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3种离别》是以离别为主题的自传体散文集,不仅延续了虹影以往作品中可见的反叛风格,同时更多地描绘了她亲历的离别场景,将发生在她与父母、至爱、朋友,甚至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串联成一段深刻的自我教育、自我救赎的过程,如虹影在采访中所言,这些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述出来的生活状态,读来“比小说更像小说”,也更加“狰狞可怕”。
每一次离别,我仿佛比之前成熟
记者:哪一种离别让人成长的最快?
虹影:离别,也是成长和得到。失去父母,让你一夜长大。失去情人,让你一夜成熟,失去朋友,让你一夜思索。
记者:您记得最深的离别是哪次?
虹影:当然是自己的母亲。每次想到她不在这个世上,心里就痛。时间越久,越痛得厉害。我写了《好儿女花》纪念她,为她一生,尤其是所受的不公正求公平。母亲的一生代表了中国普通的女性的命运。我为她们发出声音,要求社会和世界听见。
记者:朱自清说一千年前的离别和一万年的离别,人的情绪是一样;隋炀帝说离别和性爱一样的。您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呢?
虹影:性爱对男人最重要,女人则认为情爱更重要。离别对男女而言是命定的,在天不能做比翼鸟,在地也不能永相伴,生死就会隔开。离别后男人会另娶,女人则难。
我们出生于世上,就是为了离别,通过离别,看自己和他人,以及这个世界。比如我,至今经历了多达53次生离死别,亲人爱人朋友之间的离别,幽深曲折,每一次离别,我仿佛比之前成熟。
记者:《53种离别》用艺术的语言表述了生活状态,读来比小说更加“狰狞可怕”,我们怎样看艺术的表达远没有生活原生态离奇?
虹影:生活比小说更残酷,比小说更像小说。艺术表现都有缺憾,生活包罗万象,历史也在其中,个人的命运离开历史,是虚假的,是自我幻觉,或者自恋狂的手淫——我这话说得难听。
我从小明白,周围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历史有关。早一年,就死在饥荒里;差一年,就当了三峡的农家女,如我在此书《忠县》里写的:念头一过,就自我了结。所以,我写的书,《饥饿的女儿》、《女妇有行》,《孔雀的叫喊》,包括我的未来乌托邦小说《女子有行》,都和历史的强大进程联系在一起。我写战争,写大饥荒,写二战前的中国,写正在修建的三峡大坝,都是企图呈现生活本身的“狰狞可怕”。
我一直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记者:您的作品中似乎总带有一种反叛风格,这种情绪从何而来?您觉得自己是愤青吗?
虹影:反叛精神与生俱来。你看看我的出生——一个私生子,就是证明。
这个世界是男性的力量,女性的力量十分微弱。反社会规范、传统文化的压迫,我们女性要表达自我、真实地说出我自己精神与肉体的体验和感悟。
记者:在这本书中,您写了很多关于母亲和父亲的故事。您说离别是一种自我教育。在离别之后,对很多关系会有重新的认识?对母亲,您现在是什么样的一种新的理解?
虹影:我一直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包括现在我的所有行为、我的写作,都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会让很多人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应,但反而我觉得这就是我,我这么长大,我成长的过程,所有的都奠定了,那就是我从母亲和家乡那儿来的。
当了母亲才真正知道母亲,后悔母亲在世时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她在一起。
母亲说过,温柔而暴烈,是女子远行之必要。一个女人如果光有温柔无法成器,暴烈则让人有凶猛的一面,有冲劲、斗劲,敢碰撞,如果这两者兼有就可以在这世界上存活下来。她对我们家每一个女孩子都是这样说的,体现在我母亲身上也是,她自己也是这样一个人,女人可以柔得像水,水能够克刚,但光有水是不够的。
女人在这个世界上从未得到平等的权利
记者:您说这本书中,您大半说的是女人。您觉得女人在离别中,与男人,在态度和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虹影:我生活中重要的时刻都是与女人在一起,女人是具有奉献精神的,男人少有,女人是给予性的,男人是索取,女人是能牺牲自己,男人做不到。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伦比·德·古日的《女权宣言》,说得一清二白:“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有意思的是两年后她就被他过去的男性同党推上了断头台。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女人在这个世界上从未得到平等的权利。
记者:最美好的别离是怎样的?
虹影:在我本书里写了一种《楼梯》,特立独行的女子,坚持自我,对生活一直不妥协。她离开他,做着简单枯燥的工作,维持生计,但她有她的骄傲和自尊,她将自己打理得很好,像一株盛放的百合。某一日,他离婚后约她见面,她穿着漂亮的长裙,摇曳着身姿从他的身边轻轻走过去,他没有看到她。故事美得惊人,透着淡淡忧伤,令人流连忘返。
记者:基于自己过往的经验,您在与女儿的相处和对她的教育中,会有什么您特别注意的?
虹影:孩子让我重新爱这个世界。女儿就是上天给我的礼物。也许是我妈妈离世前可怜我,或者我妈妈还想跟我在一起。看到我女儿,我经常觉得是我妈妈的再现,性格、说话、幽默劲儿都一样。我这个人一点都不幽默,女儿却像我妈妈很幽默,经常逗所有人笑。我写这一世我是她的女儿,下一世她是我的女儿,我真的有这种感觉,女儿淘气到简直是无法无天的时候,我就想揍她,我教她一句话让她说“妈妈您不要生气,我是您的女儿。”这么一说我就傻了,她自己也就笑了,不发脾气了,很奏效。可她有时故意说错逗我笑,她说“妈妈,你是我的女儿,你别生气”,我就更傻了。
每一次离别,我仿佛比之前成熟
记者:哪一种离别让人成长的最快?
