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肥野生动物园兽类以半散养非进入式展出方式为主,地处山坡,每到夏季植被丛生,蜱虫则成为夏季散养区兽类最大的威胁。由于饲养区域较大,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通过近10年的防治措施的不断改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成功阻断蜱虫对我园动物健康的危害。
关键词:半散放区;蜱虫;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2.746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7.012
0引言
合肥野生动物园兽类散放区建成于2004年10月,占地面积约30 hm2,呈斜坡地势,室外散放区域面积占95%,野草覆盖率约90%,间植部分阔叶树木。其中分为虎园、狼园、狮园、熊园、长颈鹿园、小熊猫园等。我园兽类散放区2004年投入使用,于2008年在动物体表发现有蜱蟲寄生,根据饲养环境和蜱虫的爆发规律实行综合防治。10年间不断调整防治措施,目前基本达到理想效果,在不断摸索中也出现了动物继发性疾病和动物损失。
1生活习性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也叫壁虱,俗称狗鳖、草别子、草蜱虫,各地均有不同俗称。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干动物皮毛间。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不吸血时,小的如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是许多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但其危害非常大,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与贮存宿主。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硬蜱与软蜱,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通常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通常数分钟到1h。蜱的活动范围不大,通常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散播有重要作用。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
2爆发现状
合肥野生动物园发生的蜱虫主要是软蜱,通常持续期为4-10月,6-8月为高峰期。发生感染的动物有东北虎、狼、非洲狮、长颈鹿、小熊猫、熊等。主要寄生在眼周、耳蜗、颌下、腹壁等部位。感染最严重的时期每天每间内室都能见到不同数量的饱血后脱落的蜱虫,数量10 ~ 50只;人进入散放区1次,裤脚很快布满未吸血的蜱虫,不计其数;2012年15只7月龄小狼1周内相继因蜱叮咬死亡;2013年1头东北虎因蜱虫叮咬治疗无效死亡[1]。
3预防措施
3.1环境防治
合肥野生动物园地处山林,春夏季节雨水较多,草木长势旺盛,对散放区施行定期除草,减缓野草长势,降低蜱虫蛰伏场所。
3.2生物防治
针对熊园施行食草动物混养模式。混养5头麋鹿,利用其食草习性遏制场地草势生长,进而达到长期降低蜱虫蛰伏场所的效果。
3.3化学防治
每次除草后进行散放区覆盖式药物喷灌,使用过的药物包括敌杀死(主要成分溴氰菊酯)、全面手(主要成分阿维菌素)、敌百虫(低毒有机磷类杀虫剂)等。按安全配比稀释使用,使用前后避开雨期。
3.4药物防治
主要针对动物体本身采取的主动防治措施。曾使用过的药品有害获灭(主要成分伊维菌素)、通灭(主要成分多拉菌素)、拜宠爽(主要成分二氯苯醚菊酯)、爱沃克(主要成分吡虫啉与莫昔克丁)、尼可信(主要成分阿福拉纳)、驱虫喷剂等。根据适合的剂量、剂型、给药方式对动物体施行药物防治[2]。
4防治方案及效果
合肥野生动物园对兽类散放区蜱虫针对性防治持续近10年,随方案的不断调整,其效果也明显提高,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见表1、表2。
5继发性疾病症状及治疗
