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很多种山盟海誓,来自静物的还是头一回。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题名来自于波兰诗人米沃什的一首同名诗歌,该片以书为题材,由演员胡歌配音,聚焦一群绕着书打转却隐身于书后的理想主义者们,娓娓讲述一场场有趣而动人的相遇。第一期上线后,就在豆瓣收获了9.5的高分。有人原本是冲着胡歌的配音去看的,结果被片子里的人和故事所吸引,于是评论:始于胡歌,忠于内容。
总导演罗颖鸾发文说:“希望我们的片子成为一枚火石,点燃更多人对于书的兴趣。”显然,她的愿望实现了。“但是”之前,是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无数种可能,“但是”之后,是书籍给人提供的笃定的安慰。
编舟记
文 学
后浪文学部主编朱岳,本科法律,却以写小说为志业,编辑只是他糊口的手段。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近十年,直到他遇到一本书:《寂寞的游戏》。作者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21世纪撑起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只可惜袁哲生在39岁那年选择了轻生,只留下几本优秀的遗作无人问津。
在大陆,袁哲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朱岳想尽一切办法,向媒体、身边的人推荐,还找朋友帮忙推荐,换来的却是朋友的一句“我不看”,他一气之下把对方拉黑了。终于,这本书凭其生命力,获得了2017年“新京报·腾讯年度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
也是从这之后,朱岳更多地投入到对华语文学的阅读,挖掘那些不为大陆读者所知的好作品。此外,朱岳还找到许多青年作者,他们的作品另类、边缘,甚至仍有稚嫩之处。朱岳把他们聚集一起并取了个十足浪漫的名字——火之组。星星之火,只待燎原。虽然,让相对小众的纯文学作品在浩瀚的书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并非易事。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2018年底,朱岳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相信,文学的未来,不会是鲁尔福笔下,铁板一样的土地,而将是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
古 籍
在被称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编辑岗位上,俞国林已经工作了十八个年头,“编辑这个行业,时间和质量是成正比的,时间投入太短,质量肯定就不能有所保证了。所以编辑坐得住,是第一位的。”
坐的时间够长,许多古籍都是在大量的日常阅读中被挖掘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是历史学家、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日记的整理本,从1938年到1946年,几乎贯穿整个西南联大时期。这不仅是一本个人日记,更是一部全面的西南联大史。俞国林偶然中发现它时,其线索只是一本古籍里的照片。
俞国林立马联系了郑先生的后人,其家人对于公开私人日记内容仍有保留。为此,俞国林每年都会去拜访对方,甚至和郑先生的儿子郑克晟成了忘年交。这一磨便是13年,拿到日记后整理校验又花了一年多时间。2018年,《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成功出版。“以细小绵密的针脚,串起被岁月尘封的文献,为读者编制出一艘艘通往前人思想的小舟,便是作为编辑的高光时刻。”
【阅读手记】“一群隐身于书背后的人,他们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探索文学的矿脉;他们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語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却意义非凡。
【素材运用】坚守;热爱;初心;一群理想主义者,让书发光永存……
摆渡人
翻 译
范晔,北京大学西班牙语副教授,幽默风趣又博学。2010年,范晔收到一封邀请他翻译《百年孤独》的邮件,这是马尔克斯首次授权中国出版《百年孤独》。自1982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便掀起了一股“马尔克斯”热。面对这部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巨著之一,范晔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接受了。他说,没人抗拒得了这种诱惑。
