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去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提倡自主创新,这无疑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但是,创新不是简单地靠提倡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集成结果。制度是企业资源整合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态则直接形成了企业创新的氛围。制度和文化不同,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有高低,企业对创新的态度和行为的导向也不同。那么,究竟怎样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才能对创新形成有效支持呢?

谁建造了金字塔
早在1560年,瑞士钟表大师塔·布克到埃及旅游时就预言:金字塔的建设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当时人们对他的话嗤之以鼻。然而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证明,金字塔的建造者是一群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而不是以前人们所公认的30万奴隶。
为什么一位钟表匠在400多年前就能有如此先见之明?这与其亲身经历有关。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入狱,在狱中被安排制作钟表。但在那个失去了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使他和他的同伴们制造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入狱前,在自己的作坊里,它能轻易地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
正是基于亲身的经历和认识,他做出了金字塔是由自由人建造的判断。他说:让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圆满地完成钟表制作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精确地磨锉出组成一个钟表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而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得如此精细,各个环节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可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建造者,是不可能让组成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的。
塔·布克认为:在监管过分严格和自由度很低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人才会充分地发挥能力。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象,在一个控制非常严格的组织里,或者说一个非常独裁的企业里,创新是很难发生的。换一个角度来说,思想的自由是创新的前提,而思想的自由是由制度和文化来加以营造和保证的。
强制下的服从扼杀创新
在不被允许独立做事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缺乏创新精神。因为,封闭的成长环境断送了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而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人不可能有创新。
企业也是这样。如果企业的氛围不利于员工的思想自由,企业就不可能有创新。什么样的强制和独裁式管理会导致这种后果呢?
一是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公司的员工没有知情权,一切信息都汇聚并出自于高层,一切决策也都来自于高层。员工在一种信息盲区中工作,他们不可能对企业和个人提出任何建议,当然就更不可能对工作进行主动改进。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主动的思考是没必要的,他们只要服从就可以了,因为创新不但得不到奖励,甚至会带来严惩。
二是资源的配置权力高度集中。英国著名思想家哈耶克说过,一个组织如果控制了所有的资源,就不可能不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员工所有的生活、工作条件都必须依靠高层的管理者,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必然会丧失人格上的独立,当然,也会丧失思想上的自由。因为,如果他要获取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就必须按照高层的旨意说话和办事,以便让高层高兴,而不是对自己和企业负责。
三是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封锁和垄断。有些组织的高层对不同于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进行打击,排除异己,拉帮结派,把自己的喜恶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形成一定的利益小集团,无形中提高了组织的沟通成本。对信息权和话语权的垄断,也会形成思想和文化上的封锁,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有创新,并且会不遗余力地打击创新行为和敢于创新的人。
四是墨守成规。创新能力的缺乏不但源于信息资源、有形资源和文化的被垄断,还往往体现在制度的固步自封上。从中国历史上的沿袭祖宗成制到两个“凡是”,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改革开放正是做了一些制度上的创新和改良,才促成了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的持续繁荣。
相信制度的力量
制定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让人们共同遵守,从而保证事业的顺利进行。可是,由于诸多原因,现实中的很多人都认为:制度是人制定的,可以随时改变,甚至可以任意践踏。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人们忽视制度、不尊重制度,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制度的执行成本。这种心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集中体现是: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不相信制度,更不相信制度的力量,因而也不可能通过制度的改善去鼓励和保证创新
不尊重制度、不相信制度的力量,给企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制度的设立过程随意性很强,因而也很容易遭到更改和废除。对制度的执行不重视,整个组织将风气散漫。制度被视若无物,组织将成一盘散沙。在这种企业中,最先和最严重违反制度的,往往不是普通员工,恰恰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甚至就是企业家本身,这将直接导致企业运行和决策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因为缺乏制度的保证,企业运行就没有保障,管理自然会陷入无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没有制度的延续和积淀,企业应对创新就没有基本保证,因为创新需要稳定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的同化与宽容
