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美眉近日与香港朋友到“上海人家”酒楼吃饭,饭后香港人习惯吃甜品,于是拿来菜单,发现上海本土的甜品除了酒酿园子就是油氽芝麻球、南瓜饼。前者吃的频率太高,有点烦了,后者在饭后吃实在太油腻。那时真是希望“上海人家”能像香港的餐厅,有杨枝甘露或是蛋挞可以点,一餐饭就算圆满了。
澳门“玛嘉烈蛋挞店”的蛋挞是没说的,有些上海小资男女是它的粉丝,特地从上海搭飞机过去吃热的,总之是中国领土上最好吃的蛋挞。
香港茶楼里的蛋挞也堪称经典。那薄而酥的皮,吹弹即破;中间颤颤悠悠盛着凝脂般的蛋黄,滟滟如灵动女子的心事。初出炉要趁热吃,不可以太大口,怕烫了喉,也不可等它冷,略事疏忽已不是那番滋味。香港人吃蛋挞吃出了一本经,谁都知道哪一家的口味最好,什么时间出炉,要赶着那个钟点飞奔过去如同赴一场老情人的约会。上海人喜欢香港,感性的理由之一也是因为一只可爱的实在的蛋挞。
然而离了香港,上海美眉想在早晨吃一份正宗蛋挞的心情近乎奢望,虽然会有知心爱人一早买来肯德基的葡式蛋挞给你吃,但它的味道实在像是甜的炖蛋,稀不溜秋,“装修”比“内容”更丰富。不过再难吃的葡式蛋挞,也比糕饼为底的广式蛋挞好吃,至少它是热的,皮是酥的。
上海人爱吃蛋挞的蛮多的,而且专注于原味蛋挞,爱它醇正甜美的浓香。
上海人不大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不过在写字楼的下午三点,小白领手里拿个蛋挞的概率最近是颇高的。流行总是一阵一阵的,前一阵写字楼下午茶的经典组合似乎还是:“鸭脖+珍珠奶茶”,现在却变成了“蛋挞+大麦茶”。如果写字楼靠近吴江路就很占优势了。吴江路有一家“葡都葡式蛋挞”,味道正点极了,而且价格划算,10块钱4个很便宜,跟肯德基的一样大小,刚从烤箱中拿出时,皮还会不时地飘一飘,烫嘴的蛋黄像果冻一样,很浓郁的蛋黄香。挞底很酥脆,一口下去从鼻子香到胃里,即便甜,也绝对不腻。甜而不腻,便是葡式蛋挞的魅力。
品牌面包店里通常都有蛋挞卖。“香特莉”西饼店在上海分布很广,它的蛋挞是椭圆形广式蛋挞,当然,广式的蛋挞都是冷的,并且底是糕饼做的,吃过一次,味道不怎么样。“香提”的蛋挞要好一些,虽然外表冷淡,却很有内涵的样子,酥皮里居然有蓝莓酱夹心,各层物质紧密结合,若把它划归在糕点之列,应该算是好吃的。“红宝石”虽有名,蛋糕西饼都模样挺刮,但蛋挞的卖相实在是丑,让人很没有食欲的样子,酥皮非常厚,蛋挞除了甜以外吃不出香味。“莉莲”的蛋挞应该算是上海平民蛋挞里最好吃的了,3元一个不算贵,是正宗的葡式风味,尤其是刚刚出炉的口感非常棒,焦糖特别香,在上海年轻人中很出名。
上海这个城市从来不缺乏甜食,芝士蛋糕、什果捞、西瓜奶酪、酒酿圆子、芝麻核桃糊……蛋挞的位置十分特殊,似乎是中西甜食之间的一条纽带,而且更简约、更随意。随便拿在手上吸溜就可以了,毫无贵族色彩,通常都不贵,三五元钱一个。可能因为蛋挞的原产地葡萄牙是欧洲弱国的关系吧,连带着蛋挞也深具平民精神。
不过蛋挞却通常与爱情、温情之类的美好感情联系在一起。电影里经常会有一个经典场面:一对相爱过的男女分开了,有一天,男主角偶尔路过一起食蛋挞的店铺,便会长长地驻足,心中柔情荡漾,音乐渐起,男的买了蛋挞,飞快跑过七条街八条巷去跟女的说:“我从未停止爱你。”这时,女观众百分之百要陶醉得晕过去。葡式蛋挞里藏着爱的味道,连同爱情限时专送。
不是说没有爱就不能吃蛋挞,而是通常女人会因为爱而觉得蛋挞美得格外诱人。美食对于女人,是可以寄托很多心情的。新鲜出炉的蛋挞很烫手,但要吃出这份美食的风情,身边应该有一双亲密相握的手,不经意地帮你接过来,小心地吹尽那份烫手感,然后宠爱地递到你嘴边。所以葡式蛋挞尽管精致可口,但要吃出那种被呵护的幸福感,身边一定要有一个相知相惜的爱人才好。
