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升华。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创新,不想创新学习就没有方向。“调控一体化”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本身就要求现有团队重新学习。因此,在“调控一体化”过程中要将电力调度中心打造成一支既善于学习又勇于创新的团队。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学习型”团队;电力调度中心
作者简介:吴奕(1967-),男,重庆人,苏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中心主任,工程师;储卓皓(1985-),男,江苏苏州人,苏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中心,助理工程师。(江苏 苏州 21500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5-0021-02
“调控一体化”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大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公司推进“三集五大”工作的重要一环,公司将以此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运行控制、推进精细管理,实现“统一调控、安全高效、地县协同、一体化运作”的大运行模式,进一步提高区域电网生产运行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对于“调控一体化”工作的筹备到实施,需要调度团队多学习、勤思考、重实践,以调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积极推进调控工作的有序开展。面临新事物、新课题,又需要团队具有创新的精神,进行制度创新、流程创新和工具创新,用创新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升华。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创新,不想创新学习就没有方向。因此,在“调控一体化”过程中需要打造一支既善于学习又勇于创新的团队。
苏州调度中心的团队成员:现有28人,平均年龄32岁,本科以上学历22人,占78%。团队特点:学历层次高,学习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积极进取。
一、“学习型”团队的打造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创新,不想创新学习就没有方向。调度与监控分属调度和运行两大专业,专业跨度较大,对于团队中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有大量的新知识要学。如果不具备必需的知识,片面地强调创新,那就像一个军队的指挥官连敌人是谁都不知道就去指挥部队打仗,完全陷入盲目之中。因此,首先要打造一个“学习型”团队。
1.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培训需求
苏州调度中心一贯注重学习型团队建设,每一个成员已经具备很强的“我要学”意识,但是具体的培训需求却不是很明确。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到底最需要学习什么?应该如何去学习?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这是管理层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管理层必须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收集可供学习的资料,总结两大专业的特殊点和相似点,以人为本搜集培训需求。根据多次调研结果,管理层终于成功地将培训需求总结出来,并将收集的学习资料归纳、总结,编写了《苏州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资料汇编》一书,为团队学习做好理论和资料准备。
2.利用现有平台,充实专业知识
苏州调度中心自2008年以来每周坚持举行跨专业技术培训讲座,由中心技术骨干轮流授课,每年年末对讲课优秀的骨干进行奖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考评机制。“调控一体化”实施以后,中心团队充分利用这一现有平台来对团队成员“充电”。2010年10月至今,调度与监控10余名技术骨干先后登上中心专业技术培训讲座。讲课内容涵盖调度管理职责、系统运方及设备检修、监控工作流程、电压无功力率等诸多方面,几乎涉及调度与监控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讲座贴近实际、深入浅出,为团队成员建立了一整套“调控一体化”理论体系。
3.人员交叉培训,打造学习团队
“调控一体化”工作开展以后,地调班、监控班组织了相互的人员互换岗位交叉学习。监控班先后有2位年轻监控员到地调班学习交流,并于3个月后顺利考取了地调副值。地调班派出了3名年轻调度员到监控班学习监控岗位技能,考取了监控副职。
2010年10月,地调班与监控班正式合并以后,地调班、监控班通过相互之间签订师带徒协议,在每个小班上都建立起了“网状”学习小组,培养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专业集训,使班组成员储备了“调控一体化”相关专业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一定的调控专业业务能力。
4.明确学习目标,建立考评机制
“调控一体化”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一批优秀的调控员。调控员同时能够兼顾调度和监控工作,当任何一个专业由于工作量增大、人员力量薄弱时,调控员立刻进行支援,加强了值班力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最大化。调度中心以此作为团队成员的学习目标,鼓励团队成员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为了更好地激励成员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中心为团队设立了考评、奖励机制。调度员或者监控员只要认为自己掌握了相关专业技能便可向中心申请副职考试。凡是通过考试的人,都可以获得公司给予的额外津贴,每月200元。此举大大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学习热情。