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同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定的强制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适度,要宽容。
联想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也曾提出所谓“不赞成联想文化者死”的口号。因为,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要让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形成一个同心同德的局面,才能尽量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摩托罗拉公司也曾明确表示,对不赞同公司文化的人不予重用。只有通过相当时间的文化强制,才能完成企业文化的同化。但是,这种同化将带来企业的创新能力减弱甚至丧失的副作用。所以,在积淀企业文化基因的同时,要注意企业适应变化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构建。杨元庆在接掌联想帅印后坦言:“联想会按照柳总既定的战略往前走。但是,也有一些调整,如联想以前是不容许犯错误的。现在开始,我们要容许犯错误。因为,创新就会犯错误,做事特别是做新的事情免不了犯错误。”摩托罗拉也规定,对为了公司的利益进行创新而犯错误的员工,公司不但不予惩罚,反而要进行鼓励和提拔。
企业文化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会逐步淘汰不利于企业创新和成长的因素,留下有利于企业发展并且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因素。如此,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得到传递,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如果没有企业文化作为基础,创新是不可能的。
企业文化的同化与宽容要进行适当地融合。既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让员工认同公司的思想和文化,把它们化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要给予不同的思想以足够多的宽容,让它们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员工的思想才有一定的自由度,公司和员工才有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站在制度的肩膀上
创新不能简单停留在良好的愿望、华丽的口号以及全民式的群众运动上,必须制度优先。没有制度的保证,创新将会很难,甚至不可能完成。
首先,制度是文化的体现。文化不但是一种语言,而且是故事,是时间的积淀。更重要的是,它往往体现在制度上。制度是文化的体现形式,甚至可以说,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美国和中国在建国时的国家制度选择为什么会不一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以及开国者的文化底蕴上的差异。企业制度的选择也是如此。
其次,制度是文化同化的手段。企业文化不能单靠每天的学习和灌输,而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去贯彻,并且要体现在薪酬和奖励等回报系统上。只有通过制度的强制,文化的同化才能实行并固化下去,文化才能逐步积淀下来,成为企业的基础,变为可以融合新生力量的力量,并且在时间上可以进行传承,在空间上可以进行扩展。只有依靠制度,文化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才能体现文化有效监督和思想整合的功能。
再次,创新要制度优先。导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长期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缺失和偏差。一是我们没有保护创新利益的制度,使得创新很容易遭到模仿,创新者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制度不鼓励创新。创新免不了要犯错,创新也容易遭人嫉妒,“枪打出头鸟”的社会氛围使创新的人如履薄冰。三是浮躁的心态和制度的矛盾扼杀创新。浮躁的心态不可能静下心来进行创新。更严重的是,常见的情况是一方面提倡创新,但是在员工升迁考核时,却更多地对人才求全责备,创新者恰恰很难见容于一般群众。
创新的基础是思想自由,思想自由的基础是文化和制度的鼓励和保证。没有鼓励思想自由的企业文化,没有保证思想自由的管理制度,企业想自主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国家政策和社会氛围也会影响个人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企业家们应该首先在企业内部营造这种创新的氛围,然后才能持续获取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谁建造了金字塔
早在1560年,瑞士钟表大师塔·布克到埃及旅游时就预言:金字塔的建设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当时人们对他的话嗤之以鼻。然而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证明,金字塔的建造者是一群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而不是以前人们所公认的30万奴隶。
为什么一位钟表匠在400多年前就能有如此先见之明?这与其亲身经历有关。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入狱,在狱中被安排制作钟表。但在那个失去了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使他和他的同伴们制造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入狱前,在自己的作坊里,它能轻易地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
正是基于亲身的经历和认识,他做出了金字塔是由自由人建造的判断。他说:让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圆满地完成钟表制作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精确地磨锉出组成一个钟表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而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得如此精细,各个环节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可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建造者,是不可能让组成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的。
塔·布克认为:在监管过分严格和自由度很低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人才会充分地发挥能力。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象,在一个控制非常严格的组织里,或者说一个非常独裁的企业里,创新是很难发生的。换一个角度来说,思想的自由是创新的前提,而思想的自由是由制度和文化来加以营造和保证的。
强制下的服从扼杀创新
在不被允许独立做事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缺乏创新精神。因为,封闭的成长环境断送了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而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人不可能有创新。
企业也是这样。如果企业的氛围不利于员工的思想自由,企业就不可能有创新。什么样的强制和独裁式管理会导致这种后果呢?
