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也呈现增多之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有区域性、复合性,以及暴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的广泛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控这类事件发生,提高对事件处理的应变能力,力争做到“五个第一”,是当今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基层环境应急现状对策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也处于开拓创新期,基层要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打造专业管理队伍,准确地把握环境事件的特点,遵循自然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这是历史赋予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2011年是“十二五”环保规划开局之年,如何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规划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要围绕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有效防控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大局稳定。
1.当前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部分领导重视不够,应急预案不健全。一些地方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重視不够,环境应急概念模糊,对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基层环境应急预案缺乏操作性,甚至在预案编制上有部分地区存在部门抄政府、企业抄部门、下级抄上级的现象。个别地方还存在应急预案未能及时修订完善、预案与预案之间衔接不够、对应急物资储备和灾害状况估计不足、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等问题。同时,基层很多群众防灾知识匮乏,应急、应变、防灾能力低下,导致在灾害来临之际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必然给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1.2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任务不明确。环境应急与监察任务不明确,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理念得不到落实,一些地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有事一拥而上,平时无人负责”的现象。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上下信息不共享。《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环境应急机构必须独立。但从实际来看,大多数地方落实并不理想,有些地方政府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把环境应急机构当做政府的“救火队”、“消防员”,与国家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缺乏上下联动,缺乏信任与沟通,缺乏信息共享。
1.3应急队伍建设滞后,应急应对能力不足。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要求基层应急队伍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作为,并要处置妥当。一旦不能妥善处置,往往会出现公众恐慌的局面,导致环境污染事态进一步恶化。目前,基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应急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地方无应急指挥机构、无应急专业人才、无应急专项资金、无应急专项技能,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严重不足,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基层的应急救援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救援需要。
2.推进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未雨绸缪,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目前,基层环境应急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内部未形成有效机制,对外联动机制仍处于探讨摸索阶段。因此,要结合实际,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促进地方环境应急机构的建设。针对本地区的主要环境风险类别,做好风险源的识别、监控、管理工作。基层环境应急管理部门必须加大环境隐患排查力度,积极做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排查工作。
2.2固本强基,大力推进基层应急网络、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推进环境应急网络建设,积极与国家环境应急机构在软件上对接,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做到第一时间准确判断,便于协同指挥。高度重视基层环境应急部门标准化建设,自上而下地完善环境应急装备配置,配备完善的应急监测和人员防护装备,为处理好突发环境事件打下坚实基础。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参与部门及职责分工,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突出重点核心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
2.3厉兵秣马,建好3支队伍,努力提高基层应急应对能力。突发环境事件能否妥善处理,取决于基层环境应急机构是否具备3支队伍:一支综合素质强的管理队伍、一支年富力强的救援处置队伍、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通过演练完善预案,增强基层环境应急准备工作的针对性。要做好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经常性地开展以“减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通过新闻媒体,将防灾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2.4对症下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我国的公共应急管理体制建构于全能政府的理念之下,全能政府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政府确实应该在应急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主导作用不是全部作用。政府在公共应急管理中应充分保障、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公众的积极参与,这样可降低政府公共应急管理的成本,提高公共应急管理的效率。另外,民间组织调集社会资源的能力、动员志愿者的能力、内部管理运作能力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等需要进一步提高。
2.5要力争做到“五个第一”。第一时间报告,说清风险源和影响范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事故蔓延;第一时间开展监测,有效降低事件成本;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信息,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度。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及处置工作。突发环境事件由于事发突然、现场复杂、人员混杂,在处理过程中易造成现场破坏和证据丢失,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第一时间组织展开调查,积极做好环境风险评估及处置,有利于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弄清污染源和污染因子,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保留企业的违法证据,为事后责任认定提供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赵玲(1977年4月—— ),女,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环境监察工作,已发表专业论文2篇。
参考文献
[1] 贾志刚.安徽省环境监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生态学报,2005,25(2):254-260.
[2] 王国强,基层环境执法检查工作如何寻求突破[J].环境保护,2008,17(2):234.
