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脑梗死;舞蹈症
中图分类号:R743.3;R7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4 _0321_01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4.35
偏侧舞蹈症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和(或)面部不自主、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的临床综合征, 将我院收治的2例急性脑梗死并偏身舞蹈症为首发症状患者,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69岁,以“左侧偏身不自主运动1天”入院,1天前家属发现患者左侧肢体 不自主动作,上肢明显,走路不稳,伴挤眉弄眼、咧嘴,头晕,睡眠时消失,在门诊行颅脑 CT检查,CT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有高血压病20年,不规则服用北京降压0片,最高血 压180/100mmHg。入院查体:血压140/80mmHg,神志清楚,智能正常,颅神经正常。左口角 抽动,皱额、瞬目,挤眉弄眼,左侧肢体无规律、幅度较大、不能控制的舞蹈样动作,上肢 重于下肢,舞蹈样动作时患侧肢体可以部分完成指令性动作,四肢肌力正常,左侧肌张力减 低 ,腱反射正常,右侧Babinski征阳性。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和尿常规均正常。入 院后一周复查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脑梗死,诊断:1)急性脑梗死并偏侧舞蹈症;2)高 血压病3级,极高危。治疗:按脑梗死常规治疗,入院后给予氟哌丁醇片1mg,每日2次,口服 ,第二天加量为2mg,每日2次,服用4天后,舞蹈症稍减轻,但没有完全控制,中午再加氟 哌丁醇片1mg,睡前加氯硝安定1mg后舞蹈症状消失,但出现嗜睡,氟哌丁醇逐渐减量,总疗 程9天,停药后症状未出现,住院2周出院。
例2:患者,男,81岁,以“言语不利伴右侧下肢无力4天”入院。4天前家属发现患者言语 不利,右侧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未治疗,入院后第二天开始出现右侧肢体运动增多,呈舞 蹈样动作,无规律性,紧张或情绪激动时明显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伴头痛头晕 。行头脑CT检查,显示右侧丘脑梗死。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额顶叶缺血灶,脑萎缩 。有高血压病史1年,冠心病房颤病史50年,有吸烟史60年。查体:血压150/70mmHg,神志 清楚,智能正常,颅神经正常。右口角抽动,右侧肢体快速、大幅度、不规则、不自主舞蹈 样动作,以近端肢体为主,上肢明显,四肢肌力正常,右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浅感 觉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入院检测:血糖:1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14.3%,心 电图提示:房颤、ST_T改变,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诊断:1)急性脑梗死并偏 侧舞蹈症;2)2型糖尿病;3)冠心病伴心房纤颤;4)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治疗:按脑梗 死常规治疗,配合诺和灵30R降血糖,后给予氟哌丁醇片1mg,每日2次,口服,逐渐加量为2 mg,每日3次,配合氯硝安定片1mg,晚上口服,德巴金0.5,每日1次,服用一周后舞蹈症 明 显减轻,但没有完全控制,并出现嗜睡,氟哌丁醇片逐渐减量为2mg,每日2次,总疗程52天 ,停药后右侧肢体有短暂的不自主运动,好转出院。
2 讨论
偏侧舞蹈症为局限于一侧上、下肢的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它可以是风湿性舞蹈、慢性进行性 舞蹈病的一种表现,亦可以是基底节发生血管性损害的结果。多见于中年或老年的病例,突 然起病的偏瘫或不完全偏瘫及瘫侧肢体的舞蹈样动作[1]。急性脑血管病并偏身舞 蹈症发生率有报道为0.67%[2],临床上往往漏诊或误诊,易与癔症、癫痫、帕金 森综合征、神经症混淆。偏侧舞蹈症病变位在基底节,与锥体外系有关。当纹状体由于脑血 管病发生血供障碍时其GABA功能减退,而壳核和尾状核的DA能神经元脱抑制而过度活跃,造 成肌张力减低和动作增多[3],引起偏侧舞蹈症。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偏侧舞蹈症的 治疗,首先是病因治疗:给予抗血小板、扩血管、脑保护等治疗。对舞蹈征多用降低多巴胺 (DA)功能的药物如氟哌啶醇和安定类药物。疗效不满意也可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托吡 酯、拉莫三嗪等。本组1例患者治疗9天后症状完全消失,预后很好。另1例治疗后症状有好 转,但遗留有轻度偏侧多动,可能与合并糖尿病有一定关系。高血糖可破坏血脑屏障,局部 脑血流降低,细胞内酸中毒[4]。患者在缺血梗死的基础上合并高血糖,加重了脑 组织的损害。提醒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同时,要注重调控血糖。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66.
[2]凌芳,杨期明,刘小军,等.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33例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 经疾病杂志,2009,16(5):301.
[3]倪伟光,赵辉.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32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 10(11):1436.
[4]马爱军,张本恕,任华,等.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J ].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2007,33(11):701.
