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以规模宏大、题材丰富、雕刻精美闻名于世,是我国规模较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五华洞指云冈石窟现编号第9、10、11、12、13五个洞窟,其现存壁画及彩塑均为清代包泥并重装,内涵丰富且色彩绚丽。由于长期受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壁画酥碱、地仗层剥离、脱落等病害,再加上窟区近年来湿度和降雨量比较大,壁画局部病害有加重趋势,对现存壁画的长期保存与展示有重大威胁,亟须进行抢救保护。
关键詞: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修复保护技术
0 引言
由于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的支撑体为石砂岩质地,地仗层为泥层,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强光直射及自然老化,壁画出现了空鼓、地仗酥碱、颜料层起甲脱落等诸多问题。2014—2015年,敦煌石窟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对五华洞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本文拟通过对云冈石窟营造及修缮历程、五华洞彩塑壁画的制作材料及工艺的梳理,对壁画病害成因及修复技术进行总结分析。
1 云冈石窟的修建历程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千米外的武周山南麓,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正式修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直至孝明帝正光五年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60年。石窟的修建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云冈石窟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人类艺术瑰宝。
早期的云冈石窟修建始于北魏文成帝初年,据记载,当时共开窟五所,因此被称为“昙曜五窟”。而关于“昙曜”之名的由来,还有这样的一段传闻:相传北魏高僧昙曜偶然来到了武周山,惊叹此地钟灵毓秀,于是上山开凿佛像、绘制出精美的壁画,从此拉开了云冈石窟大规模开凿的序幕。
云冈石窟修建中期是云冈石窟最鼎盛时期。北魏迁都前后40年间,经济繁荣并且国力也相对雄厚,为更加细致地开山修建佛像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全国上下优秀人才集聚于皇城脚下为君主效力。查阅史书典籍我们不难发现,北魏时期佛教的传播在中原一带十分盛行,单从中原地区数以万计的佛塔规模就可以看出,上至皇室宗亲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例外的信佛。孝文帝迁都前夕,云冈石窟的大型佛像基本完工,洞内中心有雕刻的支柱支撑防止坍塌,四周墙壁上的壁画题材丰富,多讲述弥勒佛、释迦牟尼等佛的成佛历程及游历经历。画面的表现手法也积极创新,突破了人物国家的限制,使人物面貌、神态更加中国化。这一时期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风潮,多种绘画、雕刻技术的融合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风格。其风格以工整华丽、服饰精美为主,与早期石窟的风格产生鲜明的对比。
晚期石窟建于迁都洛阳之后,这时的石窟开凿规模上以中小型开凿为主,开凿造像的活动也从皇室贵族向中下层转移。因此,这一时期佛像相比于中期更小,雕刻技术上也发生了变化,风格以清秀典雅为主,这也更加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佛像、菩萨的面容较为消瘦,重点刻画其颈部并以长颈为主,肩窄下削给人一种对世间苦难悲悯救世的感受,这也映射出当时人们生活在痛苦之中,想要寻求解脱的强烈愿望。这种中式的佛像刻画手法也对后世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云冈石窟的修复工作历程
五华洞壁画在清代时重施彩绘后,色彩华丽,形态瑰丽多姿,并因此而得名。但因年代久远再加上雨水的浸泡,五华洞壁画受损严重。1974年,文物工作者对五华洞壁画进行了全面勘查,这也是云冈石窟第一次大规模进行维护工作。这次维护工作中发现大量洞窟内的雕刻、支柱随时面临崩溃倒塌的危险,因此抢救性工作迫在眉睫。许多大型佛像表面上看没有破损,但内部已经出现了空洞、破损等问题,面对高难度抢险工作,文物工作者们只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判断佛像身上的每一条裂纹出现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寻找保护措施。
