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的本质就是产教融合,以产为重,以产促教,以产促融,以产促合,以产修德,以产强技。
关键词: 高职院校;立德强技;产教融合
纵观当今各地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办学方式、办学定位方面,不难发现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修正。
一.办学目标:从立德树人改为立德强技
当今提出办学目标为“立德树人”。教育本来就是树人,树人就是培养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从词语外延来看,“立德”应该包含于“树人”中,因为“树人”的过程中就应该有“立德”的内容。把这两个词语并列,是不合理的。要培养学生,不仅要从品德方面培育,还要从起码的生活、工作、实现人生目标等能力方面培养。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就是学历层次高、品德修养高、技术技能水平高、思想境界高、政治素养高。“职”就是利用高层次的技术技能来谋得一份满意的职业。这才是高职院校的建校初心。因此,应该提出“立德强技”为目标,这也正适合我党的用人原则:德才兼备,其中的“德”就需要立,“才”就是“能”,就需要强。
二.办学方式:产教融合,促成三赢
高职院校的本质就是产教融合,以产为重。现在提倡“产教深度融合”,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只是说说而已,工学结合只是尝试起步阶段,知行合一只是表面的或者是极少数的。何谈产教深度融合呢!产教融合要有具体标准,不能玩文字游戏、只喊口号,不是有几间厂房或一些设备,或挂个产教融合基地,或挂个校企合作牌子就是产教融合。“产”就要有产品,既要有利润,又不能办成纯粹的企业只为利润,关键是在有利润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技能和品德,达到“教”的效果,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相互推进,达到三赢,因为政府也是受益者,他既办了学,提高公民素质,又为企业输送人才,产生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能够提升学生的“德”,“产”能够增强学生的“技”,就能达到“立德强技”的办学目标,是发展高职院校的最佳方式。
三.办学模式:政府、企业、学校三元立体办学
目前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由技校、中专、大专联合申请,再由政府出面报上面审批,就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了。这基本上是教育行业自娱自乐、一厢情愿的事情,不与企业商量,不要求企业参加,等到把学校办起来后,才去找企业联合办学,解决学生就业。结果培养的学生不对企业胃口,造成企业招不到员工,学生找不到岗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是校企股份制办学,可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办学,没有将企业的管理融入到办学管理中,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
新时代形势下,应该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企业要有利可图,学校又能育人,三方齐努力,才能办出高质量的高职院校。而关键是政府,将高职院校办成半学校半企業状态,既要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又要有符合企业要求的产出,这就是校企合作,这才能达到产教融合。
把全市某规模以上的企业找来,每个企业按人才需求情况建议专业设置。企业享受了政府的政策优惠,在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方面,企业要出力。加盟企业招聘至少30%,未加盟企业解决30%,转行30%,升学、参军、因各种原因不就业10%。
四.评价方式
既然以“立德强技”为办学目标,就要围绕目标进行顶层设计,评价也要围绕目标进行设计:
1.“立德”首先应弄清立哪些“德”。要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根据党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进行德的培养。把“德”具体化,有操作性,可量化考核,还要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能只是说教,只是口号,只是理论要求,只是虚无缥缈的蓝图和设想。培养学生不能按学生的想法来,要根据国家和企业的要求来,学生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要求进行成长。
