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经济的国际地位

来源 :开放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国际地位有一个总体认识,本文选择海洋油气、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四大产业,进行了国际比较。中国海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问题是,油气开发过度集中于近海,海洋_工程装备基地和集装箱港口建设存在过剩风险,远洋渔业外部环境严峻。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探索建立有利于海洋工程装备业高端化的政策体系,制定有利于港口资源优化的操作机制,实施大渔业战略。
  [关键词]海洋产业国际 国际比较 问题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1—0007—0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提“建设海洋强国”使命,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问题上的战略性转变。
  目前国内执行的海洋经济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将海洋经济划分为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类。
  为了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国际地位有一个总体认识,本文选择四大海洋产业进行国际对比。
  一、关于海洋油气业
  (一)全球油气需求持续增长,区域结构变化大
  1965—2011年,全球石油消耗量从15亿吨增至41亿吨,增加了1.7倍,年均增长2.2%。2010~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预计年均增长1.6%,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到2030年将增加39%(BP2030世界能源展望,2012)。
  从石油需求的国家分布看,1965~2011年.美国占全球石油消耗的比重从36%降到了21%,日本从6%升至1970~1979年的9%(1973年为10%),后逐步降至5%,中国(大陆)则从1%上升至11%,特别是1980~2011年,石油消费量从0.9亿吨上升至4.6亿吨,年均增长6%。从天然气需求的国家分布来看,1965—2011年,美国占全球天然气消耗的比重从67%降到了21%,日本和中国(大陆)则均从初期的微不足道上升至3%,日本的年均增速是9%,中国的年均增速是11%。总体上,全球油气消费稳步增长,中国需求增长迅速。
  (二)海洋已成为世界油气资源主要接替区域
  根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深海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可能超过1000亿桶。随着人类对海洋油气开发的认知不断提升,以及技术进步导致海洋油气开采成本大幅下降,全球油气开采将进入海洋时代。2009年海洋石油产量已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33%,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升至35%;海洋天然气产量占全球天然气总产量的31%,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升至41%。目前全球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主要分布在巴西、墨西哥湾、西非三大热点地区,通常称为“金三角”,它们在深水区的石油储量分别占其全部海域总储量的90%、89%和45%。
  (三)中国海洋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
  中国海洋石油、天然气的探明储量远低于“金三角”地区,仅占世界海洋探明储量的2%。另一方面,油气探明率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世界海洋石油平均探明率为73%,中国为12.3%;世界海洋天然气平均探明率为60.5%,中国为10.9%,仍处于海洋油气勘探的早中期阶段。根据2003年至2008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地质资源量765亿吨,可采资源量212亿吨。其中,陆地石油远景资源量934亿吨,地质资源量658亿吨,可采资源量1 83亿吨,近海石油远景资源量152亿吨,地质资源量107亿吨,可采资源量29亿吨,占石油远景资源量比例约为14%。尽管海洋资源量巨大,但是目前由于深海勘采技术及实际控制等原因,中国仍以近海石油勘采为主,90%以上的海洋石油产量来自浅海。从各海区情况来看,渤海、东海和南海的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分别占剩余技术可采储量的71%、2%和27%,渤海仍为主力,南海仅为1.18亿吨,远低于人们预期。
  (四)中国海洋油气产量增长虽稳,但难以满足消费需求
  2001~2010年,中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达到85%。2010年,中国继续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多个油气田陆续投产,海洋石油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海洋油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302亿元,同比增长53.9%,海洋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正成为中国油气产量增量的主力。纵向比,中国海洋石油产量占全国石油产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13.1%增加到2010年的23.2%,但横向比,仍低于此项指标全球平均值10个百分点。2008~2010年,海洋石油产量从0.34亿吨增加到0.47亿吨,海洋天然气从86亿立方米增加到111亿立方米,相应占比均逐步提高。从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同类指标比重看,石油在1985年之后进入的平台期,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比重保持在4%到5%之间,说明中国的石油产量增速与世界基本同步。天然气产量方面,在经历了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的1%世界占比水平后开始加速,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占全球天然气产量的比重从1.5%提高到2011年的3.1%。
