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木匠,还是上大学?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68420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成绩公布后,没有人感到意外。我的物理和化学都没有超过40分。我的母亲决意让我学木匠。
  师傅请来了,他是我们家的一位亲戚。初次见面,我们彼此都很厌恶。他对我的笨手笨脚心中有数,而我对他的那句有名的格言记忆深刻。当时,他坐在我们家唯一的一张木椅上,跷着腿,剔着牙,笑嘻嘻地对我说:“手艺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我对于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母亲已经在教我她所理解的待师之道了。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吃饭要快快、饭后给师傅递上一条热毛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要像个蜡烛不点不亮……记住了这些口诀,我就要前去投奔师傅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位陌生人的来访改变了我日后的命运。
  他姓翟,是镇上中心小学的教师。他说他有一位朋友在谏壁中学任教研组长,如果我愿意去那里读补习班的话,他可以帮忙推荐。我与这位翟老师非亲非故,素不相识,而且我当年的高考成绩并不出色,他是如何从众多的落榜生中挑中我,并挨家挨户一路寻访,来到我们村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我的母亲当即表示同意,这倒不是因她对那所全县仅有的重点中学有什么清晰的概念,也不是因为她对于我能考上大学有任何具体的信心,而是来访者的盛情超出了她的日常经验和想象力,让她感到惊慌失措。我如此轻而易举地逃避了师傅日后可能的摧残,也没有什么理由感到不高兴。
  当我带着翟老师的亲笔信来到谏壁中学的时候,事情远非我想象的那样顺利。老师的那位朋友在谏壁中学并不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我能来谏中读书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语文、数学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60分。“否则,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他读完了信,皱起了眉头,“把你的高考成绩单拿出来让我看看。”“成绩单让我给弄丢了。”我回答说,其实,那张成绩单就在我的口袋里。无论如何,我不能将它拿出来。
  “丢了?”他反问了我一句,眼睛盯着我看,似乎在判断我是不是在撒谎。“那这样吧,你到县文教局跑一趟,他们那儿有存底,你去抄一份回来就是了。
  他给了我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县文教局的地址。我捏着那张小纸片出了校门,来到马路边。看上去我有两个选择:往东约15公里处,是我的老家,我只要随时拦下一辆过往的汽车就可以回到那里;假如我跳上3路公交车往西去,最终可以抵达镇江市,那是县文教局的所在地。两个选择都会指向同一个结果:我将不得不与学校作永久的告别,成为一名木匠学徒,每天给我的师傅搓上几条热乎乎的毛巾。
  我在路边徘徊了两个小时,最后选择了没有希望的希望,选择了垂死的挣扎,选择了延迟的判断,决定去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我來到县文教局,正赶上下班时间。传达室的老头把我拦住了,我勉强作了一番解释、央求,他只有一句话: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这倒也好,反正我也不是非进去不可。这本来就是一件荒唐的事。我口袋里有一份成绩单的原件,却非要进去弄一份一模一样的抄件干什么。我正要离开那儿,一个声音从背后把我叫住了。
  “小鬼,你有什么事?”
  我看见一男一女两个人正朝门口走来,女的梳着齐耳短发,男的夹着一只公文包。
  我说我想办一份高考成绩证明。
  “现在下班了,你明天再来吧。”男的说,他仍在急急忙忙地往外走。
  “我看我们还是替他办一下吧,反正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女的说。那位男的犹豫了一下,就站住了,他们把我带到了办公室。
  他们一边为我翻找档案,一边问我是哪里人,高考成绩单是怎么弄丢的,还能不能记住准考证号码,以及我需要这样一张成绩单派什么用场。
  “我的成绩单没有丢。”这时,我突然说了一句。
  “那你还到这儿来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怎么回事?”