蜱虫严重感染后易继发全身症状,通常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高烧不退,贫血,运动障碍,严重时出现瘫痪等临床表现。一旦表现临床症状必须及时对症治疗及抗毒素治疗,同时对血液进行监测,对运动障碍的病例要进行关节处触查蜱虫。合肥野生动物园出现的一例东北虎蜱虫感染因溶血严重导致治疗失败。
6分析与讨论
(1)合肥野生动物园散放区自2004年投入使用,地处山林,野草茂盛,间隔4年出现了蜱虫的爆发感染,由此可分析出由于环境中动物的介入,导致蜱虫的繁殖加速,进而导致该体外寄生虫的爆发;从防治效果分析,环境中蜱虫的数量剧增是导致感染阳性的因素之一。
(2)由于该动物园蜱虫感染区域较大,动物种类不一,所以防治工作较困难,采取环境和动物体2个方向同时进行。根据不同种类动物采取不同的药物与给药途径。早期的3年无论动物体还是环境都无明显效果,只见蜱虫外逃,但仅持续几天;口服害获灭、拜宠爽等涂皮剂对动物体有一定疗效,但仍未达到理想效果;全面手和敌百虫联合使用于环境喷洒效果确实,极大降低了区域蜱虫的数量。近2年犬、猫科动物使用尼可信口服,配合敌百虫、全面手环境药物喷洒,间隔2月用1次,达到了理想效果。长颈鹿体表偶然可见蜱虫寄生,但使用除虫喷剂即可达到驱除效果。其中尼可信的使用起到决定性效果,24 h驱杀,药效可持续作用1月[3]。
(3)目前使用的环境喷洒药物有低毒性,使用时严格按使用说明配比,防止给动物体带来伤害。
(4)熊园未进行混养前蜱虫爆发同样严重,混养后内笼舍基本无可见饱血蜱虫,经过环境喷洒药物的调整和混养方式的生物防治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7结束语
近年,已经开始采用遗传防治、生物防治灭蜱虫。前者是采取辐射或者化学不孕剂使雄性蜱虫失去生殖能力,使蜱虫种群能力不断衰减;后者是利用蜱虫的天敌灭蜱。合肥野生动物园目前探索出的这套灭蜱方案,效果显著,易于操作。对于其有无不利因素产生则未予考评验证,如有不当之处还待以后改进。
参考文献
[1]孙明,王淑芳,王多全,等.甘肃省武威市蜱及蜱媒病种类及分布的初步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2):23-25.
[2]史智勇,杨银书,李强,等.甘肃省媒介硬蜱的种类与地理分布[J].中国兽医科技,2004( 8):48-49.
[3]刘联坤,郭建军.我国蜱类分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89-91.
作者简介:易刚(1976-),男,汉族,安徽凤阳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野生动物医学。
关键词:半散放区;蜱虫;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2.746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7.012
0引言
合肥野生动物园兽类散放区建成于2004年10月,占地面积约30 hm2,呈斜坡地势,室外散放区域面积占95%,野草覆盖率约90%,间植部分阔叶树木。其中分为虎园、狼园、狮园、熊园、长颈鹿园、小熊猫园等。我园兽类散放区2004年投入使用,于2008年在动物体表发现有蜱蟲寄生,根据饲养环境和蜱虫的爆发规律实行综合防治。10年间不断调整防治措施,目前基本达到理想效果,在不断摸索中也出现了动物继发性疾病和动物损失。
1生活习性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也叫壁虱,俗称狗鳖、草别子、草蜱虫,各地均有不同俗称。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干动物皮毛间。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不吸血时,小的如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是许多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但其危害非常大,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与贮存宿主。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硬蜱与软蜱,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通常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通常数分钟到1h。蜱的活动范围不大,通常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散播有重要作用。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
