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知识、锻炼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操练场,也是检查学习效果,获取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层次作不同的安排,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高中政治多元化作业的开发,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政治;多元化作业;开发
新课标政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政治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政治练习是培养学生政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政治作业泛指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专家点评”、“练习”、“自我检测”等。对于这些现成作业,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依照教学时序要求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显然缺乏创新性,这样的作业内容和形式总是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无法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无法使其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进步和收获。尤其是忽视了学习过程,无法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限制和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鉴于此,教师应根据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在尊重学生多样化经验和个性知识获取与生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多元化作业,体现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上,而不仅仅是“作业”。否则,学生只是学会了知识的记忆,只是纸上谈兵。要让学生通过多元化政治作业不断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知和体验,在愉悦情境中获取知识。
1 纸质化作业
这类作业是我们日常教学经常采用的。包括随堂练习、单元练习、单元自我检测、模块练习、模块终结性测验、寒暑假作业及诊断性测验等。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发展性基本要素要求作业必须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能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较难的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优生,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健康地发展。其具体的做法是:
1.1 对同一个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深刻性。如果再变换材料和命题,学生就能达到发散思维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多角度思考完成练习,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1.2 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认知发展能级要求,可把练习分为感知层次、认知层次、理解层次、运用层次和觉悟层次。通过上述不同等级练习的设置和训练,使不同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实际的题目,尝试着成功的喜悦,并且在教师层层设梯、学生步步登梯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2 课堂讨论型作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讨论,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
2.1 合理组建讨论小组。组建讨论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别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还应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通常4~6人一组为妥,由一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有学生成绩较好,乐于助人,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
2.2 把握讨论的契机。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和明辨是非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地讨论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合作研讨的意识,在学习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目前的课堂讨论存在问题不少,有的由于问题情境设计不全理,使讨论成为一种摆设,只重形式,使课堂气氛处以一种活跃和热烈的表象,有的讨论次数用的过多过滥,反而预速不达。因此,把握讨论的契机是很重要。
2.3 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题目。针对讨论容易“走题”,漫无目的和杂乱无章的特点,教师对讨论进行控制是必要的。设计讨论题目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又要有挑战性,还要有讨论的价值。课堂讨论是一个引发学生思维、探索的过程,如果所设计的题目浅而俗,缺乏讨论的价值,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反之,如果题目设计得过高或深,脱离学生实际,就会使他们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同样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因此,设计讨论题目应难度适宜,同时,讨论题目不要过于抽象,应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学《联合国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时,可以让学生就热点问题:台湾当局妄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闹剧连续第13次遭到惨败的原因。
2.4 加强讨论的引导。教师要抓住讨论的契机及时引导,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要让全体学生参加讨论,避免冷落学生的某些问题;要训练学生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等;要训练学生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等。在讨论过程中,一旦讨论出现离题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讨论题目。
3 娱乐竞赛型作业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有些作业演化成一项政治小竞赛,请部分学生和老师做评委,以竞赛结果来对作业进行评判。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编排小品剧,开展辩论赛、小论文竞赛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为我所用。例如在教学《适度消费与生活质量》时,可以让学生以“怎样才能得到幸福”为题,开展一次辩论会。正方:钱是生活的物质基础,有钱才能有幸福。反方:有钱未必就有幸福。
4 考察探究型作业
政治作业若仅仅局限在作业本上,实在是过于狭隘。政治作业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传统的抄抄写写,“至今已觉得不新鲜”了。作业完全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治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政治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政治。”而作为政治课的生活实践,完全可以充分体现在政治作业中来,应摒弃实践作业不像作业,课外实践活动是不务正业的错误思想观念。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属性,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课的归宿。因此,思想政治课作业要向社会实践开放,引导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地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类作业,应注重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
例如针对某一问题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实地考察研究,写出考察报告或小论文。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社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向人大代表提出一项合理建议。
实践证明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政治课学习的热情,有助于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上述研究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习惯,所以使用起来不够规范、流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寻求更加合理的作业设计,提高政治课的作业质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 任建芳.高中政治合作教学的有效策略.考试周刊,2010(48)
