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一直对外贸出口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而本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却发展缓慢,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我国只有根据国际经济变化的趋势,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创新策略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 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政府
一、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面临了很多新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的面临一些挑战。因此,我们要对宏观管理进行不断反思。首先,要明确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目前的国情出发,通过正确发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其次,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创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表现,是多年来国际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宏观经济管理的成果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着百姓的生活水平。总之,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一)经济稳定目标
1、经济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主要结构上的基本平衡。总量平衡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國外商品、劳务输入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之间的平衡。结构平衡主要是指投资品与投资需求、消费品与消费需求的平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能发达到总量平衡将是一个主要矛盾。只有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控制住总量,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大的经济波动,保证经济健康运行。
2、物价稳定:所谓的物价稳定,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含义去理解: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二是指物价上升水平稳定地低于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三是指主要商品特别是某些主要消费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其衡量的主要指标是物价总指数。物价总指数呈上升趋势,就使得各种商品的比价在动态中变化,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价格体系的改革。总之,只有将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就被认为是物价稳定。
3、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可以将国际经济交易按性质来分,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随着我国经济对外联系不断扩大,政策的不断深入贯彻,使对外经济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上看,国内经济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始终是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内经济可以把不平衡的矛盾适度地转移到国际收支环节,从而有利于维持国内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增长。
(二)宏观效益目标
1、宏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既可以表现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又可以表现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尽管宏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统一的,但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存在着矛盾。有些经济活动从局部情况看是合理的,但是从全局看是不合理的,只是局部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但是并不利于促进整体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面临这一情况,政府必须要运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进行调整,从而使宏观经济和微观效益达到相当统一。
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经济行为如产品的生产、利润的增加、技术的采用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是体现在精神建设方面。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以及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和影响的某些经济行为可以称为是正社会效益,反正就是负社会效益。
(三)经济增长目标
1、适度投资规模:适度就是在满足一定的经济增长需要的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总之,投资规模是一个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2、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经济进行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明显得到提高;反之,经济运行阻滞,经济效益下降。为了调整好产业结构,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及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来实现。
3、资源合理配置:资源配置是指通过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管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可以采取市场和计划两种方法。然而,市场也有自身的缺陷。因此,政府应参与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中来,对财政进行科学分配和调节。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政策
(一)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所指的是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负责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运行和履行职能的相关的政府机构。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创新,就是对政府机构以及该政府机构的组织和人员与岗位的创新。对该政府机构进行组织创新,指的是对该政府机构的职能和权责的创新,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在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政府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市场稳定性的维持,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对政府职能的创新,在于根据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目标,转变我国政府的职能,从而对公共决策系统进行改善。对人员和岗位的创新在于,很据权责一致的原则,对现有的政府机构和部门的权限进行重新分配,加强管理者的的管理能力,采用竞聘上岗。
(二)宏观经济管理客体的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客体指的是被宏观经济主体所管理的对象,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客体的创新,就需要对政府和市场的权利范围进行重新的界定,对政府应当参与和不应当参与干预的经济活动进行边界的划分,政府要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权力。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政府对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也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从市场中逐渐退出来。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还有很多问题是依旧存在的,但是政府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总之,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明确目标,不断的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红勇《论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金融经济》2008年06期。
[2]董琳琳《浅谈如何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作者单位:黑龙江黑河市委党校)
【关键词】 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政府
一、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面临了很多新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的面临一些挑战。因此,我们要对宏观管理进行不断反思。首先,要明确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目前的国情出发,通过正确发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其次,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创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表现,是多年来国际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宏观经济管理的成果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着百姓的生活水平。总之,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一)经济稳定目标
1、经济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主要结构上的基本平衡。总量平衡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國外商品、劳务输入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之间的平衡。结构平衡主要是指投资品与投资需求、消费品与消费需求的平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能发达到总量平衡将是一个主要矛盾。只有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控制住总量,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大的经济波动,保证经济健康运行。
2、物价稳定:所谓的物价稳定,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含义去理解: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二是指物价上升水平稳定地低于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三是指主要商品特别是某些主要消费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其衡量的主要指标是物价总指数。物价总指数呈上升趋势,就使得各种商品的比价在动态中变化,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价格体系的改革。总之,只有将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就被认为是物价稳定。
3、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可以将国际经济交易按性质来分,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随着我国经济对外联系不断扩大,政策的不断深入贯彻,使对外经济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上看,国内经济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始终是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内经济可以把不平衡的矛盾适度地转移到国际收支环节,从而有利于维持国内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增长。
(二)宏观效益目标
1、宏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既可以表现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又可以表现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尽管宏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统一的,但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存在着矛盾。有些经济活动从局部情况看是合理的,但是从全局看是不合理的,只是局部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但是并不利于促进整体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面临这一情况,政府必须要运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进行调整,从而使宏观经济和微观效益达到相当统一。
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经济行为如产品的生产、利润的增加、技术的采用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是体现在精神建设方面。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以及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和影响的某些经济行为可以称为是正社会效益,反正就是负社会效益。
(三)经济增长目标
1、适度投资规模:适度就是在满足一定的经济增长需要的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总之,投资规模是一个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2、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经济进行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明显得到提高;反之,经济运行阻滞,经济效益下降。为了调整好产业结构,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及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来实现。
3、资源合理配置:资源配置是指通过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管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可以采取市场和计划两种方法。然而,市场也有自身的缺陷。因此,政府应参与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中来,对财政进行科学分配和调节。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政策
(一)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所指的是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负责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运行和履行职能的相关的政府机构。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创新,就是对政府机构以及该政府机构的组织和人员与岗位的创新。对该政府机构进行组织创新,指的是对该政府机构的职能和权责的创新,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在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政府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市场稳定性的维持,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对政府职能的创新,在于根据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目标,转变我国政府的职能,从而对公共决策系统进行改善。对人员和岗位的创新在于,很据权责一致的原则,对现有的政府机构和部门的权限进行重新分配,加强管理者的的管理能力,采用竞聘上岗。
(二)宏观经济管理客体的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客体指的是被宏观经济主体所管理的对象,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客体的创新,就需要对政府和市场的权利范围进行重新的界定,对政府应当参与和不应当参与干预的经济活动进行边界的划分,政府要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权力。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政府对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也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从市场中逐渐退出来。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还有很多问题是依旧存在的,但是政府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总之,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明确目标,不断的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红勇《论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金融经济》2008年06期。
[2]董琳琳《浅谈如何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作者单位:黑龙江黑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