随后,当地政府当机立断向国家反映石窟的现状,请求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云冈石窟予以保护。转折点来自“三年保护政策”,从此云冈石窟开始培养专业人才、组建专业队伍,并查阅大量保护文物的古文献资料,采用传统和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对石窟进行保护。第二次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在紧张的氛围中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此次维护工作主要围绕壁画、佛像的风化开裂问题进行治理修复,改善了石窟保存的现状并为后期的进一步修复打下基础。
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同样威胁着石窟的保存。山西的煤炭业是支撑其发展的主要产业,于是大量的运煤车途径距石窟300多米的109国道,车辆经过后扬起的煤渣灰、粉尘给石窟内的佛像和精美的壁画带来了巨大威胁。除此之外,大量车辆通过所带来的地面震动也给石窟的整体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09国道改道势在必行,后来经多方努力,109国道成功改道绕过了云冈段。这不仅仅是一次改道,也体现出了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是“预防性保护理念”的重要实践,为后期的文物持续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几年对五华洞壁画的修复更加注重科学系统性整体修复治理。例如,针对五华洞内壁画渗水问题,专业人员对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全面勘查找出问题根源,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防水方案,彻底解决对石窟威胁最大的渗水问题。2012年,云冈石窟研究院组织开展了云冈保护史上第一个立足于文物实体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五华洞岩体加固,有效地缓解了壁画的风化速度以及开裂空鼓的程度,改善了洞内壁画的保存条件。
目前,共发现11号到13号洞内的细小病害2158处,因此对于壁画、佛像的保护工作需要坚持不断地勘查修复并进行标记,以便后期修复再次勘查病害。此外,修复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经过近几十年的维护,修复人员发现之前修复过的细纹因为时间的推移以及当时材料技术的限制又出现了复损的情况。修复人员也表示,文物修复工作中的每一步都是在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破坏速度赛跑。因此,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修复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3 壁画彩塑所用的材料和工艺分析
3.1 彩塑体内的支撑体
彩塑壁画的支撑源于洞内的天然岩石,这些岩石的形成年代主要在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中,石窟就雕刻在这些岩性为中粗粒长石砂岩又夹杂着泥岩、砂质泥岩的岩石上。根据岩石的岩性顺势而为,可以将云冈石窟的类型按岩石组合、结构、构造以及力学原理分为整体块状和厚层夹薄层状坚硬岩类、薄层—中厚层状半坚硬岩类、薄层—中厚层状软弱岩类以及松散岩类。
云冈石窟的周边地区岩层岩性多以中粗粒长石砂岩夹有泥岩以及砂質泥岩为主,这些岩石成灰色砂质碎屑结构,较为坚硬,属于中等坚硬类岩石。风化面多为浅灰黄色,若风化严重则呈现出微观结构松散,片层间也会出现较大的缝隙。因此,石窟中的佛像年久失修,从宏观上可以归因到岩石强度下降,出现裂缝。
3.2 地仗层
地仗层为支撑体表层与绘画层之间的结构间隙层,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功效。一类为细地仗层,其主要作用是为绘画层提供良好的吸水,防止绘制的图案晕染损毁。其次细地仗层可以使画面更好着色,有利于绘制的图案更加精彩绝伦、颜色艳丽。另一类为粗地仗层,因为表面薄厚不均,为画手提供找平的作用。因此,粗地仗层的作用视支撑体而定,不同的情况涂抹的粗地仗层薄厚也不同。而地仗层的优良程度对壁画、佛像的长期保存起关键作用。
3.3 壁画所用颜料分析
从壁画中提取的颜料分析可知,主要有朱砂、铅丹、铁黄、绿铜矿、群青、炭黑、石膏、铁红等,这些颜料大部分为矿石颜料。颜料层之下往往有粉层,经检测主要为石英、高岭土以及石膏。
4 壁画受损的原因分析
4.1 空鼓、剥离产生的原因分析
壁画空鼓、剥离的原因主要是地仗层与支撑体之间出现空隙导致的。五华洞部分受损较为严重的壁画地仗层向外凸起,并存有大量裂痕。这些裂痕呈水平分布或者纵横分布,经长时间的侵蚀风化,导致地仗层变得疏松易碎,使壁画的处境十分危险。此时,一旦有外力作用于壁画的表层或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就会造成壁画的大面积脱落。