2.“立德”其次要弄清如何“立”,用那些办法、措施、途径来“立”。
3.“强技”首先要弄清强哪些“技”。在谋生中实用的技能。
4.“强技”其次要弄清怎样“强”技。有哪些措施、方法、途径。
5.设备器械、厂房、软件、场地使用率应是评价重点,因为这是强技的重要途径。
6.“产教融合”: “产”就是围绕产出产品数量多少?产出产品品种多少?合格率多少?产生利润多少?社会效益如何?如何产出?以什么方式产出?如何销售等等开展工作;“教”就是围绕教什么技术、什么理论、什么知识?怎么教?谁来教?在哪里教?教要达到什么标准等等问题开展工作;“融”就是围绕那些方面进行融?怎么融?融到什么程度等等开展工作;“合”就是围绕人财物软硬件哪些方面合?怎么合?以什么方式合?合到什么程度等等问题开展工作。要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的“产”,以产促教,以产促融,以产促合,以产修德,以产强技。只有产才能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产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对企业有吸引力,才能让学校兴旺,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到一技之长,增长才干。
7.最好是第三方来进行评价和考核。
学生只要德立好了,技强好了,就是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是学生、家长、学校、企业、政府、国家、社会所希望的效果。不能由政府、企业、学校自己评价自己,要专门的评价机构来评价。
五.教学方式
1.理论教育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以够用、适用为原则。因为高职学生基本上都在企业第一线,需要的理论本来就不多,能够按照要求和设计进行顺利工作就很不错了。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生产者来进行培养,而不是当成一个科学家、企业家来培养的。通过大浪淘沙,不断学习拼搏,才会出现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的。
2.实践(观摩、认知、试验、实验、实习、模拟、顶岗等)是高职院校应该花大力气的地方。现在要求理论与实践学时各占50%。而真正实践用到50%没有呢?有些虽然进行了实践,大多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学生没有在实践中学习到真正的技术和技能。实际上,实践还应该加强,应占60%、70%、80%都可以的,因为“德”的教育可以在实践中同时进行。 3.教师技能要大力加强。老师技能不多、不强,如何去教学生呢?如何达到“强技”呢?高职院校教师就应该既懂理论,又懂操作。很多老师愿意上理论课,不愿意上实践课,其实是老师不懂多少技能,不愿与时俱进的懒惰思想。
要办高职院校,就要下狠心强制要求教师增强自己技能,钻研本门课程或本专业需要培养的技能,编写技能培训用书,制定增强教师技能的激励措施,绩效分配也要向专业实训技能教师偏移。
要根据专业对某课程的需求程度,制定教授该课程的教学报酬,而不是所有课程课时报酬一刀切。那些教师为上课付出不多的课程就应该少一点学时报酬。
4.明确班级人数要求。人数太少(除本来要求毕业生不多的冷门专业外),说明这个专业不适应时代要求发展,连续两三年人数都太少,要么合并专业类、要么撤销、要么转专业、要么转学。转学时只能在同一级学校进行,由招生学校去衔接,而不是由学生去衔接,因为是你招来又不能成班的。
一个班人数不能太多,应根据课程性质进行教学班的人数设置。有些课程人数可以多一点,但有些课程学生多了,教学效果就很不好。
教师上课学时报酬应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来确定,应有个基本班级人数,在此基础上,应精确到个人,而不是划范围区段,这是不合理的。比如40人为基准班,61人以上可以提高一点。那么41-60这范围的人数就是老师的无偿劳动了;60人和61人的班级,教师上课报酬就相差太多了,而他们仅仅相差一个人。
六.教师队伍
1.专业教师进校就应该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师德(职业道德)的培养,达到立德强技的要求,只有“德”,没有“技”不行,只有“技”没有“德”更不行;达到产教融合的要求,只懂“产”不懂“教”不行,只懂“教”不懂“产”也不行。要求他们下实践基地、加盟企业实际锻炼,达到一定层次后才能上课,去培养学生的技能。
2.教师职称应执行职称职级双轨制。不能因为文章、英语、计算机、或某一项目而扼杀了一位老师的进步热情。比如一位教师,工作三十年,因为看不惯抄袭文章,自己就一直不写文章,结果还是一名助教,其实他的教学水平早应该达到副教授水平了。一位20年的副教授因为英语,就放弃了评教授的愿望,科研不搞了,文章不写了,教学不钻研了,专业建设也没有劲头等等,而实际上他可能超过了很多教授的教学水平了。因此应该仿照公务员职务职级双轨制进行,经过一定年限,进行职称晋级认定。当然认定的和评定的在某些方面应有区别,就像行政上的实职领导和享受待遇领导有一些区别一样。