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状态,范晔搜集并阅读了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和《百年孤独》各种研究论著,那本纸质版已经被译者摧残到零落三甲。在《诗人的迟缓》中,他写道:“相信众多读者和我一样,对《百年孤独》最深刻的印象来自小说独特的讲述语调。那是超越时光的讲故事人的调子,不动声色又煞有介事,以不容置疑的说服力,能将司空见惯者重新赋魅,将离奇神异者看为平常。西班牙诗人豪尔赫·纪廉这样形容小说家:‘他像神一样书写’,或许只有这样的调子才可能与那个戛戛独造、浓缩人类历史的马孔多世界相匹配。这代表着强大而精确的控制力,由此衍生出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形象俨然书中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站在粉笔画出的圈子正中,将所有人拒之于三米外,以造物主般的漠然俯瞰众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此在译文中重现这样的调子是迻译《百年孤独》成败的关键,也是我这名译界学徒在翻译过程中努力的方向,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2011年6月,范晔用了11个月时间,以诗意的语言翻译的国内首个正式授权版本《百年独孤》面世并获得广泛好评。
在范晔看来,文学翻译,是一种艰难的快乐,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快乐。
绘 本
73的蔡皋是中国绘本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者。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绘本这个概念还不为大众所知时,她就凭借《荒园狐精》为中国绘本拿下了第一个国际性大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
蔡皋出生于长沙,温暖融洽的大家庭,为蔡皋的生命抹上了明亮的底色。尤其是外婆做针线活的时候,一针一线都是故事。“外婆给我的童谣是我文学上的第一口‘奶’,我记录这些最原本的声音,想把童谣里最好的东西画出来,希望现在的小孩记住乡愁与美好。”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坚守:以一支画笔,勾勒民间文化的一缕幽脉;以艺术家的眼睛,回望农耕文明的安宁与美好。2016年,70岁的她出版了绘本《月亮粑粑》和《月亮走我也走》,把两首脍炙人口的长沙童谣画成了绘本。
蔡皋总是用审美的眼光打量一切,她如同一个收藏家,采集并珍藏着生活中那些雪泥鸿爪般的美好瞬间,哪怕是在楼顶花园的一方天地里,只要安安静静地坐着,她就会觉得“阳光来,蜜蜂来,文字也会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很养我的”。她说:“我愿意我的小书,像一本本的小船,划你那边去,被小孩子看到然后去穷其究竟,像追寻桃花源那样,去追寻图画书的美好,跟图画书一起成长。” 【阅读手记】书本身有一个故事,写这本书的人身上也有一个故事,而书的辗转流传又是一个故事。我很喜欢这样如火炬一般一个接着一个传递下去的感觉,从旧的时代,以书为媒介传达知识,到新的时代,像是有了来处,又有了归途。
【关键词】摆渡人;艰难的快乐;传统文化的美好;童真与浪漫;专注或有趣……
泛舟者
旧 书
台北的旧香居书店,是一家主营绝版书、珍本书的旧书店。第二代经营者吴雅慧从小在旧书店中穿梭,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她在柜子底下翻出了本旧书《国菓图鉴》,出版于1937年,是日本画家绘制的和果子图鉴,仅仅印刷过500本——她到现在都记得发现这本书时的惊喜,“就像打开珍宝盒子一样!”《国菓图鉴》的发现,开启了吴雅慧对旧书的全新认知:收藏旧书的最大惊喜不在于经济价值几何。手捧旧书,像是跌跌撞撞地闯进许久无人光顾的花园。稍经修葺,就能重新焕发光彩。
书店曾接待过一位香港的收藏家,“老先生一直说,觉得书店里挑的书很内行,他在香港也有一大屋子的书,如果我们有兴趣就愿意卖给我们。”意外的是,在吴雅慧整理书籍的时候,发现很多父亲独有的字迹。“一个卖书人,从另一个买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过去卖出去的书。我觉得整个轮回是很有趣的,这是一种很深的缘分。”
为了打破传统旧书脏、乱、旧,论斤称的印象,在近十五年时间里,吴雅慧和弟弟将几十万册藏书慢慢整理成系列,开办了不同主题的旧书展。他们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让这些备受冷落的旧书,重新被人们发现和珍视。
移 动
上海一对80后小夫妻lulu和蜗牛是一家书店的店主,每个周末都会去各个书市、书店淘书,再将这些四处搜寻来的书,分享给更多的人。两个人一直很想去旅行,但是又放不下自己的书店,于是做了一个决定:载一车精心挑选的书,与心爱的人一起,开一辆书车漫游中国——对于爱书的人来说,真的想不到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了。
2018年,lulu和蜗牛的移动书摊从上海出发,经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古、北京等地,行程九千多公里,出现在咖啡馆前、水果摊间、菜市场里,邂逅了无数有趣的人和故事。因为书,人和人可以成为朋友;因为书,大家会更容易做一些交流。他们说,并不是人们不爱读书了,很多人是有阅读诉求的。当阅读便捷的时候,人们就会过来读书。