岩体的持续风化以及彩塑地仗层的剥离,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佛像与壁画内部出现分层,致使微生物和苔藓类植物在分层内大量存在,其生长过程中释放的酸及生物营养成分进一步腐蚀壁画内部,进而出现大量空鼓。
另外还可能因为制作材料和工艺本身有缺陷。壁画材料的选择上应选取兼容性强的沙土,如砖缝与支撑体之间如果选用石灰砂浆作地仗层,其与砖缝的兼容性强,中间空隙的密度小,自然出现空鼓的可能性小。
4.2 酥碱产生的原因分析
酥碱出现的原因是壁画内部可溶盐的反复作用,使整个墙面材料原有强度降低,出现病害。具体表现为地仗层的酥化膨起、松散易碎和地仗层土质强度下降等。在第13洞窟中发现,地仗层酥碱化的病害主要源于壁画内出现渗水问题,水的冻融以及盐分的残留结晶都可能对壁画地仗层进行侵蚀。水的冻融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猜测。粗略估算发现,石窟内的砂岩凝水量高达28千克之多。多次在不同洞窟内的不同壁画地仗层进行实验,证明洞内壁画地仗层的横向水力联系差,易产生水的堆积、渗透,而分布在壁画里的细小裂痕为水的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导致石窟漏水,岩体软化、酥化。这些壁内水珠经过不同季节的冻融后就会导致地仗层空鼓膨起,严重时出现岩壁解体大面积脱落。水的冻融、结晶对壁画的结构造成的破坏称为“酥碱”。
4.3 颜料层粉化病害产生的原因
颜料层的粉化从其颜料内部内聚力丧失开始,具体表现为颜料变成颗粒状,松散易脱落。究其原因发现,颜料层如果被可溶盐不断的分解,会变得苍白,细节颜色脱落。因此要想长久保护壁画,首先要解决可溶盐对颜料内的胶融结构的解离问题。
云冈石窟所处的地理位置多水雾环境,湿度大,当外界温度高于洞内温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就会附着在壁画表面形成冷凝水,在水的作用下壁画表层出现褶皱,表面积出现微小变化,长此以往壁画颜色变淡,膨胀脱落。
另外,颜料内的胶质结构会老化,古代所用的颜料多为有机材质,在水和可溶盐的作用下出现结晶,胶结构遭到破坏。而微生物在岩壁内的发酵生长也会与有机颜料产生连锁反应,将颜料内的有机质当作自己的养料。现代城市工业污染对壁画颜料的破坏也十分巨大,城市酸雨在空中形成的水分子进入到壁体内的岩石中,从内部对壁画进行腐蚀。
5 云冈石窟壁画修复技术汇总
掌握了洞窟内壁画和佛像逐渐损坏的原因后,专业工作人员对石窟进行了科学的保护。现代颜料纯丙烯酸乳液具有图层膜,有较为柔和的光泽并对壁画形成保护膜,使壁画变得更加耐腐蚀,保护壁画颜色的光合度和色泽。纯丙烯酸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壁画保护剂,有不易燃、耐腐蚀、可逆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壁画保护中。
针对地仗层的空鼓问题,相关专家已经掌握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保护加固技术。在加固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烧料疆石,用水为流动剂,水灰比0.55,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地仗层的抗水侵蚀能力和抗当地空气湿度大的能力。
对损坏壁画的修复工艺,主要包括对壁体除尘,注射黏合剂,重新修复墙面颜料,最后再对壁体进行支顶回贴。
6 结束语
壁画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内容,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组建一支专业团队默契配合,全面深入勘查、监测,研究岩体、泥胎的物理性能以及岩性与所用的材料是否兼容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壁画及其墙体的安全性、稳定性。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山西晚报.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完工[N].山西晚报,2015-10-13(13).
[2]付有旭,牛贺强,杨金礼,等.云冈石窟五华洞第13窟壁画泥塑抢救性保护修复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9(00):280-306.
[3]金紫琳.浅谈壁画保护修复实验室的建设—“全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培训”的启示[J].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18(00):362-364.
[4]王子铭,雷桐.对古壁画虚拟修复技术的几点探讨[J].艺术科技,2018(5):296.
[5]刘玮.山西古代壁画的数字化修复与保护研究—以阳曲县寺庙壁画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169-170.
[6]王丽梅.关于壁画保护修复技术的思考[J].艺术品鉴,2018(27):14-15.
