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年初,微软CFO Amy Hood与其他高级管理层面临着一个事关公司前景的抉择:微软是否已经准备好为长期发展舍弃部分短期收益?
Altair 8800(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刊登在Popular Electronics 上的照片,点燃了当时Paul Allen与Bill Gates的心,这两人将对电脑的热情转化为商业雄心最终成就出一个商业帝国——微软。今天,微软是全球估值第三的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历经了四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微软正处于自己的某个转折点上,前路并不明朗。
2015年年初,微软CFO Amy Hood与其他高级管理层面临着一个事关公司前景的抉择:微软是否已经准备好为长期发展舍弃部分短期收益?
當时,微软正处于一种转折点的位置:有人希望加强现金分配、提高利润率,公司也面临着一些要花钱的发展契机。那么,到底选择哪条道路?这就形成了一个岔路口。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或正在面临的问题。
为了公司发展,Amy Hood不得不对投资人说,“我们的利润率将在一段时间内下降。”但事实上利润率是会提升的,只是这种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露出来。Amy Hood于是得通过一些途径来说服投资人,给出证据。只有这样她才不会失去投资人的支持,保证能继续领导公司的转变。
投资人需要的是可见的、可以快速获得的回报。但利润率不可能只增不减,企业的持续运作需要依靠长期发展。因此,公司高级财务团队向投资人解释长期计划与未来增长的相关事宜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Amy 采取了很明智的做法,他们精确设定了商业云服务的200亿美元运作费。分析师通过这个数字开展工作,估计出一旦微软成功实现目标可以创造出的价值。这有助于帮助分析师了解微软转型目标,理解企业的发展机会及其对企业未来的意义。
引领潮流,不得不选择的转型
微软是首先进入行业的“选手”,紧接着苹果也参与进来。这两家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的公司采取了不太一样的财务战略。
从某个层面来说,这两家公司拥有大量的共同点。他们都是高科技公司;微软的部分业务,尤其是手机,正是苹果占优的领域。但从财务角度出发,很多投资人认为两家公司差别很大。投资者多认为苹果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有能力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解决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但微软已经成为步入暮年,组织行为相对僵化、产品革新能力弱;因为数十年没有开展快速革新广为诟病,后来者对其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明显。
十字路口,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了分歧。一部分激进的投资人青睐公司大量持有现金,进而把财富拿到自己手中。
微软Office产品与Windows系统所占的市场份额极大,云服务强大,但公司持续向用户提供更新版本,利润率高。同时,微软在别的领域显出几分挣扎:Bing搜索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与google建立联系;2012年收购诺基亚同样显示了打开局面的艰难。很多投资人认为微软的部分举措不合理,他们认为公司应该继续维持在Office与Windows上的高额利润率。
“公司会为了发展来舍弃一定的利润率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太多身在其中的人并未准备好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很多公司最终选择了增加利润。
那么,微软选择提高公司的利润率这种途径的话,是不是会更加方便,同时收益更加明显?毕竟选择未来发展风险更高,对微软这种规避风险的企业文化而言,前者实施起来更加方便,后者更多是在赌。
事实上,微软不得不抉择,而且得失的权衡其实并不是那么困难。想想IBM因为公司体量和内部官僚主义被逐渐赶超,对比微软在2012年的经营情况,很类似。微软的转型,在某个层面上,就是要改变这一局面,重新走到引领潮流的位置。高级财务经理在制定发展计划时,主要工作就是赢得一群相信他们、追求发展的投资人的支持。
微软是一家拥有13万名员工的庞然大物,它的航向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要在这个规模上实现上行下效,要如何做到?
在确定采取发展思路后,微软的决议相当明确。微软公司CEO Satya Nadella在他的新书《Refresh》中提到了一点,发人深省:任何企业要做到改变企业文化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无论何时人们试图参与文化转变的过程中,任何标语都会成为办公室流传的笑话。
微软首席人才官Kathleen Hogan 领导的微软文化变革非常成功。首先,她让公司的高级领导人参与董事会决议——企业中许多员工都是具有革新意识与能力的工程师,他们的态度非常重要。
此外,微软文化过去一直强调员工更加高效、正确工作。对于更倾向于在Google或是Apple等更具有开放性与革新性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微软在原有文化里内嵌新的特征,升华他们在工作单位开展工作的意义,增加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等。
Altair 8800(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刊登在Popular Electronics 上的照片,点燃了当时Paul Allen与Bill Gates的心,这两人将对电脑的热情转化为商业雄心最终成就出一个商业帝国——微软。今天,微软是全球估值第三的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历经了四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微软正处于自己的某个转折点上,前路并不明朗。
更高利润率还是更好的发展?