  由于中国油气消费量的持续增加,国内海陆油气的开采难以满足国内需求。石油方面,1993年开始即由产出有余转为产出不足,供求缺口从当年的0.02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2.6亿吨。天然气方面,1990年之前基本自给自足,1994年至2006年之间曾产出有余,从2007年开始,进口量迅速增加,从当年的13亿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282亿立方米。从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资源赋存和技术水平来看,长期依靠国外资源已是定势。
  海洋油气业对于弥补陆域油气资源不足,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极为重要,但由于技术、资金、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深海油气探明储量短期内难以突破。按照官方口径,中国300米以上的海域有153万平方千米,目前只勘探了16万平方千米,尚有90%未曾勘探,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任重道远。   二、关于海洋工程装备业
  按照行业解释,海洋工程装备是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性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国际上通常将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分为三大类: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
  (一)国际市场规模巨大
  根据经验数据,陆上石油、浅海石油和深海石油的勘探井钻井成本比为1:10:100,甚至更高。深水开发需要强大的财力和技术支持,大型跨国公司成为目前深水勘探开发的主力。据道格拉斯一威斯伍德公司预测:2010~2014年,全球每年开发海洋油气的新增设备投资将达到450亿美元,在海上建立15000个油气勘探和开采井。全球海上浮式生产设备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
  (二)国内市场急速扩张
  根据国家《“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在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再建设5000万吨海洋石油产能,同时建成--投产2~3个深水油气田。 “十 二五”期间,中国海洋工程总投资达到3000亿元以上,将带动新一轮海洋工程装备投资热潮。根据海洋石油远景规划,到2015年前中国需要新建55座钻井平台,市场容量规模巨大。
  作为国内海洋石油开发的主体,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深水大庆”、“海外大庆”和“LNG大庆”,力争在南海深水区建成年产5000万吨油当量的生产能力,占中海油预计投资8000亿到1万亿元的绝大部分(其余部分用于进行海外扩张)。
  (三)世界海洋工程行业梯次分明
  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商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为欧美的公司,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第二阵营为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建造领域发展快速,占据领先地位;第三阵营为中国、阿联酋等,主要生产低端产品。总体上,欧美垄断了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高端制造领域;亚洲国家主导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
  在亚洲,韩国、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是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国。其中,韩国垄断了钻井船市场,韩国和新加坡分别占据了FPSO改装和新建市场,中国、新加坡和阿联酋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以低端为主,正谋求提升
  尽管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但发展层次较低。表现在以制造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低端产品为主,制造水平远落后于欧美以及韩国、新加坡;本土化率较低,大约有70%以上的海洋工程配套设备需要进口;生产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资本、人力资源、设计、研发、工程服务等环节都比较薄弱,2000年以来建造完成和在建的40余座钻井平台,其70%以上为欧美公司设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新船市场持续低迷,基于对市场的判断,加之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在设计、制造环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海洋工程装备附加值远高于常规船型,因此船舶制造企业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拓展,已成为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主流发展趋势。国内大型船企也纷纷进军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加速了全球海洋工程制造向中国的转移。
  三、关于海洋交通运输业