[3] 杨士荣. 山西省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J].世界环境,2009(1):36-37。
关键词:基层环境应急现状对策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也处于开拓创新期,基层要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打造专业管理队伍,准确地把握环境事件的特点,遵循自然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这是历史赋予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2011年是“十二五”环保规划开局之年,如何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规划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要围绕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有效防控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大局稳定。
1.当前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部分领导重视不够,应急预案不健全。一些地方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重視不够,环境应急概念模糊,对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基层环境应急预案缺乏操作性,甚至在预案编制上有部分地区存在部门抄政府、企业抄部门、下级抄上级的现象。个别地方还存在应急预案未能及时修订完善、预案与预案之间衔接不够、对应急物资储备和灾害状况估计不足、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等问题。同时,基层很多群众防灾知识匮乏,应急、应变、防灾能力低下,导致在灾害来临之际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必然给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1.2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任务不明确。环境应急与监察任务不明确,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理念得不到落实,一些地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有事一拥而上,平时无人负责”的现象。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上下信息不共享。《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环境应急机构必须独立。但从实际来看,大多数地方落实并不理想,有些地方政府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把环境应急机构当做政府的“救火队”、“消防员”,与国家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缺乏上下联动,缺乏信任与沟通,缺乏信息共享。
1.3应急队伍建设滞后,应急应对能力不足。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要求基层应急队伍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作为,并要处置妥当。一旦不能妥善处置,往往会出现公众恐慌的局面,导致环境污染事态进一步恶化。目前,基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应急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地方无应急指挥机构、无应急专业人才、无应急专项资金、无应急专项技能,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严重不足,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基层的应急救援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救援需要。
2.推进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未雨绸缪,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目前,基层环境应急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内部未形成有效机制,对外联动机制仍处于探讨摸索阶段。因此,要结合实际,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促进地方环境应急机构的建设。针对本地区的主要环境风险类别,做好风险源的识别、监控、管理工作。基层环境应急管理部门必须加大环境隐患排查力度,积极做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排查工作。
2.2固本强基,大力推进基层应急网络、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推进环境应急网络建设,积极与国家环境应急机构在软件上对接,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做到第一时间准确判断,便于协同指挥。高度重视基层环境应急部门标准化建设,自上而下地完善环境应急装备配置,配备完善的应急监测和人员防护装备,为处理好突发环境事件打下坚实基础。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参与部门及职责分工,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突出重点核心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
2.3厉兵秣马,建好3支队伍,努力提高基层应急应对能力。突发环境事件能否妥善处理,取决于基层环境应急机构是否具备3支队伍:一支综合素质强的管理队伍、一支年富力强的救援处置队伍、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通过演练完善预案,增强基层环境应急准备工作的针对性。要做好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经常性地开展以“减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通过新闻媒体,将防灾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2.4对症下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我国的公共应急管理体制建构于全能政府的理念之下,全能政府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政府确实应该在应急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主导作用不是全部作用。政府在公共应急管理中应充分保障、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公众的积极参与,这样可降低政府公共应急管理的成本,提高公共应急管理的效率。另外,民间组织调集社会资源的能力、动员志愿者的能力、内部管理运作能力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等需要进一步提高。
2.5要力争做到“五个第一”。第一时间报告,说清风险源和影响范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事故蔓延;第一时间开展监测,有效降低事件成本;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信息,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度。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及处置工作。突发环境事件由于事发突然、现场复杂、人员混杂,在处理过程中易造成现场破坏和证据丢失,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第一时间组织展开调查,积极做好环境风险评估及处置,有利于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弄清污染源和污染因子,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保留企业的违法证据,为事后责任认定提供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赵玲(1977年4月—— ),女,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环境监察工作,已发表专业论文2篇。
参考文献
[1] 贾志刚.安徽省环境监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生态学报,2005,25(2):254-260.
[2] 王国强,基层环境执法检查工作如何寻求突破[J].环境保护,2008,17(2):234.
[3] 杨士荣. 山西省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J].世界环境,2009(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