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fengt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机构运转困难、建设主体缺失、文化内容贫乏、投入明显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等困难,必须通过改革机构、培育主体、加大投入、创新内容等方式予以解决。
  [关键词] 农村 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提到了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就是其文化内容和精神因素对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影响和意义,包括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伦理价值等,包括积累、创造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等独特功能,这是文化产品的根本性价值。农村文化建设同样具有这些价值。一是为农民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身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的审美情趣、陶冶农民的精神情操。农村文化建设,不仅通过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二是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沃土在农村,原生态农村文化的完整保护也在农村。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加大对古村落、遗址等农村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民族的魂,首先必须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社会扎根,而且扎根就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建设。三是培育农民对农村社区的认同感。通过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体悟、传承而领悟其中积淀的信仰、伦理、情感,形成独特的农村文化记忆,增强农民对所生活的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价值。一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改造农民,改造农民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农民的小农经济思想还比较严重,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生活方式变化还跟不上生产方式的变化。这就需要通过农村化建设逐步改造,使其跟上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二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文化权益作为公民的基本权益之一,它的彰显与实现既是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农村文化的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体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让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既有充分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又有自由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既有在文化创造上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同时也有在进行文化创造与文化活动中所形成和产生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文化成果得到尊重的权利。三是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然而,由于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等原因,在一些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抬头。不堪入目的文艺表演,淫秽的影蝶,黄色书刊等可谓名目凡多。农村文化的这种落后状况加速了农民思想异化的速度,影响了农民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知,导致思想道德观念的滑坡。发展先进的农村文化是占领农村文化建设的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摒弃腐朽文化的现实途径。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组织机构运转难。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文化部门去组织推动。国家1998年从安徽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国,通过税费改革倒逼地方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机构进行撤并、精简。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文化站主要围绕乡镇政府所谓的“中心”工作(如防汛抗灾、计划生育等)运转,几乎没有将精力放在农村文化服务上,弱化了自身的职能,文化工作日益边缘化。农村税费改革后,有的地方对文化站实行“撤庙、摘牌、收章、走人”,要么全员买断竞争上岗,保留“一人一房一桌一床”,或者“一人一桌一牌子?”,窝子卖了后在镇政府里挂块牌子。基层的文化站大多名存实亡或形同虚设,呈现“四无”状态,即无人员、无场地、无经费、无活动,农村文化服务工作呈现“网破、线断、人散”的衰落趋势。机构改革中文化工作的边缘化,文化站所的虚设化,与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明的公共文化需要的要求极不相称,
  (二)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农民不仅是乡土文化的受惠者,也是乡土文化建设的主体。但是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使得城市对人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农村精英大量流入城市。一部分优秀青年通过考学进了城,毕业以后已经很少有人回乡了;一部分青年通过当兵寻求出路,也很少人回乡。还有一部分青年外出务工,一般也就过春节回家,有的甚至春节也不回。常年留守农村的就是所谓的“6199”部队,即儿童和老人,农村成了“空心村”。农村精英的大量外流,优秀的民间文化无人继承和发扬,而原有的艺术人才老化,导致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文化建设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就是基层文化干部,而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新的人才难以引进,原有优秀艺术人才外流,在职的艺术人才老化,导致专业文化人才青黄不接。
  (三)文化建设内容贫乏。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二是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服务对象进行创新的问题,三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对接问题,四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农村文化的问题。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和“速食”文化影响的农村,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这些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宝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却后继无人,有一些传统的项目已经很少有人去关注它的存在了。在文化的创新上,农村文化建设是以输入为主,很少注重培育扎根乡村沃土、贴近农民群众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贴近现代农民生活的作品。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下乡,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只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对接上,也存在探索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的问题。
  (四)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据文化部提供的2004年文化投入统计资料显示: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2004年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对城市文化经费投入47个百分点。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截至2004年7月,全国农村38240个乡镇中有23687个文化站需要新建、改建。投入不足的结果就是,很多地方文化站散了,电影院关了,成了鸟的天堂或改为超市,新华书店面积大大缩小了,县级图书馆多年不进新书。农民总结自己的文化生活现状是“三听四难”,即早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读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特别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理念支配下,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着重经济发展,而文化工作都没纳入考核体系,这使得许多领导失去了发展文化的动力,文化建设失去了组织和资金的保障,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五)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农村文化供需失衡现象较为严重,这种矛盾既有量的矛盾,也有质的矛盾。为了缓和农村文化供需矛盾,改善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和农民精神生活溃乏的现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并开展了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的“三下乡”活动。但是文化供需之间的矛盾、量与质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电视进了村,节目不姓农。有人总结地市以下的基层电视台只干三件事,即新闻让领导露露脸,广告密集让群众翻白眼,电视剧看得观众分不清点。基层电视台成为地方领导的亮相舞台,成了一些部门的赚钱工具,而对群众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群众渴求的文化生活问题,则往往关注不够。二是“农书”上千种,农民手空空。尽管目前“三农”题材图书在品种或质量上都今非昔比,但农民“读书难”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真正需要的图书往往不容易买到;二是常见的“三农”图书农民“看不懂、用不上”;三是电影送下乡,农民看不懂。通过流动放映车送电影下乡的确是一种好的形式,无耐有的地方送的电影不仅农民甚至一些知识分子都看不懂,既无娱乐性,也无知识性;四是文化场所远,夜黑路难行。一个乡镇的文化场所主要分布在镇上,在农村目前的交通状况下,农民晚上一般很难享用这些设施。
  
