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来源 :中华少年·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amoniu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变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第四册重点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占有重要地位,下面我们结合说明文的一些规律和知识,谈谈如何学写说明文,特别是事理说明文。
  
  一、掌握写作规律
  说明文的写作规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表达方式
  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可蒹用记叙,描写,多用陈述句和描述句,判断句。协作时应尽量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用平实的语言说明事物,语文要求生动活泼有趣味性。如叶圣淘的《苏州园林》就用了上述多种方式。
  2、文章结构
  可采用“三段式”说明结构,要在第一段中先点题,介绍说明事物及其特点,在第二段中可分类别,举例了等多中方法详细介绍事物及其特点,在第三段中一一介绍:(1)按一定的标准分类,(2)举一典型介绍本事物构造,(3)按空间顺序详细介绍每一部分的特点,原理用途等,在第三段中右在细心观察,把事物结构了解清楚后,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总结全文。
  二、抓住三要素
  要想写好说明文,就一定要抓住说明文的以下三个要素:
  1、说明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感受和认识不同事物的依据,在说明文中就要写出事物的个性特点。
  2、说明方法
  在第四册中我们学习了下定义、作比较、画图表等九种说明方法,在一篇文章具体运用哪几种说明方法,这就要取决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目的,反正要灵活运用,多样化,如:范文《万紫千红的花》就用了上述多种说明方法。
  3、说明条理
  说明文的条理就是文章的先后顺序,说明文就要先安排好结构层次,确定先说明什么,在说明什么,对不同的说明事物可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从说的对象来看,常见的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对象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规律,要写好一篇事理说明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弄清事物的内在关系和规律,通过深入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查阅文献,调查分析,从多方面收集的材料中透彻的了界事理。
  其次,要安排好说明顺序和详略得当,对事理说明文要用逻辑顺序,按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顺序去写,如:兰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中兰可桢先生就是按照“为何进军”,“前景如何”的逻辑顺序进性说明的。
  最后,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尽量利用人们熟悉和和感兴趣的东西来说明,如原范文《食物从何而来》就是用上述方法来写成的,常见的实物说明文可分为建筑说明文和动物说明文。
  要写好建筑的说明言文,有以下四个要求:
  1、要抓住建筑的特征。也就是要说明的这一建筑物与其它建筑物的不同之处,如第11课《中国石拱桥》中茅以升先生正是抓住了赵州桥与卢沟桥的不同结构形状、设计格式、修建年代、方位介绍单拱石桥和联拱的不同知织, 以及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注意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对这类建筑性说明文,要按空间顺序和作者的观察顺序,进行说明,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对称方位法,从事物的空间对称形式着眼来安排说明顺序.二是顺序方位法,按说明对象的空间排列依次说明.三是间接方位法,不按空间方位进行说明,而是按主次先总后分,从远及近等方法。可采用总--分—总来组织材料。
  三、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分类别等九种方法。要写好一篇说明文,应灵活机动的巧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而不是单一的使用某一种方法写成的。
  四、说明的内容要求准确、平实、简洁
  介绍动植物的说明文也属于实物说明文,这种说明文的重点在于介绍动植物十怎样的。具体的说就是要说明它们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使用价值。要写好这类说明文,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察。
  首先要对被说明的对象做细致的观察,了解形体外貌特点、生长习性、发展状况等。这是写好这类说明文的前提,然后抓住它们的特征,或者是某一特点。各种动植物都有各自的特色。如外形特点、生活特点、内部结构。写作前一定要做细致观察,认真区别,抓住主要特点。具体说明。例如讲读课《蜘蛛》。周建人正式抓住了蜘蛛“捉飞将”的四种情形。“结网的技能之高妙”和“身体结构之巧妙”。蜘蛛的利用价值独特的捕食特征。对蜘蛛做了详尽的说明。
  还要安排文章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先里后外或先总后分。如介绍动植物的外形特点,可用空间顺序,介绍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可按时间顺须来写;介绍美味加工可用程序顺序;介绍生活习性、生态原理,可用逻辑顺序。语言一定要准确、简明、平实、生动,要求语句一定要短小精悍,少用修饰词语,要把意思说的清楚明白。
  总之,如果真正掌握了写说明文的上述方法、三要素等知识,无论是写事理说明文,还是写实物说明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的。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所教授的班级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新课标人教版教材起点高,词汇量大,因此在英语教学上颇有难度,鉴于这种情况,我着手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解决如何在基础较弱的班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方式,我采用了以下方法: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二、提倡“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三、 坚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基础薄弱以学生为主体     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
期刊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纵观近几年的数学高考试题,发现试题加大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渗透在整套试卷中,高中数学中思想方法有很多,这里重点说说换元法,什么是换元法呢?就是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种方法换元法。其实质是
期刊
一、必须改革中考制度。  中考制度不改革,就没有初中历史教学的春天。初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都是中考指挥棒所致,它是制约初中历史教学的瓶颈。事实上高考已实行文科综合,为何中考就不能实行史地生综合呢?又何必要搞单独会考?   如果将历史学科列为中考范围,哪怕象体育一样占的比分,一定能取得好的效应,社会、家庭、学校一定能普遍重视起来,谁也马虎不得,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能得到提高。我们必须走出误区:
期刊
“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在物理教
期刊
摘要:当前的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当中,它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教学中也出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误区。就语文学科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从整合的理念出发,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恰到好处地点缀于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发挥它的最佳的效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恰当 增效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以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是中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说话能力 过程方法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滔滔不绝,应付自如,而有的人空有满腹经纶,却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涉及一个人说话能力的问题,人的说话能力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中学期间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的说话教学
期刊
摘要:从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来看,不管是体育教师或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在积极地推行和实施课程改革,一批批的中学体育教师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培训。然而,我国学校体育改革2 0多年来,一直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长期的争论,却并没有在课程改革开始后得到平息,这个争论就是学校体育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服务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的问题。本文以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教学感受,从中学生心理发展方面
期刊
摘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与探究中应鼓励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教学这一崭新理念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践。语文
期刊
化学作为初三才开设的新学科,教学时间短,讲完上、下册的新课内容,剩余的复习时间约为2—3个月,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当化学科进入复习阶段时,其他学科已经进入到第2轮的复习了,学生对复习的新鲜感明显减弱,所以复习课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考的成败。中考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
期刊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爱好,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基于这种情况,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