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禅宗主张众生本具佛性,让中国人体会佛教无需外来,人人皆有佛心,可以不拘修行之法,顿悟成佛。中国人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下发展出独有的美学思想,并且深深扎根于中国国画创作中。本文具体阐述中国国画作品中体现的禅宗美学意境,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画创作;禅宗;美学意境
中国国画与中国书法相映成趣,皆由水墨成形,并且同中国古典诗文,戏曲等文化艺术相辅相成,共同具有禅宗美学思想。其美学意境在于创作者能够抓住创作对象本质特征,领悟创作对象思想神韵,下笔如行云流水,作品一气呵成。国画创作不同于西方美术,可以一边思考一边修改,甚至一幅画要很多天才能完成,它要求创作者必须事先充分观察创作对象,并思考体悟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形成腹稿,最后提笔挥墨一蹴而就。
一、探寻国画的禅宗美学
国画创作不仅仅是一个绘画技巧的表达过程,更要求作品体现出丰富的美学艺术,营造出如真似幻的美学意境,将中国的禅宗思想优雅而不失庄重的表达出来。
(一)禅宗美学的演变
禅宗思想主张心在佛在,经由六祖惠能革新开创,形成平民化、直悟化理论,从我国唐代开始深受影响并逐步发展,形成一种透视人心、直观本性的智慧法门。它揭示宇宙万物皆法心性,是自然生命之美的本质体现。同时将人性与宇宙法性天人合一,视为悠然随意、宁静致远、顺其自然,不执着尘世生死轮回,只看重现世精神追求,体现了生命与道法互为表里的美学意境。
唐朝之后,禅宗逐渐盛行,社会上层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纷纷引入禅宗思想,以追求个人的精神洒脱,生活的自由随性为文学艺术创作源泉,创作作品自然适意,少有修饰,以抒发内心悠悠思绪,成为探索生命哲理的艺术作品。两宋时期,禅宗在儒教、道教等主流教派的融合下,进一步发展,直至元代,憨山德清接纳了“三教一致”、“禅净兼修”、“宗教不二”的思想,提出了知《春秋》而涉世,精庄老而忘世,参禅宗而出世,将禅宗与三角思想合一,一直成为远至明清佛教发展主流。
(二)国画中的禅宗美意境
禅宗随着历史发展世俗化,王公贵族士官大夫将禅宗思想拉入日常生活审美志向,自然也渗透到文学艺术创作,禅宗美意境也成为国画的独有特色。国画美学意境奉行禅宗思想,追求生命与自然和谐统一,水墨黑白重彩清淡變幻无常,让人们从画中似乎感受到另一种丰富多变、色彩斑斓的魔幻世界。比如号称“诗佛”的王维也是画家,他的《雪溪图》描绘了一个幽静清冷的山野村落,画中风止波平、寒冬飘雪、行人匿迹,俨然可以追述到王维的禅宗思想引领着他的审美情趣。
1、空间意境之美
国画由水墨创作,水墨印渍深浅浓淡、风云莫测,勾画出一种空间构造,美学意境由此而来,在结合禅宗思想,将画中景物描绘的悠然自得、天成地就,展现出另一种世界风情,表达创作者对理想的美好世界的追求。比如元代倪瓒的人文画作,着重描绘景物与自然环境形成的飘逸空灵的意境,追求作品的“天真逸趣”,更发掘出我国古典艺术的“气韵生动”的呈现形式,表达他对我国民族精神哲学的思索。
2、情感韵味之美
国画创作在结构和取景上不拘形式,没有死板的模式要求,创作过程更多是依赖画者的感觉。作品表现出的安静或躁动,狂野或文雅,寂寞或热闹都是艺术家本人的心态释放,这种创作思维也印证了禅宗思想心系佛心不拘修行的主张。比如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一幅禅意人物画,用笔轻重缓急豪放不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画中仙人的喜怒言笑,表现出人物洒脱狂野、不拘礼节的性格特点。梁楷通过一种夸张的笔墨体验,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取向,传达了画作韵味与禅宗的微妙联系。
二、禅宗美学的国画创作
(一)创作思路
1、禅宗观察
国画驻立于我国特有的禅宗思想,对创作对象的观察中多以大中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构造意象。绘画中追求生命的生机、心灵的释放,注重自然物象与其内在性格的联系,将内心的领悟回归于自然,超脱于自然。
(二)禅宗求简
基于禅宗国画要求,用笔自然洒脱、一笔而过,景物轮廓简明单纯、朴素真实。画家都会简化景物造型,在捕捉形象时有意取舍,抓住最直接的眼观意向,大胆挥笔、随意泼墨,景物形象俨然若生,在简单、具体的墨迹中酣然写意,一切浑然天成。
(三)禅宗之美
