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因此创设课堂探究学习条件,推进化学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培养探究欲望;设置探究情境;自主学习时间;多思维交流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途径与方式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的,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的,教学中创设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自主通过实验、调查、搜集处理信息、交流等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它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它不仅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怎样在化学课堂中实施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呢?
一、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 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 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欲望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研究。比如在探究“CO2能否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这个实验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取2支试管,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找全班最矮和最高的两个男生吹气,结果矮个的溶液很快变浑,而高个同学使出浑身的力气吹,溶液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大家的兴致开始上来了:唉,怎么回事啊?难道二氧化碳真的不和氢氧化钠反应吗?不对!氢氧化钙(石灰水的主要成分)和氢氧化钠都是碱,具有相似的性质,应该都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大家议论纷纷,我顺势引导他们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实验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那节课,学生兴致盎然,意犹未尽,下课了还在争论着。
由此可见,充分利用生活中和课本上资源,通过与学生的共同研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乐于质疑和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欲望。
二、创造学生探究问题空间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因此,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从哪来?一方面由教师设计,另一方面由学生提出。如果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探究空间,必须具有探究价值,问题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太难或者太易都没有太大探究价值。拿上面例子来说,既然碱有相似化学性质,问题就自然引出来了:怎样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既然两者反应没有任何现象,我们必须要从间接角度来证明它们发生反应。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着手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方案:1.用酚酞试液,2.用稀盐酸,3.氯化钙溶液。第一种被学生否定了,理由是氢氧化钠本身也是碱性的,无法证明产物是碳酸钠。第二、三种可以,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到有气体或白色沉淀生成。从而验证了所给问题。
我们还能从别的角度,比如气压角度来证明吗?学生思考交流,最后也提出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用塑料瓶来做,看见瓶子变瘪了,就证明反应了;有的学生还想到了瓶吞鸡蛋的方法等。
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教师只提供常见药品和仪器,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者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多次实验探索。但是要注意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三、留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很多教师习惯把课堂当做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权利。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却变成了录音机和被灌食的鸭子。难怪教师抱怨“书教的辛苦”,学生叫苦“书学的受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时间,这是关键,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在学习“生活中常见酸和碱”这节内容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些物质如肥皂、洗衣粉、碱面、食盐、白醋等。学生通过触摸,品尝如肥皂,洗衣粉,碱面等,知道它们都有滑腻感和苦涩味,这一类物质显碱性,属于碱性物质,然后给出“碱”的概念。我当即提问:近年来生活中出现“不加洗衣粉的洗衣机?”。学生顿时来了兴致:还有不要洗衣粉的?不加洗衣粉能洗干净衣服吗?我接着问:它的原理是什么?既然可以去油污,洗衣机里的水显碱性吗?怎么知道是否显碱性?自然引出判断酸碱的方法: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使用,课上学生学的津津有味,课外,有的动手测洗衣机里水的pH值,有的上网查找它的去污原理。
四、课堂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儿童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协作交流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理论上,学生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我们的课堂一直是“一言堂”“满堂灌”,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哪还有什么探究可言。难怪有人说,100个孩子上学前有100个思想,经过9年义务教育后只有一种思想。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探究提供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化学实验中的思维能力 冯克诚.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学)
【关键词】培养探究欲望;设置探究情境;自主学习时间;多思维交流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途径与方式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的,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的,教学中创设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自主通过实验、调查、搜集处理信息、交流等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它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它不仅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怎样在化学课堂中实施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呢?
一、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 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 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欲望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研究。比如在探究“CO2能否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这个实验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取2支试管,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找全班最矮和最高的两个男生吹气,结果矮个的溶液很快变浑,而高个同学使出浑身的力气吹,溶液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大家的兴致开始上来了:唉,怎么回事啊?难道二氧化碳真的不和氢氧化钠反应吗?不对!氢氧化钙(石灰水的主要成分)和氢氧化钠都是碱,具有相似的性质,应该都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大家议论纷纷,我顺势引导他们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实验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那节课,学生兴致盎然,意犹未尽,下课了还在争论着。
由此可见,充分利用生活中和课本上资源,通过与学生的共同研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乐于质疑和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欲望。
二、创造学生探究问题空间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因此,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从哪来?一方面由教师设计,另一方面由学生提出。如果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探究空间,必须具有探究价值,问题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太难或者太易都没有太大探究价值。拿上面例子来说,既然碱有相似化学性质,问题就自然引出来了:怎样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既然两者反应没有任何现象,我们必须要从间接角度来证明它们发生反应。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着手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方案:1.用酚酞试液,2.用稀盐酸,3.氯化钙溶液。第一种被学生否定了,理由是氢氧化钠本身也是碱性的,无法证明产物是碳酸钠。第二、三种可以,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到有气体或白色沉淀生成。从而验证了所给问题。
我们还能从别的角度,比如气压角度来证明吗?学生思考交流,最后也提出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用塑料瓶来做,看见瓶子变瘪了,就证明反应了;有的学生还想到了瓶吞鸡蛋的方法等。
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教师只提供常见药品和仪器,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者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多次实验探索。但是要注意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三、留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很多教师习惯把课堂当做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权利。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却变成了录音机和被灌食的鸭子。难怪教师抱怨“书教的辛苦”,学生叫苦“书学的受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时间,这是关键,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在学习“生活中常见酸和碱”这节内容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些物质如肥皂、洗衣粉、碱面、食盐、白醋等。学生通过触摸,品尝如肥皂,洗衣粉,碱面等,知道它们都有滑腻感和苦涩味,这一类物质显碱性,属于碱性物质,然后给出“碱”的概念。我当即提问:近年来生活中出现“不加洗衣粉的洗衣机?”。学生顿时来了兴致:还有不要洗衣粉的?不加洗衣粉能洗干净衣服吗?我接着问:它的原理是什么?既然可以去油污,洗衣机里的水显碱性吗?怎么知道是否显碱性?自然引出判断酸碱的方法: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使用,课上学生学的津津有味,课外,有的动手测洗衣机里水的pH值,有的上网查找它的去污原理。
四、课堂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儿童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协作交流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理论上,学生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我们的课堂一直是“一言堂”“满堂灌”,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哪还有什么探究可言。难怪有人说,100个孩子上学前有100个思想,经过9年义务教育后只有一种思想。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探究提供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化学实验中的思维能力 冯克诚.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