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所有古老庞大的城市一样,乌鲁木齐是一座有秘密的城,也是一座虚幻的城。是城就有中心。有中心就有十字路口。有人,商店,和故事。
现在,大西门闪烁在夜色暗昧的霓虹灯下。一座将触角伸向四方的天桥,广告招牌占据着楼房的整个一面,人行道上有塑料袋子和碎纸屑,几株个子不高但没有几片叶子的树木。这里不是纽约。不是巴黎。
一道门两重天。门的存在有里外之分。修门的人,即便强壮如秦始皇,却也依然有所畏惧——希望门能够抵挡些什么。乌鲁木齐的古城门镶嵌在城墙中,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修建完成。约100年后,又进行了一次扩建。
市区古城毫无想像力,如北京、西安一般,如麻将般呈四方形,各占东西南北四门。城墙周长约8公里,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河深、宽各约4米。后在城内增设了小南门、小西门、小东门。至此,这个名叫“迪化”的城市一共有七个门。1944年修建起的“建新门”,被称为边城第八门。战乱中炮火纷飞,这些砖木结构的城墙、城门早已烟消云散,无从寻起。只有名词的门,被留了下来。
突然,大西门出现了。他说——有时候,我真想离开大西门。那个时候,他从外省来乌鲁木齐闯荡。干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西门批发市场卖鞋。失眠囚禁着他。他被隔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子中,和外界总是有一段距离。脑子里都是毛票。很少有清醒的时候。他住地下室。半夜总像被人扼住喉咙。听力下降。嗅觉麻木。便秘。缺乏性欲。他说。他真想离开大西门。这个时候,已经过了十几年。他有了自己的公司。跻身于乌鲁木齐富豪榜中。企图对一个采访他的女人说话。
女人从他说话的间歇中寻找自己的轨迹。啊,其实,他们离得很近。只有一站。也许,女人笑,我还买过你的鞋。他们都燃起香烟。一种淡淡的味道包裹了他们。让他们突然改变了身份,从机械的采访活动中抽身而出,成为两个暗恋已久却无缘会面的男女。只是男女——简单的男女——就可以洞悉大西门掩藏在霓虹灯底下的小小阴影。女人说,整夜整夜,我都在想,明天的这个时候,我会睡在哪里。
大西门不是真的。大西门只是几幢楼房堆在一起而已。从任何一个地方来,都无法走进真正的大西门。大西门没有门。或者,根本就没有大西门。只是一个人群聚居在一起的大市场而已。这里只有男人和女人。只有走来走去的男人和女人。我爱——这嘈杂。这混乱。这臭烘烘——我爱。女人喃喃地对自己说。
最爱逛大西门电信局门前——是整个乌鲁木齐最为拥挤的一截盲肠。人头攒动,叫卖声声。
喜欢逛这里的外文书店。一层,两层,三层。女人看见自己挺着怀胎八月的大肚子,依然爬上层层楼梯,为了找一本书。一本用非汉语写成的书。那些书架,书本,散落在书店里的阳光和灰尘,都因为书而显得香气层叠。那是4月。4月泥泞啊。地上是正在消融的冰雪。四周是意兴阑珊的颓废。远方是热烈到死的冰川。
4月,其他城市里的花朵正在热闹地盛开。女人却忘记了春天的颜色,来到了这个书店,试图用那些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填补身体内部膨胀的缺失。耐心地看着那些书名,翻阅着那些阅读起来有难度的英文小说,试图搞清楚哪一本书更适合胎教。出门后打车,那司机看女人颤巍巍坐进后座,认真而激动地说,你真的不应该出门了……大西门这里……车太多。
安是个女孩子。从南疆考到了新疆大学。学计算机。她说她喜欢冬天的大西门。尽管自己的手和耳朵会被冻伤,可她还是莫名其妙地喜欢走在这里。这里繁华啊。到处都是人。商店。可以从早逛到晚。直到睡觉的时候再回宿舍。她不习惯多人混居,亦不习惯搭伴上街。独来独往。并不是购物狂。家境不好。弟弟也在上大学。需要生活费。母亲又病了。安在宿舍里没法哭,跑去人民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哭了个够。
