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原杭州市机场路中学)创办于1990年5月,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浙江省家庭教育示范学校。自2007年起,学校开始实施“环境友好,基础构建”“科组培优,规范有效”“培育特色,经营品牌”三步连环行动计划,全面培育“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博约文化,着力打造“328高效课堂”,努力践行“幸福校园,博约教育”。经过8年的努力,现在学校内外关系和谐,管理规范有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已连续6年获得“江干区教学质量一类学校”称号,2013年获得江干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称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东新城已成为杭州实施“决战东部”战略的核心区域平台,位于该核心区域的机场路中学也随之进入最佳发展期。学校积极谋划快速发展渠道,借助江干区政府实施“笕桥区块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东风,依托江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平台,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与浙江师范大学建立合作办学联盟,共同打造院校合作共同体,创新“US合作办学新模式”,2013年8月8日,杭州市机场路中学正式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
一、合作策略
在合作策略上,我校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坚持“精诚合作、平等互惠、务实高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搭建院校合作平台,围绕“立足当下、面向长远、突出重点、逐步拓展”的思路,积极践行“高校助推”的发展模式,并从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基地搭建、特色打造、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切实推动附属中学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一)落实组织保障
我校制定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理事会章程》,成立由浙江师范大学、江干区教育局、笕桥镇人民政府和附属中学4个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在教育局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理事会的业务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充分发挥理事会成员在“评议和监督,咨询与建议、宣传与协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组建专家团队
浙江师范大学整合教师教育学院及省内外专家资源,选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专家定期指导、规划我校的工作,帮助学校制定阶段性质量目标与发展规划,对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文化品牌、课程建设等也进行了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同时,还选派教育教学专家担任兼职副校长,指导、协助管理学校的教研、师训、科研等工作。
(三)设立研究基地
浙江师范大学在我校设立了“教师研修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定期安排专家到校,进入教研组,进行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等工作的指导,结合教师实际,帮助学校制订并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研训计划,帮助教师进行学校大课题引领下的小课题研究,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使研究基地工作常规化。
(四)共享教育资源
学校充分发挥浙江师范大学的办学资源优势,成立浙师大附属学校联盟,密切联盟学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同时,学校开放了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数字化资源接口,结合远程教学等方式,共同开发数字化特色教育资源。我们建立了网络化校园与网络化课堂,服务于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形塑学校文化
浙江师范大学结合在世界各地创办孔子学院的优势,就我校原有的“博约”文化,进行内涵再提炼和系统再设计,帮助学校开发“博约”校本课程,推进学校“博约”书院建设,挖掘“博约”内涵,拓展“博约”大讲堂外延,联合办好每年一届的“博约文化节”,使笕桥实验中学的“博约”文化更为厚实、更为经典。
(六)推动特色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对我校的学养课程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持,帮助学校制订学养课程开发规划,培养富有鲜明特色的各类社团,从而摸索出一套相对稳定的、精致化的、高品质化的社团建设模式,打造出1~2个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二、合作成效
与浙江师范大学的合作办学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但因为有具体的合作策略进行操作层面的引领,我们的合作办学已经在诸多方面初显成效。浙江师范大学与我校双方对“院校合作共同体”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目前,学校发展势头强劲,管理畅通有序,教师情绪高昂,内外关系和谐,社会影响力、美誉度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一)助推教师成长
浙江师范大学不仅选派了林新事教授担任我校科研副校长长期驻点学校,提供理论指导,还积极整合省内外专家资源来校进行指导。累计专家到校进行课堂调研有100余人次,对学校所有学科的65名教师就学科教学实践、教研活动开展、教研组建设等方面开展了零距离的交流与指导。同时,还组织专家对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训等进行了调研论证。2015年,双方讨论制订“1+1”教师培养方案,由浙江师范大学为每个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分别选配一个教育理论指导专家和一个实践指导教师,按照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实行菜单式、导师制、目标化培养,使这些教师能成为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教育智慧、具备丰厚学科素养以及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优秀教师。