3.教师科研、文章不一定要是自己的专业。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多专业方向发展,这样至少教师就会多方面摄取知识,在教学方面知识就丰富,就是多面手,教师技能就多,而不应该强制教师在自己专业上发展。教师也有转换研究方向的自由。
教师评定职称的文章,不仅要有专业文章,还要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文章。如果只有专业方面的文章,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很不错的教书匠。一个教授,专业理论要有较高的造诣,专业思想、行业引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育人导向、管理方式、师德教风、教学效果上面也要有较高的建树。那种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就是不称职的教师。
七.重视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价值
教师的知识从某个方面来说是无形资产,价值不菲。
现在创新创业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均涉及到编写教材。在编写教材时,教师阅读参考书籍,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编写教材。结果计算报酬时,要发票!教师的智慧、教师的辛勤付出在发票上写多少呢?还有课题研究,老师利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研究出来的课题,在结题时要发票,有些课题就是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的。难道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成果就不算成果吗?我们应该为老师的智慧付出一点安慰费吧!
教师上课,有新课和旧课(已经教过的课,甚至教过几遍或几十遍的课)之分,旧课不用费心,上课时信手拈来,非常熟悉,而新课,哪怕费很多心血备课,上课也可能没有那么流畅。因此,新课旧课学时报酬应该有区别,区别应该大一点。不然谁愿意去上新课、花费心思重新备课、花费心思将课教好呢!
八.明确办学定位
国家开办高职院校初期就规定高职院校不能升本。凡是定位升本就是办学定位不准确。鼓励高职院校好好办自己的专科,可以设置星级专科,不同星级有不同政策待遇。高职院校可以升级,决不能升格!
许多高职院校制定“一流”、“国际”,就是浮夸,不切实际,办学定位不准。连市级、省级、国家级都不是、何谈国际。连三流、二流都不是,何谈一流。连骨干校都不是,何谈示范校;连示范校都不是,何谈双高学校。
办学定位应该根据学院发展阶段进行制定,而不是一开始就是听起来高大尚的不切实际的空口号。
高职院校本科可以由具备条件的本科大学设置应用学院就行了。
九.关于改革与创新
改革是为了发展,创新也是为了发展。如果一个模式已经是最优化的发展模式了,如果进行改革,就会破坏最优化的发展模式。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某些人的探路石,他不断地改,没有一点远见,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宏伟蓝图,不搞广泛调研,坐在办公室进行改革,这其实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文化底蕴就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东西,不轻易改变的东西。如果经常打起改革的口号,变来变去,文化底蕴从何而来呢。
不变也是一种改革、一种创新。不变的东西也有很多好东西的。如果经常变化,何来名山古刹、古城遗风、古代经典。要拥护改革和创新,但不能事事要改革、时时要改革,乱改革、亂创新。
十.规模方面
1.高职院校规模应由国家统一制定,不能由各市、各省领导喜好来定。我认为:一个高职院校有10000-15000人,有20-40个专业,有近1000亩校园,有10个系左右。对那些1000多人的专业应当控制,否则造成就业难,社会不稳定,专业人才储备不合理等问题。
2.本来就是高职学院,系部再称某某学院,系主任就叫院长了。二级学院院长和学院院长在一起,到底谁是院长啊。高职院校应是:学院――系(处)――科(室)。
高职院校的属性:高职院校首先姓“高”,属于高等教育,招生就应该从高考生中录取,而不要搞什么单招。单招就是各自为政,不受统一约束和控制,对考生严重不公平。
高职院校其次是“职”,就是录取那些不能学太多理论,要从事技术行业,去谋得生存职业的学生。
以上观点,纯属学术问题,不带任何政治色彩或攻击性。
参考文献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论.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探析.