  三、思考与对策
  
  (一)夯实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一是建立以县为主的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要明确乡镇文化站的法律主体地位。尽管乡镇文化站是国家设立的最基层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但不少乡镇文化站却从未有过独立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政府的文化职能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被削弱。因此,当前应该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文化投资体制,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形成优势,办好一批高质量的具有辐射功能的文化站,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积极作用,使其真正成为能发挥实效作用的、相对独立的农村文化实体。二是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从任期目标责任制、政绩考核、干部提拔任用政策等方面制定措施,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真正形成党委政府重视、主管部门努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三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列为考核评价政绩的重要内容,使之与镇村干部的使用、升降、任免挂钩。四是对农村文化工作要常抓不懈。各个地方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对文化工作有个长期的规划,保证不因领导人的更换或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有所放松。
  (二)培育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一是坚持用“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原则,改善文化部门的办公条件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增强这些部门的吸引力,留住现在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切实解决农村专业文化队伍后断无人的问题。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在农村建立业余文化队伍,组建诸如舞蹈协会、象棋协会、剪纸协会等协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同时,镇、村对这些组织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要重视培养农村的文化带头人和发展文化志愿者,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政府可以利用大型节假日牵头组织一些大型文化活动,为各种文化人才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便于发现一些优秀的文化人才。
  (三)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内容。一是要复兴乡村传统文化,创造富有农村特色的新文化,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对乡村保留和发展着的、大量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乡村地方戏剧、民间曲艺、乡村音乐、民族舞蹈、地方小调、民间工艺、地方秧歌、民间歌舞、乡村传统风味小吃、民间艺术等,不仅要通过民间艺人,也要通过科技手段予以保存和传播。二是要通过文化体制的创新,引导社会量参与涉农题材作品的创作,反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的伟大创造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要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到一定比例。三是要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馆、文化站要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时机,组织开展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活动。图书馆和农业、科技、卫生等部门要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结合当地农村生产的实际,组织农民的读书活动,开展农业科技竞赛活动。宣传部门以及妇联、共青团等群团部门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学习型家庭的评选表彰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四)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要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文化建设投资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重点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一是要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便捷”的原则,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二是加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水平,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提供更多更好适应农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关报刊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报道的分量,要增加服务“三农”的内容,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村节目的针对性、时效性,满足广大加强和完善农村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图书室、宣传栏、农民公园、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规范民办剧团、娱乐场所等设施,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农村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通过这些民办设施和民间投资来弥补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不足。对现在的文化阵地资源也要提高其服务的质量,比如说新华书店可以与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联合搞发行,出版社也可以与邮政系统联手,将图书书目寄到农民手中,便于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也避免了出版发行的盲目性。
  (五)解决文化产品供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一是必须增加一批高品位、高质量而又能被农民群众看懂的优秀文化作品的供应。加强为“三农”服务的图书、音像选题策划,保证为“三农”服务的图书、音像制品选题在出版计划总量中的比例。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务“三农”为主的出版单位,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二是要大力整顿农村文化市场,清理不良文化产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版权保护,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要合理规划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布局。要方便群众使用,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不可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搞形象工程、窗口工程,一定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
  责任编辑 刘金旭
其他文献
营销管理哲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或经营观念.迄今为止,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经历了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到社会营销观念的演变.商品内在矛
中国批发业从国有批发企业一统天下到各种经济形式的专业批发市场的出发,如今又要面临国内生产企业,零售企业和“洋批发”的三种压力,步履维艰,出路何在?唯有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立
淮安市作为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特点鲜明,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以期为地方政府
伊犁亚麻厂1999年4月破产组建,按照法定程序,实施个案破产。作为一名企业领导,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全厂职工来说,感受都是十分深刻的。国家对这个负债累累的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走出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是消费政策调整,通过鼓励消费、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居民的消费支出来启动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本文应用HBV-DNA分子杂交技术研究综合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患儿HBV感染情况,以了解儿科病房内HBV传播的危险性,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收集对1986年11月至1987年11月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型企业较大中型企业更能对市扬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满足市场上的各种特殊需求.但小型企业目前普遍存在资金数量少、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的现状.随着我
<正> 嗜血流感杆菌(HI)是引起小儿严重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过去50年中,许多发达国家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细菌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