以上举措实施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电力调度中心已经先后培养出了12位具有调控综合能力的调控员,并打算在今年内发展更多的具有调度、监控双重技能的调控员。
二、团队创新的实现
创新是学习的升华,随着人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项创新,一项成果,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了,而是一个团队创造出来的。调度中心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来建立一种沟通机制,针对某些棘手的问题,让各方面的人员坐在一起信马由缰、各抒己见,提出大胆的方案;团队管理层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想法,然后集思广益,最终拿出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方案。团队创新就像一个大熔炉,它能让员工的创意不断融合、不断碰撞,在融合与碰撞中汇聚成大创意和大智慧。通过集成员工的头脑风暴,将员工个人知识、技术、智慧的互动、共享、共用、拾遗补阙促使创新思路的形成,起到倍增器的作用,从而凸显1+1>2的聚变效应,最终达到优化创新方案、缩短创新进程,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成功率的目的。“调控一体化”以来调度中心团队实现了以下创新。
1.工具创新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各种自动化系统,是调度员和监控员“砍柴”的工具。电力调度中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促进调控一体化工作,对日常工作使用的“工具”进行创新。
利用现有调度防误操作系统,结合自动化OPEN3000平台,调度中心研究了调度、监控操作一体化智能防误系统,实现提高调度、监控操作的安全可靠性。
针对现有VQC系统已不能适应苏州电网发展需要,在无功装置的投切时间点上尤其明显,调度中心对苏州这样的城市大电网的无功优化系统进行了研究,转变原有的管理思路,从而提高电网无功水平,提高VQC系统的智能化,提高监控专业的无功管理能力。工具的创新也为调度、监控专业融合后业务的全面开展做好了准备。
2.流程创新
“调控一体化”实施后,班组成员并没有将它作为一个终点,而是以此为起点,继续集思广益,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在“调控一体化”实施前,调度和监控直接联系较为频繁,调度很多信息的了解都是通过监控的汇报。通过越来越多的调控员的产生,也将很多工作流程进行了简化,加快了调度应对电网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语
学习与创新从没有停止。电力调度中心将继续实施“调控一体化”管理体系改变后人员的培训方案,结合事故处理和调度岗位绩效考核,加强调度员、监控员的融合,全面做好培训工作。列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要求,做到科学培训,系统学习,定期考问,使新人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较强的调控专业业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述能力以及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公司有关“大运行”体系的建设工作打造一支学习与创新的团队。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学习型”团队;电力调度中心
作者简介:吴奕(1967-),男,重庆人,苏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中心主任,工程师;储卓皓(1985-),男,江苏苏州人,苏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中心,助理工程师。(江苏 苏州 21500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5-0021-02
“调控一体化”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大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公司推进“三集五大”工作的重要一环,公司将以此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运行控制、推进精细管理,实现“统一调控、安全高效、地县协同、一体化运作”的大运行模式,进一步提高区域电网生产运行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对于“调控一体化”工作的筹备到实施,需要调度团队多学习、勤思考、重实践,以调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积极推进调控工作的有序开展。面临新事物、新课题,又需要团队具有创新的精神,进行制度创新、流程创新和工具创新,用创新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升华。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创新,不想创新学习就没有方向。因此,在“调控一体化”过程中需要打造一支既善于学习又勇于创新的团队。
苏州调度中心的团队成员:现有28人,平均年龄32岁,本科以上学历22人,占78%。团队特点:学历层次高,学习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积极进取。
一、“学习型”团队的打造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创新,不想创新学习就没有方向。调度与监控分属调度和运行两大专业,专业跨度较大,对于团队中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有大量的新知识要学。如果不具备必需的知识,片面地强调创新,那就像一个军队的指挥官连敌人是谁都不知道就去指挥部队打仗,完全陷入盲目之中。因此,首先要打造一个“学习型”团队。
1.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培训需求