如果说蛋挞是邻家小妹,提拉米苏(TIRAMISU)则是个风情女郎了。
不少上海美眉的网名叫“提拉米苏”,这四个字在舌间迂回轻舞的感觉实在是性感无双,堪比纳博科夫神迷的“洛丽塔”。
提拉米苏的口感很复杂,咖啡味、酒味、奶油味、鸡蛋味、手指饼干味缭绕于一个小小的杯身上,十分值得玩味。
提拉米苏是个完美情人。上面那层厚厚的可可粉,像是温柔的毒药,又苦又香,如同美人鼻翼上可爱的小雀斑;Mascarpone奶酪如美人凝脂般的皮肤;浓咖啡则是一头俏丽的卷发;掺入Marsala酒或朗姆酒,甚至白兰地,如同美人媚眼如丝;糖是美人的蜜语,鸡蛋则是美人的酥胸。至于插在身上的手指饼干,光听名字,就好像美人纤长的手指在你心上轻挠了。
正值战乱,一个意大利士兵要离开自己的家,去前线参战。他的妻子把家里存着的面包、饼干还有奶油、黄油都一股脑儿地打碎拌在一起,做成这种点心给丈夫带去。提拉米苏的意大利语意就是“带我走”,这便是提拉米苏的浪漫起源。也许只有浪漫的意大利人,才能赋予这道甜点如此厚重的情感及情绪的附加值。
在当下的上海,法式甜点有点不及意式的,法国人总是在美食当中加上爱慕,而非暧昧。其实暧昧不明,才应该是提拉米苏这玩意的初衷吧。
吃提拉米苏是对身心的纵容,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左右,精神有些恹恹时。那份入口即化的细腻香滑,会让人整个下午陷入喜悦满足中。如果配上一杯黑咖啡,让味觉经历苦与甜的纠结,则是最圆满的组合。
交响乐《在世界的尽头寻找爱》中有一章乐曲就叫作“提拉米苏带我走”。敲击乐器浮在上面,小提琴沉在下面,就如提拉米苏一层一层繁复的口感。最后有大雨倾盆的声音,如同吃空一杯提拉米苏后的绝望回味。如果此时恰好配合着吃上一杯提拉米苏,哪怕只是一杯从星巴克或季诺买来的十来块钱的平民货,都可以让善于制造和享受气氛的女小资们,舒服得烟视媚行起来。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提拉米苏成了小资们显露幸福生活的代名词。几乎所有跟小资有关的小说或者故事里,都少不了提拉米苏、抹茶蛋糕、焦糖玛其雅朵等几样道具,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不管什么东西放进去熬一熬,就都沾了仙气,所向披靡。
卡布奇诺作为小资生活的代名词已经过气了,提拉米苏正且歌且行。
在一本时尚杂志上有篇文章,开篇忧郁地说:“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我手边的行李袋里,装了满满两大盒提拉米苏。”看完后才知道,整个故事写的不过是离开一个城市时的零碎感慨,跟提拉米苏丝毫扯不上关系。作者在结尾时伤感而做作地说:“一个城市的纪念与告别,竟是用提拉米苏结束的。”
可见提拉米苏是多么地深入小资或伪小资的心啊!
上海比较知名的意大利餐厅几乎都被五星级酒店占据着,帕戈意大利餐厅(prego)是一家,藏在威斯汀大饭店的二楼。它做的提拉米苏,可可粉变成了厚厚的一片巧克力片;手指饼干用了三层,一层层往下吃,很有点掘宝的感觉,最后一刻,酒香与咖啡香四溢的滋味,令人心醉。
“宜芝多”是个日本牌子,它的大理石芝士蛋糕,比很多五星级酒店里做得还地道。而提拉米苏的水平同样不可小觑,可可粉下面沾着很薄的一层巧克力片,与prego的不同,是软性的,因为成本的缘故,面饼只有一层。但整体口感浓郁,算是上佳之作。
其实一个精良的提拉米苏是要用五感来捕捉的,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其他“四觉”都好理解,至于触觉,就是用刀切、用牙咬,是那种绵软却又弹性十足的触感。因此提拉米苏实在是一门综合艺术呢!