大西门啊。安说。其实不爱他。但却需要他。在大西门丹璐时装城遇到了他。他带走了她。给她生活费,她分给弟弟一半。安见到女人时,开一辆白色的POLO。穿一身白色的安乃安裙。很淑女。她说,他喜欢淑女。她想过千百种离开他的方法。或者回到大西门,让他看到另一个更年轻的淑女?她们都笑了。
繁华背后总是几多辛劳。大西门云集着阔男靓女。大西门收藏着属于这一地段的故事。如果每一个故事都有背景——乌鲁木齐的女孩说——我愿我的背景在大西门。她们是一些出生在80后的女子。烫狮子头。穿短靴子。露着脊背。知道哪里的钟点房便宜。看生活,是一小格一小格的橱窗。流动的车影和喧嚣。她们说,这城市最中心的脉搏,需要紧紧把握才行。看她们,就像看到河流的移动。总有一些什么,被水留了下来。是石头一样的老淑女吗。她和安又笑了。
突然传来了尖叫。天桥上,几名小贩从南方运来沙蟒,当街摊开来卖,将这些新疆人吓得失声。一妇女绕道而行后拨通热线电话,怒斥这种“没人性”之行为居然上演在市中心。随后,沙蟒不见了。又多了几个卖兔子的。装在小小的笼子里,嘴巴红红的。无人抗议。
夏天的时候,女人在大西门等人。等的是一起逛街的女伴们。她们做生意。早年间喜欢文学。先去鞋城。她们眼尖,可以一眼认定皮和革。再去时装城。到处是女装。还要去布料批发市场和小百货。女人们一起逛,总是有发现不完的新大陆。甚至是几个桌子上的垫子,也要与众不同的那种。她们一起为窗帘、床单、被套、餐具、厨房、卫生间……操着心。还有在这些器物之间游走的她们的男人——亦是她们操心的对象。
出门后,她们饿了。说要吃烤包子。就站在路边的馕坑旁,等里面的包子熟。手里拎着各色袋子。等包子到手,手里的袋子都放在了凳子上。人却站着吃。那滚烫的包子让淑女都变成了食客。一个5角。皮发黄,馅子是羊肉掺了皮牙子(洋葱),还有奶白色颤巍巍的油疙瘩。都吞了下去。直说好。手指上粘满了油。
大西门的女人和大西门的商店一样,还没有完全“洋”起来。这个边城的市中心,处处都透着一股城乡结合地带的味道。20年前,这里没有这么多楼房。这么多购物者。空荡荡的街道在深夜里显得安静娴雅。如未出格的处女。现在,它早已变成妇女。有了时髦的外表。骨子里的乡气却不那么容易褪去。这让大西门有了西北人特有的一种憨傻。一种古拙。
现在,大西门闪烁在夜色暗昧的霓虹灯下。一座将触角伸向四方的天桥,广告招牌占据着楼房的整个一面,人行道上有塑料袋子和碎纸屑,几株个子不高但没有几片叶子的树木。这里不是纽约。不是巴黎。
一道门两重天。门的存在有里外之分。修门的人,即便强壮如秦始皇,却也依然有所畏惧——希望门能够抵挡些什么。乌鲁木齐的古城门镶嵌在城墙中,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修建完成。约100年后,又进行了一次扩建。
市区古城毫无想像力,如北京、西安一般,如麻将般呈四方形,各占东西南北四门。城墙周长约8公里,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河深、宽各约4米。后在城内增设了小南门、小西门、小东门。至此,这个名叫“迪化”的城市一共有七个门。1944年修建起的“建新门”,被称为边城第八门。战乱中炮火纷飞,这些砖木结构的城墙、城门早已烟消云散,无从寻起。只有名词的门,被留了下来。
突然,大西门出现了。他说——有时候,我真想离开大西门。那个时候,他从外省来乌鲁木齐闯荡。干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西门批发市场卖鞋。失眠囚禁着他。他被隔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子中,和外界总是有一段距离。脑子里都是毛票。很少有清醒的时候。他住地下室。半夜总像被人扼住喉咙。听力下降。嗅觉麻木。便秘。缺乏性欲。他说。他真想离开大西门。这个时候,已经过了十几年。他有了自己的公司。跻身于乌鲁木齐富豪榜中。企图对一个采访他的女人说话。
女人从他说话的间歇中寻找自己的轨迹。啊,其实,他们离得很近。只有一站。也许,女人笑,我还买过你的鞋。他们都燃起香烟。一种淡淡的味道包裹了他们。让他们突然改变了身份,从机械的采访活动中抽身而出,成为两个暗恋已久却无缘会面的男女。只是男女——简单的男女——就可以洞悉大西门掩藏在霓虹灯底下的小小阴影。女人说,整夜整夜,我都在想,明天的这个时候,我会睡在哪里。