国画在禅宗的影响下追求空灵之美,它是以禅宗思想观察自然万物而形成的美学意境。画面属性多有深入浅出、黑中透白、景虚物实,营造出一种超出现实世界的异域风情,给观者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
(四)创作手法
宋代时期绘画重神似,其中寄情于物、借物抒情、以物喻人、逸笔草书等创作手法争相展开,并且源远流长成为我国画作创作主流。这些手法都是指对现实实物的客观外形的描绘,寄托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追求,展现了创作者超然于世、挣脱世俗的人生境界。比如各种古画致力于描绘人物、山水、花草、树石、禽鸟、龙虎等,都是借助描绘自然之物所表现的形象特征,影射人具备的与之相通的美好品质,体现禅宗思想中天人合一、物法于心的哲学思考。
(五)创作追求
国画都是文人墨客创作,也大多由文人墨客品味鉴赏,普通世人最多抱以瞩目赞赏,将其当作生活点缀。文人墨客在禅宗的引导下开创禅宗美学,将禅宗思想融入国画作品,并在同一阶层中相互探讨学习,形成禅宗美学意境的艺术派系和理论学术,流传开来,并流传于世,流传后世。最后禅宗美学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审美风尚,成为普通人的审美启发与向导。所以,国画的创作追求更在于创作者将个人的禅宗领悟泼墨于纸,隐现于意境,呈现于观者,流传于世人,最终驻足于我国的文化思想的弘扬和发展。
结束语
禅宗美学对于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特征属性有着本质影响,国画是最直白透彻的艺术表现之一。国画创作的手法简明单纯,关键在于把握画中禅宗美学的创作思想,营造禅宗美学意境,这需要创作者们不断摸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海涛.禅宗美学在国画艺术创作中意境营造研究[J].艺术评鉴,2017(12):42-43.
[2]张巍.国画创作艺术与禅宗美学意境之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25.
作者简介
赵光凯,性别:男,出生年月:1990.11,籍贯:山东菏泽,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单位邮编:730030,职称:学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方向。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关键词:国画创作;禅宗;美学意境
中国国画与中国书法相映成趣,皆由水墨成形,并且同中国古典诗文,戏曲等文化艺术相辅相成,共同具有禅宗美学思想。其美学意境在于创作者能够抓住创作对象本质特征,领悟创作对象思想神韵,下笔如行云流水,作品一气呵成。国画创作不同于西方美术,可以一边思考一边修改,甚至一幅画要很多天才能完成,它要求创作者必须事先充分观察创作对象,并思考体悟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形成腹稿,最后提笔挥墨一蹴而就。
一、探寻国画的禅宗美学
国画创作不仅仅是一个绘画技巧的表达过程,更要求作品体现出丰富的美学艺术,营造出如真似幻的美学意境,将中国的禅宗思想优雅而不失庄重的表达出来。
(一)禅宗美学的演变
禅宗思想主张心在佛在,经由六祖惠能革新开创,形成平民化、直悟化理论,从我国唐代开始深受影响并逐步发展,形成一种透视人心、直观本性的智慧法门。它揭示宇宙万物皆法心性,是自然生命之美的本质体现。同时将人性与宇宙法性天人合一,视为悠然随意、宁静致远、顺其自然,不执着尘世生死轮回,只看重现世精神追求,体现了生命与道法互为表里的美学意境。
唐朝之后,禅宗逐渐盛行,社会上层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纷纷引入禅宗思想,以追求个人的精神洒脱,生活的自由随性为文学艺术创作源泉,创作作品自然适意,少有修饰,以抒发内心悠悠思绪,成为探索生命哲理的艺术作品。两宋时期,禅宗在儒教、道教等主流教派的融合下,进一步发展,直至元代,憨山德清接纳了“三教一致”、“禅净兼修”、“宗教不二”的思想,提出了知《春秋》而涉世,精庄老而忘世,参禅宗而出世,将禅宗与三角思想合一,一直成为远至明清佛教发展主流。
(二)国画中的禅宗美意境
禅宗随着历史发展世俗化,王公贵族士官大夫将禅宗思想拉入日常生活审美志向,自然也渗透到文学艺术创作,禅宗美意境也成为国画的独有特色。国画美学意境奉行禅宗思想,追求生命与自然和谐统一,水墨黑白重彩清淡變幻无常,让人们从画中似乎感受到另一种丰富多变、色彩斑斓的魔幻世界。比如号称“诗佛”的王维也是画家,他的《雪溪图》描绘了一个幽静清冷的山野村落,画中风止波平、寒冬飘雪、行人匿迹,俨然可以追述到王维的禅宗思想引领着他的审美情趣。