如今有不少上海男人学做甜点套牢女友的胃口和心。西点制作房、厨艺培训班时常能见到他们手忙脚乱的身影。尽管他们做的提拉米苏可能模样欠美,但因有这样一份心意蕴涵其中,女人的身心也就十分受用了。
澳门“玛嘉烈蛋挞店”的蛋挞是没说的,有些上海小资男女是它的粉丝,特地从上海搭飞机过去吃热的,总之是中国领土上最好吃的蛋挞。
香港茶楼里的蛋挞也堪称经典。那薄而酥的皮,吹弹即破;中间颤颤悠悠盛着凝脂般的蛋黄,滟滟如灵动女子的心事。初出炉要趁热吃,不可以太大口,怕烫了喉,也不可等它冷,略事疏忽已不是那番滋味。香港人吃蛋挞吃出了一本经,谁都知道哪一家的口味最好,什么时间出炉,要赶着那个钟点飞奔过去如同赴一场老情人的约会。上海人喜欢香港,感性的理由之一也是因为一只可爱的实在的蛋挞。
然而离了香港,上海美眉想在早晨吃一份正宗蛋挞的心情近乎奢望,虽然会有知心爱人一早买来肯德基的葡式蛋挞给你吃,但它的味道实在像是甜的炖蛋,稀不溜秋,“装修”比“内容”更丰富。不过再难吃的葡式蛋挞,也比糕饼为底的广式蛋挞好吃,至少它是热的,皮是酥的。
上海人爱吃蛋挞的蛮多的,而且专注于原味蛋挞,爱它醇正甜美的浓香。
上海人不大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不过在写字楼的下午三点,小白领手里拿个蛋挞的概率最近是颇高的。流行总是一阵一阵的,前一阵写字楼下午茶的经典组合似乎还是:“鸭脖+珍珠奶茶”,现在却变成了“蛋挞+大麦茶”。如果写字楼靠近吴江路就很占优势了。吴江路有一家“葡都葡式蛋挞”,味道正点极了,而且价格划算,10块钱4个很便宜,跟肯德基的一样大小,刚从烤箱中拿出时,皮还会不时地飘一飘,烫嘴的蛋黄像果冻一样,很浓郁的蛋黄香。挞底很酥脆,一口下去从鼻子香到胃里,即便甜,也绝对不腻。甜而不腻,便是葡式蛋挞的魅力。
品牌面包店里通常都有蛋挞卖。“香特莉”西饼店在上海分布很广,它的蛋挞是椭圆形广式蛋挞,当然,广式的蛋挞都是冷的,并且底是糕饼做的,吃过一次,味道不怎么样。“香提”的蛋挞要好一些,虽然外表冷淡,却很有内涵的样子,酥皮里居然有蓝莓酱夹心,各层物质紧密结合,若把它划归在糕点之列,应该算是好吃的。“红宝石”虽有名,蛋糕西饼都模样挺刮,但蛋挞的卖相实在是丑,让人很没有食欲的样子,酥皮非常厚,蛋挞除了甜以外吃不出香味。“莉莲”的蛋挞应该算是上海平民蛋挞里最好吃的了,3元一个不算贵,是正宗的葡式风味,尤其是刚刚出炉的口感非常棒,焦糖特别香,在上海年轻人中很出名。
上海这个城市从来不缺乏甜食,芝士蛋糕、什果捞、西瓜奶酪、酒酿圆子、芝麻核桃糊……蛋挞的位置十分特殊,似乎是中西甜食之间的一条纽带,而且更简约、更随意。随便拿在手上吸溜就可以了,毫无贵族色彩,通常都不贵,三五元钱一个。可能因为蛋挞的原产地葡萄牙是欧洲弱国的关系吧,连带着蛋挞也深具平民精神。
不过蛋挞却通常与爱情、温情之类的美好感情联系在一起。电影里经常会有一个经典场面:一对相爱过的男女分开了,有一天,男主角偶尔路过一起食蛋挞的店铺,便会长长地驻足,心中柔情荡漾,音乐渐起,男的买了蛋挞,飞快跑过七条街八条巷去跟女的说:“我从未停止爱你。”这时,女观众百分之百要陶醉得晕过去。葡式蛋挞里藏着爱的味道,连同爱情限时专送。
不是说没有爱就不能吃蛋挞,而是通常女人会因为爱而觉得蛋挞美得格外诱人。美食对于女人,是可以寄托很多心情的。新鲜出炉的蛋挞很烫手,但要吃出这份美食的风情,身边应该有一双亲密相握的手,不经意地帮你接过来,小心地吹尽那份烫手感,然后宠爱地递到你嘴边。所以葡式蛋挞尽管精致可口,但要吃出那种被呵护的幸福感,身边一定要有一个相知相惜的爱人才好。
如果说蛋挞是邻家小妹,提拉米苏(TIRAMISU)则是个风情女郎了。
不少上海美眉的网名叫“提拉米苏”,这四个字在舌间迂回轻舞的感觉实在是性感无双,堪比纳博科夫神迷的“洛丽塔”。