虹影:离别,也是成长和得到。失去父母,让你一夜长大。失去情人,让你一夜成熟,失去朋友,让你一夜思索。
记者:您记得最深的离别是哪次?
虹影:当然是自己的母亲。每次想到她不在这个世上,心里就痛。时间越久,越痛得厉害。我写了《好儿女花》纪念她,为她一生,尤其是所受的不公正求公平。母亲的一生代表了中国普通的女性的命运。我为她们发出声音,要求社会和世界听见。
记者:朱自清说一千年前的离别和一万年的离别,人的情绪是一样;隋炀帝说离别和性爱一样的。您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呢?
虹影:性爱对男人最重要,女人则认为情爱更重要。离别对男女而言是命定的,在天不能做比翼鸟,在地也不能永相伴,生死就会隔开。离别后男人会另娶,女人则难。
我们出生于世上,就是为了离别,通过离别,看自己和他人,以及这个世界。比如我,至今经历了多达53次生离死别,亲人爱人朋友之间的离别,幽深曲折,每一次离别,我仿佛比之前成熟。
记者:《53种离别》用艺术的语言表述了生活状态,读来比小说更加“狰狞可怕”,我们怎样看艺术的表达远没有生活原生态离奇?
虹影:生活比小说更残酷,比小说更像小说。艺术表现都有缺憾,生活包罗万象,历史也在其中,个人的命运离开历史,是虚假的,是自我幻觉,或者自恋狂的手淫——我这话说得难听。
我从小明白,周围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历史有关。早一年,就死在饥荒里;差一年,就当了三峡的农家女,如我在此书《忠县》里写的:念头一过,就自我了结。所以,我写的书,《饥饿的女儿》、《女妇有行》,《孔雀的叫喊》,包括我的未来乌托邦小说《女子有行》,都和历史的强大进程联系在一起。我写战争,写大饥荒,写二战前的中国,写正在修建的三峡大坝,都是企图呈现生活本身的“狰狞可怕”。
我一直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记者:您的作品中似乎总带有一种反叛风格,这种情绪从何而来?您觉得自己是愤青吗?
虹影:反叛精神与生俱来。你看看我的出生——一个私生子,就是证明。
这个世界是男性的力量,女性的力量十分微弱。反社会规范、传统文化的压迫,我们女性要表达自我、真实地说出我自己精神与肉体的体验和感悟。
记者:在这本书中,您写了很多关于母亲和父亲的故事。您说离别是一种自我教育。在离别之后,对很多关系会有重新的认识?对母亲,您现在是什么样的一种新的理解?
虹影:我一直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包括现在我的所有行为、我的写作,都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会让很多人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应,但反而我觉得这就是我,我这么长大,我成长的过程,所有的都奠定了,那就是我从母亲和家乡那儿来的。
当了母亲才真正知道母亲,后悔母亲在世时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她在一起。
母亲说过,温柔而暴烈,是女子远行之必要。一个女人如果光有温柔无法成器,暴烈则让人有凶猛的一面,有冲劲、斗劲,敢碰撞,如果这两者兼有就可以在这世界上存活下来。她对我们家每一个女孩子都是这样说的,体现在我母亲身上也是,她自己也是这样一个人,女人可以柔得像水,水能够克刚,但光有水是不够的。
女人在这个世界上从未得到平等的权利
记者:您说这本书中,您大半说的是女人。您觉得女人在离别中,与男人,在态度和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虹影:我生活中重要的时刻都是与女人在一起,女人是具有奉献精神的,男人少有,女人是给予性的,男人是索取,女人是能牺牲自己,男人做不到。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伦比·德·古日的《女权宣言》,说得一清二白:“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有意思的是两年后她就被他过去的男性同党推上了断头台。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女人在这个世界上从未得到平等的权利。
记者:最美好的别离是怎样的?
虹影:在我本书里写了一种《楼梯》,特立独行的女子,坚持自我,对生活一直不妥协。她离开他,做着简单枯燥的工作,维持生计,但她有她的骄傲和自尊,她将自己打理得很好,像一株盛放的百合。某一日,他离婚后约她见面,她穿着漂亮的长裙,摇曳着身姿从他的身边轻轻走过去,他没有看到她。故事美得惊人,透着淡淡忧伤,令人流连忘返。
记者:基于自己过往的经验,您在与女儿的相处和对她的教育中,会有什么您特别注意的?
虹影:孩子让我重新爱这个世界。女儿就是上天给我的礼物。也许是我妈妈离世前可怜我,或者我妈妈还想跟我在一起。看到我女儿,我经常觉得是我妈妈的再现,性格、说话、幽默劲儿都一样。我这个人一点都不幽默,女儿却像我妈妈很幽默,经常逗所有人笑。我写这一世我是她的女儿,下一世她是我的女儿,我真的有这种感觉,女儿淘气到简直是无法无天的时候,我就想揍她,我教她一句话让她说“妈妈您不要生气,我是您的女儿。”这么一说我就傻了,她自己也就笑了,不发脾气了,很奏效。可她有时故意说错逗我笑,她说“妈妈,你是我的女儿,你别生气”,我就更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