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课堂的重要特色。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大班额授课制”的情况下,适当分组教学,是保证学生交往互动,体现个性化学习的一个好策略。本文主要分析合作学习在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职业中专;体育
新教科書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体育合作式教学模式是把学生(自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同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小集团与小集团之问通过互动,相互切磋与观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新教科书中的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在这些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中,并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要素
1.学生合作学习的课题。合作学习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学生之间有共同合作完成的课题。所谓课题就是“合作干什么”。
2.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作学习小组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实现小组的共同学习目标而努力。为此,每个成员都与全组的成败悉悉相关、荣辱与共。
3.学生合作学习的时空。合作学习的第三个要素就是,学生有相互合作的时空条件。换句话说,就是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场合。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
提倡和运用一切学习方式,都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合作学习运用得好与不好,也是以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应该说,合作学习如果运用得好是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其理由如下:
(1)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这种“同行者的激励”,有时会比教师的鼓励更生动、更有力。
(2)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发挥“镜子”的借鉴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对照和反馈,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成为自己的“未来”,而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则成为自己的“过去”。
(3)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特别是在班级人数较多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保护和互相监督等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小干部”的作用,尤为突出。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二个意义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应该说,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探究是离不开集体学习的。集体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促进探究学习是因为:(1)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学习心得,是大家一起“穷尽假说”的前提,特别是一些错误意见的提出,是学生们一起辨别真伪的前提。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2)在教师提倡和指导下的学生讨论是民主探究的必要形式。(3)探究的结论是学生集体合作学习的成果,也是学生集体一起分享的学习喜悦。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三个意义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机会和条件,这种机会和条件就是运动技能学习与身体锻炼都需要有许多合作性的行为。
三、合作学习在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强化主体意识的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许多练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结合成为练习伙伴,由于平时的相处有较深的了解,感情融洽,在体育技能的练习中,他们会合作得很好,互为指导者,互相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彼此都能为对方较准确地完成动作而由衷地喝彩。自主结合在形式上虽与传统的分组教学相似,但在组成原则、方法和指导思想上则完全不同,它突出了学生性格的相似性、交流的接近性、帮助的互补性,使学生学习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社会交往动机得到较好的满足。有时候当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会真诚地鼓励其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
学习任务是综合性的。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帮助的内容。在众多的体育学习内容中,具有综合性的,学生间相互帮助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特点极为突出的就是球类运动。球类运动属于综合性的活动。从动作上讲,它要求人们把跑动、跳跃和投掷等动作适时地组合起来,以达到其目的。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取长补短在球类运动中是最能体现出来的内容。
3.加强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合作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要采用合作学习,首先我们就要考虑选择的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学习任务是不是开放性的,学习的目标是否需要集思广益,用多种途径来解决;要考虑学习任务是不是综合性的,是否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是探究性的,是否需要学生共同出谋划策、协作完成;最后要考虑学生是否认识模糊,意见不一,容易出错,是否需要争辩、探讨和质疑。
【参考文献】
[1]邓星华,谭华主编.《新编体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2]王强主编.《行走课堂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关键词:合作学习;职业中专;体育
新教科書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体育合作式教学模式是把学生(自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同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小集团与小集团之问通过互动,相互切磋与观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新教科书中的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在这些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中,并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要素
1.学生合作学习的课题。合作学习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学生之间有共同合作完成的课题。所谓课题就是“合作干什么”。
2.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作学习小组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实现小组的共同学习目标而努力。为此,每个成员都与全组的成败悉悉相关、荣辱与共。
3.学生合作学习的时空。合作学习的第三个要素就是,学生有相互合作的时空条件。换句话说,就是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场合。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
提倡和运用一切学习方式,都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合作学习运用得好与不好,也是以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应该说,合作学习如果运用得好是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其理由如下:
(1)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这种“同行者的激励”,有时会比教师的鼓励更生动、更有力。
(2)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发挥“镜子”的借鉴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对照和反馈,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成为自己的“未来”,而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则成为自己的“过去”。
(3)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特别是在班级人数较多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保护和互相监督等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小干部”的作用,尤为突出。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二个意义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应该说,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探究是离不开集体学习的。集体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促进探究学习是因为:(1)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学习心得,是大家一起“穷尽假说”的前提,特别是一些错误意见的提出,是学生们一起辨别真伪的前提。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2)在教师提倡和指导下的学生讨论是民主探究的必要形式。(3)探究的结论是学生集体合作学习的成果,也是学生集体一起分享的学习喜悦。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三个意义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机会和条件,这种机会和条件就是运动技能学习与身体锻炼都需要有许多合作性的行为。
三、合作学习在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强化主体意识的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许多练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结合成为练习伙伴,由于平时的相处有较深的了解,感情融洽,在体育技能的练习中,他们会合作得很好,互为指导者,互相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彼此都能为对方较准确地完成动作而由衷地喝彩。自主结合在形式上虽与传统的分组教学相似,但在组成原则、方法和指导思想上则完全不同,它突出了学生性格的相似性、交流的接近性、帮助的互补性,使学生学习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社会交往动机得到较好的满足。有时候当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会真诚地鼓励其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
学习任务是综合性的。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帮助的内容。在众多的体育学习内容中,具有综合性的,学生间相互帮助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特点极为突出的就是球类运动。球类运动属于综合性的活动。从动作上讲,它要求人们把跑动、跳跃和投掷等动作适时地组合起来,以达到其目的。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取长补短在球类运动中是最能体现出来的内容。
3.加强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合作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要采用合作学习,首先我们就要考虑选择的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学习任务是不是开放性的,学习的目标是否需要集思广益,用多种途径来解决;要考虑学习任务是不是综合性的,是否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是探究性的,是否需要学生共同出谋划策、协作完成;最后要考虑学生是否认识模糊,意见不一,容易出错,是否需要争辩、探讨和质疑。
【参考文献】
[1]邓星华,谭华主编.《新编体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2]王强主编.《行走课堂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