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人从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方面入手,在临桂县开展虫情调查,掌握虫情发展时间,针对黄脊竹蝗的各个时期的虫情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防治
临桂县是广西桂北地区毛竹产区县之一,1996年以来,黄脊竹蝗常在本县爆发,受害重的竹林、竹叶被竹蝗吃光,远看形如火烧一样,毛竹大片死亡,1~2年不发笋,造成毛竹减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毛竹的生长,给人民群众财产带来很大损失。本人从事竹蝗防治工作多年,在工作中积累一些实践经验,现将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及在工作中的有效防治方法综述如下:
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异名竹蝗,俗名蚱蜢,直翅目,蝗科。分布于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台湾等地。主要为害毛竹(又称楠竹),还为害水竹、淡竹、刚竹等多种竹叶。大发生时被害竹林如同火烧,新竹叶片被吃光一次后即枯死,壮竹叶一次被吃光虽不至于死,发笋量却大减,连续被害二次后也会死亡。死竹外部呈现褐斑,茎中积水,纤维败坏,不能加工利用,严重影响竹林的产量和质量。
竹蝗在临桂县一年一代,以卵块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30日开始孵化,1龄跳蝻孵出期为5月中旬,2龄5月下旬,3龄6月上旬,4龄6月中旬,5龄6月下旬,于7月初羽化。刚孵出的跳蝻多群集在小竹及杂草上为害,至1龄末2龄初大多上竹为害,3龄后全部上大竹。上竹跳蝻先集中在梢部取食,3龄后逐渐分散。跳蝻有群集性和迁移习性,成虫有迁飞性。产卵期8—10月,下午4—5点,天气阴凉时竹蝗群集产卵,产卵地面积一般约0.1亩,产卵地块面积小且分散;多选择土质疏松,竹林较稀或受蝗害后竹林透光敞阳,杂草较少的半山腰、靠近山槽的斜坡或人少走的小路旁产卵。竹蝗产卵后即逐渐死亡。临桂县竹农常利用山槽作运输竹材的自然便道,将竹材从山槽顶滑下运输到山槽底,因此造成山槽两旁植被破坏和土壤裸露且透光敞阳。蝗卵常产在靠近山槽两旁的斜坡上,若山槽土较松且干燥,蝗卵将产在从山底到山顶的整条山槽上。
2 竹蝗产卵地调查和虫情监测
头年11月份,开展竹蝗产卵地调查,通过调查,初步查清竹蝗产卵地面积和块数,产卵地常有不完整的竹蝗死尸遗骸。次年在竹蝗孵化期开展虫情监测和对蝗卵地进行核查,不能漏网。
3 黄脊竹蝗防治措施
3.1 竹蝗上竹前的防治
(1)完善测报网络。我们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体系,设立了多个竹蝗测报点,监测覆盖率达100%,重点监测竹蝗发生地的发生时期、发生程度、发生面积、生态状况,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竹蝗防治适宜期和制定有效防治方案。
(2)清除竹蝗卵块。在竹蝗产卵地作出标志(有红头芜菁死亡地方),人工挖掘竹蝗卵块烧毁。
(3)掌握最佳时间,推广新技术防治。跳蝻地面防治是整个竹蝗防治工作的基础。对产卵地喷洒药粉防治法:已孵出跳蝻在未上竹前,用机械喷雾喷粉机防治器械对竹蝗卵地喷洒竹虫净药粉防治竹蝗,竹蝗死亡率达98%以上。刚孵出跳蝻比较集中,面积不大,对药粉抵抗力也较弱,此时喷洒药粉防治竹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喷洒药粉防治竹蝗需分批进行,每块蝗卵地从跳蝻孵出之日起计,每4~5天喷药粉1次,一般连喷3次即可。2006年5月在宛田乡用此法防治竹蝗,取得了圆满成功,深受群众欢迎。
3.2 竹蝗上竹后的防治
(1)诱杀成虫。竹蝗上竹后为防止污染环境和竹蝗扩散迁移,应少用或不用烟剂,而采用加有农药的新鲜尿液诱杀成虫。方法是沿着林间板车道和山路每隔5-8米挖1平底小坑,直径20cm左右,用农用塑料薄膜垫好,倒入150g左右加有农药的尿液;或每隔5-8米放1装有150g左右上述药液的竹槽,晴天每隔2-3天换1次药,并清理蝗虫尸体(无路的林中按每亩5-8个呈星状分布)。农药 配比为:新鲜人尿与敌敌畏或敌百虫按100:2的比例。
(2)竹腔注射防治法:从毛竹基部往上数第1竹节,用手摇钻或充电钻钻一小孔,然后用注射器沿孔将40%氧化乐果原液2毫升注射到竹腔里,最后用泥土封洞即可。1997、1999和2012年曾在南边山乡用注射法将内吸性农药注射到竹腔里防治竹蝗效果也很好,竹蝗死亡率达97%以上。竹腔注射药杀原理: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植物体内输导组织农药被带送到竹冠各部位,竹蝗取食竹叶片而中毒死亡。此防治法需逐株注射农药,投入人工劳力较多。
3.3 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引进天敌,营造有利于天敌生长的树种泡桐和江南桤木
每年造林时在竹林边缘或林中空地成团状或线状栽种江南桤木和泡桐,每块10-20株,招引红头芫菁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在竹林抚育时保留毛竹林中的阔叶树,形成竹林的生物多样性,为天敌的栖息、增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竹蝗的扩散蔓延起隔离作用。
参考文献
[1] 练佑明;黄向东;李建华等;黄脊竹蝗产卵地识别与测报方法研究【J】林业科技研究,1995 11(1)。
