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换位思考,让对方先拿到利益
在我的商业经历中,几度大起大落,很多个时刻都觉得差点就过不去了。但后来又总在最后一刻找到解决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出奇制胜,非常规思维可以想到。
企业刚起步在做新项目时,刚好遇上了90年代最大的经济危机,当时我跑了很多家银行贷款都被拒绝,这意味着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几经苦思,我转移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怎么能帮助银行拿到存款?”
终于,我想到了一个方法,在待建设的购物街上给了一个银行100平方米的储蓄所,以此置换银行的贷款,用储蓄所存来的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这个用100平方米的储蓄所换来两万平商场的案例,至今被称为商场上的奇谈。以我多年的商界经历看,攻破问题的秘诀在于——换位思考,让对方先拿到利益。
在创业初期建的第一个大商场,赶上了经济大萧条,人们对商场普遍不认可,不管怎么宣传和招商都招不来商户,眼看项目再次面临失败的困境。
有一天,我去考察别人的商场,有一句话把我点醒。回来之后,我就实行了“三月免租,风险经营”的政策。让商户先进来,免费做。之后看经营情况可以自由选择退出。新政策一下,招商场面非常火爆,很快就招满了。
三个月免租,这个举动在当时市场中非常大胆,但我心里有自己的一本清楚的账。很多人会算,三月免租相当损失了几千万的租金,但是要先舍才能得。这一个政策是想向商户证明,在这里经营能够获利。让别人先获利,之后我们才能获利。我认为这正是做一个企业和做一个小商人的不同。做企业,应该把眼光看得更远,不要在意计较眼前的_点得失。
在创业前十年里,我常常感觉到对一些关键决策把握不定。而一件事的成败,也就在于对这些时机的把握上,把握得对,事情迎刃而解,否则是满盘皆输。我现在相信,每一次只要放平心态,换个角度思考。在广泛搜集各种资讯,综合判断之后,会发现这个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决。
做企业要守正出奇
做企业和打仗是一样的,讲究“士、法、术”。
首先要形成企业成长的士。之后是法,也称为道,和合作者、客户、员工找到一个共鸣点,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没了这个根本,即使暂时成功也不会长久。道,也是道德之道,要让所有人在这过程中都能够获益,包括商户、消费者和员工。至于术是千变万化的,每一个问题都不能循规蹈矩去思考。这是我们常常强调的,要有三百六十度思维。在市场和企业中形成员工认可的术很重要。
在我们那个时代,不念书的人好多成了老板,念书的人当了职业经理人。原因是无知而无畏,更敢于闯荡。而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当所有事情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会发现,大部分事隋是不能做的。所以,大部分创业者在刚开始时,都按照一个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去做,最后只能做成百分之八九十的人群。而少数的成功者,他们都是在百分之十里。他们知道什么事能做,不知道什么事不能做,所以本着一个守正出奇——守正道不走偏道。但在操作过程会多角度多方式地思考,在实践中摸索。
比起以往的市场前辈,现在的年轻人在市场似乎更循规蹈矩。但我相信这些年轻企业家经过3、5年的拼搏,也会慢慢找到相应的感觉,知道怎么守正出奇。
我认为做企业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选择什么项目、什么时间做、怎么做或是由谁做,这是做好老板的关键事。
很多企业在创业初期,老板既是决策者也是咨询人。当公司团队成熟之后,老板的角色应该转为企业的投资人而非管理者。因为一个老板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帮助企业看清楚未来的方向。只要把这三点做对了,公司就能保持一种健康正常的运营轨道。
常说,一个企业是否优秀,要看企业领袖脱离公司后企业是否还能正常运营。就这点讲,我离开公司还比较早,当时我36岁,公司本部在北方,我来到了南方,后来公司总部设在南方,我又跑到了国外,自我离开公司后企业基本都是团队在运转。
可见,一群人的力量远远大过一个人的智慧。作为创业者,要做好3件事:第一,埋好种子,一般在公司起步的10年里。第二,在幼小时,多为种子浇水施肥呵护,当它长大之后,一定要让它见风雨。第三,等它长得再大了,就站到一旁为他慢慢祈祷。我相信,团队的抗打击能力一定超过个人的抗打击能力。只要制定一套好制度,建立一个好文化,这个企业就能做好。
专注,做出最好的品质
常有人问我:“看你每天到处在玩,从来都不工作。你每天都在做什么?”我的回答是:“我每天都在工作,只是我做的工作别人都看不见。我现在的三个主要事是——读书、见友、看地球。
我觉得现在自己是商人的脑袋和尚的心。内心很平静,很难再为得失心绪波动。但因为公司还在江湖中,所以脑子还不能离开生意场,要常常考虑公司的发展和未来的一些经济周期性的问题。
我不会花很多时间去看新闻,新闻就像是别人嚼过的馍,在胃部里已经没有味道了。我更多地是在世界不停游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悟世界的规律,包括经济规律、人性规律。
我会经常跟各类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得到最好的信息。譬如知道人性的道理,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岗位。这些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
我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这个行业在全世界的发展趋势,了解经济的周期性。比如当经济处高涨期时,要能够看到危险。当经济处危急期时,要能够看到机会。”
从2015年起,我移居到了悉尼。一年多的国外生活给我的商业思维方式带来许多影响。在这里经常能看到,一个小小的餐馆开了50年,—个小小的皮具服氖开了100年,几代人经营,足可见专注的力量。因为专注,所以做出了最好的品质。我相信,这对于我们中国企业家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我的商业经历中,几度大起大落,很多个时刻都觉得差点就过不去了。但后来又总在最后一刻找到解决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出奇制胜,非常规思维可以想到。
企业刚起步在做新项目时,刚好遇上了90年代最大的经济危机,当时我跑了很多家银行贷款都被拒绝,这意味着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几经苦思,我转移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怎么能帮助银行拿到存款?”
