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ons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经历代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使之带有了诗化的感情和韵味。“渔父”恰是最经常地触发诗人情思的传统文学意象之一。战国以降,中国的士大夫,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其精神状态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在古代诗文中,渔父即隐者,乘扁舟于水上,披蓑笠于林岩,自由、惬意、无拘无束,令不堪政治纠葛的士人向往,因而诗人骚客多取其意象,不断翻出新作。柳宗元便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诗句。《渔翁》便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
  这是一首富有奇趣而又颇有争议的七言古诗。
  首句先奇,渔翁晚上傍靠岩崖睡着了。写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但也留下了悬念:何以有家不归,要“傍西岩宿”?
  “汲清湘燃楚竹”,则又奇了,打水生火做饭本身是凡俗之事,然而柳宗元不说汲“水”燃“薪”,而以“清湘”“楚竹”借代,这一来,诗句的意蕴就不同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当人们由“湘”“楚”而联想到屈原时,“汲清湘”而“燃楚竹”则就更具超凡绝俗之感,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就更奇了,诗人笔锋一转,一阵炊烟虚化了主人公,你看,烟也消了,人也没了,只有阳光照耀下的山水一片青绿。渔翁已化入山水之中,青山绿水之间,仿佛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塑造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而又不免孤寂的心境。这种从大实到大虚的变幻写法,确实令人感到突兀、惊奇。
  问题在最后两句,它是全诗的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岩上无心云相逐”,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而在艺术构思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认为这最后两句“虽不必亦可”。他觉得此诗有奇趣:渔翁在生火煮饭,可饭熟了,烟消了,人却不见了,只听见“乃”一声,那青山却显得更绿了。诗到此处意味无穷,末两句似可不必。
  苏东坡也只是说一点体会,不料后人却较真儿了。南宋严羽、明人胡应麟、清人王士祯都认为东坡所说删末两句为好,点到为止,韵味更足。如此看来,末两句便为蛇足。而宋末刘辰翁,明人李东阳、王世贞认为最后这两句点出了作者自诩如清风白云一样高洁,如果删掉,就没这层意思了。
  是删还是留,今人还在争议。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周啸天先生认为应该删去这两句比较平淡的尾巴。可在《唐诗三百首新编》中,马茂元、赵昌平先生则认为尾句是画龙点睛。他们认为“回看”“岩”“云”寄托着柳宗元失志后企求超脱的心情和遭贬后对现实的解悟。
  两派分歧的根源在于鉴赏的角度不同,或者说主要在于鉴赏者对“奇趣”的看法不同。就诗而言,通过渔家生活的画面,来表达闲情逸趣,前四句已达到了这种境界。苏东坡“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两句,让诗以“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而且“奇趣”更显——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然就作者而言,此篇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突现出一种孤标遗世的情绪,写渔夫正摇着船顺流而下,回头看到那白云相逐,则正好寓托柳宗元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被冲激出来后企求超脱的心境,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末两句写随流而下的渔翁回头看到那来去无牵挂的岩云,隐然现出作者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寂寥而清幽的山水和诗人孤寂清高的心境是多么的一致。“无心云”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的句意,同时,“回”是否有回首人生之意?倘有,那应是柳宗元被贬后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解悟。尊重诗人,不删既无损于艺术,也更了解诗人。
  
  【相关链接】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将这首七绝断读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甚至将其删成一首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请你鉴赏评价原作、改词、改诗三者意境的高下。
  