作者简介:李志东,(1973-),汉族,在职研究生,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防治
临桂县是广西桂北地区毛竹产区县之一,1996年以来,黄脊竹蝗常在本县爆发,受害重的竹林、竹叶被竹蝗吃光,远看形如火烧一样,毛竹大片死亡,1~2年不发笋,造成毛竹减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毛竹的生长,给人民群众财产带来很大损失。本人从事竹蝗防治工作多年,在工作中积累一些实践经验,现将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及在工作中的有效防治方法综述如下:
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异名竹蝗,俗名蚱蜢,直翅目,蝗科。分布于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台湾等地。主要为害毛竹(又称楠竹),还为害水竹、淡竹、刚竹等多种竹叶。大发生时被害竹林如同火烧,新竹叶片被吃光一次后即枯死,壮竹叶一次被吃光虽不至于死,发笋量却大减,连续被害二次后也会死亡。死竹外部呈现褐斑,茎中积水,纤维败坏,不能加工利用,严重影响竹林的产量和质量。
竹蝗在临桂县一年一代,以卵块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30日开始孵化,1龄跳蝻孵出期为5月中旬,2龄5月下旬,3龄6月上旬,4龄6月中旬,5龄6月下旬,于7月初羽化。刚孵出的跳蝻多群集在小竹及杂草上为害,至1龄末2龄初大多上竹为害,3龄后全部上大竹。上竹跳蝻先集中在梢部取食,3龄后逐渐分散。跳蝻有群集性和迁移习性,成虫有迁飞性。产卵期8—10月,下午4—5点,天气阴凉时竹蝗群集产卵,产卵地面积一般约0.1亩,产卵地块面积小且分散;多选择土质疏松,竹林较稀或受蝗害后竹林透光敞阳,杂草较少的半山腰、靠近山槽的斜坡或人少走的小路旁产卵。竹蝗产卵后即逐渐死亡。临桂县竹农常利用山槽作运输竹材的自然便道,将竹材从山槽顶滑下运输到山槽底,因此造成山槽两旁植被破坏和土壤裸露且透光敞阳。蝗卵常产在靠近山槽两旁的斜坡上,若山槽土较松且干燥,蝗卵将产在从山底到山顶的整条山槽上。
2 竹蝗产卵地调查和虫情监测
头年11月份,开展竹蝗产卵地调查,通过调查,初步查清竹蝗产卵地面积和块数,产卵地常有不完整的竹蝗死尸遗骸。次年在竹蝗孵化期开展虫情监测和对蝗卵地进行核查,不能漏网。
3 黄脊竹蝗防治措施
3.1 竹蝗上竹前的防治
(1)完善测报网络。我们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体系,设立了多个竹蝗测报点,监测覆盖率达100%,重点监测竹蝗发生地的发生时期、发生程度、发生面积、生态状况,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竹蝗防治适宜期和制定有效防治方案。
(2)清除竹蝗卵块。在竹蝗产卵地作出标志(有红头芜菁死亡地方),人工挖掘竹蝗卵块烧毁。
(3)掌握最佳时间,推广新技术防治。跳蝻地面防治是整个竹蝗防治工作的基础。对产卵地喷洒药粉防治法:已孵出跳蝻在未上竹前,用机械喷雾喷粉机防治器械对竹蝗卵地喷洒竹虫净药粉防治竹蝗,竹蝗死亡率达98%以上。刚孵出跳蝻比较集中,面积不大,对药粉抵抗力也较弱,此时喷洒药粉防治竹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喷洒药粉防治竹蝗需分批进行,每块蝗卵地从跳蝻孵出之日起计,每4~5天喷药粉1次,一般连喷3次即可。2006年5月在宛田乡用此法防治竹蝗,取得了圆满成功,深受群众欢迎。
3.2 竹蝗上竹后的防治
(1)诱杀成虫。竹蝗上竹后为防止污染环境和竹蝗扩散迁移,应少用或不用烟剂,而采用加有农药的新鲜尿液诱杀成虫。方法是沿着林间板车道和山路每隔5-8米挖1平底小坑,直径20cm左右,用农用塑料薄膜垫好,倒入150g左右加有农药的尿液;或每隔5-8米放1装有150g左右上述药液的竹槽,晴天每隔2-3天换1次药,并清理蝗虫尸体(无路的林中按每亩5-8个呈星状分布)。农药 配比为:新鲜人尿与敌敌畏或敌百虫按100:2的比例。
(2)竹腔注射防治法:从毛竹基部往上数第1竹节,用手摇钻或充电钻钻一小孔,然后用注射器沿孔将40%氧化乐果原液2毫升注射到竹腔里,最后用泥土封洞即可。1997、1999和2012年曾在南边山乡用注射法将内吸性农药注射到竹腔里防治竹蝗效果也很好,竹蝗死亡率达97%以上。竹腔注射药杀原理: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植物体内输导组织农药被带送到竹冠各部位,竹蝗取食竹叶片而中毒死亡。此防治法需逐株注射农药,投入人工劳力较多。
3.3 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引进天敌,营造有利于天敌生长的树种泡桐和江南桤木
每年造林时在竹林边缘或林中空地成团状或线状栽种江南桤木和泡桐,每块10-20株,招引红头芫菁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在竹林抚育时保留毛竹林中的阔叶树,形成竹林的生物多样性,为天敌的栖息、增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竹蝗的扩散蔓延起隔离作用。
参考文献
[1] 练佑明;黄向东;李建华等;黄脊竹蝗产卵地识别与测报方法研究【J】林业科技研究,1995 11(1)。
作者简介:李志东,(1973-),汉族,在职研究生,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