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师德,专家学者多有阐述,笔者不再赘述。笔者从教二十载,有了一些感悟,想谈谈初浅的看法。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进师范学校必须接受的教育,其实就是师德的教育,因为它是师德的基本体现;“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是师范毕业时的誓愿,更是师德的最终诠释。回首二十年的从教历程,“师德”二字的涵义在不断更新、不断拓宽、不断深化。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就必须做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塑造更为完美的形象、无私奉献自己的爱心、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丰富的知识是师德的扎实基础。要有高尚的师德,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我们每天都在迎接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我们教师,面对的是求知的学生。而处于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具有迥异于前辈的特点和优势。这就必然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博览群书,涉猎其它领域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具有渊博的知识;学习业务知识,钻研教育理论,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视野,方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才能把教育视为艺术,扎扎实实学习研究教育规律,做到反复琢磨,达到精益求精;才能强化创新意识,在传授知识上努力探索,创造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在不断总结和锤炼的过程中,形成自己个性风格的教学艺术;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陶行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无私的奉献是师德的坚实核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教师就注定要有蜡烛精神,就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永不言累;就要敬业乐业,不求索取,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艰巨的育人重担,重要的教学工作,烦琐的班务工作;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中的充满激情,课后的耐心辅导;教案的认真撰写,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学生作业的细致批阅……都离不开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日常工作中,面对一撂撂的学生作业,一叠叠的学生试卷,要圈阅好,纠正好,为此必须挑灯夜战;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必须做到抛开家庭,忘却自己,一心想到的是朝夕相处的学生。在个人 上要求我们胸怀坦荡,甘于寂寞,能耐清贫,不图名利,不计得失,忘我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有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像鱼儿有鳍,鸟儿有翅,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天地里轻快游弋,自由飞翔;有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完成历史的使命!
完美的形象是师德的良好展现。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而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学生的视野之中,是学生效仿对象。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塑好自己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呈现崭新的面貌、积极上进的状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时刻以美的语言、行为和心灵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积极向上的效仿楷模、学习榜样。只有我们教师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能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江泽民同志曾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无微不至的关爱是师德的无瘕补充。教育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充满爱心。博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教师应努力营造热情洋溢、充满关爱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亲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育活动。笑对学生,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减少沮丧、渴求成功。对学生应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如果学生做错事或成绩差,就恨铁不成钢,不去积极帮助分析原因,而是一味训斥、向家长告状,就会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抗情绪。自认为是为了学生“好”,是“爱学生”而滥施惩罚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是陈旧的、错误的。“爱学生”不是老师居高临下的“恩赐”,而是在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的“爱”。因此,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就象对自己的子女一样不厌其烦,给予极大的宽容和关爱,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和学生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失误,用真爱去赢得学生的信赖。多给后进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后进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真正出成效。
师德,就是要以渊博的知识作基础,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保证,以完美的形象为前提,无微不至的关怀为铺垫。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教师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为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收稿日期:2009-05-12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进师范学校必须接受的教育,其实就是师德的教育,因为它是师德的基本体现;“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是师范毕业时的誓愿,更是师德的最终诠释。回首二十年的从教历程,“师德”二字的涵义在不断更新、不断拓宽、不断深化。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就必须做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塑造更为完美的形象、无私奉献自己的爱心、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丰富的知识是师德的扎实基础。要有高尚的师德,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我们每天都在迎接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我们教师,面对的是求知的学生。而处于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具有迥异于前辈的特点和优势。这就必然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博览群书,涉猎其它领域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具有渊博的知识;学习业务知识,钻研教育理论,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视野,方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才能把教育视为艺术,扎扎实实学习研究教育规律,做到反复琢磨,达到精益求精;才能强化创新意识,在传授知识上努力探索,创造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在不断总结和锤炼的过程中,形成自己个性风格的教学艺术;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陶行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无私的奉献是师德的坚实核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教师就注定要有蜡烛精神,就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永不言累;就要敬业乐业,不求索取,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艰巨的育人重担,重要的教学工作,烦琐的班务工作;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中的充满激情,课后的耐心辅导;教案的认真撰写,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学生作业的细致批阅……都离不开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日常工作中,面对一撂撂的学生作业,一叠叠的学生试卷,要圈阅好,纠正好,为此必须挑灯夜战;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必须做到抛开家庭,忘却自己,一心想到的是朝夕相处的学生。在个人 上要求我们胸怀坦荡,甘于寂寞,能耐清贫,不图名利,不计得失,忘我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有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像鱼儿有鳍,鸟儿有翅,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天地里轻快游弋,自由飞翔;有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完成历史的使命!
完美的形象是师德的良好展现。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而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学生的视野之中,是学生效仿对象。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塑好自己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呈现崭新的面貌、积极上进的状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时刻以美的语言、行为和心灵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积极向上的效仿楷模、学习榜样。只有我们教师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能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江泽民同志曾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无微不至的关爱是师德的无瘕补充。教育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充满爱心。博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教师应努力营造热情洋溢、充满关爱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亲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育活动。笑对学生,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减少沮丧、渴求成功。对学生应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如果学生做错事或成绩差,就恨铁不成钢,不去积极帮助分析原因,而是一味训斥、向家长告状,就会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抗情绪。自认为是为了学生“好”,是“爱学生”而滥施惩罚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是陈旧的、错误的。“爱学生”不是老师居高临下的“恩赐”,而是在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的“爱”。因此,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就象对自己的子女一样不厌其烦,给予极大的宽容和关爱,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和学生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失误,用真爱去赢得学生的信赖。多给后进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后进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真正出成效。
师德,就是要以渊博的知识作基础,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保证,以完美的形象为前提,无微不至的关怀为铺垫。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教师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为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收稿日期: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