做此选择题的前提。
三、表格材料的剖析
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是地理高考试卷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高考综合题里出现,而且在选择题中也有。在2011年浙江文综卷地理部分有三个表格,2012年试卷中也出现一个表格题目,说明地理统计信息资料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表格中所呈现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自然地理内容,如气候的气温、降水、蒸发、积温,河流的流速、流量等,也有人文地理内容,如三次产业的结构、工业、农业、人口、城市、能源等各类数据。因此首先要注意名称,确定表格中所要表示的内容;其次要审读表格中的各项内容;再次是审读表格中的数据,针对表格中的各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是解读表格的关键,要灵活运用表格中的数据,从中找出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并能正确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反映或体现出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数据内在有何联系或影响,切不可被表格中众多的数据所迷惑。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综合题第二题:据表1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
题目所给的是“德班气候资料”,表格横向是表示各个月份,纵向表示两个气候要素。表格中共有24个数据,气温栏目的12个数据中,实质就是一个数据有用,即最低月气温为16.5℃,这就决定了该地属于热带气候类型;降水量的数据总体可以看出是干湿分明,总降水量在1 000mm左右;再结合气温和降水的季节组合,是雨热同期,气温高时降水多,气温低时降水量相对少。由此可以判断出是热带草原气候。
综上所述,审题时紧抓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和表格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及其相互关系,方可有效提高读题和解题能力。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实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读懂题目,提高审题能力依然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