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一)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要做到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愿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鼓励学生多问,倡导学生敢于质疑提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创新的开始
在课堂设计上教师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达到“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毕竟问题是学科的心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喋喋不休地揭示或揭“谜”,以免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俗话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有这几分钟的寂静,才有可能使生的思维进入到兴奋状态,尽自己的所能去思考和探索。在课堂教学时,是要有意识地留给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即问。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生疑中生奇,奇中生疑,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一般”所束缚,教给学生一种质疑和想象的勇气,各抒己见,开阔思维,共同提高,使学生意识到即使再成熟的證法依然有创新的余地。让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还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并且增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注重变式教学,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是创新的核心
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借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领域,增加思维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开阔,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二、实现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本着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要形成能集思广益的合作氛围。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学科学习活动中去。
(二)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
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这种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是应细心把握,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要把讨论目标明确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的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等等,举不胜举。这些发明和发现无不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了好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随着他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增加,他们一定想去了解更多的事物及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经常的去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多给他们创造想象的空间,不要破坏和打消他们的好奇心。
比如:在上《月光曲》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问:“小女孩听了一曲后,站起身来问,‘您就是贝多芬吧?’而贝多分没有说,而是继续弹呢?”让学生来回答,而这个学生却反问了老师一个与此无关的问题,如果我说:“答非所问,你到底听讲了没有?”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被破坏了。那时我是这样回答的:“你的答案很好,不过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课后你想想该回答那个问题更合适。”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更高。现在的课堂教学时常被大量的知识灌输挤得满满的,很少留有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和余地;师生的问答往往沿着预定的路线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定过于详细琐碎,而且把重点放在讲解、说明基本事实上;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一些体现创造性的个性行为往往遭到压抑,被老师的讲解破坏,无法正常发挥,因此,也就未能形成有利于创新培养的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学科课堂教学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才能真正彻底改变学生“接受一一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要做到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才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愿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鼓励学生多问,倡导学生敢于质疑提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创新的开始
在课堂设计上教师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达到“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毕竟问题是学科的心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喋喋不休地揭示或揭“谜”,以免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俗话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有这几分钟的寂静,才有可能使生的思维进入到兴奋状态,尽自己的所能去思考和探索。在课堂教学时,是要有意识地留给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即问。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生疑中生奇,奇中生疑,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一般”所束缚,教给学生一种质疑和想象的勇气,各抒己见,开阔思维,共同提高,使学生意识到即使再成熟的證法依然有创新的余地。让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还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并且增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注重变式教学,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是创新的核心
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借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领域,增加思维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开阔,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二、实现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本着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要形成能集思广益的合作氛围。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学科学习活动中去。
(二)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
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这种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是应细心把握,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要把讨论目标明确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的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等等,举不胜举。这些发明和发现无不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了好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随着他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增加,他们一定想去了解更多的事物及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经常的去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多给他们创造想象的空间,不要破坏和打消他们的好奇心。
比如:在上《月光曲》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问:“小女孩听了一曲后,站起身来问,‘您就是贝多芬吧?’而贝多分没有说,而是继续弹呢?”让学生来回答,而这个学生却反问了老师一个与此无关的问题,如果我说:“答非所问,你到底听讲了没有?”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被破坏了。那时我是这样回答的:“你的答案很好,不过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课后你想想该回答那个问题更合适。”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更高。现在的课堂教学时常被大量的知识灌输挤得满满的,很少留有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和余地;师生的问答往往沿着预定的路线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定过于详细琐碎,而且把重点放在讲解、说明基本事实上;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一些体现创造性的个性行为往往遭到压抑,被老师的讲解破坏,无法正常发挥,因此,也就未能形成有利于创新培养的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学科课堂教学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才能真正彻底改变学生“接受一一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