  本文选取与制造业关系最密切的集装箱运输业进行比较。
  (一)世界集装箱港口格局变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忠实反映
  1979年中国的集装箱港口仅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和广州四市,合计吞吐量3.3万标箱,仅为当年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的1%。2011年中国的集装箱吞吐量已占到当年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的35%。1979年到2011年的32年间,中国的集装箱吞吐量从3.3万标箱增加到1.6亿标箱,增加了近5000倍,年均增速达到30%,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构建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没有这一切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同期,世界集装箱吞吐量从2980万标箱增加到4.8亿标箱,增加了15倍,年均增速为9%。
  从长周期的增速变化看,1988年之后,中国的集装箱吞吐量年增速基本保持在20%到40%的区间,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变化较小,基本保持在0到20%的区间。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在达到2003年的高峰后实际上已经下行,全球金融危机只不过强化了这一趋势,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年增速在2003年至2008年之间相对平稳,保持在10%左右。2009年出现负增长后开始反弹,长期趋势尚待观察,但基本认同的一点是,中国集装箱吞吐量两位数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
  (二)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集装箱港口的重心地带
  1979年,入围世界前25位集装箱吞吐量港口的亚太港口只有7家,中国(含港台)只有香港、高雄和基隆入围。1996年之后,中国(含港台)入围港口逐步增加,从当年的4个增加到2011年的12个,亚太入围港口则增加到17个。一张入围世界前25位集装箱吞吐量港口的亚太地区港口表,就是一张亚太国家(地区)参与全球工业化的演进图:先是欧美一统天下,然后日本进入这一体系,随后是香港、台湾、新加坡,还有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渐次进入了这一体系。1996年上海加入了这一体系,1998年深圳也加入了进来。一个集装箱港口就代表着一个制造业腹地,世界制造业重心由此改变。
  (三)中国集装箱港口将进入结构调整期
  从入围亚太集装箱港口内部看,中国港口比重从1994年之后有明显的提升,2009年占比曾超过80%,2011年占比仍接近70%。这说明中国已成为推动世界集装箱港口大型化的主体,与10年前的格局已完全不同。以2011年为例,深圳、广州、香港合计集装箱吞吐量达6105万标箱,上海、宁波合计4646万标箱,天津、青岛合计246l万标箱,仅这三大城市体系集装性吞吐量合计就达1.3亿标箱,占当年世界前25位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的44%,入围亚太港口吞吐量的56%。这一发展趋势和发展模式必然要受到外部市场、贸易摩擦、内部的环境承载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验。   四、关于海洋渔业
  (一)世界海洋捕捞量稳中有降
  海洋渔业仍然是全球水产品市场供给的主要来源,但产量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世界海洋渔业产量从1950年的1680万吨,大幅度增加到1996年的8640万吨峰值,然后回落至8000万吨左右趋于稳定。2010年全球登记产量为7740万吨。海洋捕捞水生动物产量上升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和菲律宾;下降的国家有:秘鲁、美国、日本、智利、俄罗斯和挪威,总体而言,海洋捕捞水生动物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二)中国海洋捕捞量趋于稳定。远洋渔业逆势扩张
  在中国渔业总产量占世界渔业总产量比重逐步升高的同时,中国的海洋捕捞不论产量还是占世界海洋捕捞的比重均趋于稳定。从1979年至2010年的长周期看,中国海洋捕捞从1999年之后即进入稳定期,海洋养殖业则稳定增长,在2006年超过海洋捕捞业。2011年,中国共新建并投产远洋渔船近120艘,进口带国际组织配额的渔船12艘以及一批先进的船用装备,整体装备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全国海洋捕捞(不含远洋)产量1241.94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42.71%,比上年增长3.19%。远洋渔业产量1 14.78万吨,产量并不大,仅为全球登记海洋捕捞产量的1.5%。
  (三)国际渔业组织对大洋渔业资源高度管制
  世界渔业资源已受到渔业组织的高度管制。以金枪鱼为例,其区域性管理组织主要有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美洲间热带鱿鱼委员会、南方蓝鳍金枪鱼养护委员会5个。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渔获量统计,上述5个组织的成员方和合作非成员方的金枪鱼类渔获量,就占到全球金枪鱼类总渔获量的91%。2011年12月,南方蓝鳍金枪鱼养护委员会第18届年会,决定阶段性增加2012年以后的总可捕量,各会员国家配额系根据既有的渔获配额比例进行分配,日本2012年配额为2519吨,2014年将增至3366吨。因此,中国渔业走出去面临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问题,更主要的还在于资源和配额限制。
  五、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
  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油气开发过度集中于近海