[7]苏伯民,张化冰,谈翔,等.高分子材料应用于莫高窟壁画保护的历史、现状与研究[J].敦煌研究,2018(1):80-84.
[8]李慧国.河西走廊小石窟壁画保护修复对策研究—以民乐县上天乐石窟为例[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9(3):82-89.
关键詞: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修复保护技术
0 引言
由于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的支撑体为石砂岩质地,地仗层为泥层,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强光直射及自然老化,壁画出现了空鼓、地仗酥碱、颜料层起甲脱落等诸多问题。2014—2015年,敦煌石窟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对五华洞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本文拟通过对云冈石窟营造及修缮历程、五华洞彩塑壁画的制作材料及工艺的梳理,对壁画病害成因及修复技术进行总结分析。
1 云冈石窟的修建历程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千米外的武周山南麓,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正式修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直至孝明帝正光五年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60年。石窟的修建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云冈石窟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人类艺术瑰宝。
早期的云冈石窟修建始于北魏文成帝初年,据记载,当时共开窟五所,因此被称为“昙曜五窟”。而关于“昙曜”之名的由来,还有这样的一段传闻:相传北魏高僧昙曜偶然来到了武周山,惊叹此地钟灵毓秀,于是上山开凿佛像、绘制出精美的壁画,从此拉开了云冈石窟大规模开凿的序幕。
云冈石窟修建中期是云冈石窟最鼎盛时期。北魏迁都前后40年间,经济繁荣并且国力也相对雄厚,为更加细致地开山修建佛像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全国上下优秀人才集聚于皇城脚下为君主效力。查阅史书典籍我们不难发现,北魏时期佛教的传播在中原一带十分盛行,单从中原地区数以万计的佛塔规模就可以看出,上至皇室宗亲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例外的信佛。孝文帝迁都前夕,云冈石窟的大型佛像基本完工,洞内中心有雕刻的支柱支撑防止坍塌,四周墙壁上的壁画题材丰富,多讲述弥勒佛、释迦牟尼等佛的成佛历程及游历经历。画面的表现手法也积极创新,突破了人物国家的限制,使人物面貌、神态更加中国化。这一时期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风潮,多种绘画、雕刻技术的融合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风格。其风格以工整华丽、服饰精美为主,与早期石窟的风格产生鲜明的对比。
晚期石窟建于迁都洛阳之后,这时的石窟开凿规模上以中小型开凿为主,开凿造像的活动也从皇室贵族向中下层转移。因此,这一时期佛像相比于中期更小,雕刻技术上也发生了变化,风格以清秀典雅为主,这也更加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佛像、菩萨的面容较为消瘦,重点刻画其颈部并以长颈为主,肩窄下削给人一种对世间苦难悲悯救世的感受,这也映射出当时人们生活在痛苦之中,想要寻求解脱的强烈愿望。这种中式的佛像刻画手法也对后世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云冈石窟的修复工作历程
五华洞壁画在清代时重施彩绘后,色彩华丽,形态瑰丽多姿,并因此而得名。但因年代久远再加上雨水的浸泡,五华洞壁画受损严重。1974年,文物工作者对五华洞壁画进行了全面勘查,这也是云冈石窟第一次大规模进行维护工作。这次维护工作中发现大量洞窟内的雕刻、支柱随时面临崩溃倒塌的危险,因此抢救性工作迫在眉睫。许多大型佛像表面上看没有破损,但内部已经出现了空洞、破损等问题,面对高难度抢险工作,文物工作者们只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判断佛像身上的每一条裂纹出现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寻找保护措施。
随后,当地政府当机立断向国家反映石窟的现状,请求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云冈石窟予以保护。转折点来自“三年保护政策”,从此云冈石窟开始培养专业人才、组建专业队伍,并查阅大量保护文物的古文献资料,采用传统和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对石窟进行保护。第二次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在紧张的氛围中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此次维护工作主要围绕壁画、佛像的风化开裂问题进行治理修复,改善了石窟保存的现状并为后期的进一步修复打下基础。