[3]高职院校院校学生特点及教学对策.
[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关键词: 高职院校;立德强技;产教融合
纵观当今各地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办学方式、办学定位方面,不难发现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修正。
一.办学目标:从立德树人改为立德强技
当今提出办学目标为“立德树人”。教育本来就是树人,树人就是培养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从词语外延来看,“立德”应该包含于“树人”中,因为“树人”的过程中就应该有“立德”的内容。把这两个词语并列,是不合理的。要培养学生,不仅要从品德方面培育,还要从起码的生活、工作、实现人生目标等能力方面培养。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就是学历层次高、品德修养高、技术技能水平高、思想境界高、政治素养高。“职”就是利用高层次的技术技能来谋得一份满意的职业。这才是高职院校的建校初心。因此,应该提出“立德强技”为目标,这也正适合我党的用人原则:德才兼备,其中的“德”就需要立,“才”就是“能”,就需要强。
二.办学方式:产教融合,促成三赢
高职院校的本质就是产教融合,以产为重。现在提倡“产教深度融合”,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只是说说而已,工学结合只是尝试起步阶段,知行合一只是表面的或者是极少数的。何谈产教深度融合呢!产教融合要有具体标准,不能玩文字游戏、只喊口号,不是有几间厂房或一些设备,或挂个产教融合基地,或挂个校企合作牌子就是产教融合。“产”就要有产品,既要有利润,又不能办成纯粹的企业只为利润,关键是在有利润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技能和品德,达到“教”的效果,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相互推进,达到三赢,因为政府也是受益者,他既办了学,提高公民素质,又为企业输送人才,产生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能够提升学生的“德”,“产”能够增强学生的“技”,就能达到“立德强技”的办学目标,是发展高职院校的最佳方式。
三.办学模式:政府、企业、学校三元立体办学
目前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由技校、中专、大专联合申请,再由政府出面报上面审批,就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了。这基本上是教育行业自娱自乐、一厢情愿的事情,不与企业商量,不要求企业参加,等到把学校办起来后,才去找企业联合办学,解决学生就业。结果培养的学生不对企业胃口,造成企业招不到员工,学生找不到岗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是校企股份制办学,可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办学,没有将企业的管理融入到办学管理中,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
新时代形势下,应该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企业要有利可图,学校又能育人,三方齐努力,才能办出高质量的高职院校。而关键是政府,将高职院校办成半学校半企業状态,既要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又要有符合企业要求的产出,这就是校企合作,这才能达到产教融合。
把全市某规模以上的企业找来,每个企业按人才需求情况建议专业设置。企业享受了政府的政策优惠,在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方面,企业要出力。加盟企业招聘至少30%,未加盟企业解决30%,转行30%,升学、参军、因各种原因不就业10%。
四.评价方式
既然以“立德强技”为办学目标,就要围绕目标进行顶层设计,评价也要围绕目标进行设计:
1.“立德”首先应弄清立哪些“德”。要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根据党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进行德的培养。把“德”具体化,有操作性,可量化考核,还要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能只是说教,只是口号,只是理论要求,只是虚无缥缈的蓝图和设想。培养学生不能按学生的想法来,要根据国家和企业的要求来,学生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要求进行成长。
2.“立德”其次要弄清如何“立”,用那些办法、措施、途径来“立”。
3.“强技”首先要弄清强哪些“技”。在谋生中实用的技能。
4.“强技”其次要弄清怎样“强”技。有哪些措施、方法、途径。
5.设备器械、厂房、软件、场地使用率应是评价重点,因为这是强技的重要途径。
6.“产教融合”: “产”就是围绕产出产品数量多少?产出产品品种多少?合格率多少?产生利润多少?社会效益如何?如何产出?以什么方式产出?如何销售等等开展工作;“教”就是围绕教什么技术、什么理论、什么知识?怎么教?谁来教?在哪里教?教要达到什么标准等等问题开展工作;“融”就是围绕那些方面进行融?怎么融?融到什么程度等等开展工作;“合”就是围绕人财物软硬件哪些方面合?怎么合?以什么方式合?合到什么程度等等问题开展工作。要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的“产”,以产促教,以产促融,以产促合,以产修德,以产强技。只有产才能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产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对企业有吸引力,才能让学校兴旺,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到一技之长,增长才干。