一次,他们来到上海岑卜村摆起书摊,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村民们好奇他们为什么来这里卖书,也担心他们一本都卖不出去。但动人的一幕是,一个老奶奶坐在板凳上饶有兴致地翻阅着书籍:“好久好久没有看书了。”
【閱读手记】正是书籍,让我们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也让我们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不会读什么都信以为真,更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阅读这件事,从来不是为了虚荣与炫耀。它是为了唤醒,为了陪伴,为了寻找一种抵抗世俗的姿态,一次触摸滚烫生命的体验。
【素材运用】因为书,人和人可以成为朋友;阅读,是为了唤醒与陪伴……
世间再多纷纷扰扰,持书之手,永不言悔。
1.@豆瓣有一个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创建人朱利伟,是一名普通的图书编辑。她总会在包里装上一本书,利用每一点零碎时间进行阅读。有一天,她在地铁上见到一个男生,“他拿了一本书,还拿了一支笔,在那里认认真真地记笔记。那个书反射出来的白光,就像地铁上的一束光一样。”这道光,开启了朱利伟的地铁摄影之旅,在经过同意之下,朱利伟用相机记录下了那些坚持阅读的小伙伴们。
2.@杨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一直积极投身于各种阅读行动。随着电子书、有声书等阅读媒介的出现,杨早在坚持线下读书会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利用新的平台和媒介进行阅读分享,“就是想尝试一下,我能不能用这种形式,在相对比较容易获得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它的内容的某种严谨性和完整性。”
在他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深度阅读始终不可取代。它是人们认识生命真相、抵达世界深处的最佳路径。但他也知道,阅读不应该是一件固步自封的事。只有广开门路,才能为人们在这个时代里,打开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阅读手记】在现在这个时代,网络上充斥着一切二手资料与快餐文化,但毕竟还是有人秉承着感染力,做着不忘初心的事。
【素材运用】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崇高与光明;心灵的触动……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的同名短诗(杨德友/译)
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
“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编辑/关晓星
总导演罗颖鸾发文说:“希望我们的片子成为一枚火石,点燃更多人对于书的兴趣。”显然,她的愿望实现了。“但是”之前,是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无数种可能,“但是”之后,是书籍给人提供的笃定的安慰。
编舟记
文 学
后浪文学部主编朱岳,本科法律,却以写小说为志业,编辑只是他糊口的手段。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近十年,直到他遇到一本书:《寂寞的游戏》。作者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21世纪撑起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只可惜袁哲生在39岁那年选择了轻生,只留下几本优秀的遗作无人问津。
在大陆,袁哲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朱岳想尽一切办法,向媒体、身边的人推荐,还找朋友帮忙推荐,换来的却是朋友的一句“我不看”,他一气之下把对方拉黑了。终于,这本书凭其生命力,获得了2017年“新京报·腾讯年度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
也是从这之后,朱岳更多地投入到对华语文学的阅读,挖掘那些不为大陆读者所知的好作品。此外,朱岳还找到许多青年作者,他们的作品另类、边缘,甚至仍有稚嫩之处。朱岳把他们聚集一起并取了个十足浪漫的名字——火之组。星星之火,只待燎原。虽然,让相对小众的纯文学作品在浩瀚的书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并非易事。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2018年底,朱岳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相信,文学的未来,不会是鲁尔福笔下,铁板一样的土地,而将是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
古 籍
在被称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编辑岗位上,俞国林已经工作了十八个年头,“编辑这个行业,时间和质量是成正比的,时间投入太短,质量肯定就不能有所保证了。所以编辑坐得住,是第一位的。”
