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前的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以下心理问题:焦虑、紧张;内疚、自责;悲观、抑郁心理,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具体的护理措施:提供科学的介入诊疗信息,说明手术的目的、意义及过程;有效沟通减轻和消除内疚,自责心理;采取支持性,启发性的心理护理,适时疏导安慰。
关键词 介入术前患者 心理分析 护理
尽管心脏介入诊疗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患者来说无论哪种类型的心脏疾病,都会认为是重大疾病,存在心理负担,因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对介入诊疗术的效果、并发症及康复有许多的疑虑,护士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认识水平,帮助其调整心态,消除或减轻不良心理反应,使之对手术充满信心,保证介入诊疗术的顺利进行。2009年7月至今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76例,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96例,射頻消融术9例,起搏器植入术8例。其中男131例,女45例,年龄32~86岁。
分析心脏诊疗介入术前患者的心理特点
焦虑、紧张心理:是介入诊疗术前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由于其心境持续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具体表现为长吁短叹、愁眉不展、食欲减退、兴奋失眠、惶惶不安,介入诊疗术前医生与家属要进行谈话,讲解介入诊疗过程及必要性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有些患者家属听了医生的谈话及签字后,由于介入知识的缺乏,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易导致改变主意,取消手术,影响疾病的有效质量。
内疚、自责心理:由于介入诊疗所需的材料、器械多为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贵,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是自费的患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需要依赖他人为其提供依赖费用,患者及家属常会为住院费用而内疚、自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需要进行介入诊疗术的老年患者也在不断增加,人到老年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认为自己没用,还要给家人增加负担,由于疾病本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使患者有一种对家人及家属的负罪感,患者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两眼无神、茫然、表情无助、失眠等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且患者的年龄逐步年轻化,许多中年患者为家庭支柱或正处于事业上的巅峰时期,担心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事业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甚至产生厌世之念,患者常表现为愁眉不展、表情淡漠、言寡行独、兴趣索然、厌世社交、抑郁苦闷、暗自垂泪等特点。
心理护理措施
提供科学的介入诊疗信息,讲解介入诊疗知识,医护人员应通过权威性解释,提供科学的介入诊疗信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介入诊疗知识,说明介入诊疗手术的目的、意义及过程,尤其对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做出恰当的举例解释,同时让患者了解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介绍术者的资历及技术水平,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对医院的信任度,可利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为患者讲解介入手术过程,帮助患者学习宣教知识,还可以安排介入诊疗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诊疗过程和体验,切身的感受更具有说服力,这些均能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前的焦虑、紧张心理。
有效沟通减轻和消除内疚、自责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介入诊疗的意义,告知一次性的治疗费用虽高,但是介入治疗术后恢复快,身体康复后仍可以恢复工作和劳动,为单位和家庭带来经济效益,帮助患者分析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而且恢复健康后不再为疾病所困扰,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医护人员也有责任和义务在介入诊疗术中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且经济的介入耗材以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有些老年人病程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有的老年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或子女不在身边,而缺少亲人陪护,感到非常孤独及缺乏倾诉对象,医护人员应积极协助患者与家人、朋友及亲戚间建立和谐关系,鼓励家人多与患者沟通,最大程度地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是消除老年患者内疚、自责心理的有效手段,从而消除心理矛盾,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
采取支持性、启发性的心理护理,实施疏导安慰。由于悲观、忧郁患者缺乏动力,护士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细心地观察,对抑郁患者,护士应善于用激励的眼光去注视患者的眼睛,抓住任何好转迹象用言语激励患者,认真倾听患者陈述,适时疏导安慰,对性格内向患者,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接触,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体贴患者,赢得患者的信赖,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正确引导,纠正他对疾病治疗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接受治疗,对悲观、抑郁者,应动员其家属和同事的力量做心理疏导,争取家属、朋友、同事的安慰、鼓励、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要教会患者如何应对各种应激,调整心理状态,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其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存在的价值,正视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用健康的心理战胜疾病。
关键词 介入术前患者 心理分析 护理
尽管心脏介入诊疗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患者来说无论哪种类型的心脏疾病,都会认为是重大疾病,存在心理负担,因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对介入诊疗术的效果、并发症及康复有许多的疑虑,护士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认识水平,帮助其调整心态,消除或减轻不良心理反应,使之对手术充满信心,保证介入诊疗术的顺利进行。2009年7月至今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76例,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96例,射頻消融术9例,起搏器植入术8例。其中男131例,女45例,年龄32~86岁。
分析心脏诊疗介入术前患者的心理特点
焦虑、紧张心理:是介入诊疗术前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由于其心境持续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具体表现为长吁短叹、愁眉不展、食欲减退、兴奋失眠、惶惶不安,介入诊疗术前医生与家属要进行谈话,讲解介入诊疗过程及必要性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有些患者家属听了医生的谈话及签字后,由于介入知识的缺乏,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易导致改变主意,取消手术,影响疾病的有效质量。
内疚、自责心理:由于介入诊疗所需的材料、器械多为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贵,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是自费的患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需要依赖他人为其提供依赖费用,患者及家属常会为住院费用而内疚、自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需要进行介入诊疗术的老年患者也在不断增加,人到老年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认为自己没用,还要给家人增加负担,由于疾病本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使患者有一种对家人及家属的负罪感,患者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两眼无神、茫然、表情无助、失眠等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且患者的年龄逐步年轻化,许多中年患者为家庭支柱或正处于事业上的巅峰时期,担心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事业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甚至产生厌世之念,患者常表现为愁眉不展、表情淡漠、言寡行独、兴趣索然、厌世社交、抑郁苦闷、暗自垂泪等特点。
心理护理措施
提供科学的介入诊疗信息,讲解介入诊疗知识,医护人员应通过权威性解释,提供科学的介入诊疗信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介入诊疗知识,说明介入诊疗手术的目的、意义及过程,尤其对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做出恰当的举例解释,同时让患者了解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介绍术者的资历及技术水平,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对医院的信任度,可利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为患者讲解介入手术过程,帮助患者学习宣教知识,还可以安排介入诊疗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诊疗过程和体验,切身的感受更具有说服力,这些均能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前的焦虑、紧张心理。
有效沟通减轻和消除内疚、自责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介入诊疗的意义,告知一次性的治疗费用虽高,但是介入治疗术后恢复快,身体康复后仍可以恢复工作和劳动,为单位和家庭带来经济效益,帮助患者分析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而且恢复健康后不再为疾病所困扰,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医护人员也有责任和义务在介入诊疗术中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且经济的介入耗材以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有些老年人病程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有的老年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或子女不在身边,而缺少亲人陪护,感到非常孤独及缺乏倾诉对象,医护人员应积极协助患者与家人、朋友及亲戚间建立和谐关系,鼓励家人多与患者沟通,最大程度地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是消除老年患者内疚、自责心理的有效手段,从而消除心理矛盾,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
采取支持性、启发性的心理护理,实施疏导安慰。由于悲观、忧郁患者缺乏动力,护士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细心地观察,对抑郁患者,护士应善于用激励的眼光去注视患者的眼睛,抓住任何好转迹象用言语激励患者,认真倾听患者陈述,适时疏导安慰,对性格内向患者,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接触,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体贴患者,赢得患者的信赖,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正确引导,纠正他对疾病治疗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接受治疗,对悲观、抑郁者,应动员其家属和同事的力量做心理疏导,争取家属、朋友、同事的安慰、鼓励、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要教会患者如何应对各种应激,调整心理状态,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其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存在的价值,正视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用健康的心理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