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潜艇不可追踪的神话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geyonghuk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化的战争武器中,潜艇是最不易被敌人发现的。所以,很多国家把一部分核弹头装载在潜艇上,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来形成核威慑。
  潜艇之所以隐蔽性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磁波信号在水下衰减很快,因此不能用类似雷达的装置来探寻它。事实上,为了跟地面联络,或者为了校正航向,潜艇自己都要浮出水面才能接收电磁波信号。
  不是有声纳么?没错,目前声纳是探测潜艇的常用手段。跟蝙蝠一样,声纳利用了超声波反射的原理。根据海洋的不同条件,声纳可以监听15千米以内的潜艇。在这范围之外,监听效果就不怎好了。但想一想,方圆15千米比起3亿平方千米的大海,又算得了什么?此外,很多国家正在研制防声纳的“隐形潜艇”,一旦成功,连声纳也将失去用处。
  但潜艇真是不可追踪的吗?不,科学家正在研究一些新的侦察潜艇的技术。在这些技术面前,即使未来的隐形潜艇也难保不露行踪。
  存在“化石湍流”
  早在冷战时期,在声纳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苏联曾探索过另一种跟踪潜艇的办法。这项技术涉及识别潜艇的尾迹。这些尾迹是潜艇驶过之后,被搅动的海水上升到海面形成的。苏联人声称,他们能根据这种尾迹,利用舰载雷达或飞机,甚至卫星来跟踪潜艇。
  西方人最初对此深表怀疑。没错,潜艇会在其身后留下被搅动的湍流,但根据当时科学界对湍流的理解,它们应该在几分钟之内就会消失,或者跟其他的水流合并,变得难以辨认。试想一下,把你的手放在浴缸里搅动几下,产生的湍流难道不是分解成越来越小的水流,最终会消失不见么?
  不过,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这样吗?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呢?这在理论上却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虽然像蜂蜜这样浓稠的流体流动时,科学家可以预测它产生的湍流,但一旦涉及较少粘性的流体(比如水)时,湍流就变得不可预测了。
  到了20世纪60年代,相反情况的存在终于在实验室得到证实。一位叫卡爾·吉布森的美国海洋学家在研究风洞、水洞以及潮汐中形成的湍流时,发现了一种“化石湍流”。所谓“化石湍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指那种能存在时间很长,以至于能像化石一样记录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湍流。这种湍流是几股小湍流合并,一级级放大到一定规模之后形成的。
  随后,科学家在电脑模拟中,也证实了其存在。
  尾迹露行踪
  但在实验室之外是不是存在?为了弄清这个问题,2002年,吉布森参加了一个环境项目,该项目研究某海湾废弃管道对水流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水下部署了一系列的传感器,来测量水在XYZ三个方向的流速。用这些数据,吉布森描绘出不同位置的湍流。他发现,传感器检测到一些湍流,它们在上升到表面时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
  然后,他分析了海洋的卫星照片,试图寻找洋面亮度的微小变化。尽管管子铺设在水下70米深处,但在卫星照片上他还是观察到了洋面亮度的异常,而且异常的位置与传感器记录的位置刚好符合。此外,他搭乘飞机在离海面12千米的高空,也观察到了这些湍流的痕迹。这一切意味着“化石湍流”在自然界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潜艇在水下大约300米甚至更深处活动,远比那些管道深,但潜艇体积庞大,所以吉布森认为,他的结论外推到水下300米的潜艇应该也不会有问题。据他估计,一艘潜艇所产生的“化石湍流”可持续很多天。
  这项研究告诉那些正在制造潜艇的人,应该设法减少潜艇产生的尾迹,这个问题不解决,未来的隐形潜艇也一样不安全。事实上,俄国人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他们在潜艇上装备了涡旋衰减器和不会产生湍流的螺旋桨。
  随便插一句。既然潜艇的尾迹可暴露其行踪,但为什么除俄国外,当初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呢?这恐怕是这种尾迹不去特别注意,不容易被发现的缘故吧。
  德拜效应和磁场检测
  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俄国人是否真的能够通过潜艇尾迹来跟踪潜艇,但是无论如何,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找到这些金属庞然大物。
  一种方法是探测海水的磁场变化。我们都知道,海水的盐度很高,水中溶解了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它们都带有电荷。当有东西搅动海水时,由于离子的质量不同,钠离子和氯离子会以不同的速率运动。我们知道,运动的电荷要产生磁场。本来,正负离子若以同样的速率朝同一方向运动,所产生的磁场会彼此抵消。现在,尽管它们运动的方向相同,但氯离子由于质量较大,运动得比钠离子慢,所以磁场就不能抵消了。这种现象叫“德拜效应”,是荷兰物理化学家德拜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
  尽管一艘潜艇在水中留下的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非常微弱,但也并非不可检测。英美两国的海军目前都在研究检测微弱磁场的技术。
  “冷迹”与“热迹”
  此外还有另一个选择,这取决于海水的另一个独特的属性:海洋中的水,由于温度、密度不同,是分层的。最上层的水温度最高,密度最小。轮船、鲸鱼和潜艇把水层搅拌之后,底下较冷的水就流向了表面,并在表面留下“冷迹”。
  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温度不一样,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也不一样。利用这一点,红外线可用于成像。反映在图像上,不同温度的地方,颜色也不一样。
  加拿大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红外线成像仪,用来追踪在水下几米深处活动的自制小型潜艇。这些自制潜艇一般被毒品贩子用于水下走私毒品。目前,这种红外线成像仪已装备了美国海岸警卫队。
  当然,一旦潜艇处在水下数百米深处,这项技术就鞭长莫及了。不过,对于侦察核潜艇也许并非毫无希望。