(二)助力课堂转型
学校在践行差异教育理念、打造“328”高效课堂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联系浙江师范大学的专家帮助学校推进课堂转型,实现轻负高质。自合作办学以来已开设专家讲座多个,从非指示性教学、教师成长三部曲、合作体验式学习等多个方面拓宽了教师视野,坚定全体教师对课堂转型的信念;浙江师范大学的专家还帮助我们联系到安吉昆铜中学、湖州第十一中学、义乌廿三里中学等学校,带领我校部分教师观摩了这些学校的“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情况;组织学校开展以“引领”“成长”“优化”为主题的期中教学论坛;组织学校骨干教师观摩同为浙师大附属中学的永康中学的课堂月活动;成功引进上海师范大学郑杰校长工作室的合作学习体验式培训和课程建设培训。目前,体验式培训已经如期进行了6次,专题讲座15次,研究课35次,随班听课并及时评课80余次,形成了5个调研报告等,从而全力推进了学校的课堂转型。学校已连续6年获得江干区教学质量一类学校。2015年5月,经过浙师大专家的精心指导,学校成为了杭州市第二批课程改革试点学校。
(三)助益教育科研
在浙江师范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开展了科研助推活动,并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聘请了浙师大11位专家为每一个教研组实施“1+1科研帮扶”计划,为我校专门开设了《基于课堂转型90学时培训》,并先后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苏尚峰教授、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展画院长、杭州市教科所原所长施光明老师为学校进行专题指导,帮助我校教师提高科研意识,增长科研能力。浙师大还帮助学校专门引进了上海师范大学郑杰工作室,为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体验式合作学习进行培训。学校现有10个校级课题、3个区级课题正在进行研究;2014年5月,学校校本研训课题《基于U.S合作办学联盟下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培训研究》立项为杭州市教育课题;2014年5月,徐慧峰老师的杭州市小课题《初中信息技术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立项,并被确定为区重点立项课题和市级教师科研小课题;2015年1月,《自治课堂:初中课堂双向转型的实践研究》立项为浙江省规划课题;2015年6月,杭州市重大课题《We-课堂:现代视野下初中课堂形态的变革与创新》及国家级课题正在申报中。
我们还实施多形式的学科研讨与交流:指导学校开展“重读经典,涵养智慧”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引导教师通过读书补充丰富理论知识,促进内在和谐与成长,养成主动读书、自觉学习的习惯;帮助教师感悟思想、增广见识、砥砺意志、升华情操;指导学校的课题建设和教师的论文撰写工作,帮助联系专家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引导教师撰写切口小、操作性的课题和论文。
(四)助强特色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还先后组织了体育、艺术、科技专业人才具体指导学校社团建设,帮助规划学校的学养课程建设,着力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修养、人文素养和艺术涵养的路径,实践课程化推进特色发展的规划,打造有影响力的特色社团,设计全体同学参与和学生个性特长结合的特色活动。
浙江师范大学和我校在创建院校合作共同体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其他共同体的一些好的做法,努力打造合作共建、四力共推(高校、中学、政府、地方)、学研一体、互利互惠的院校合作共同体。学校将进一步依托院校合作共同体,全面推进博约教育,努力把我校打造成笕桥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东新城已成为杭州实施“决战东部”战略的核心区域平台,位于该核心区域的机场路中学也随之进入最佳发展期。学校积极谋划快速发展渠道,借助江干区政府实施“笕桥区块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东风,依托江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平台,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与浙江师范大学建立合作办学联盟,共同打造院校合作共同体,创新“US合作办学新模式”,2013年8月8日,杭州市机场路中学正式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
一、合作策略
在合作策略上,我校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坚持“精诚合作、平等互惠、务实高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搭建院校合作平台,围绕“立足当下、面向长远、突出重点、逐步拓展”的思路,积极践行“高校助推”的发展模式,并从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基地搭建、特色打造、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切实推动附属中学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一)落实组织保障
我校制定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理事会章程》,成立由浙江师范大学、江干区教育局、笕桥镇人民政府和附属中学4个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在教育局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理事会的业务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充分发挥理事会成员在“评议和监督,咨询与建议、宣传与协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组建专家团队
浙江师范大学整合教师教育学院及省内外专家资源,选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专家定期指导、规划我校的工作,帮助学校制定阶段性质量目标与发展规划,对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文化品牌、课程建设等也进行了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同时,还选派教育教学专家担任兼职副校长,指导、协助管理学校的教研、师训、科研等工作。
(三)设立研究基地
