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民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开展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研究,符合当前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生物 教学 素养
一个国家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民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开展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研究,符合当前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加强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 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把科学素养明确界定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科学素养的基本结构可用三个同心圆表示。最核心部分是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中间部分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最外围部分是科学行为与习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生物学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改进评价方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策略
1、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在利用生物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如果只让学生浏览了解生物学家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学科学、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达到科学素养教育的目的。
这种知识的学习过程,符合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也与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相吻合。中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他们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緒易受感染。教师若将发展史内容中蕴含的积极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讲授,又将音乐图画的情感渲染纳入创设的情境之中,更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
生物科学发展史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在课堂上很容易过多的时间花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上,沉浸于故事情境中,影响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2、提高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开展实验的能力,锻炼抗挫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的关键是创新,包括实验方法设计、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创新。
①通过验证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②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创造“科学研究”的气氛,激励学生大胆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程序开展探究学习。也可以通过使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设计、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新课程中,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已设计实验,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方案的独特和新颖地方。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生物学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还能在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培养抗挫折能力。
自己开展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抗挫折能力的绝好途径。在实验的成功和失败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与痛苦,培养抗挫折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
3、重视学以致用,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及成果。
生物学科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必须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常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糖尿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病、脂肪肝等病理问题,提高大棚作物产量、杂交育种、合理施肥、生态农业等问题。同时,生物学作为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膜应用等都是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并正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的教材内涵并能合理运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订阅有关生物学的杂志、报刊并浏览相关网站,收集、整理与生物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最新生物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展开评价。
生物 教学 素养
一个国家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民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开展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研究,符合当前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加强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 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把科学素养明确界定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科学素养的基本结构可用三个同心圆表示。最核心部分是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中间部分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最外围部分是科学行为与习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生物学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改进评价方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策略
1、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在利用生物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如果只让学生浏览了解生物学家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学科学、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达到科学素养教育的目的。
这种知识的学习过程,符合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也与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相吻合。中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他们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緒易受感染。教师若将发展史内容中蕴含的积极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讲授,又将音乐图画的情感渲染纳入创设的情境之中,更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
生物科学发展史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在课堂上很容易过多的时间花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上,沉浸于故事情境中,影响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2、提高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开展实验的能力,锻炼抗挫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的关键是创新,包括实验方法设计、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创新。
①通过验证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②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创造“科学研究”的气氛,激励学生大胆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程序开展探究学习。也可以通过使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设计、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新课程中,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已设计实验,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方案的独特和新颖地方。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生物学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还能在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③培养抗挫折能力。
自己开展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抗挫折能力的绝好途径。在实验的成功和失败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与痛苦,培养抗挫折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
3、重视学以致用,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及成果。
生物学科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必须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常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糖尿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病、脂肪肝等病理问题,提高大棚作物产量、杂交育种、合理施肥、生态农业等问题。同时,生物学作为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膜应用等都是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并正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的教材内涵并能合理运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订阅有关生物学的杂志、报刊并浏览相关网站,收集、整理与生物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最新生物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展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