中图分类号:R743.3;R7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4 _0321_01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4.35
偏侧舞蹈症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和(或)面部不自主、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的临床综合征, 将我院收治的2例急性脑梗死并偏身舞蹈症为首发症状患者,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69岁,以“左侧偏身不自主运动1天”入院,1天前家属发现患者左侧肢体 不自主动作,上肢明显,走路不稳,伴挤眉弄眼、咧嘴,头晕,睡眠时消失,在门诊行颅脑 CT检查,CT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有高血压病20年,不规则服用北京降压0片,最高血 压180/100mmHg。入院查体:血压140/80mmHg,神志清楚,智能正常,颅神经正常。左口角 抽动,皱额、瞬目,挤眉弄眼,左侧肢体无规律、幅度较大、不能控制的舞蹈样动作,上肢 重于下肢,舞蹈样动作时患侧肢体可以部分完成指令性动作,四肢肌力正常,左侧肌张力减 低 ,腱反射正常,右侧Babinski征阳性。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和尿常规均正常。入 院后一周复查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脑梗死,诊断:1)急性脑梗死并偏侧舞蹈症;2)高 血压病3级,极高危。治疗:按脑梗死常规治疗,入院后给予氟哌丁醇片1mg,每日2次,口服 ,第二天加量为2mg,每日2次,服用4天后,舞蹈症稍减轻,但没有完全控制,中午再加氟 哌丁醇片1mg,睡前加氯硝安定1mg后舞蹈症状消失,但出现嗜睡,氟哌丁醇逐渐减量,总疗 程9天,停药后症状未出现,住院2周出院。
例2:患者,男,81岁,以“言语不利伴右侧下肢无力4天”入院。4天前家属发现患者言语 不利,右侧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未治疗,入院后第二天开始出现右侧肢体运动增多,呈舞 蹈样动作,无规律性,紧张或情绪激动时明显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伴头痛头晕 。行头脑CT检查,显示右侧丘脑梗死。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额顶叶缺血灶,脑萎缩 。有高血压病史1年,冠心病房颤病史50年,有吸烟史60年。查体:血压150/70mmHg,神志 清楚,智能正常,颅神经正常。右口角抽动,右侧肢体快速、大幅度、不规则、不自主舞蹈 样动作,以近端肢体为主,上肢明显,四肢肌力正常,右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浅感 觉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入院检测:血糖:1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14.3%,心 电图提示:房颤、ST_T改变,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诊断:1)急性脑梗死并偏 侧舞蹈症;2)2型糖尿病;3)冠心病伴心房纤颤;4)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治疗:按脑梗 死常规治疗,配合诺和灵30R降血糖,后给予氟哌丁醇片1mg,每日2次,口服,逐渐加量为2 mg,每日3次,配合氯硝安定片1mg,晚上口服,德巴金0.5,每日1次,服用一周后舞蹈症 明 显减轻,但没有完全控制,并出现嗜睡,氟哌丁醇片逐渐减量为2mg,每日2次,总疗程52天 ,停药后右侧肢体有短暂的不自主运动,好转出院。
2 讨论
偏侧舞蹈症为局限于一侧上、下肢的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它可以是风湿性舞蹈、慢性进行性 舞蹈病的一种表现,亦可以是基底节发生血管性损害的结果。多见于中年或老年的病例,突 然起病的偏瘫或不完全偏瘫及瘫侧肢体的舞蹈样动作[1]。急性脑血管病并偏身舞 蹈症发生率有报道为0.67%[2],临床上往往漏诊或误诊,易与癔症、癫痫、帕金 森综合征、神经症混淆。偏侧舞蹈症病变位在基底节,与锥体外系有关。当纹状体由于脑血 管病发生血供障碍时其GABA功能减退,而壳核和尾状核的DA能神经元脱抑制而过度活跃,造 成肌张力减低和动作增多[3],引起偏侧舞蹈症。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偏侧舞蹈症的 治疗,首先是病因治疗:给予抗血小板、扩血管、脑保护等治疗。对舞蹈征多用降低多巴胺 (DA)功能的药物如氟哌啶醇和安定类药物。疗效不满意也可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托吡 酯、拉莫三嗪等。本组1例患者治疗9天后症状完全消失,预后很好。另1例治疗后症状有好 转,但遗留有轻度偏侧多动,可能与合并糖尿病有一定关系。高血糖可破坏血脑屏障,局部 脑血流降低,细胞内酸中毒[4]。患者在缺血梗死的基础上合并高血糖,加重了脑 组织的损害。提醒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同时,要注重调控血糖。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66.
[2]凌芳,杨期明,刘小军,等.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33例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 经疾病杂志,2009,16(5):301.
[3]倪伟光,赵辉.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32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 10(11):1436.
[4]马爱军,张本恕,任华,等.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J ].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2007,33(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