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同样威胁着石窟的保存。山西的煤炭业是支撑其发展的主要产业,于是大量的运煤车途径距石窟300多米的109国道,车辆经过后扬起的煤渣灰、粉尘给石窟内的佛像和精美的壁画带来了巨大威胁。除此之外,大量车辆通过所带来的地面震动也给石窟的整体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09国道改道势在必行,后来经多方努力,109国道成功改道绕过了云冈段。这不仅仅是一次改道,也体现出了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是“预防性保护理念”的重要实践,为后期的文物持续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几年对五华洞壁画的修复更加注重科学系统性整体修复治理。例如,针对五华洞内壁画渗水问题,专业人员对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全面勘查找出问题根源,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防水方案,彻底解决对石窟威胁最大的渗水问题。2012年,云冈石窟研究院组织开展了云冈保护史上第一个立足于文物实体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五华洞岩体加固,有效地缓解了壁画的风化速度以及开裂空鼓的程度,改善了洞内壁画的保存条件。
目前,共发现11号到13号洞内的细小病害2158处,因此对于壁画、佛像的保护工作需要坚持不断地勘查修复并进行标记,以便后期修复再次勘查病害。此外,修复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经过近几十年的维护,修复人员发现之前修复过的细纹因为时间的推移以及当时材料技术的限制又出现了复损的情况。修复人员也表示,文物修复工作中的每一步都是在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破坏速度赛跑。因此,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修复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3 壁画彩塑所用的材料和工艺分析
3.1 彩塑体内的支撑体
彩塑壁画的支撑源于洞内的天然岩石,这些岩石的形成年代主要在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中,石窟就雕刻在这些岩性为中粗粒长石砂岩又夹杂着泥岩、砂质泥岩的岩石上。根据岩石的岩性顺势而为,可以将云冈石窟的类型按岩石组合、结构、构造以及力学原理分为整体块状和厚层夹薄层状坚硬岩类、薄层—中厚层状半坚硬岩类、薄层—中厚层状软弱岩类以及松散岩类。
云冈石窟的周边地区岩层岩性多以中粗粒长石砂岩夹有泥岩以及砂質泥岩为主,这些岩石成灰色砂质碎屑结构,较为坚硬,属于中等坚硬类岩石。风化面多为浅灰黄色,若风化严重则呈现出微观结构松散,片层间也会出现较大的缝隙。因此,石窟中的佛像年久失修,从宏观上可以归因到岩石强度下降,出现裂缝。
3.2 地仗层
地仗层为支撑体表层与绘画层之间的结构间隙层,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功效。一类为细地仗层,其主要作用是为绘画层提供良好的吸水,防止绘制的图案晕染损毁。其次细地仗层可以使画面更好着色,有利于绘制的图案更加精彩绝伦、颜色艳丽。另一类为粗地仗层,因为表面薄厚不均,为画手提供找平的作用。因此,粗地仗层的作用视支撑体而定,不同的情况涂抹的粗地仗层薄厚也不同。而地仗层的优良程度对壁画、佛像的长期保存起关键作用。
3.3 壁画所用颜料分析
从壁画中提取的颜料分析可知,主要有朱砂、铅丹、铁黄、绿铜矿、群青、炭黑、石膏、铁红等,这些颜料大部分为矿石颜料。颜料层之下往往有粉层,经检测主要为石英、高岭土以及石膏。
4 壁画受损的原因分析
4.1 空鼓、剥离产生的原因分析
壁画空鼓、剥离的原因主要是地仗层与支撑体之间出现空隙导致的。五华洞部分受损较为严重的壁画地仗层向外凸起,并存有大量裂痕。这些裂痕呈水平分布或者纵横分布,经长时间的侵蚀风化,导致地仗层变得疏松易碎,使壁画的处境十分危险。此时,一旦有外力作用于壁画的表层或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就会造成壁画的大面积脱落。
岩体的持续风化以及彩塑地仗层的剥离,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佛像与壁画内部出现分层,致使微生物和苔藓类植物在分层内大量存在,其生长过程中释放的酸及生物营养成分进一步腐蚀壁画内部,进而出现大量空鼓。
另外还可能因为制作材料和工艺本身有缺陷。壁画材料的选择上应选取兼容性强的沙土,如砖缝与支撑体之间如果选用石灰砂浆作地仗层,其与砖缝的兼容性强,中间空隙的密度小,自然出现空鼓的可能性小。