  “我想去谏中读补习班,可他们规定语文、数学必须达到及格线……”我答道。我把该说的都说了。还说了不该说的,比如母亲让我去做木匠那件事,我不愿替那位既可怕又可恶的师傅搓热毛巾。
  “这怎么行!”她朝那位同事看了一眼,似乎在征询他的意见。他一声不吭地抽着烟,像是在盘算着什么心事,终于,他朝我摆摆手,让我到外面去等一会儿。10分钟,一切都决定了。
  她把一张写有语文、数学成绩的证明公函递给我:“你看这样可以了吗?”
  “可以了。”我说。我记得在这份公函上,语文成绩68分,数学是70分。
  接下来发生了一点小小的麻烦,他们怎么也找不到公章。他们翻遍了所有的抽屉,关上又打开,一遍又一遍。我的心又沉了下去。我担心他们最后一刻会改变主意。
  其实,公章就在她手边,她太紧张了。我看见她将公章从旧信封里取出来,朝它呵了一口气,接着就是“啪”的一声。我的眼泪流出来了。
  “苟富贵,勿相忘。”她轻轻地说了一句。
  她是我迄今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
  在谏壁中学,我最害怕两个人。一个是校医,另一个是教导处的罗主任。校医对我表示憎恶是有理由的,因为我屡屡通过自己生病这一“锦囊妙计”去折磨他的耐心。后来,他甚至拒绝给我治疗,我只得穿过浮尘蔽日的谏壁发电厂厂区,去那儿的职工医院注射青霉素。
  至于罗主任,他那军人般高大结实的身材,具有摧枯朽魔力的金属嗓音,饿鹰般的眼神都让我不寒而栗。我每次在校园里遇到他,总要远远地站住,叫他一声“罗主任”,可他从来没有搭理过我,只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我。有时,他已经走远了,却突然转过身来,再朝我看上两眼,莫非,他从我身上看出了什么破绽?也许他已经发现我的入学成绩是假的了?这个念头很快就缠上了我,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几乎每晚都要梦见他有板有眼地宣读开除我的决定。
  当我把心中的沉重顾虑向一位同学和盘托出时,他立刻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这么回事。怪不得你成天心事重重的,你知道我是怎么混进来的吗?”我没有追问他,他也终于没有说出答案,不过,我总算可以暂时卸去压在我心头的大石头了。   我原来学的理科,对于历史、地理这两门新课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历史老师把我叫进了办公室。“你这不是考试,而是背书。我让你回答孔子的教育思想,你却给我来个什么孔子字仲尼家中排行老二人称孔老二……”什么乱七八糟的,狗屁不通。”他气得口吐白沬,我的那张可怜的试卷也随即被他扔到了空中。
  经过他这一番调教之后,我的答题方法丝毫不见长进,期末考试时的背书功夫竟然可以精确到标点符号。他照例把我叫到办公室训话,不过他终于没有骂我,而是换了一副笑脸,轻描淡写地说:“你的记忆力倒也不得不让我佩服。”
  语文课最让人开心。老师是位乡村宿儒,据说做过陶铸的秘书。第一堂课他就使我们大开眼界。我记得那天讲的是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他读一段,讲一段。我们怀疑他在上课之前是否先看过课文,因为他一边讲,一边满腹狐疑,最后竟至于气得破口大骂:“这算什么文章,竟然也会选入教材?不可思议……”以我们当时的眼光看来,满纸烟云、词藻华丽的《天山景物记》可称得上难得的美文,老师何至于如此动怒呢?选入那本教材的现代散文,除了毛泽东和鲁迅他不便妄加议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文章不被他批得体无完肤。而且,他在上课时,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特色从来不置一词,而对于某些毫无意义的枝节却大加阐发,有一次课文中出现了“鱼翅”这个词,他突然神秘地对我们说:
  “同学们,你们有谁吃过鱼翅吗?哈哈,没有吧?我呢?倒是吃过那么两三回……”
  开心过后,担忧跟着就来了。这种说书艺人信马由缰式的授课倒是让人赏心悦耳,可高考怎么办?这是每一个削尖脑袋钻入谏中的学生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这种担忧很快就传到了那位老先生的耳中。“不用担心,考卷总是人出的,再复杂的锁,也总有一把打开它的钥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到时候,我给你们做两套模拟试题,作文不出大问题,及格总是起码吧?”他这样解释了一番,随后又绘声绘色地考证起了韩信遭受胯下之辱的准确地点。
  转眼就到了1981年的夏天。6月份,整个镇江地區举行了一次据称难度超过高考的模拟考试,考试成绩对考生本人严格保密,校方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到了这个节骨眼上,骄傲和气馁都会葬送一个学生的前途,考试结束后不久,我在校园里又碰到了罗主任。仍然是上上下下地打量我。这次我没有和他打招呼,他倒反而叫出了我的名字,把我吓了一跳。
  “你的身体似乎不太好,”他说,“我已经注意你很久了,要补充营养,麦乳精要天天吃,吃不下也得吃。要多休息。书嘛,就不要看啦,放心回宿舍睡大觉。你想想看,高考虽说很难,但整个镇江市成千上万的考生,总不至于只录取两个人吧?”