  我国目前海洋油气开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渤海地区,平均水深仅18米的渤海湾聚集着大片的已开发油田,其中包括锦州凝析油气田、绥中油田、秦皇岛油田、渤西油田群、埕北油田、渤南油田群以及渤中油田等。在南海海域,近海油气田的开发已具一定规模,但主要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其中有洲油田、东方气田、崖城气田、文昌油田群、惠州油田、流花油田以及陆丰油田和西江油田等,更为广阔的南海深水海域仍处于尚待开发中。
  (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海洋工程的发展,三大石油巨头、大型造船企业等均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和投资力度。目前,全国范围内规划和在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已有20多个,总投资超过550亿元,建成投产后年制造能力将超过40座,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风险。
  (三)集装箱港口建设存在过剩风险
  过剩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港口还在上马。如青岛港正在开发建设董家口港区,将形成世界第一的1.18亿吨矿石通过能力和全球领先的4000万标箱集装箱吞吐能力。宁波一舟山港整合原宁波港与原舟山港,共同开发深水港区,大力建设北仑港区4—5期工程及大榭、金塘、梅山等集装箱码头,积极谋求世界第一大散货港的地位。二是在我国港口普遍存在着码头完成的货物吞吐量超过码头设计通过能力,有的码头吞吐量甚至两倍或三倍于通过能力。以2008年一些集装箱码头的统计数据为例,平均每个泊位通过能力从25万到70万标箱,平均每个泊位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从56万到115万标箱,各集装箱码头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都高出该码头的年通过能力,两者的比例从130%到320%,而且从全国港口看,类似情况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些地方还在新上港口项目,集装箱港口建设过剩的风险很可能超出预想。
  (四)远洋渔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
  近年来,国家发展远洋渔业的步子迈得很大。截至2012年2月,获得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的企业达118家,预计全年批准作业渔船达2200多艘,比2011年增加210多艘;2011年远洋渔业运回国内自捕水产品60万吨以上,作业海域覆盖35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海域。地方层面发展远洋渔业的热情也非常高。
  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远洋渔业资源被高度管制的外部环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一直在协调许多国家,以制定政策解决船队能力过剩的问题。欧盟的渔船总数、总吨位和总功率变化在过去10年中呈下降趋势,2005年至2010年欧盟15国机动渔船的总数实现了8%的净下降,总功率实现了11%的净下降。冰岛、挪威和韩国等捕捞大国也在2005年至2010年间实现了渔船数量净下降。
  同时,如果没有国际渔业组织和人鱼国的渔业资源配额,再多的远洋渔船也形同虚设。 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外部性作用,体现“储近用远”的国家战略。一是在国家层面把深海作为战略资源来对待,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并进行法律和技术标准配套。二是要创建具有活力的商业性勘探体制机制。三是要充分利用市场优势与世界深海勘探巨头合作。四是要以深海油气资源开发为平台,深入开展国际双边和多边合作,建立深海产业体系。
  第二,探索建立有利于海洋工程装备业高端化的政策体系。一是要加强产业统筹规划和政策导向,统筹现有设施和新建能力,坚持设计、制造、总装和配套同步发展。二是积极培育油气企业海上油气田规划、施工建设、设备制造、安装和维护能力,以及油气开采技术开发能力。三是支持船舶工业企业提高装备设计、建造和总包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鼓励船用设备配套企业积极开展关键配套设备及系统研制。四是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境外相关产业的合资合作,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制定有利于港口资源优化的操作机制。一是综合考虑港口规模、需求增长速度和港口建设速度,科学制定港口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二是实行“触发式机制”,防止港口规模不适当地扩大。
  第四,实施大渔业战略。一是采取民间先行、政府维权的方式,保障处于有争议地带的渔业权益。二是采用政府出面、企业运作的办法,通过外交谈判,由政府统一出资为企业取得到他国专属经济区捕鱼的入渔权。三是参考日本、欧盟等设立渔业参赞、渔业使团的方式,利用外交优势,为中国渔业企业在公海争取生存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北京的农村城市化出现了三种发展模式,高碑店是政府以土地国有化、攫取土地级差收益为依托主导,郑各庄是农民以集体土地自主参与;北坞是以上两种方式的中间道路~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比较三种模式,文章认为城市化必须进行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核心是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市国有土地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的“同地、同价、同权”;让农民分享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收益;在城市规划中保留农民长期发展空间,以保障农民
期刊