苏州调度中心一贯注重学习型团队建设,每一个成员已经具备很强的“我要学”意识,但是具体的培训需求却不是很明确。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到底最需要学习什么?应该如何去学习?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这是管理层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管理层必须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收集可供学习的资料,总结两大专业的特殊点和相似点,以人为本搜集培训需求。根据多次调研结果,管理层终于成功地将培训需求总结出来,并将收集的学习资料归纳、总结,编写了《苏州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资料汇编》一书,为团队学习做好理论和资料准备。
2.利用现有平台,充实专业知识
苏州调度中心自2008年以来每周坚持举行跨专业技术培训讲座,由中心技术骨干轮流授课,每年年末对讲课优秀的骨干进行奖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考评机制。“调控一体化”实施以后,中心团队充分利用这一现有平台来对团队成员“充电”。2010年10月至今,调度与监控10余名技术骨干先后登上中心专业技术培训讲座。讲课内容涵盖调度管理职责、系统运方及设备检修、监控工作流程、电压无功力率等诸多方面,几乎涉及调度与监控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讲座贴近实际、深入浅出,为团队成员建立了一整套“调控一体化”理论体系。
3.人员交叉培训,打造学习团队
“调控一体化”工作开展以后,地调班、监控班组织了相互的人员互换岗位交叉学习。监控班先后有2位年轻监控员到地调班学习交流,并于3个月后顺利考取了地调副值。地调班派出了3名年轻调度员到监控班学习监控岗位技能,考取了监控副职。
2010年10月,地调班与监控班正式合并以后,地调班、监控班通过相互之间签订师带徒协议,在每个小班上都建立起了“网状”学习小组,培养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专业集训,使班组成员储备了“调控一体化”相关专业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一定的调控专业业务能力。
4.明确学习目标,建立考评机制
“调控一体化”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一批优秀的调控员。调控员同时能够兼顾调度和监控工作,当任何一个专业由于工作量增大、人员力量薄弱时,调控员立刻进行支援,加强了值班力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最大化。调度中心以此作为团队成员的学习目标,鼓励团队成员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为了更好地激励成员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中心为团队设立了考评、奖励机制。调度员或者监控员只要认为自己掌握了相关专业技能便可向中心申请副职考试。凡是通过考试的人,都可以获得公司给予的额外津贴,每月200元。此举大大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学习热情。
以上举措实施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电力调度中心已经先后培养出了12位具有调控综合能力的调控员,并打算在今年内发展更多的具有调度、监控双重技能的调控员。
二、团队创新的实现
创新是学习的升华,随着人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项创新,一项成果,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了,而是一个团队创造出来的。调度中心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来建立一种沟通机制,针对某些棘手的问题,让各方面的人员坐在一起信马由缰、各抒己见,提出大胆的方案;团队管理层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想法,然后集思广益,最终拿出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方案。团队创新就像一个大熔炉,它能让员工的创意不断融合、不断碰撞,在融合与碰撞中汇聚成大创意和大智慧。通过集成员工的头脑风暴,将员工个人知识、技术、智慧的互动、共享、共用、拾遗补阙促使创新思路的形成,起到倍增器的作用,从而凸显1+1>2的聚变效应,最终达到优化创新方案、缩短创新进程,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成功率的目的。“调控一体化”以来调度中心团队实现了以下创新。
1.工具创新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各种自动化系统,是调度员和监控员“砍柴”的工具。电力调度中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促进调控一体化工作,对日常工作使用的“工具”进行创新。
利用现有调度防误操作系统,结合自动化OPEN3000平台,调度中心研究了调度、监控操作一体化智能防误系统,实现提高调度、监控操作的安全可靠性。
针对现有VQC系统已不能适应苏州电网发展需要,在无功装置的投切时间点上尤其明显,调度中心对苏州这样的城市大电网的无功优化系统进行了研究,转变原有的管理思路,从而提高电网无功水平,提高VQC系统的智能化,提高监控专业的无功管理能力。工具的创新也为调度、监控专业融合后业务的全面开展做好了准备。
2.流程创新
“调控一体化”实施后,班组成员并没有将它作为一个终点,而是以此为起点,继续集思广益,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在“调控一体化”实施前,调度和监控直接联系较为频繁,调度很多信息的了解都是通过监控的汇报。通过越来越多的调控员的产生,也将很多工作流程进行了简化,加快了调度应对电网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语
学习与创新从没有停止。电力调度中心将继续实施“调控一体化”管理体系改变后人员的培训方案,结合事故处理和调度岗位绩效考核,加强调度员、监控员的融合,全面做好培训工作。列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要求,做到科学培训,系统学习,定期考问,使新人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较强的调控专业业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述能力以及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公司有关“大运行”体系的建设工作打造一支学习与创新的团队。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