  【参考思路】
  
  杜牧诗原作意境优美,状景有声有色,写人形神兼备。江南春季多雨。清明这一天常常下雨。色彩鲜艳明媚的春景,几乎尽被“纷纷”细雨遮住,思亲的行人怎不“欲断魂”?而且“纷纷”既是形容连绵的春雨,也是形容“行人”的情绪。第三句乍看平淡,但与第四句联系起来,情趣顿生。它仿佛让人看到:绵绵春雨中,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指远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吗!”
  改词借问的对象和内容都变了。“行人”闻讯而喜,喜而赶路,以及他那急匆匆的样子都浮现不出来了。
  改诗虽然保留了原来的意境,但却减少了诗人向牧童问路的画面,情节趣味明显淡薄,与原作相比大为逊色。
其他文献
走进2006年,日历又翻过了新的一页。每一位站在新年门槛上的人,此时都满怀着希望和憧憬。即将参加高考的你,一定在憧憬着2006年走向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吧。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如何有效地复习备考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期“学习DIY”,我们请一线教师为你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希望能使你事半功倍,帮助你顺利通过高考,走向更精彩的人生。  (编 者)    【备考指导】    高考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考查,
期刊
鲍林根据自己的多年研究,于1970年出版了《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一书。书中的观点是:每天服用1000毫克或更多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维生素C可以抗病毒。这本书受到读者的赞誉,被评为当年的美国最佳科普图书。  可是医学权威们激烈反对鲍林的论点。有的说:“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维生素C可以防治感冒的观点。”有的说:“这对预防或减轻感冒没有用处。”权威部门也纷纷表态,例如美国卫生基金会就告诫读者:“每天
期刊
诗词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如知人论诗、以察诗情;把握特色、重点突破;推敲诗题、以明意旨;品味语言、披文入境等等。不同的诗词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鉴赏,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字斟句酌,字字玑珠”,在鉴赏时如果从关键词句入手,就可能找到打开诗词鉴赏之门的钥匙。  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者脉络层次的词句。就诗词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关键词。  
期刊
血与火铸就的胜利  ——抗战诗文选读    凌夫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选了9篇抗战诗文,虽然勾勒的只是神圣抗战的几个片断,但再现了真实的历史,定格了难忘的岁月。回望历史,我们会受到感染,得到警示。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期刊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关(今四川剑阁县境内),是入蜀孔道,又是历史名胜,历代诗人题咏甚多。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人“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容易误解。  此诗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
期刊
由《语文世界》杂志社承办的“‘语文报杯’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已近尾声。应广大学生的要求,针对“中学组试题”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我们特邀请国家教育部语用司普通话推广处袁钟瑞处长作了详细解析。  6. 国家当前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 )   A.大力提倡,重点普及,逐步提高  B.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C.大力推行,重点普及,逐步提高  此题正确答案是B,这是国家语委正式文件中的正确表述
期刊
2006高考备考攻略(一)    1.问号改为逗号,句号改为问号。2.叹号改为逗号,句号改为叹号。3.顿号改为逗号。4.第二个逗号改为句号。5.第一个逗号改为句号。6.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7.第三个逗号改为分号。8.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9.分号改为逗号。10.分号改为逗号。11.去掉书名号,分号改为逗号。12.第二个引号改为书名号。13.引号改为书名号。14.书名号改为引号。15.书名号改为引号
期刊
无论雪花飘舞还是骄阳如火,无论草长莺飞还是落英缤纷,四季的更迭改变不了《语文世界》对你的情意,时光的流逝抹不去你对《语文世界》的牵挂。《语文世界》期待着与你的美丽相遇。  亲爱的读者朋友:  你们好!为使《语文世界》从内容到形式上更富有活力,更贴近学生,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本刊在2005年将作部分调整,现将部分栏目定位与稿件要求列出,希望您多多赐稿。  在此编辑部同仁感谢您多年以来对《语文世界》的关
期刊
《祖国——母亲》是《伏尔加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的主体雕塑。1942年7月12日,入侵苏联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直抵伏尔加格勒城下,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城市,与敌人浴血奋战。战斗极为激烈,经过6个多月,终于在1943年2月2日获得全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政府在当年的主战场玛玛耶夫高地修建了纪念碑,由苏联著名雕塑家武切季奇(1908~1974)主持设计,1967年落成。纪念碑是由三个广场和多座雕塑组成的综
期刊
匈奴大入上郡①,天子使中贵人②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