1、空间意境之美
国画由水墨创作,水墨印渍深浅浓淡、风云莫测,勾画出一种空间构造,美学意境由此而来,在结合禅宗思想,将画中景物描绘的悠然自得、天成地就,展现出另一种世界风情,表达创作者对理想的美好世界的追求。比如元代倪瓒的人文画作,着重描绘景物与自然环境形成的飘逸空灵的意境,追求作品的“天真逸趣”,更发掘出我国古典艺术的“气韵生动”的呈现形式,表达他对我国民族精神哲学的思索。
2、情感韵味之美
国画创作在结构和取景上不拘形式,没有死板的模式要求,创作过程更多是依赖画者的感觉。作品表现出的安静或躁动,狂野或文雅,寂寞或热闹都是艺术家本人的心态释放,这种创作思维也印证了禅宗思想心系佛心不拘修行的主张。比如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一幅禅意人物画,用笔轻重缓急豪放不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画中仙人的喜怒言笑,表现出人物洒脱狂野、不拘礼节的性格特点。梁楷通过一种夸张的笔墨体验,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取向,传达了画作韵味与禅宗的微妙联系。
二、禅宗美学的国画创作
(一)创作思路
1、禅宗观察
国画驻立于我国特有的禅宗思想,对创作对象的观察中多以大中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构造意象。绘画中追求生命的生机、心灵的释放,注重自然物象与其内在性格的联系,将内心的领悟回归于自然,超脱于自然。
(二)禅宗求简
基于禅宗国画要求,用笔自然洒脱、一笔而过,景物轮廓简明单纯、朴素真实。画家都会简化景物造型,在捕捉形象时有意取舍,抓住最直接的眼观意向,大胆挥笔、随意泼墨,景物形象俨然若生,在简单、具体的墨迹中酣然写意,一切浑然天成。
(三)禅宗之美
国画在禅宗的影响下追求空灵之美,它是以禅宗思想观察自然万物而形成的美学意境。画面属性多有深入浅出、黑中透白、景虚物实,营造出一种超出现实世界的异域风情,给观者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
(四)创作手法
宋代时期绘画重神似,其中寄情于物、借物抒情、以物喻人、逸笔草书等创作手法争相展开,并且源远流长成为我国画作创作主流。这些手法都是指对现实实物的客观外形的描绘,寄托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追求,展现了创作者超然于世、挣脱世俗的人生境界。比如各种古画致力于描绘人物、山水、花草、树石、禽鸟、龙虎等,都是借助描绘自然之物所表现的形象特征,影射人具备的与之相通的美好品质,体现禅宗思想中天人合一、物法于心的哲学思考。
(五)创作追求
国画都是文人墨客创作,也大多由文人墨客品味鉴赏,普通世人最多抱以瞩目赞赏,将其当作生活点缀。文人墨客在禅宗的引导下开创禅宗美学,将禅宗思想融入国画作品,并在同一阶层中相互探讨学习,形成禅宗美学意境的艺术派系和理论学术,流传开来,并流传于世,流传后世。最后禅宗美学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审美风尚,成为普通人的审美启发与向导。所以,国画的创作追求更在于创作者将个人的禅宗领悟泼墨于纸,隐现于意境,呈现于观者,流传于世人,最终驻足于我国的文化思想的弘扬和发展。
结束语
禅宗美学对于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特征属性有着本质影响,国画是最直白透彻的艺术表现之一。国画创作的手法简明单纯,关键在于把握画中禅宗美学的创作思想,营造禅宗美学意境,这需要创作者们不断摸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海涛.禅宗美学在国画艺术创作中意境营造研究[J].艺术评鉴,2017(12):42-43.
[2]张巍.国画创作艺术与禅宗美学意境之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25.
作者简介
赵光凯,性别:男,出生年月:1990.11,籍贯:山东菏泽,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单位邮编:730030,职称:学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方向。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