7.最好是第三方来进行评价和考核。
学生只要德立好了,技强好了,就是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是学生、家长、学校、企业、政府、国家、社会所希望的效果。不能由政府、企业、学校自己评价自己,要专门的评价机构来评价。
五.教学方式
1.理论教育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以够用、适用为原则。因为高职学生基本上都在企业第一线,需要的理论本来就不多,能够按照要求和设计进行顺利工作就很不错了。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生产者来进行培养,而不是当成一个科学家、企业家来培养的。通过大浪淘沙,不断学习拼搏,才会出现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的。
2.实践(观摩、认知、试验、实验、实习、模拟、顶岗等)是高职院校应该花大力气的地方。现在要求理论与实践学时各占50%。而真正实践用到50%没有呢?有些虽然进行了实践,大多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学生没有在实践中学习到真正的技术和技能。实际上,实践还应该加强,应占60%、70%、80%都可以的,因为“德”的教育可以在实践中同时进行。 3.教师技能要大力加强。老师技能不多、不强,如何去教学生呢?如何达到“强技”呢?高职院校教师就应该既懂理论,又懂操作。很多老师愿意上理论课,不愿意上实践课,其实是老师不懂多少技能,不愿与时俱进的懒惰思想。
要办高职院校,就要下狠心强制要求教师增强自己技能,钻研本门课程或本专业需要培养的技能,编写技能培训用书,制定增强教师技能的激励措施,绩效分配也要向专业实训技能教师偏移。
要根据专业对某课程的需求程度,制定教授该课程的教学报酬,而不是所有课程课时报酬一刀切。那些教师为上课付出不多的课程就应该少一点学时报酬。
4.明确班级人数要求。人数太少(除本来要求毕业生不多的冷门专业外),说明这个专业不适应时代要求发展,连续两三年人数都太少,要么合并专业类、要么撤销、要么转专业、要么转学。转学时只能在同一级学校进行,由招生学校去衔接,而不是由学生去衔接,因为是你招来又不能成班的。
一个班人数不能太多,应根据课程性质进行教学班的人数设置。有些课程人数可以多一点,但有些课程学生多了,教学效果就很不好。
教师上课学时报酬应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来确定,应有个基本班级人数,在此基础上,应精确到个人,而不是划范围区段,这是不合理的。比如40人为基准班,61人以上可以提高一点。那么41-60这范围的人数就是老师的无偿劳动了;60人和61人的班级,教师上课报酬就相差太多了,而他们仅仅相差一个人。
六.教师队伍
1.专业教师进校就应该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师德(职业道德)的培养,达到立德强技的要求,只有“德”,没有“技”不行,只有“技”没有“德”更不行;达到产教融合的要求,只懂“产”不懂“教”不行,只懂“教”不懂“产”也不行。要求他们下实践基地、加盟企业实际锻炼,达到一定层次后才能上课,去培养学生的技能。
2.教师职称应执行职称职级双轨制。不能因为文章、英语、计算机、或某一项目而扼杀了一位老师的进步热情。比如一位教师,工作三十年,因为看不惯抄袭文章,自己就一直不写文章,结果还是一名助教,其实他的教学水平早应该达到副教授水平了。一位20年的副教授因为英语,就放弃了评教授的愿望,科研不搞了,文章不写了,教学不钻研了,专业建设也没有劲头等等,而实际上他可能超过了很多教授的教学水平了。因此应该仿照公务员职务职级双轨制进行,经过一定年限,进行职称晋级认定。当然认定的和评定的在某些方面应有区别,就像行政上的实职领导和享受待遇领导有一些区别一样。
3.教师科研、文章不一定要是自己的专业。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多专业方向发展,这样至少教师就会多方面摄取知识,在教学方面知识就丰富,就是多面手,教师技能就多,而不应该强制教师在自己专业上发展。教师也有转换研究方向的自由。
教师评定职称的文章,不仅要有专业文章,还要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文章。如果只有专业方面的文章,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很不错的教书匠。一个教授,专业理论要有较高的造诣,专业思想、行业引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育人导向、管理方式、师德教风、教学效果上面也要有较高的建树。那种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就是不称职的教师。
七.重视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价值
教师的知识从某个方面来说是无形资产,价值不菲。
现在创新创业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均涉及到编写教材。在编写教材时,教师阅读参考书籍,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编写教材。结果计算报酬时,要发票!教师的智慧、教师的辛勤付出在发票上写多少呢?还有课题研究,老师利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研究出来的课题,在结题时要发票,有些课题就是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的。难道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成果就不算成果吗?我们应该为老师的智慧付出一点安慰费吧!