  他见我仍然站在那里发愣,就干脆对我说:“这次模拟考试,你是镇江地区的第二名……”
  我回到宿舍之后,果然照罗主任的吩咐蒙头大睡起来,这一睡可不要紧,高考前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考试前一天的晚上,我的体温升到了摄氏40度。我不敢去找校医看病,而去发电厂的路我是再也走不动了。寝室里乱哄哄的,弥漫着汗臭和麦乳精的气味,考生的父母们正在给他们的儿子作最后的战前动员。我看见邻床的一个考生,只穿着一条三角短裤,像个拳击手那样向空中挥动着拳头,嘴里念念有词:拼了,拼了……
  我知道自己明天上不了考场了。我的意志坍塌了。我忽然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她让我去学艺的那个木匠师傅。我不再憎恶他了。当个木匠似乎也没什么不好。干什么都行,反正我不想上考场了,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已经断掉了。
  大约11点钟的时间,罗主任来到了我的床边,他把校医也叫来了。他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他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他说自古无场外的举人……我说让举人见鬼去吧,反正我是不考啦。
  “这可不能由你说了算,”罗主任严厉地说:“你的父母不在身边,现在得听我的。如果你明天上午仍然高烧不退,我也不会逼你……”
  他让校医给我往静脉里推射了一针葡萄糖,又让人将我架到他的家中,逼着我当面喝下三大碗稀粥。
  现在,我已无法回忆起这个夜晚是如何度过的,每二天早上我又是如何走进考场的。我只记得,当我从考场回到学校,罗主任正在门前生煤球炉,他又在上上下下打量着我,对我说:“如果你想放弃高考,现在仍然来得及。”
  随后,我们都笑了起来。(选自《格非作品精选》/格非著)
  格非:生于1964年,江苏镇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2015年8月,格非作品“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其他文献
升级1新增眼部侦测对焦轻松拍人像  尼康Z7无反相机机身小巧,特别适合旅行随身携带拍摄,而在旅行过程中的对焦抓拍能力备受关注。此次固件2.0版本的升级,最大亮点就是改进了拍摄人像时的对焦能力,拍静止图像时可以使用眼部侦测自动对焦功能,无论是在AF一S模式还是AF-C模式下,均可实现对拍摄人物的清晰对焦。另外使用眼部侦测自动对焦功能,能够检测到多个人物对象的眼睛,同时可以使用多重选择器或副选择器从中
第二届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  主办:武汉K11艺术村3楼综合展厅  展期:2020.11.27 ~ 2020.11.30  第二届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以“近景与远观”为主题,立足于江城武汉,辐射整个华中地区。生长于疫情的缝隙之中,拒绝消费疫情,却是对疫情的积极回应。此次第二届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聚焦于三个话题:“多元的文化”“宽容的接纳”“共同的世界”,让影像发声。在对国内最优秀的影像进行系统梳理的同时
在风光题材的作品创作中,拍摄朝霞或者晚霞大都是在逆光的情境中拍摄,而逆光环境下往往不免是夸张的大光比拍摄状态。在这样的拍摄环境下拍摄出的图片,要不是剪影,要不就是阴影清晰而天空因过曝而一片惨白。不少朋友想通过后期来解决,但往往最终的结果不慎理想,难以彻底解决暗部死黑与高光死白的问题。实际上过高的光比下,单单通过后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一些前期的必要手段来帮助。滤镜,就成为我们拍摄时非常重要的帮