  核潜艇需要从其反应堆中发散热量,功率可达兆瓦。反应堆需要用海水冷却,因此潜艇会在其身后留下大量热水。这些热水因密度较小而缓慢升至水面。一项研究表明,一艘核潜艇驶过的洋面,其温度将比周围海水高出差不多0.005℃,而且可以持续数小时。这种“热迹”也可以通过红外线成像来探测。
  当然,目前的红外线成像仪只能检测到最低至0.02℃的差异,但一款可轻松检测到0.001℃到0.005℃温差的成像仪已经在生产中了。
  最后,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研制出水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造价低廉,可在海洋中大量投放。它们像水中的密探一样,将让潜艇防不胜防。
  你瞧,这么多技术正在打破潜艇不可追踪的神话。
其他文献
条形码是一维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編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二维码则是指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另一维具有可读性的条码,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者之间存在许多差异。首先,存储信息的方式不一样:条形码只有宽度存储信息,长度则没有。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其次,存储的内容不一样。条形码的存储内容只能是字
期刊
水银又叫汞,是一种银色液态金属。水银是好是坏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很难用一句话来对它下定论。水银应用很广,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做出过许多贡献。它可以帮助开采金矿,从矿石中提炼金子、可以治病,汞合金可用作补牙的填充物、可以参与观察天气;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实验中也少不了水银;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水银的应用,从温度计、体温表到荧光灯管等都有着水银的参与。  水银研究和实验的历史  水银曾被形容为流动的银
期刊
UFO是指不明来历、不明性质,漂浮及飞行在天空的物体,直译为“不明飞行物”,在中国古代,UFO又叫作星槎。  一直以来,有关UFO的话题都备受争议,在冷战时期,由于人们习惯于抬头看看天空,防备着侦察机和飞来的导弹,对不明飞行物的关注开始逐渐升温,并发生了多起UFO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罗斯威尔事件。  罗斯威尔事件与蓝皮书计划  1947年7月5日,一个罕见的雷雨夜之后,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附
期刊
南极洲的麦克默多干谷被是地球上最干燥、最寒冷的地方,这里虽然距离海洋不远,又是极地,却近200万年没有下过雨,风速又能达到每小时200千米,几乎吹走了所有的水分,只留下几个分散的冻湖和冰川,泰勒冰川就是其中一个。  1911年,当澳大利亚地质学家泰勒发现泰勒冰川时,同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奇异的景象:雪白的冰川上,有一个深红色的斑点,看起来像冰块上有一个伤口一样。走近一看,只见一条长约15米的瀑布,从泰
期刊
尴尬的意外  毗邻莱茵河的劳芬堡,是瑞士的一个小镇,生活着大约2000名居民,而在河的另一边也有一个劳芬堡小镇,却是德国的国土,两国居民隔河而望。同样的小镇命名并不纯属意外,因为这两个小镇曾经隶属于同一个城市,直到19世纪早期,拿破仑将这个城市一分为二,分属德国和瑞士,以莱茵河为界。  2004年,两个小镇决定建立一条新桥横跨莱茵河,连接彼此。敲定了总体的设计模型,打好了桥墩后,两国人开始着手从各
期刊
睡眠,通常与大脑有关,充分休息过后的大脑才能够有效地学习和记忆。但是新的研究表明,睡眠似乎并不是大脑的特权,因为没有大脑的仙后水母也爱睡觉。  仙后水母生活在阳光充足且无海流的浅海中,它们以喜欢伞顶朝下、触手朝上的姿势在海里随波逐流,因此也被叫做“倒立水母”。仙后水母只有神经网络,没有大脑。判断它们是否处于睡眠狀态有三个标准:第一,在一段时间内活动减少但能从这种状态中被唤醒;第二,睡眠状态下能够对
期刊
也许你看见过橘红色的岩浆,但你见过喷射蓝色火焰的火山吗?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的伊真火山就是一座蓝色的火焰山。特别是在夜晚,可以清楚地看到蓝色的岩浆在静静流淌。然而,岩浆本身的颜色并不是蓝色的,这座火山的岩浆为什么如此特殊?  答案并不复杂,发出蓝光的并不是岩浆本身,而是该火山的火山口所富含的硫。我们知道,化学元素燃烧时,火焰会有特殊的颜色,比如钠燃烧时,火焰呈黄色;钾元素燃烧时,火焰呈淡紫色。硫單
期刊
大清时代,中国的科学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但却出了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广有建树,其科学思想达到当时的世界一流,这位女科学家就是王贞仪。  读书行路  王贞仪1768年(清朝乾隆三十年)生于南京的一个官宦家庭、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是一位知府,知识渊博,精通算数,藏书甚丰;父亲是个读书人,仕途困顿,屡试不第,但精通医术,是一位名医;祖母和母亲是书香之家的大家闺秀,很懂诗词。王贞仪自幼随祖
期刊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越来越小,科学家因此能够制造出微型机器人。  世界上最小的飞行机器人名为“智能蜜蜂”,由美国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研发,它只有你的指甲盖那么大。世界上最小的爬行机器人只有0.2毫米长,不过它需要在带有微型电极的地板上才能像毛毛虫一样爬行。德国美因茨大学的物理学家正在研发纳米级的机器人,他们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用一个原子建造了有史以来最小的发动机。他们使原子困在一個圆锥形的电磁场
期刊
太阳系中有两颗气态巨行星,土星和木星。奇怪的是,这些气态巨行星周围有几十颗,甚至上百颗卫星,却没有任何一颗是气态卫星。  气态巨行星一大特点:质量大。土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95.152倍,木星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7.8倍。大质量意味为着引力大,引力大则行星的气体逃逸速度大。土星的气体逃逸速度为35.49千米/秒,木星为59.54千米/秒,而地球只有11.18千米/秒。很明显,气态巨行星上的气体被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