坐的时间够长,许多古籍都是在大量的日常阅读中被挖掘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是历史学家、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日记的整理本,从1938年到1946年,几乎贯穿整个西南联大时期。这不仅是一本个人日记,更是一部全面的西南联大史。俞国林偶然中发现它时,其线索只是一本古籍里的照片。
俞国林立马联系了郑先生的后人,其家人对于公开私人日记内容仍有保留。为此,俞国林每年都会去拜访对方,甚至和郑先生的儿子郑克晟成了忘年交。这一磨便是13年,拿到日记后整理校验又花了一年多时间。2018年,《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成功出版。“以细小绵密的针脚,串起被岁月尘封的文献,为读者编制出一艘艘通往前人思想的小舟,便是作为编辑的高光时刻。”
【阅读手记】“一群隐身于书背后的人,他们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探索文学的矿脉;他们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語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却意义非凡。
【素材运用】坚守;热爱;初心;一群理想主义者,让书发光永存……
摆渡人
翻 译
范晔,北京大学西班牙语副教授,幽默风趣又博学。2010年,范晔收到一封邀请他翻译《百年孤独》的邮件,这是马尔克斯首次授权中国出版《百年孤独》。自1982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便掀起了一股“马尔克斯”热。面对这部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巨著之一,范晔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接受了。他说,没人抗拒得了这种诱惑。
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状态,范晔搜集并阅读了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和《百年孤独》各种研究论著,那本纸质版已经被译者摧残到零落三甲。在《诗人的迟缓》中,他写道:“相信众多读者和我一样,对《百年孤独》最深刻的印象来自小说独特的讲述语调。那是超越时光的讲故事人的调子,不动声色又煞有介事,以不容置疑的说服力,能将司空见惯者重新赋魅,将离奇神异者看为平常。西班牙诗人豪尔赫·纪廉这样形容小说家:‘他像神一样书写’,或许只有这样的调子才可能与那个戛戛独造、浓缩人类历史的马孔多世界相匹配。这代表着强大而精确的控制力,由此衍生出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形象俨然书中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站在粉笔画出的圈子正中,将所有人拒之于三米外,以造物主般的漠然俯瞰众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此在译文中重现这样的调子是迻译《百年孤独》成败的关键,也是我这名译界学徒在翻译过程中努力的方向,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2011年6月,范晔用了11个月时间,以诗意的语言翻译的国内首个正式授权版本《百年独孤》面世并获得广泛好评。
在范晔看来,文学翻译,是一种艰难的快乐,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快乐。
绘 本
73的蔡皋是中国绘本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者。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绘本这个概念还不为大众所知时,她就凭借《荒园狐精》为中国绘本拿下了第一个国际性大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
蔡皋出生于长沙,温暖融洽的大家庭,为蔡皋的生命抹上了明亮的底色。尤其是外婆做针线活的时候,一针一线都是故事。“外婆给我的童谣是我文学上的第一口‘奶’,我记录这些最原本的声音,想把童谣里最好的东西画出来,希望现在的小孩记住乡愁与美好。”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坚守:以一支画笔,勾勒民间文化的一缕幽脉;以艺术家的眼睛,回望农耕文明的安宁与美好。2016年,70岁的她出版了绘本《月亮粑粑》和《月亮走我也走》,把两首脍炙人口的长沙童谣画成了绘本。
蔡皋总是用审美的眼光打量一切,她如同一个收藏家,采集并珍藏着生活中那些雪泥鸿爪般的美好瞬间,哪怕是在楼顶花园的一方天地里,只要安安静静地坐着,她就会觉得“阳光来,蜜蜂来,文字也会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很养我的”。她说:“我愿意我的小书,像一本本的小船,划你那边去,被小孩子看到然后去穷其究竟,像追寻桃花源那样,去追寻图画书的美好,跟图画书一起成长。” 【阅读手记】书本身有一个故事,写这本书的人身上也有一个故事,而书的辗转流传又是一个故事。我很喜欢这样如火炬一般一个接着一个传递下去的感觉,从旧的时代,以书为媒介传达知识,到新的时代,像是有了来处,又有了归途。