一是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公司的员工没有知情权,一切信息都汇聚并出自于高层,一切决策也都来自于高层。员工在一种信息盲区中工作,他们不可能对企业和个人提出任何建议,当然就更不可能对工作进行主动改进。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主动的思考是没必要的,他们只要服从就可以了,因为创新不但得不到奖励,甚至会带来严惩。
二是资源的配置权力高度集中。英国著名思想家哈耶克说过,一个组织如果控制了所有的资源,就不可能不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员工所有的生活、工作条件都必须依靠高层的管理者,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必然会丧失人格上的独立,当然,也会丧失思想上的自由。因为,如果他要获取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就必须按照高层的旨意说话和办事,以便让高层高兴,而不是对自己和企业负责。
三是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封锁和垄断。有些组织的高层对不同于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进行打击,排除异己,拉帮结派,把自己的喜恶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形成一定的利益小集团,无形中提高了组织的沟通成本。对信息权和话语权的垄断,也会形成思想和文化上的封锁,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有创新,并且会不遗余力地打击创新行为和敢于创新的人。
四是墨守成规。创新能力的缺乏不但源于信息资源、有形资源和文化的被垄断,还往往体现在制度的固步自封上。从中国历史上的沿袭祖宗成制到两个“凡是”,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改革开放正是做了一些制度上的创新和改良,才促成了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的持续繁荣。
相信制度的力量
制定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让人们共同遵守,从而保证事业的顺利进行。可是,由于诸多原因,现实中的很多人都认为:制度是人制定的,可以随时改变,甚至可以任意践踏。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人们忽视制度、不尊重制度,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制度的执行成本。这种心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集中体现是: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不相信制度,更不相信制度的力量,因而也不可能通过制度的改善去鼓励和保证创新
不尊重制度、不相信制度的力量,给企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制度的设立过程随意性很强,因而也很容易遭到更改和废除。对制度的执行不重视,整个组织将风气散漫。制度被视若无物,组织将成一盘散沙。在这种企业中,最先和最严重违反制度的,往往不是普通员工,恰恰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甚至就是企业家本身,这将直接导致企业运行和决策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因为缺乏制度的保证,企业运行就没有保障,管理自然会陷入无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没有制度的延续和积淀,企业应对创新就没有基本保证,因为创新需要稳定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的同化与宽容
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同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定的强制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适度,要宽容。
联想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也曾提出所谓“不赞成联想文化者死”的口号。因为,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要让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形成一个同心同德的局面,才能尽量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摩托罗拉公司也曾明确表示,对不赞同公司文化的人不予重用。只有通过相当时间的文化强制,才能完成企业文化的同化。但是,这种同化将带来企业的创新能力减弱甚至丧失的副作用。所以,在积淀企业文化基因的同时,要注意企业适应变化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构建。杨元庆在接掌联想帅印后坦言:“联想会按照柳总既定的战略往前走。但是,也有一些调整,如联想以前是不容许犯错误的。现在开始,我们要容许犯错误。因为,创新就会犯错误,做事特别是做新的事情免不了犯错误。”摩托罗拉也规定,对为了公司的利益进行创新而犯错误的员工,公司不但不予惩罚,反而要进行鼓励和提拔。
企业文化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会逐步淘汰不利于企业创新和成长的因素,留下有利于企业发展并且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因素。如此,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得到传递,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如果没有企业文化作为基础,创新是不可能的。
企业文化的同化与宽容要进行适当地融合。既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让员工认同公司的思想和文化,把它们化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要给予不同的思想以足够多的宽容,让它们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员工的思想才有一定的自由度,公司和员工才有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站在制度的肩膀上
创新不能简单停留在良好的愿望、华丽的口号以及全民式的群众运动上,必须制度优先。没有制度的保证,创新将会很难,甚至不可能完成。
首先,制度是文化的体现。文化不但是一种语言,而且是故事,是时间的积淀。更重要的是,它往往体现在制度上。制度是文化的体现形式,甚至可以说,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美国和中国在建国时的国家制度选择为什么会不一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以及开国者的文化底蕴上的差异。企业制度的选择也是如此。
其次,制度是文化同化的手段。企业文化不能单靠每天的学习和灌输,而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去贯彻,并且要体现在薪酬和奖励等回报系统上。只有通过制度的强制,文化的同化才能实行并固化下去,文化才能逐步积淀下来,成为企业的基础,变为可以融合新生力量的力量,并且在时间上可以进行传承,在空间上可以进行扩展。只有依靠制度,文化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才能体现文化有效监督和思想整合的功能。
再次,创新要制度优先。导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长期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缺失和偏差。一是我们没有保护创新利益的制度,使得创新很容易遭到模仿,创新者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制度不鼓励创新。创新免不了要犯错,创新也容易遭人嫉妒,“枪打出头鸟”的社会氛围使创新的人如履薄冰。三是浮躁的心态和制度的矛盾扼杀创新。浮躁的心态不可能静下心来进行创新。更严重的是,常见的情况是一方面提倡创新,但是在员工升迁考核时,却更多地对人才求全责备,创新者恰恰很难见容于一般群众。
创新的基础是思想自由,思想自由的基础是文化和制度的鼓励和保证。没有鼓励思想自由的企业文化,没有保证思想自由的管理制度,企业想自主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国家政策和社会氛围也会影响个人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企业家们应该首先在企业内部营造这种创新的氛围,然后才能持续获取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