提拉米苏的口感很复杂,咖啡味、酒味、奶油味、鸡蛋味、手指饼干味缭绕于一个小小的杯身上,十分值得玩味。
提拉米苏是个完美情人。上面那层厚厚的可可粉,像是温柔的毒药,又苦又香,如同美人鼻翼上可爱的小雀斑;Mascarpone奶酪如美人凝脂般的皮肤;浓咖啡则是一头俏丽的卷发;掺入Marsala酒或朗姆酒,甚至白兰地,如同美人媚眼如丝;糖是美人的蜜语,鸡蛋则是美人的酥胸。至于插在身上的手指饼干,光听名字,就好像美人纤长的手指在你心上轻挠了。
正值战乱,一个意大利士兵要离开自己的家,去前线参战。他的妻子把家里存着的面包、饼干还有奶油、黄油都一股脑儿地打碎拌在一起,做成这种点心给丈夫带去。提拉米苏的意大利语意就是“带我走”,这便是提拉米苏的浪漫起源。也许只有浪漫的意大利人,才能赋予这道甜点如此厚重的情感及情绪的附加值。
在当下的上海,法式甜点有点不及意式的,法国人总是在美食当中加上爱慕,而非暧昧。其实暧昧不明,才应该是提拉米苏这玩意的初衷吧。
吃提拉米苏是对身心的纵容,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左右,精神有些恹恹时。那份入口即化的细腻香滑,会让人整个下午陷入喜悦满足中。如果配上一杯黑咖啡,让味觉经历苦与甜的纠结,则是最圆满的组合。
交响乐《在世界的尽头寻找爱》中有一章乐曲就叫作“提拉米苏带我走”。敲击乐器浮在上面,小提琴沉在下面,就如提拉米苏一层一层繁复的口感。最后有大雨倾盆的声音,如同吃空一杯提拉米苏后的绝望回味。如果此时恰好配合着吃上一杯提拉米苏,哪怕只是一杯从星巴克或季诺买来的十来块钱的平民货,都可以让善于制造和享受气氛的女小资们,舒服得烟视媚行起来。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提拉米苏成了小资们显露幸福生活的代名词。几乎所有跟小资有关的小说或者故事里,都少不了提拉米苏、抹茶蛋糕、焦糖玛其雅朵等几样道具,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不管什么东西放进去熬一熬,就都沾了仙气,所向披靡。
卡布奇诺作为小资生活的代名词已经过气了,提拉米苏正且歌且行。
在一本时尚杂志上有篇文章,开篇忧郁地说:“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我手边的行李袋里,装了满满两大盒提拉米苏。”看完后才知道,整个故事写的不过是离开一个城市时的零碎感慨,跟提拉米苏丝毫扯不上关系。作者在结尾时伤感而做作地说:“一个城市的纪念与告别,竟是用提拉米苏结束的。”
可见提拉米苏是多么地深入小资或伪小资的心啊!
上海比较知名的意大利餐厅几乎都被五星级酒店占据着,帕戈意大利餐厅(prego)是一家,藏在威斯汀大饭店的二楼。它做的提拉米苏,可可粉变成了厚厚的一片巧克力片;手指饼干用了三层,一层层往下吃,很有点掘宝的感觉,最后一刻,酒香与咖啡香四溢的滋味,令人心醉。
“宜芝多”是个日本牌子,它的大理石芝士蛋糕,比很多五星级酒店里做得还地道。而提拉米苏的水平同样不可小觑,可可粉下面沾着很薄的一层巧克力片,与prego的不同,是软性的,因为成本的缘故,面饼只有一层。但整体口感浓郁,算是上佳之作。
其实一个精良的提拉米苏是要用五感来捕捉的,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其他“四觉”都好理解,至于触觉,就是用刀切、用牙咬,是那种绵软却又弹性十足的触感。因此提拉米苏实在是一门综合艺术呢!
如今有不少上海男人学做甜点套牢女友的胃口和心。西点制作房、厨艺培训班时常能见到他们手忙脚乱的身影。尽管他们做的提拉米苏可能模样欠美,但因有这样一份心意蕴涵其中,女人的身心也就十分受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