一些趣闻  世界上第一张建筑照片  这张名为《窗外的风景》的照片,不仅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也是第一张关于建筑的照片。当时的制作工艺并没有现在成熟,尼埃普斯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张照片中,这座房子的外观清晰可见。  关于中国老北京最早的建筑照片要追溯到由著名战地摄影师Felice
虽然彼得·马洛(Peter Marlow)的摄影职业生涯是从传统的新闻记者开始,以拍摄冲突、示威以及其他新闻事件为主,但彼得并不觉得那是他真正期待的工作。随着职业生涯的推进,他发现了他自己视觉风格所趋向的一面——注重细节并直指人心,他格外注重光线的运用,既体现了他的个性,也是他作品独特的一面。  当马格南主席彼得·马洛的逝世消息在当地时间2016年2月21日公布于世后,他的马格南同事们在震惊和失落
索尼自从2006年进入专业相机领域,十多年间一直奋勇争先,从单电到微单,在用户心目中一直是“黑科技”的代表,随着黑卡系列的出现,用户对便携式相机又有了新的选择,我们今天的主角便是索尼黑卡RX10Ⅳ。  索尼RX10Ⅳ是RX10系列的第四款,该系列主打大变焦和长焦,在第三代时镜头焦段由24-200mm升级为24-600mm,实用性大大提升,由于CMOS的制造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RX10Ⅳ在RX10Ⅲ
从胶片单反到数码单反,尼康这家百年老店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如今,三大因素促使尼康步入全画幅微单领域:第一,展望未来影像技术的发展,必须研发新的可换镜头相机系统;第二,尼康需要体现其追求高光学性能的微单相机;第三,随着微单相机市场的不断扩大,客户对更高画质的微单相机的需求日益增加。  2018年秋季,随着拥有百年历史的光学巨擘尼康推出全新的Z系列全画幅微单相机,标志着尼康正式进入全画幅无反相机领
蓋拉德·格辛斯  以往在漫画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各种拟人化的动物,在生活中你也会看到一些动物和人很相似。这引起了动物摄影师盖拉德·格辛斯(GerrardGethings)的关注,他近期的创作内容就是将人们和猫咪进行配对,从头发、容貌到穿着都尽可能统一。不过这个系列作品中出现的猫咪和人物并不是主仆关系,所有的模特都是经过长期挑选而来的。拍摄猫咪的难度会大于其他动物,很多时候猫似乎故意不配合摄影师,当你各
“非物質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展览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机器学习美学、数字客体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反思展开了探讨。本次展览并不是对广义数字艺术的简单呈现,而是深入聚焦于积极采用计算机算法与生成逻辑进行创作的艺术实践。1985年,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曾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了具有开创性的展览“非物质”,构想了一种与电讯技术进步相呼应的全新物质模式。本次“非物质
仝冰雪  知名摄影史学者、影像收藏家。从2000年开始实证早期中国早期摄影史的影像收藏,充分利用网络全球线上淘宝。曾出版《中国照相馆史》《一站一坐一生》《北洋总统府大礼官》《世博会中国留影》等专著。其收藏的影像曾参加众多国内外艺术和摄影大展,其中,叶景吕62年肖像曾在全国和全球巡展。  己亥年末,庚子年初,大疫突發。社交距离的保持,使得云展览、云艺博会、云拍卖等成为疫情下全球艺术圈的关键词,网购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