【关键词】摆渡人;艰难的快乐;传统文化的美好;童真与浪漫;专注或有趣……
泛舟者
旧 书
台北的旧香居书店,是一家主营绝版书、珍本书的旧书店。第二代经营者吴雅慧从小在旧书店中穿梭,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她在柜子底下翻出了本旧书《国菓图鉴》,出版于1937年,是日本画家绘制的和果子图鉴,仅仅印刷过500本——她到现在都记得发现这本书时的惊喜,“就像打开珍宝盒子一样!”《国菓图鉴》的发现,开启了吴雅慧对旧书的全新认知:收藏旧书的最大惊喜不在于经济价值几何。手捧旧书,像是跌跌撞撞地闯进许久无人光顾的花园。稍经修葺,就能重新焕发光彩。
书店曾接待过一位香港的收藏家,“老先生一直说,觉得书店里挑的书很内行,他在香港也有一大屋子的书,如果我们有兴趣就愿意卖给我们。”意外的是,在吴雅慧整理书籍的时候,发现很多父亲独有的字迹。“一个卖书人,从另一个买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过去卖出去的书。我觉得整个轮回是很有趣的,这是一种很深的缘分。”
为了打破传统旧书脏、乱、旧,论斤称的印象,在近十五年时间里,吴雅慧和弟弟将几十万册藏书慢慢整理成系列,开办了不同主题的旧书展。他们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让这些备受冷落的旧书,重新被人们发现和珍视。
移 动
上海一对80后小夫妻lulu和蜗牛是一家书店的店主,每个周末都会去各个书市、书店淘书,再将这些四处搜寻来的书,分享给更多的人。两个人一直很想去旅行,但是又放不下自己的书店,于是做了一个决定:载一车精心挑选的书,与心爱的人一起,开一辆书车漫游中国——对于爱书的人来说,真的想不到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了。
2018年,lulu和蜗牛的移动书摊从上海出发,经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古、北京等地,行程九千多公里,出现在咖啡馆前、水果摊间、菜市场里,邂逅了无数有趣的人和故事。因为书,人和人可以成为朋友;因为书,大家会更容易做一些交流。他们说,并不是人们不爱读书了,很多人是有阅读诉求的。当阅读便捷的时候,人们就会过来读书。
一次,他们来到上海岑卜村摆起书摊,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村民们好奇他们为什么来这里卖书,也担心他们一本都卖不出去。但动人的一幕是,一个老奶奶坐在板凳上饶有兴致地翻阅着书籍:“好久好久没有看书了。”
【閱读手记】正是书籍,让我们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也让我们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不会读什么都信以为真,更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阅读这件事,从来不是为了虚荣与炫耀。它是为了唤醒,为了陪伴,为了寻找一种抵抗世俗的姿态,一次触摸滚烫生命的体验。
【素材运用】因为书,人和人可以成为朋友;阅读,是为了唤醒与陪伴……
世间再多纷纷扰扰,持书之手,永不言悔。
1.@豆瓣有一个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创建人朱利伟,是一名普通的图书编辑。她总会在包里装上一本书,利用每一点零碎时间进行阅读。有一天,她在地铁上见到一个男生,“他拿了一本书,还拿了一支笔,在那里认认真真地记笔记。那个书反射出来的白光,就像地铁上的一束光一样。”这道光,开启了朱利伟的地铁摄影之旅,在经过同意之下,朱利伟用相机记录下了那些坚持阅读的小伙伴们。
2.@杨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一直积极投身于各种阅读行动。随着电子书、有声书等阅读媒介的出现,杨早在坚持线下读书会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利用新的平台和媒介进行阅读分享,“就是想尝试一下,我能不能用这种形式,在相对比较容易获得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它的内容的某种严谨性和完整性。”
在他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深度阅读始终不可取代。它是人们认识生命真相、抵达世界深处的最佳路径。但他也知道,阅读不应该是一件固步自封的事。只有广开门路,才能为人们在这个时代里,打开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阅读手记】在现在这个时代,网络上充斥着一切二手资料与快餐文化,但毕竟还是有人秉承着感染力,做着不忘初心的事。
【素材运用】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崇高与光明;心灵的触动……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的同名短诗(杨德友/译)
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
“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