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与演奏体现出的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 :中国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englu1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和演奏主要有以下特点:乐器命名方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命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符合逻辑、简单明了、听音达意的命名习惯;管乐器开孔方面,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开孔并不仅仅为了追求更多数量的音高,也未发现艺人对音阶、音列的认知能力和开孔数量有直接联系;乐器音色认知方面,单簧类管乐器相对柔和且谐波丰富、独特的鼻音音色和边棱音管乐器空灵、缥缈的音色相得益彰,构成了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两种最常见音色;乐器演奏技术方面,主要从起吹、循环换气、习惯性旋律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对认识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总体形态和相关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传承与建构是中国传统音乐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包含的两大概念及行为系统.传承与建构在整个音乐文化行为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及“同时并存、一体两面、二元背反、此消彼长”依存关系,并且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较大的理解和解释性差异.在人文科学和艺术社会学系统中,该类研究相对于与音乐本体、文本分析及表演研究相关的“内部研究”,带有所谓的“外部研究”性质.仅从社会个体来看,其自身文化传承、建构过程中即蕴含着某种以主观意义性方式呈现和能够采用主体民族志方式表达的个体“内化、客体化和外化”一般运行规律,包含并
在音乐教育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背景下,本文探讨和梳理了“什么是音乐学,什么是教育学,什么是音乐教育”.并借作曲技术理论的学理逻辑对音乐教育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类比论述:和声——启示音乐教育的标准和方向;复调——启示“音乐+”的音乐教育本质;曲式——启示音乐教育的格局与境界;配器——启示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本文认为中国音乐学院“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应和了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也为发展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音乐博物馆以音乐器物的静态聚焦承载着音乐发展的动态轨迹,它既是人类音乐史、文明史时空物证的汇集,更是族群审美关系、人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凝聚与结晶.本文以笔者深度参与或接触的三个音乐博物馆为例,通过类型、现状及不同命运的叙事与反思,认为音乐博物馆发展的核心是在关键人、经费、展呈内容、运营模式等要素之间,组成的一个多维联结.进而,对高校音乐博物馆的建设、运行与可持续性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