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当今初中学生的作文,想象奇瑰、富有灵气的作品几乎是凤毛麟角,“老牛拉破车”、空话连篇、假腔假调、“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们往往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津津乐道于培养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精神家园趋于荒芜萧索,人格个性几经人为斫损,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继续保持着惊人的相似,千百个脑袋里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本”。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能责难,而要从本质上理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真正构建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因此,笔者试对初中作文教学从悟性、灵性和人格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但求获得同仁的共识,寄望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学。
一、悟性
所谓“悟性”,就是一种能从包罗万象的事物中产生一种本真体悟的能力。从作文娩出的过程看,它是人感官的、情感的、精神的整体回归。官能感觉到的“表象”是悟的前提,人的独特的情感是悟的“酵母”,而心灵世界的自我观照是悟的契机。因此悟性的培育在于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智,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而能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悟性。应怎么样培育呢?
1.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关心他人,加强生活修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常言道:“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现在很多学生感悟能力差,对周围“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关心他人不够。情感体验少了,写起文章来当然干巴巴的。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只有让学生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多关心身边的人,使他们从更多的身边小事中引出诸多的感动。让学生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交友谈心等,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去体验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这样学生便能感受到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生活原来是那么有情趣、催人奋发。
2.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生活纷繁的“表象”,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去认识、揭示其内涵与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就要求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让学生在诸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中,在教材实例中学到观察思考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前“三分钟演讲”,评论班上的见闻或交流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用心思考,才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朴素的真理,才能深切体验人生的滋味,感悟人生的真谛,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录下对生活的“悟”。“心记不如默记”,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在不断变化,人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也是稍纵即逝的。要寻到对生活的“悟”,只有勤于写日记,定期写观察与思考笔记。这样,有了感悟力,有了“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的情感世界,有了心灵的思索,学生的作文就成了鲜活的、明敏的、富赡的、个性的、独特的、深刻的濡染主体“感情色素”的东西,所以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塑造一个丰富、美好、体悟的心灵,学生的作文园地才能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二、灵性
如果说悟性是一种智力,那么灵性则是一种才能。悟性如“血肉”“筋骨”,灵性便是人的气质的外化,它在作文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能动、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文教学关键在于灵性的培育和激发。“灵性”在怎样的环境里才能成活和生长?
1.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过: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可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阵地,教材中想象丰富的作品可充分借鉴,如想象瑰奇、光怪陆离的《西游记》,状鬼写妖、扑朔迷离的《聊斋》等可为以后“厚积薄发”打下基础;也可通过各种形式主动训练,引导学生自编童话、寓言或科幻作文,让学生放飞想象,飞向宇宙星际,飞向大地深处,飞向海底世界等,还可引导学生写愿望性作文或假想性作文,以《我想…》、《我终于有了…》、《我盼望》、《假如天上有两个太阳》等形式展开,打破学生思维常规,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当然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实体的和虚构的,现实的和浪漫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学生笔下也就会出现想象奇特、不落窠臼之作。
2.开创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文贵创新”,为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我们可设计新颖的“创意作文”,如《未来的智能衣服》、《未来的学校》、《二十一世纪的理想住房》等,让学生围绕这些超越时空的主题去自由畅想、自由发挥。同时,提倡“变换题目”、“一题多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笔者在一堂作文课教学中以“砖的联想”为题,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学生分别从砖的形状、质地、制作过程及用途进行联想,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踊跃地回答:“砖质地坚硬、宁碎不软,宁折不弯,可拟题‘做人要有气节’”,“砖出身于软泥巴,经过烈火烧变得十分坚硬,经得起重压,不怕风吹雨打,显出一副铮铮铁骨,可拟‘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随意放一堆砖,一推就倒,可砌好的砖墙,却推不动,因为他们团结一致,可拟‘团结就是力量’为题”“长夸上的一块砖不起眼,但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拟‘伟大出自平凡’为题”。这样学生便突破了思维的封闭性,走出了作文模式化的俗套。其次,让学生生活在诗歌和艺术的氤氲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几何图形、诗歌、音乐、具体的事物、漫画设境等,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生动活拨的作文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去创造。课余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或集邮,或摄影,或书法,或绘画,或乐器,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深刻把玩之后,常能激发学生作文中的灵感,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可由钢琴曲《秋日私语》体会到“飒飒秋风”与“簌簌落叶”的情景,感知秋景、秋情、秋思、秋事;由书法的“布局之道”,联想到文章的结构安排;由绘画的“汁白当墨”联想到文章的跳脱之美……。再次,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嫩蕊。杜甫有诗云“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慢慢开。”陶行知也曾谆谆告诫我们:“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声中有爱因斯坦,在你的轻视中有爱迪生。”这都要求教师们细心呵护学生灵性的表达,小心翼翼扶持幼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双翅在成长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对学生作文中呈现的各种想法和特点,要晓之以理,导之以情,而诸如“河里的水很活泼”、“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站在大堤上远望,雪中的房屋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他的字歪歪斜斜的,像地震后的一片危房”。这类语丝无疑是富有灵性的表达,呵护他们,就是在呵护学生生命中富有创造力的灵性。 三、人格