浙江师范大学在我校设立了“教师研修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定期安排专家到校,进入教研组,进行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等工作的指导,结合教师实际,帮助学校制订并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研训计划,帮助教师进行学校大课题引领下的小课题研究,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使研究基地工作常规化。
(四)共享教育资源
学校充分发挥浙江师范大学的办学资源优势,成立浙师大附属学校联盟,密切联盟学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同时,学校开放了浙江师范大学校园数字化资源接口,结合远程教学等方式,共同开发数字化特色教育资源。我们建立了网络化校园与网络化课堂,服务于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形塑学校文化
浙江师范大学结合在世界各地创办孔子学院的优势,就我校原有的“博约”文化,进行内涵再提炼和系统再设计,帮助学校开发“博约”校本课程,推进学校“博约”书院建设,挖掘“博约”内涵,拓展“博约”大讲堂外延,联合办好每年一届的“博约文化节”,使笕桥实验中学的“博约”文化更为厚实、更为经典。
(六)推动特色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对我校的学养课程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持,帮助学校制订学养课程开发规划,培养富有鲜明特色的各类社团,从而摸索出一套相对稳定的、精致化的、高品质化的社团建设模式,打造出1~2个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二、合作成效
与浙江师范大学的合作办学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但因为有具体的合作策略进行操作层面的引领,我们的合作办学已经在诸多方面初显成效。浙江师范大学与我校双方对“院校合作共同体”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目前,学校发展势头强劲,管理畅通有序,教师情绪高昂,内外关系和谐,社会影响力、美誉度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一)助推教师成长
浙江师范大学不仅选派了林新事教授担任我校科研副校长长期驻点学校,提供理论指导,还积极整合省内外专家资源来校进行指导。累计专家到校进行课堂调研有100余人次,对学校所有学科的65名教师就学科教学实践、教研活动开展、教研组建设等方面开展了零距离的交流与指导。同时,还组织专家对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训等进行了调研论证。2015年,双方讨论制订“1+1”教师培养方案,由浙江师范大学为每个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分别选配一个教育理论指导专家和一个实践指导教师,按照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实行菜单式、导师制、目标化培养,使这些教师能成为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教育智慧、具备丰厚学科素养以及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优秀教师。
(二)助力课堂转型
学校在践行差异教育理念、打造“328”高效课堂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联系浙江师范大学的专家帮助学校推进课堂转型,实现轻负高质。自合作办学以来已开设专家讲座多个,从非指示性教学、教师成长三部曲、合作体验式学习等多个方面拓宽了教师视野,坚定全体教师对课堂转型的信念;浙江师范大学的专家还帮助我们联系到安吉昆铜中学、湖州第十一中学、义乌廿三里中学等学校,带领我校部分教师观摩了这些学校的“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情况;组织学校开展以“引领”“成长”“优化”为主题的期中教学论坛;组织学校骨干教师观摩同为浙师大附属中学的永康中学的课堂月活动;成功引进上海师范大学郑杰校长工作室的合作学习体验式培训和课程建设培训。目前,体验式培训已经如期进行了6次,专题讲座15次,研究课35次,随班听课并及时评课80余次,形成了5个调研报告等,从而全力推进了学校的课堂转型。学校已连续6年获得江干区教学质量一类学校。2015年5月,经过浙师大专家的精心指导,学校成为了杭州市第二批课程改革试点学校。
(三)助益教育科研
在浙江师范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开展了科研助推活动,并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聘请了浙师大11位专家为每一个教研组实施“1+1科研帮扶”计划,为我校专门开设了《基于课堂转型90学时培训》,并先后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苏尚峰教授、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展画院长、杭州市教科所原所长施光明老师为学校进行专题指导,帮助我校教师提高科研意识,增长科研能力。浙师大还帮助学校专门引进了上海师范大学郑杰工作室,为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体验式合作学习进行培训。学校现有10个校级课题、3个区级课题正在进行研究;2014年5月,学校校本研训课题《基于U.S合作办学联盟下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培训研究》立项为杭州市教育课题;2014年5月,徐慧峰老师的杭州市小课题《初中信息技术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立项,并被确定为区重点立项课题和市级教师科研小课题;2015年1月,《自治课堂:初中课堂双向转型的实践研究》立项为浙江省规划课题;2015年6月,杭州市重大课题《We-课堂:现代视野下初中课堂形态的变革与创新》及国家级课题正在申报中。
我们还实施多形式的学科研讨与交流:指导学校开展“重读经典,涵养智慧”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引导教师通过读书补充丰富理论知识,促进内在和谐与成长,养成主动读书、自觉学习的习惯;帮助教师感悟思想、增广见识、砥砺意志、升华情操;指导学校的课题建设和教师的论文撰写工作,帮助联系专家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引导教师撰写切口小、操作性的课题和论文。
(四)助强特色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还先后组织了体育、艺术、科技专业人才具体指导学校社团建设,帮助规划学校的学养课程建设,着力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修养、人文素养和艺术涵养的路径,实践课程化推进特色发展的规划,打造有影响力的特色社团,设计全体同学参与和学生个性特长结合的特色活动。
浙江师范大学和我校在创建院校合作共同体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其他共同体的一些好的做法,努力打造合作共建、四力共推(高校、中学、政府、地方)、学研一体、互利互惠的院校合作共同体。学校将进一步依托院校合作共同体,全面推进博约教育,努力把我校打造成笕桥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