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知识拓展至关重要的环节,更是学生从知识积累向知识创新跨越的杠杆。笔者基于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摆脱农村条件限制,开展有效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出几点实质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更为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充当着关键的角色。处于小学基础性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尤为重要。作为其重难点的阅读教学,是教学探讨中的永恒话题。因此,重视构建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兴趣开路,突出课堂主体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把握住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是很好的开始。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营造阅读的情境。
例如《包公审驴》课前,老师可借助数字媒体,通过课件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看”,对课文产生阅读的兴趣,进入课文的阅读学习。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其次,在阅读中适当设疑。
例如《怀念母亲》一课。老师抛出问题“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在什么情况下怀念母亲?”“作者怀念母亲什么?”。通过设置适当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进而带动学生的阅读。还可以围绕课文的主旨设问,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这样的设问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并明白情感产生的原因。最后,从熟悉事物入手。
例如《明月》一章,让学生回忆关于月亮的诗歌和文章,并且尝试描述月亮带给自己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自己还想了解关于月亮的什么。这样逐步推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谈论身边熟悉的东西,学生才更有参与的信心。
二、巩固训练,抓稳课堂形式
阅读本身是一种动态的词汇,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出阅读能力,成为“阅读的主人”。能力归功于训练,而训练重在方式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上,笔者认为以下两者特别关键:一是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低年级的训练重在字音上,通过训练学会拼音认字,以及单字和词语字意的理解;中年级则要开始强调词句段,并引导学生结合文字语言环境理解;高年级训练就应该在章段上,开始讲究情境的描述,通过阅读把握文章情感和中心主旨。
例如诗歌教学,低年级训练他会读会背,理解各字词的意思。中年级则要整体的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意思。高年级还要进一步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训练的方法上,要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朗读,讨论,辩论,表演,歌唱等多种形式的交互结合使用,老师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的方式,呈现内容。
例如《包公审驴》一文,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现学习心得。或表演故事情节,或讴歌人物性格,或辩论故事人物。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仅靠课内数篇文章,就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行的,教师还必须通过课内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意识,养成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发挥想象,丰富课堂内容
法国裘贝尔把想象力比喻为人类的翅膀。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挥想象力,相互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感悟文章,表达所想,丰富课堂,教学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得出可借助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入选教材的课文,由于行文需要省略一些内容,形成文字空白。或者是文章中可以明显表现出一些留给读者思考的事件。老师可以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文章补充完整。例如《两个农夫》一课,可以设疑:“你觉得哪个农夫更聪明,为什么?”“如果农夫只是想,并没有买这头牛,结局会有什么不一样?”。
二是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很多老师基于自己的经验猜测代替学生的想法,或者只自己讲不让学生讲,错误的把学生的阅读感悟淡化,这将造成学生想象力的流失,变得懒于思考。应该多鼓励学生谈论学习和生活带给自己的知识。例如《面对错误》一课,结合学生自己犯错误时的一些反应,再组织讨论自己犯错误后的做法是否正确,阅读得到如何正确的面对错误。
三是启发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贵有疑”,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说出不同的看法。在学生疑惑中教学,在教学中解答学生疑惑不解的地方,不做无用功,做到“以学带教,以教促学。”
四、结语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文本是阅读的载体,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则是带领学生“走入文本”——主动阅读,最终“产出文本”——表达创作的引路者。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针对性的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并养成热爱阅读,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这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优化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更为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充当着关键的角色。处于小学基础性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尤为重要。作为其重难点的阅读教学,是教学探讨中的永恒话题。因此,重视构建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兴趣开路,突出课堂主体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把握住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是很好的开始。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营造阅读的情境。
例如《包公审驴》课前,老师可借助数字媒体,通过课件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看”,对课文产生阅读的兴趣,进入课文的阅读学习。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其次,在阅读中适当设疑。
例如《怀念母亲》一课。老师抛出问题“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在什么情况下怀念母亲?”“作者怀念母亲什么?”。通过设置适当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进而带动学生的阅读。还可以围绕课文的主旨设问,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这样的设问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并明白情感产生的原因。最后,从熟悉事物入手。
例如《明月》一章,让学生回忆关于月亮的诗歌和文章,并且尝试描述月亮带给自己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自己还想了解关于月亮的什么。这样逐步推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谈论身边熟悉的东西,学生才更有参与的信心。
二、巩固训练,抓稳课堂形式
阅读本身是一种动态的词汇,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出阅读能力,成为“阅读的主人”。能力归功于训练,而训练重在方式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上,笔者认为以下两者特别关键:一是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低年级的训练重在字音上,通过训练学会拼音认字,以及单字和词语字意的理解;中年级则要开始强调词句段,并引导学生结合文字语言环境理解;高年级训练就应该在章段上,开始讲究情境的描述,通过阅读把握文章情感和中心主旨。
例如诗歌教学,低年级训练他会读会背,理解各字词的意思。中年级则要整体的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意思。高年级还要进一步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训练的方法上,要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朗读,讨论,辩论,表演,歌唱等多种形式的交互结合使用,老师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的方式,呈现内容。
例如《包公审驴》一文,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现学习心得。或表演故事情节,或讴歌人物性格,或辩论故事人物。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仅靠课内数篇文章,就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行的,教师还必须通过课内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意识,养成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发挥想象,丰富课堂内容
法国裘贝尔把想象力比喻为人类的翅膀。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挥想象力,相互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感悟文章,表达所想,丰富课堂,教学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得出可借助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入选教材的课文,由于行文需要省略一些内容,形成文字空白。或者是文章中可以明显表现出一些留给读者思考的事件。老师可以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文章补充完整。例如《两个农夫》一课,可以设疑:“你觉得哪个农夫更聪明,为什么?”“如果农夫只是想,并没有买这头牛,结局会有什么不一样?”。
二是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很多老师基于自己的经验猜测代替学生的想法,或者只自己讲不让学生讲,错误的把学生的阅读感悟淡化,这将造成学生想象力的流失,变得懒于思考。应该多鼓励学生谈论学习和生活带给自己的知识。例如《面对错误》一课,结合学生自己犯错误时的一些反应,再组织讨论自己犯错误后的做法是否正确,阅读得到如何正确的面对错误。
三是启发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贵有疑”,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说出不同的看法。在学生疑惑中教学,在教学中解答学生疑惑不解的地方,不做无用功,做到“以学带教,以教促学。”
四、结语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文本是阅读的载体,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则是带领学生“走入文本”——主动阅读,最终“产出文本”——表达创作的引路者。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针对性的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并养成热爱阅读,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这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优化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