素质教育的内核就是建构高迈的人格大厦,它不仅催生人的“理性觉醒”,也催生人的“良知自觉”。如何在激扬文字中铸造学生的人格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让学生敞亮心扉,抒写灵性。抒写灵性,不是写“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沧桑感,也不是写“小喜小怒”“小哀小怨”的温柔感,更不是构建“斜风、细雨、小屋”之类的“理想图”,而是有关社会、自然、人生的介入和思考,有仰天长啸、 浅吟低唱的迥异,有爱得深切,恨得入髓的情感,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内涵,有十几岁的躁动不安,更应该有新世纪青年的阳刚之气,使学生的人格由懦弱变为刚健。
第二,让学生奔向学生的“百草园”,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知生活、触摸生活,在观察、积累中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在讨论、交流中探究生活,表现生活。中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树立文风的关键时期,教师可把教材的真实性作为衡量学生作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把挖掘生活中美的事物作为讲解的突破点和落脚点,然后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现善,才会产生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于是学生便有了写作之泉,同时也就有了人格的自我濯亮之泉。
第三,确立“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文贵真情”。纵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直到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叶圣陶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实,切乎生活的状况”,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所以“以我手写我心”,心口如一,人文协和,这是一条返朴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透过作文,我们才可以看到同学们一颗颗鲜活率真的心,而纵容学生毫无热情的编造假话,就会造成学生的假面人格。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说诚信之言,何立真人人格,作文教学对培养真诚磊落的人格是责无旁贷的。
总之,我们要加强作文悟性和灵性的培养,不仅是因为它们是开启智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素,而且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健全的人格不仅使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生存方式,而且追求“生以为何”的价值定位。悟性、灵性和人格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构成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三个阶梯,这三个方面的合理构建,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要义所在。
一、悟性
所谓“悟性”,就是一种能从包罗万象的事物中产生一种本真体悟的能力。从作文娩出的过程看,它是人感官的、情感的、精神的整体回归。官能感觉到的“表象”是悟的前提,人的独特的情感是悟的“酵母”,而心灵世界的自我观照是悟的契机。因此悟性的培育在于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智,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而能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悟性。应怎么样培育呢?
1.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关心他人,加强生活修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常言道:“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现在很多学生感悟能力差,对周围“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关心他人不够。情感体验少了,写起文章来当然干巴巴的。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只有让学生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多关心身边的人,使他们从更多的身边小事中引出诸多的感动。让学生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交友谈心等,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去体验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这样学生便能感受到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生活原来是那么有情趣、催人奋发。
2.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生活纷繁的“表象”,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去认识、揭示其内涵与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就要求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让学生在诸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中,在教材实例中学到观察思考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前“三分钟演讲”,评论班上的见闻或交流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用心思考,才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朴素的真理,才能深切体验人生的滋味,感悟人生的真谛,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录下对生活的“悟”。“心记不如默记”,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在不断变化,人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也是稍纵即逝的。要寻到对生活的“悟”,只有勤于写日记,定期写观察与思考笔记。这样,有了感悟力,有了“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的情感世界,有了心灵的思索,学生的作文就成了鲜活的、明敏的、富赡的、个性的、独特的、深刻的濡染主体“感情色素”的东西,所以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塑造一个丰富、美好、体悟的心灵,学生的作文园地才能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二、灵性
如果说悟性是一种智力,那么灵性则是一种才能。悟性如“血肉”“筋骨”,灵性便是人的气质的外化,它在作文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能动、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文教学关键在于灵性的培育和激发。“灵性”在怎样的环境里才能成活和生长?