3 宋蔚.提高高中政治课堂讨论功效之我见.考试(高考族),2009
(09)
【关键词】高中政治;多元化作业;开发
新课标政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政治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政治练习是培养学生政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政治作业泛指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专家点评”、“练习”、“自我检测”等。对于这些现成作业,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依照教学时序要求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显然缺乏创新性,这样的作业内容和形式总是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无法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无法使其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进步和收获。尤其是忽视了学习过程,无法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限制和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鉴于此,教师应根据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在尊重学生多样化经验和个性知识获取与生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多元化作业,体现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上,而不仅仅是“作业”。否则,学生只是学会了知识的记忆,只是纸上谈兵。要让学生通过多元化政治作业不断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知和体验,在愉悦情境中获取知识。
1 纸质化作业
这类作业是我们日常教学经常采用的。包括随堂练习、单元练习、单元自我检测、模块练习、模块终结性测验、寒暑假作业及诊断性测验等。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发展性基本要素要求作业必须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能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较难的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优生,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健康地发展。其具体的做法是:
1.1 对同一个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深刻性。如果再变换材料和命题,学生就能达到发散思维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多角度思考完成练习,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1.2 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认知发展能级要求,可把练习分为感知层次、认知层次、理解层次、运用层次和觉悟层次。通过上述不同等级练习的设置和训练,使不同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实际的题目,尝试着成功的喜悦,并且在教师层层设梯、学生步步登梯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2 课堂讨论型作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讨论,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
2.1 合理组建讨论小组。组建讨论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别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还应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通常4~6人一组为妥,由一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有学生成绩较好,乐于助人,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
2.2 把握讨论的契机。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和明辨是非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地讨论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合作研讨的意识,在学习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目前的课堂讨论存在问题不少,有的由于问题情境设计不全理,使讨论成为一种摆设,只重形式,使课堂气氛处以一种活跃和热烈的表象,有的讨论次数用的过多过滥,反而预速不达。因此,把握讨论的契机是很重要。
2.3 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题目。针对讨论容易“走题”,漫无目的和杂乱无章的特点,教师对讨论进行控制是必要的。设计讨论题目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又要有挑战性,还要有讨论的价值。课堂讨论是一个引发学生思维、探索的过程,如果所设计的题目浅而俗,缺乏讨论的价值,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反之,如果题目设计得过高或深,脱离学生实际,就会使他们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同样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因此,设计讨论题目应难度适宜,同时,讨论题目不要过于抽象,应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学《联合国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时,可以让学生就热点问题:台湾当局妄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闹剧连续第13次遭到惨败的原因。
2.4 加强讨论的引导。教师要抓住讨论的契机及时引导,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要让全体学生参加讨论,避免冷落学生的某些问题;要训练学生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等;要训练学生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等。在讨论过程中,一旦讨论出现离题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讨论题目。
3 娱乐竞赛型作业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有些作业演化成一项政治小竞赛,请部分学生和老师做评委,以竞赛结果来对作业进行评判。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编排小品剧,开展辩论赛、小论文竞赛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为我所用。例如在教学《适度消费与生活质量》时,可以让学生以“怎样才能得到幸福”为题,开展一次辩论会。正方:钱是生活的物质基础,有钱才能有幸福。反方:有钱未必就有幸福。
4 考察探究型作业
政治作业若仅仅局限在作业本上,实在是过于狭隘。政治作业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传统的抄抄写写,“至今已觉得不新鲜”了。作业完全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治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政治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政治。”而作为政治课的生活实践,完全可以充分体现在政治作业中来,应摒弃实践作业不像作业,课外实践活动是不务正业的错误思想观念。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属性,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课的归宿。因此,思想政治课作业要向社会实践开放,引导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地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类作业,应注重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
例如针对某一问题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实地考察研究,写出考察报告或小论文。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社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向人大代表提出一项合理建议。
实践证明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政治课学习的热情,有助于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上述研究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习惯,所以使用起来不够规范、流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寻求更加合理的作业设计,提高政治课的作业质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 任建芳.高中政治合作教学的有效策略.考试周刊,2010(48)
3 宋蔚.提高高中政治课堂讨论功效之我见.考试(高考族),2009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