2爆发现状
合肥野生动物园发生的蜱虫主要是软蜱,通常持续期为4-10月,6-8月为高峰期。发生感染的动物有东北虎、狼、非洲狮、长颈鹿、小熊猫、熊等。主要寄生在眼周、耳蜗、颌下、腹壁等部位。感染最严重的时期每天每间内室都能见到不同数量的饱血后脱落的蜱虫,数量10 ~ 50只;人进入散放区1次,裤脚很快布满未吸血的蜱虫,不计其数;2012年15只7月龄小狼1周内相继因蜱叮咬死亡;2013年1头东北虎因蜱虫叮咬治疗无效死亡[1]。
3预防措施
3.1环境防治
合肥野生动物园地处山林,春夏季节雨水较多,草木长势旺盛,对散放区施行定期除草,减缓野草长势,降低蜱虫蛰伏场所。
3.2生物防治
针对熊园施行食草动物混养模式。混养5头麋鹿,利用其食草习性遏制场地草势生长,进而达到长期降低蜱虫蛰伏场所的效果。
3.3化学防治
每次除草后进行散放区覆盖式药物喷灌,使用过的药物包括敌杀死(主要成分溴氰菊酯)、全面手(主要成分阿维菌素)、敌百虫(低毒有机磷类杀虫剂)等。按安全配比稀释使用,使用前后避开雨期。
3.4药物防治
主要针对动物体本身采取的主动防治措施。曾使用过的药品有害获灭(主要成分伊维菌素)、通灭(主要成分多拉菌素)、拜宠爽(主要成分二氯苯醚菊酯)、爱沃克(主要成分吡虫啉与莫昔克丁)、尼可信(主要成分阿福拉纳)、驱虫喷剂等。根据适合的剂量、剂型、给药方式对动物体施行药物防治[2]。
4防治方案及效果
合肥野生动物园对兽类散放区蜱虫针对性防治持续近10年,随方案的不断调整,其效果也明显提高,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见表1、表2。
5继发性疾病症状及治疗
蜱虫严重感染后易继发全身症状,通常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高烧不退,贫血,运动障碍,严重时出现瘫痪等临床表现。一旦表现临床症状必须及时对症治疗及抗毒素治疗,同时对血液进行监测,对运动障碍的病例要进行关节处触查蜱虫。合肥野生动物园出现的一例东北虎蜱虫感染因溶血严重导致治疗失败。
6分析与讨论
(1)合肥野生动物园散放区自2004年投入使用,地处山林,野草茂盛,间隔4年出现了蜱虫的爆发感染,由此可分析出由于环境中动物的介入,导致蜱虫的繁殖加速,进而导致该体外寄生虫的爆发;从防治效果分析,环境中蜱虫的数量剧增是导致感染阳性的因素之一。
(2)由于该动物园蜱虫感染区域较大,动物种类不一,所以防治工作较困难,采取环境和动物体2个方向同时进行。根据不同种类动物采取不同的药物与给药途径。早期的3年无论动物体还是环境都无明显效果,只见蜱虫外逃,但仅持续几天;口服害获灭、拜宠爽等涂皮剂对动物体有一定疗效,但仍未达到理想效果;全面手和敌百虫联合使用于环境喷洒效果确实,极大降低了区域蜱虫的数量。近2年犬、猫科动物使用尼可信口服,配合敌百虫、全面手环境药物喷洒,间隔2月用1次,达到了理想效果。长颈鹿体表偶然可见蜱虫寄生,但使用除虫喷剂即可达到驱除效果。其中尼可信的使用起到决定性效果,24 h驱杀,药效可持续作用1月[3]。
(3)目前使用的环境喷洒药物有低毒性,使用时严格按使用说明配比,防止给动物体带来伤害。
(4)熊园未进行混养前蜱虫爆发同样严重,混养后内笼舍基本无可见饱血蜱虫,经过环境喷洒药物的调整和混养方式的生物防治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7结束语
近年,已经开始采用遗传防治、生物防治灭蜱虫。前者是采取辐射或者化学不孕剂使雄性蜱虫失去生殖能力,使蜱虫种群能力不断衰减;后者是利用蜱虫的天敌灭蜱。合肥野生动物园目前探索出的这套灭蜱方案,效果显著,易于操作。对于其有无不利因素产生则未予考评验证,如有不当之处还待以后改进。
参考文献
[1]孙明,王淑芳,王多全,等.甘肃省武威市蜱及蜱媒病种类及分布的初步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2):23-25.
[2]史智勇,杨银书,李强,等.甘肃省媒介硬蜱的种类与地理分布[J].中国兽医科技,2004( 8):48-49.
[3]刘联坤,郭建军.我国蜱类分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89-91.
作者简介:易刚(1976-),男,汉族,安徽凤阳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野生动物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