1.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过: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可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阵地,教材中想象丰富的作品可充分借鉴,如想象瑰奇、光怪陆离的《西游记》,状鬼写妖、扑朔迷离的《聊斋》等可为以后“厚积薄发”打下基础;也可通过各种形式主动训练,引导学生自编童话、寓言或科幻作文,让学生放飞想象,飞向宇宙星际,飞向大地深处,飞向海底世界等,还可引导学生写愿望性作文或假想性作文,以《我想…》、《我终于有了…》、《我盼望》、《假如天上有两个太阳》等形式展开,打破学生思维常规,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当然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实体的和虚构的,现实的和浪漫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学生笔下也就会出现想象奇特、不落窠臼之作。
2.开创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文贵创新”,为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我们可设计新颖的“创意作文”,如《未来的智能衣服》、《未来的学校》、《二十一世纪的理想住房》等,让学生围绕这些超越时空的主题去自由畅想、自由发挥。同时,提倡“变换题目”、“一题多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笔者在一堂作文课教学中以“砖的联想”为题,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学生分别从砖的形状、质地、制作过程及用途进行联想,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踊跃地回答:“砖质地坚硬、宁碎不软,宁折不弯,可拟题‘做人要有气节’”,“砖出身于软泥巴,经过烈火烧变得十分坚硬,经得起重压,不怕风吹雨打,显出一副铮铮铁骨,可拟‘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随意放一堆砖,一推就倒,可砌好的砖墙,却推不动,因为他们团结一致,可拟‘团结就是力量’为题”“长夸上的一块砖不起眼,但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拟‘伟大出自平凡’为题”。这样学生便突破了思维的封闭性,走出了作文模式化的俗套。其次,让学生生活在诗歌和艺术的氤氲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几何图形、诗歌、音乐、具体的事物、漫画设境等,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生动活拨的作文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去创造。课余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或集邮,或摄影,或书法,或绘画,或乐器,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深刻把玩之后,常能激发学生作文中的灵感,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可由钢琴曲《秋日私语》体会到“飒飒秋风”与“簌簌落叶”的情景,感知秋景、秋情、秋思、秋事;由书法的“布局之道”,联想到文章的结构安排;由绘画的“汁白当墨”联想到文章的跳脱之美……。再次,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嫩蕊。杜甫有诗云“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慢慢开。”陶行知也曾谆谆告诫我们:“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声中有爱因斯坦,在你的轻视中有爱迪生。”这都要求教师们细心呵护学生灵性的表达,小心翼翼扶持幼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双翅在成长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对学生作文中呈现的各种想法和特点,要晓之以理,导之以情,而诸如“河里的水很活泼”、“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站在大堤上远望,雪中的房屋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他的字歪歪斜斜的,像地震后的一片危房”。这类语丝无疑是富有灵性的表达,呵护他们,就是在呵护学生生命中富有创造力的灵性。 三、人格
素质教育的内核就是建构高迈的人格大厦,它不仅催生人的“理性觉醒”,也催生人的“良知自觉”。如何在激扬文字中铸造学生的人格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让学生敞亮心扉,抒写灵性。抒写灵性,不是写“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沧桑感,也不是写“小喜小怒”“小哀小怨”的温柔感,更不是构建“斜风、细雨、小屋”之类的“理想图”,而是有关社会、自然、人生的介入和思考,有仰天长啸、 浅吟低唱的迥异,有爱得深切,恨得入髓的情感,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内涵,有十几岁的躁动不安,更应该有新世纪青年的阳刚之气,使学生的人格由懦弱变为刚健。
第二,让学生奔向学生的“百草园”,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知生活、触摸生活,在观察、积累中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在讨论、交流中探究生活,表现生活。中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树立文风的关键时期,教师可把教材的真实性作为衡量学生作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把挖掘生活中美的事物作为讲解的突破点和落脚点,然后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现善,才会产生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于是学生便有了写作之泉,同时也就有了人格的自我濯亮之泉。
第三,确立“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文贵真情”。纵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直到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叶圣陶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实,切乎生活的状况”,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所以“以我手写我心”,心口如一,人文协和,这是一条返朴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透过作文,我们才可以看到同学们一颗颗鲜活率真的心,而纵容学生毫无热情的编造假话,就会造成学生的假面人格。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说诚信之言,何立真人人格,作文教学对培养真诚磊落的人格是责无旁贷的。
总之,我们要加强作文悟性和灵性的培养,不仅是因为它们是开启智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素,而且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健全的人格不仅使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生存方式,而且追求“生以为何”的价值定位。悟性、灵性和人格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构成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三个阶梯,这三个方面的合理构建,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