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生活化;观察;素材;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105—01
习作只是一种与人交流,表达自我的方式,笔者自从教以来,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一路上披荆斩棘,边探边悟,虽没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却也识得庐山真面目。总结下来,学生习作中有这样几大问题阻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进步。其一,缺少生活体验,闭门造车,笑话多。其二,缺少创新个性,千人一面,雷同多。其三,缺少语言积累,词不达意,问题多。其四,缺少习作兴趣,畏惧自卑,挫伤多。这四点同时暴露了教师在学生习作指导和评价上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吐露心声,提高作文水平呢?
一、观察生活,说出真情实感
习作源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对于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在生活中用敏锐的双眼去看,用心去体味,才能打通习作与生活的通道,找到转弯处的风景,才能豁然开朗、有所顿悟。如,笔者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准备让学生完成随堂练笔。笔者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中规中矩地布置作业,而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选出其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爷爷奶奶、同学、老师的感恩之情。学生经过观察后,作文中再没有雷同的事例,涉及的人物也各有不同,从提炼素材、谋篇布局,运笔成章,每个环节都与生活相通,从生活中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情。由此可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长久不衰的源头活水,就能无形中减轻学生对习作的恐惧。
二、积累素材,让作文有话可说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信很多教师都有同感,学生习作的千人一面很让教师头疼,批阅这类作文时往往味如嚼蜡,就像在看同一篇作文,情节雷同,如出一辙。如,笔者在安排学生写《妈妈的手》这一作文时,要求学生写一两件事表现妈妈的爱。课上以一篇范文做例,结果班上有近三成的学生全写一样的故事情节,批改作文时极其痛苦。后来,笔者分析,学生作文如出一辙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写作文时没有内容可写。对此,笔者认识到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还要让学生多读、熟读,广记这些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在积累写作素材时,除了要观察体验,更重要的是形成记忆。所以,笔者指导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同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如,可以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其实,只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小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使学生产生倾吐的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学生就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三、结合文本,掌握写作方法
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教学分支,它必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习作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整合,用其引领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结合文本进行作文指导。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文章,每篇课文都有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布局和独特的观察视角,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习作教学中,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文本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顺序,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尤其是学习了“经典”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随堂练笔,对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框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如,写景类的文章教给学生应写什么内容,要按什么顺序写,是从上到下还是由远到近,或是从高到低等;写人物类的文章告诉学生既要写清人物的外貌特点,还要通过一件甚至几件事去写这个人,还要表达一个中心;说明文要注意写作的先后顺序等。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能掌握各种文章的结构特点,下笔时做到心中有数,谋篇布局合理,文章内容积极、扬善。
当然,学生的习作水平绝非一两节课就能训练出来,也不是凭借几篇文章就能提高的,大量的课外阅读、多种形式的练笔、有效的评比机制、浓厚的写作兴趣等,都是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原因。但是,无论怎样的任重而道远,教师都要坚信美好的未来一定在前方。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105—01
习作只是一种与人交流,表达自我的方式,笔者自从教以来,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一路上披荆斩棘,边探边悟,虽没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却也识得庐山真面目。总结下来,学生习作中有这样几大问题阻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进步。其一,缺少生活体验,闭门造车,笑话多。其二,缺少创新个性,千人一面,雷同多。其三,缺少语言积累,词不达意,问题多。其四,缺少习作兴趣,畏惧自卑,挫伤多。这四点同时暴露了教师在学生习作指导和评价上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吐露心声,提高作文水平呢?
一、观察生活,说出真情实感
习作源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对于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在生活中用敏锐的双眼去看,用心去体味,才能打通习作与生活的通道,找到转弯处的风景,才能豁然开朗、有所顿悟。如,笔者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准备让学生完成随堂练笔。笔者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中规中矩地布置作业,而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选出其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爷爷奶奶、同学、老师的感恩之情。学生经过观察后,作文中再没有雷同的事例,涉及的人物也各有不同,从提炼素材、谋篇布局,运笔成章,每个环节都与生活相通,从生活中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情。由此可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长久不衰的源头活水,就能无形中减轻学生对习作的恐惧。
二、积累素材,让作文有话可说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信很多教师都有同感,学生习作的千人一面很让教师头疼,批阅这类作文时往往味如嚼蜡,就像在看同一篇作文,情节雷同,如出一辙。如,笔者在安排学生写《妈妈的手》这一作文时,要求学生写一两件事表现妈妈的爱。课上以一篇范文做例,结果班上有近三成的学生全写一样的故事情节,批改作文时极其痛苦。后来,笔者分析,学生作文如出一辙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写作文时没有内容可写。对此,笔者认识到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还要让学生多读、熟读,广记这些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在积累写作素材时,除了要观察体验,更重要的是形成记忆。所以,笔者指导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同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如,可以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其实,只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小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使学生产生倾吐的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学生就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三、结合文本,掌握写作方法
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教学分支,它必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习作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整合,用其引领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结合文本进行作文指导。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文章,每篇课文都有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布局和独特的观察视角,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习作教学中,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文本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顺序,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尤其是学习了“经典”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随堂练笔,对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框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如,写景类的文章教给学生应写什么内容,要按什么顺序写,是从上到下还是由远到近,或是从高到低等;写人物类的文章告诉学生既要写清人物的外貌特点,还要通过一件甚至几件事去写这个人,还要表达一个中心;说明文要注意写作的先后顺序等。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能掌握各种文章的结构特点,下笔时做到心中有数,谋篇布局合理,文章内容积极、扬善。
当然,学生的习作水平绝非一两节课就能训练出来,也不是凭借几篇文章就能提高的,大量的课外阅读、多种形式的练笔、有效的评比机制、浓厚的写作兴趣等,都是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原因。但是,无论怎样的任重而道远,教师都要坚信美好的未来一定在前方。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