4.2 酥碱产生的原因分析
酥碱出现的原因是壁画内部可溶盐的反复作用,使整个墙面材料原有强度降低,出现病害。具体表现为地仗层的酥化膨起、松散易碎和地仗层土质强度下降等。在第13洞窟中发现,地仗层酥碱化的病害主要源于壁画内出现渗水问题,水的冻融以及盐分的残留结晶都可能对壁画地仗层进行侵蚀。水的冻融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猜测。粗略估算发现,石窟内的砂岩凝水量高达28千克之多。多次在不同洞窟内的不同壁画地仗层进行实验,证明洞内壁画地仗层的横向水力联系差,易产生水的堆积、渗透,而分布在壁画里的细小裂痕为水的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导致石窟漏水,岩体软化、酥化。这些壁内水珠经过不同季节的冻融后就会导致地仗层空鼓膨起,严重时出现岩壁解体大面积脱落。水的冻融、结晶对壁画的结构造成的破坏称为“酥碱”。
4.3 颜料层粉化病害产生的原因
颜料层的粉化从其颜料内部内聚力丧失开始,具体表现为颜料变成颗粒状,松散易脱落。究其原因发现,颜料层如果被可溶盐不断的分解,会变得苍白,细节颜色脱落。因此要想长久保护壁画,首先要解决可溶盐对颜料内的胶融结构的解离问题。
云冈石窟所处的地理位置多水雾环境,湿度大,当外界温度高于洞内温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就会附着在壁画表面形成冷凝水,在水的作用下壁画表层出现褶皱,表面积出现微小变化,长此以往壁画颜色变淡,膨胀脱落。
另外,颜料内的胶质结构会老化,古代所用的颜料多为有机材质,在水和可溶盐的作用下出现结晶,胶结构遭到破坏。而微生物在岩壁内的发酵生长也会与有机颜料产生连锁反应,将颜料内的有机质当作自己的养料。现代城市工业污染对壁画颜料的破坏也十分巨大,城市酸雨在空中形成的水分子进入到壁体内的岩石中,从内部对壁画进行腐蚀。
5 云冈石窟壁画修复技术汇总
掌握了洞窟内壁画和佛像逐渐损坏的原因后,专业工作人员对石窟进行了科学的保护。现代颜料纯丙烯酸乳液具有图层膜,有较为柔和的光泽并对壁画形成保护膜,使壁画变得更加耐腐蚀,保护壁画颜色的光合度和色泽。纯丙烯酸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壁画保护剂,有不易燃、耐腐蚀、可逆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壁画保护中。
针对地仗层的空鼓问题,相关专家已经掌握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保护加固技术。在加固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烧料疆石,用水为流动剂,水灰比0.55,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地仗层的抗水侵蚀能力和抗当地空气湿度大的能力。
对损坏壁画的修复工艺,主要包括对壁体除尘,注射黏合剂,重新修复墙面颜料,最后再对壁体进行支顶回贴。
6 结束语
壁画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内容,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组建一支专业团队默契配合,全面深入勘查、监测,研究岩体、泥胎的物理性能以及岩性与所用的材料是否兼容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壁画及其墙体的安全性、稳定性。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山西晚报.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完工[N].山西晚报,2015-10-13(13).
[2]付有旭,牛贺强,杨金礼,等.云冈石窟五华洞第13窟壁画泥塑抢救性保护修复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9(00):280-306.
[3]金紫琳.浅谈壁画保护修复实验室的建设—“全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培训”的启示[J].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18(00):362-364.
[4]王子铭,雷桐.对古壁画虚拟修复技术的几点探讨[J].艺术科技,2018(5):296.
[5]刘玮.山西古代壁画的数字化修复与保护研究—以阳曲县寺庙壁画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169-170.
[6]王丽梅.关于壁画保护修复技术的思考[J].艺术品鉴,2018(27):14-15.
[7]苏伯民,张化冰,谈翔,等.高分子材料应用于莫高窟壁画保护的历史、现状与研究[J].敦煌研究,2018(1):80-84.
[8]李慧国.河西走廊小石窟壁画保护修复对策研究—以民乐县上天乐石窟为例[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9(3):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