大西门不是真的。大西门只是几幢楼房堆在一起而已。从任何一个地方来,都无法走进真正的大西门。大西门没有门。或者,根本就没有大西门。只是一个人群聚居在一起的大市场而已。这里只有男人和女人。只有走来走去的男人和女人。我爱——这嘈杂。这混乱。这臭烘烘——我爱。女人喃喃地对自己说。
最爱逛大西门电信局门前——是整个乌鲁木齐最为拥挤的一截盲肠。人头攒动,叫卖声声。
喜欢逛这里的外文书店。一层,两层,三层。女人看见自己挺着怀胎八月的大肚子,依然爬上层层楼梯,为了找一本书。一本用非汉语写成的书。那些书架,书本,散落在书店里的阳光和灰尘,都因为书而显得香气层叠。那是4月。4月泥泞啊。地上是正在消融的冰雪。四周是意兴阑珊的颓废。远方是热烈到死的冰川。
4月,其他城市里的花朵正在热闹地盛开。女人却忘记了春天的颜色,来到了这个书店,试图用那些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填补身体内部膨胀的缺失。耐心地看着那些书名,翻阅着那些阅读起来有难度的英文小说,试图搞清楚哪一本书更适合胎教。出门后打车,那司机看女人颤巍巍坐进后座,认真而激动地说,你真的不应该出门了……大西门这里……车太多。
安是个女孩子。从南疆考到了新疆大学。学计算机。她说她喜欢冬天的大西门。尽管自己的手和耳朵会被冻伤,可她还是莫名其妙地喜欢走在这里。这里繁华啊。到处都是人。商店。可以从早逛到晚。直到睡觉的时候再回宿舍。她不习惯多人混居,亦不习惯搭伴上街。独来独往。并不是购物狂。家境不好。弟弟也在上大学。需要生活费。母亲又病了。安在宿舍里没法哭,跑去人民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哭了个够。
大西门啊。安说。其实不爱他。但却需要他。在大西门丹璐时装城遇到了他。他带走了她。给她生活费,她分给弟弟一半。安见到女人时,开一辆白色的POLO。穿一身白色的安乃安裙。很淑女。她说,他喜欢淑女。她想过千百种离开他的方法。或者回到大西门,让他看到另一个更年轻的淑女?她们都笑了。
繁华背后总是几多辛劳。大西门云集着阔男靓女。大西门收藏着属于这一地段的故事。如果每一个故事都有背景——乌鲁木齐的女孩说——我愿我的背景在大西门。她们是一些出生在80后的女子。烫狮子头。穿短靴子。露着脊背。知道哪里的钟点房便宜。看生活,是一小格一小格的橱窗。流动的车影和喧嚣。她们说,这城市最中心的脉搏,需要紧紧把握才行。看她们,就像看到河流的移动。总有一些什么,被水留了下来。是石头一样的老淑女吗。她和安又笑了。
突然传来了尖叫。天桥上,几名小贩从南方运来沙蟒,当街摊开来卖,将这些新疆人吓得失声。一妇女绕道而行后拨通热线电话,怒斥这种“没人性”之行为居然上演在市中心。随后,沙蟒不见了。又多了几个卖兔子的。装在小小的笼子里,嘴巴红红的。无人抗议。
夏天的时候,女人在大西门等人。等的是一起逛街的女伴们。她们做生意。早年间喜欢文学。先去鞋城。她们眼尖,可以一眼认定皮和革。再去时装城。到处是女装。还要去布料批发市场和小百货。女人们一起逛,总是有发现不完的新大陆。甚至是几个桌子上的垫子,也要与众不同的那种。她们一起为窗帘、床单、被套、餐具、厨房、卫生间……操着心。还有在这些器物之间游走的她们的男人——亦是她们操心的对象。
出门后,她们饿了。说要吃烤包子。就站在路边的馕坑旁,等里面的包子熟。手里拎着各色袋子。等包子到手,手里的袋子都放在了凳子上。人却站着吃。那滚烫的包子让淑女都变成了食客。一个5角。皮发黄,馅子是羊肉掺了皮牙子(洋葱),还有奶白色颤巍巍的油疙瘩。都吞了下去。直说好。手指上粘满了油。
大西门的女人和大西门的商店一样,还没有完全“洋”起来。这个边城的市中心,处处都透着一股城乡结合地带的味道。20年前,这里没有这么多楼房。这么多购物者。空荡荡的街道在深夜里显得安静娴雅。如未出格的处女。现在,它早已变成妇女。有了时髦的外表。骨子里的乡气却不那么容易褪去。这让大西门有了西北人特有的一种憨傻。一种古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