2015年年初,微软CFO Amy Hood与其他高级管理层面临着一个事关公司前景的抉择:微软是否已经准备好为长期发展舍弃部分短期收益?
當时,微软正处于一种转折点的位置:有人希望加强现金分配、提高利润率,公司也面临着一些要花钱的发展契机。那么,到底选择哪条道路?这就形成了一个岔路口。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或正在面临的问题。
为了公司发展,Amy Hood不得不对投资人说,“我们的利润率将在一段时间内下降。”但事实上利润率是会提升的,只是这种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露出来。Amy Hood于是得通过一些途径来说服投资人,给出证据。只有这样她才不会失去投资人的支持,保证能继续领导公司的转变。
投资人需要的是可见的、可以快速获得的回报。但利润率不可能只增不减,企业的持续运作需要依靠长期发展。因此,公司高级财务团队向投资人解释长期计划与未来增长的相关事宜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Amy 采取了很明智的做法,他们精确设定了商业云服务的200亿美元运作费。分析师通过这个数字开展工作,估计出一旦微软成功实现目标可以创造出的价值。这有助于帮助分析师了解微软转型目标,理解企业的发展机会及其对企业未来的意义。
引领潮流,不得不选择的转型
微软是首先进入行业的“选手”,紧接着苹果也参与进来。这两家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的公司采取了不太一样的财务战略。
从某个层面来说,这两家公司拥有大量的共同点。他们都是高科技公司;微软的部分业务,尤其是手机,正是苹果占优的领域。但从财务角度出发,很多投资人认为两家公司差别很大。投资者多认为苹果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有能力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解决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但微软已经成为步入暮年,组织行为相对僵化、产品革新能力弱;因为数十年没有开展快速革新广为诟病,后来者对其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明显。
十字路口,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了分歧。一部分激进的投资人青睐公司大量持有现金,进而把财富拿到自己手中。
微软Office产品与Windows系统所占的市场份额极大,云服务强大,但公司持续向用户提供更新版本,利润率高。同时,微软在别的领域显出几分挣扎:Bing搜索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与google建立联系;2012年收购诺基亚同样显示了打开局面的艰难。很多投资人认为微软的部分举措不合理,他们认为公司应该继续维持在Office与Windows上的高额利润率。
“公司会为了发展来舍弃一定的利润率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太多身在其中的人并未准备好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很多公司最终选择了增加利润。
那么,微软选择提高公司的利润率这种途径的话,是不是会更加方便,同时收益更加明显?毕竟选择未来发展风险更高,对微软这种规避风险的企业文化而言,前者实施起来更加方便,后者更多是在赌。
事实上,微软不得不抉择,而且得失的权衡其实并不是那么困难。想想IBM因为公司体量和内部官僚主义被逐渐赶超,对比微软在2012年的经营情况,很类似。微软的转型,在某个层面上,就是要改变这一局面,重新走到引领潮流的位置。高级财务经理在制定发展计划时,主要工作就是赢得一群相信他们、追求发展的投资人的支持。
上行下效,要如何做到?
微软是一家拥有13万名员工的庞然大物,它的航向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要在这个规模上实现上行下效,要如何做到?
在确定采取发展思路后,微软的决议相当明确。微软公司CEO Satya Nadella在他的新书《Refresh》中提到了一点,发人深省:任何企业要做到改变企业文化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无论何时人们试图参与文化转变的过程中,任何标语都会成为办公室流传的笑话。
微软首席人才官Kathleen Hogan 领导的微软文化变革非常成功。首先,她让公司的高级领导人参与董事会决议——企业中许多员工都是具有革新意识与能力的工程师,他们的态度非常重要。
此外,微软文化过去一直强调员工更加高效、正确工作。对于更倾向于在Google或是Apple等更具有开放性与革新性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微软在原有文化里内嵌新的特征,升华他们在工作单位开展工作的意义,增加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