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问答教学的反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采用问答教学是出于诸多目的,但问答教学的使用应注意几个问题:问答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实施惩罚手段;问答应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回答;问答应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等,但不是仅仅回忆某种知识;问答应针对学生个体、小组和全体,而不应当忽略其中任何方面;问答的问题设计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清晰度,不应是简单的随意的问题;提问后应有一定的等待时间,不应马上让学生做答;问答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或其他学生解答,不应只是针对学生。
  下面笔者想结合自己执教的《天上的街市》一课为例子,比较不同时期对问题教学的运用。
  80年代课堂形式是问答式,所有问题都是教师提出的,教师根据教材提出问题,其目的是从教材走向教材。执教《天上的街市》时,笔者设计过的问题有:诗题是《天上的街市》,为什么在诗的第一节还写人间的街灯,删去这一节行不行,为什么?以往的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当时这样上课是很流行的。
  90年代课堂上已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仍以教师提问为主,笔者就问过:诗的第二节中的“美丽”、“珍奇”用得好,请发挥你的想像力,想像街市如何“美丽”,街市上的物品“珍奇”到什么程度?教师设计的这个问题学生感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而当今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达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现在笔者执教本诗时,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像”之后,就让学生合作提问,每个小组讨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推荐一名同学把问题写到黑板上。学生当堂就合作提出了“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为什么诗的第二节用了两个‘定然’?”“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在七七相见,为什么诗中却时时可以相见?”“最后一节中写流星为什么用‘朵’这个量词?”学生们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进行点拔引导,然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探究热情高,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将小组同学的集体想法加以陈述。其目的是实现生生、师生互动。学生提出问题后,然后相互评判、解答问题;教师则主要进行一些非常精当、要言不繁的引导、点拔或评判,引导学生深化对诗歌意旨及语言运用技巧等方面的理解把握。
  在合作互动模块中,通过采取学生个人思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趋于理性和深入,在解答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合作探究中得以展示。教师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在学生对问题有争执或解决不了时才加以点拨。笔者惊喜地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探究中不再依靠教师,他们在课堂上变成了小主人,学生能用心地思考、辩论、作答,试想他们如果没动脑,怎能提出问题、怎能辩论起来、怎能解答出问题呢?
  现在回想起来,以往的公开课相对来说难度要小些,因为课堂的每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基本都可以预设好,动态生成的环节很少,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要求以三维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合作质疑、合作探究。课堂上学生到底提什么问题教师实际并不知道,因此教师课前必须反复思考,吃透文本,才能对学生提出的诸多不懂的问题给予适时的点拨,可见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语文课也具有了更多的不可预见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得语文课更具魅力。
  通过执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我反思到:教师应追索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就是改变那种偏重于灌输和记忆的师传生受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妨把设计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通过合作,提出他们自己最困惑的问题,然后合作解决问题。如果把我的这堂语文课做一个理性的分析,我以为可以将其归结为环环紧扣、水乳交融的四个模块:①创设情景模块。在导入新课时,我手拿一个圆牌牌让学生说“你觉得它像什么?”这个问题学生乐于思考,争先抢答“像眼珠”,“像太阳”,“像车轮”,“像山楂片”……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适时地营造出一个与学生学识、能力等各方面相符合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融入到这个情景中,学生于是积极地开动脑子,主动参与学习、探究。②点击情景模块。当学生联想到“眼珠”,“太阳”,“车轮”,“山楂片”等诸多事物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这种由一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叫联想。”教师针对所营造起的问题情景,进一步拓展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大学生对问题探讨的参与度。③合作互动模块。通过采取学生个人思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趋于理性和深入,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将小组同学的集体想法加以陈述,其他组的同学或老师对其作出评判或阐述不同意见。④迁移拓展模块。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充分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给学生提供与和研讨的文本相类似的内容,用课堂上所使用的方法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胡春燕,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任务。其一,它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其二,它是时代、社会赋予语文教学的使命。其三,口语交际题是近年来各地市中考的一个热门考点。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说话教学分三步走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鼓励学生,让学生敢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动口说话也不例外。为了突破学生说话
科科又站在饮水机前喝水,我走过去问:“科科,你应该在哪里喝水呢?”“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喝。”“那你怎么站在这里喝?”“在这里方便呀。”我无言以对。是呀,为什么非要孩子回位子上喝水呢?  第二天,在喝水前,我跟大家讲了科科的意见,请小朋友说说在哪里喝水更合理。有的孩子说:“在饮水机前喝水是很方便,而且不会因为端着水走路把水洒出来。”有的孩子说:“不行,都在饮水机前喝水,就没地方站了。”我说:“那我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