教师上课,有新课和旧课(已经教过的课,甚至教过几遍或几十遍的课)之分,旧课不用费心,上课时信手拈来,非常熟悉,而新课,哪怕费很多心血备课,上课也可能没有那么流畅。因此,新课旧课学时报酬应该有区别,区别应该大一点。不然谁愿意去上新课、花费心思重新备课、花费心思将课教好呢!
八.明确办学定位
国家开办高职院校初期就规定高职院校不能升本。凡是定位升本就是办学定位不准确。鼓励高职院校好好办自己的专科,可以设置星级专科,不同星级有不同政策待遇。高职院校可以升级,决不能升格!
许多高职院校制定“一流”、“国际”,就是浮夸,不切实际,办学定位不准。连市级、省级、国家级都不是、何谈国际。连三流、二流都不是,何谈一流。连骨干校都不是,何谈示范校;连示范校都不是,何谈双高学校。
办学定位应该根据学院发展阶段进行制定,而不是一开始就是听起来高大尚的不切实际的空口号。
高职院校本科可以由具备条件的本科大学设置应用学院就行了。
九.关于改革与创新
改革是为了发展,创新也是为了发展。如果一个模式已经是最优化的发展模式了,如果进行改革,就会破坏最优化的发展模式。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某些人的探路石,他不断地改,没有一点远见,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宏伟蓝图,不搞广泛调研,坐在办公室进行改革,这其实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文化底蕴就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东西,不轻易改变的东西。如果经常打起改革的口号,变来变去,文化底蕴从何而来呢。
不变也是一种改革、一种创新。不变的东西也有很多好东西的。如果经常变化,何来名山古刹、古城遗风、古代经典。要拥护改革和创新,但不能事事要改革、时时要改革,乱改革、亂创新。
十.规模方面
1.高职院校规模应由国家统一制定,不能由各市、各省领导喜好来定。我认为:一个高职院校有10000-15000人,有20-40个专业,有近1000亩校园,有10个系左右。对那些1000多人的专业应当控制,否则造成就业难,社会不稳定,专业人才储备不合理等问题。
2.本来就是高职学院,系部再称某某学院,系主任就叫院长了。二级学院院长和学院院长在一起,到底谁是院长啊。高职院校应是:学院――系(处)――科(室)。
高职院校的属性:高职院校首先姓“高”,属于高等教育,招生就应该从高考生中录取,而不要搞什么单招。单招就是各自为政,不受统一约束和控制,对考生严重不公平。
高职院校其次是“职”,就是录取那些不能学太多理论,要从事技术行业,去谋得生存职业的学生。
以上观点,纯属学术问题,不带任何政治色彩或攻击性。
参考文献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论.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探析.
[3]高职院校院校学生特点及教学对策.
[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