[摘要] 成熟的住房租赁市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居民消费率,而且能够实现居民买房和租房的效用均衡,减缓房价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本文分析总结了德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居民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和管制经验,并从法律保障、开拓房源、保护承租人利益、发放租金补贴等方面发展我国的住房租赁市场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住房租赁 自住房 出租房 发达国家  [中图分类号] F293.3
期刊
摘要 西方哲学家柏格森、莫里斯、波普尔和索罗斯的开放社会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同时也是社会开放理论。他们都认为社会存在着两种状态: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依据不同的标准,他们对两者进行了释义,并论证了前者向后者转化的途径。对这四种社会开放理论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一方面揭示出它们的缺陷所在,由此反衬出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发掘出它们之中所包含的真理的颗粒,从而给我国的开放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以湘西永顺县为例,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工业发展状况、工业结构、碳排放量、碳排放趋势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对其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选择适合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永顺县低碳经济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4-0048-04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经济结
期刊
[摘要]面对高涨的房价,一些城市的中等收入居民既无足够的支付能力也不符合申请经济适用房的条件。本文以上海为例,通过否定国际惯用房价收入比4~6的合理取值范围,分析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来确定房价收入比取值范围。同时对现行房价收入比指标进行修正和改进,以反映中等收入城市居民真实的住房支付能力现状。  [关键词]房价收入比 中等收入 取值范围 住房支付能力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
期刊
[摘要] 境外公共治理的经验表明,在攸关民众切身利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服务对象的参与以及多方合作制衡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公众利益。国内公共服务的管理一直强调政府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的博弈,而忽视了公众方的参与。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地区开始探索建立公共服务机构的治理机制。我们建议,在完善公众知情权和评议权基础上,中央政府应该着力推进公共服务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近期可由政府主导政策过程,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
期刊
【摘要】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以深圳文博会为例,分析了深圳文化会展业从平台到品牌建构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会展业从平台到品牌的提升提出相关建议。应继续坚持国际化,打造世界级展会;坚持内容为王,彰显展会文化内涵;坚持交易为王,提高参展收益;坚持精细服务,凸显展会档次。  【关键词】深圳文化会展业品牌建构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期刊
[摘要]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省兼具生态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二重性,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众多问题。本文从三个理论角度分析贵州省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本文从转变观念、制度创新、开征生态税及加强监督机制等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完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
期刊
【摘要】本文从创意城市的概念、构成要素、类型、评价、发展策略及创意城市网络化发展等方面对创意城市研究谱系及发展动向进行系统梳理,并进行相关评述。认为从创意城市到创意城市网络的研究不是静止孤立的,研究具有历时性、跨地域性、综合性、跨学科性。我国创意城市和甜意城市网络研究应具有中国特色。创意城市之间关系,创意城市网络中城市的层级研究、创意城市网络有效性评估等都是未来应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创意城市
期刊
[摘要] 跨国公司利润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影响跨国公司利润转移的因素有税率、汇率、信息获取能力、中间品市场、最终产品市场的竞争结构等。应对跨国公司利润转移问题,应该从现实出发,借鉴国际先进做法,以公平交易为原则,改善转让定价立法,加强与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和其他国合作,加强国际征管协助,积极探索整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利润转移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27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