终于,我想到了一个方法,在待建设的购物街上给了一个银行100平方米的储蓄所,以此置换银行的贷款,用储蓄所存来的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这个用100平方米的储蓄所换来两万平商场的案例,至今被称为商场上的奇谈。以我多年的商界经历看,攻破问题的秘诀在于——换位思考,让对方先拿到利益。
在创业初期建的第一个大商场,赶上了经济大萧条,人们对商场普遍不认可,不管怎么宣传和招商都招不来商户,眼看项目再次面临失败的困境。
有一天,我去考察别人的商场,有一句话把我点醒。回来之后,我就实行了“三月免租,风险经营”的政策。让商户先进来,免费做。之后看经营情况可以自由选择退出。新政策一下,招商场面非常火爆,很快就招满了。
三个月免租,这个举动在当时市场中非常大胆,但我心里有自己的一本清楚的账。很多人会算,三月免租相当损失了几千万的租金,但是要先舍才能得。这一个政策是想向商户证明,在这里经营能够获利。让别人先获利,之后我们才能获利。我认为这正是做一个企业和做一个小商人的不同。做企业,应该把眼光看得更远,不要在意计较眼前的_点得失。
在创业前十年里,我常常感觉到对一些关键决策把握不定。而一件事的成败,也就在于对这些时机的把握上,把握得对,事情迎刃而解,否则是满盘皆输。我现在相信,每一次只要放平心态,换个角度思考。在广泛搜集各种资讯,综合判断之后,会发现这个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决。
做企业要守正出奇
做企业和打仗是一样的,讲究“士、法、术”。
首先要形成企业成长的士。之后是法,也称为道,和合作者、客户、员工找到一个共鸣点,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没了这个根本,即使暂时成功也不会长久。道,也是道德之道,要让所有人在这过程中都能够获益,包括商户、消费者和员工。至于术是千变万化的,每一个问题都不能循规蹈矩去思考。这是我们常常强调的,要有三百六十度思维。在市场和企业中形成员工认可的术很重要。
在我们那个时代,不念书的人好多成了老板,念书的人当了职业经理人。原因是无知而无畏,更敢于闯荡。而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当所有事情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会发现,大部分事隋是不能做的。所以,大部分创业者在刚开始时,都按照一个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去做,最后只能做成百分之八九十的人群。而少数的成功者,他们都是在百分之十里。他们知道什么事能做,不知道什么事不能做,所以本着一个守正出奇——守正道不走偏道。但在操作过程会多角度多方式地思考,在实践中摸索。
比起以往的市场前辈,现在的年轻人在市场似乎更循规蹈矩。但我相信这些年轻企业家经过3、5年的拼搏,也会慢慢找到相应的感觉,知道怎么守正出奇。
我认为做企业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选择什么项目、什么时间做、怎么做或是由谁做,这是做好老板的关键事。
很多企业在创业初期,老板既是决策者也是咨询人。当公司团队成熟之后,老板的角色应该转为企业的投资人而非管理者。因为一个老板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帮助企业看清楚未来的方向。只要把这三点做对了,公司就能保持一种健康正常的运营轨道。
常说,一个企业是否优秀,要看企业领袖脱离公司后企业是否还能正常运营。就这点讲,我离开公司还比较早,当时我36岁,公司本部在北方,我来到了南方,后来公司总部设在南方,我又跑到了国外,自我离开公司后企业基本都是团队在运转。
可见,一群人的力量远远大过一个人的智慧。作为创业者,要做好3件事:第一,埋好种子,一般在公司起步的10年里。第二,在幼小时,多为种子浇水施肥呵护,当它长大之后,一定要让它见风雨。第三,等它长得再大了,就站到一旁为他慢慢祈祷。我相信,团队的抗打击能力一定超过个人的抗打击能力。只要制定一套好制度,建立一个好文化,这个企业就能做好。
专注,做出最好的品质
常有人问我:“看你每天到处在玩,从来都不工作。你每天都在做什么?”我的回答是:“我每天都在工作,只是我做的工作别人都看不见。我现在的三个主要事是——读书、见友、看地球。
我觉得现在自己是商人的脑袋和尚的心。内心很平静,很难再为得失心绪波动。但因为公司还在江湖中,所以脑子还不能离开生意场,要常常考虑公司的发展和未来的一些经济周期性的问题。
我不会花很多时间去看新闻,新闻就像是别人嚼过的馍,在胃部里已经没有味道了。我更多地是在世界不停游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悟世界的规律,包括经济规律、人性规律。
我会经常跟各类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得到最好的信息。譬如知道人性的道理,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岗位。这些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
我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这个行业在全世界的发展趋势,了解经济的周期性。比如当经济处高涨期时,要能够看到危险。当经济处危急期时,要能够看到机会。”
从2015年起,我移居到了悉尼。一年多的国外生活给我的商业思维方式带来许多影响。在这里经常能看到,一个小小的餐馆开了50年,—个小小的皮具服氖开了100年,几代人经营,足可见专注的力量。因为专注,所以做出了最好的品质。我相信,这对于我们中国企业家也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