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成立 97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哲学智慧的深刻揭示。它的哲学发展逻辑不仅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仰成果。本文认为深入把握这一理论成果的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用理论武装头脑,推动新时代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精神特质 实践担当 人民情怀
作者简介:石琳,中共四平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助教。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38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
浓厚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展现了宽广的世界胸怀,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成为了天下情怀的有机统一,展现出了特别的精神特质。
(一)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
中华文化的气度、理念和智慧是独一无二的。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处都浸润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辩证、法治、为政、任贤、劝学、廉政、信念、敬民、笃行、天下、立德、修身、创新等多方面的哲学理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哲学理念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转化,从而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表达和内涵,为解决21世纪的中国治理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正确思路和方案。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积淀而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我们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为我们在新时代实现“四个伟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构成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中华文化反映了客观现实,同时也对未来的实践发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内在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物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社會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特别是阐明了思想意识对于客观实在的能动反作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其实也就是对上述诸种宝贵精神理念的笃定和坚守。
(二)崇高的仰信根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作为我们的信仰根基,在于它始终探索中国道路,回答中国问题。中国由积贫积弱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法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不唯上、不唯书、不盲从现有模式,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成绩与挑战同在,既涉及宏观层面的发展道路问题,又涉及具体环节的制度、观念和措施等设计实施问题。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挑战就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未来中国的前途命运就有了哲学思维的分析工具,不仅厚植了共产党人的全部理论与实践,还丰富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
(三)开放的世界胸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对内的凝聚力,同时也具有对外的传播力,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当代中国自身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整个世界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同时也把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的继承和运用,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观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的深刻阐释。通过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施原则和方法,中国以一个负责人大国的形象向全世界郑重呼吁,共同打造和平的世界、繁荣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利用“一带一路”等共享合作形式,给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给沿线国家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实惠。这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彰显了全球治理视域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胸怀。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了困难和挑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归宿。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务实哲学
我们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而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和背离成为了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分水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我们要始终坚持随时随地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只有这样,实事求是的方法才能不断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牢牢坚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立足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总体特征,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出处理国际国内问题的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客观实际为目的,坚持问题导向,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又创造性的对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进行探索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永葆时代性和创造性,形成务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
(二)弘扬奋斗精神的实干哲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牢记的是,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永远不会自动成真,前景之光明,挑战之艰巨,前所未有。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治大国如烹小鲜,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一张蓝图绘就后,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干,才能形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只有发扬好钉钉子的精神,把钉子钉好、钉实,才能收到水滴石穿的功效,只有达到了一定量的积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才能出现质的突破,才能真正实现质量与效率、速度与成效的协调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情怀
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有效推进的可靠保证,此后丰富的发展成果也必须由人民来共享。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尊重和鼓励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保护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体现。
(一)敢于为人民担当
为民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情感关怀,从根本上看,这种情怀也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亮点。敢于为人民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首要环节。与此同时,能够为特别困难群体履职尽责更是为民担当的紧要环节。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不匹配,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的矛盾突出点。對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八个更”概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的理念,在思想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中深入群众,在生活中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就难以谈及全面小康。党中央指出,对于那些存在生活在老少边穷地区、生活实际困难、家庭负担较重等情况的苦难群众,党和政府更要重视和关心,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度过困难、解决温饱,更要扶助困难群众掌握生产生活能力,真正实现脱贫。这就要求党和政府要在施策上做到精准,在实践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二)增进民生福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群众所想、所急、所困的问题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在精准扶贫、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为群众解决难题,人民获得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过五年艰苦卓绝奋斗,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各项民生指标不断攀升,全体人民福祉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就。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新时代哲学既面向中国,也面向世界;既为了人民,也关注人类。学习和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智慧,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描绘建设蓝图、推动改革进程、破解发展难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时代特征和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黄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哲学理解.哲学研究.2017(12).
[2]王伟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1).
[3]毕京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1).
[4]范宝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学术探索.2018(3).
[5]赖风、朱炳元.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底蕴.思考与观察.2017(11).
[6]李小旭、徐成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贡献.大连干部学刊.2018(2).
[7]汪信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述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8]湖南省社科联课题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18(2).
[9]刘智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智慧”.学术探索.2018(2).
[10]张志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智慧.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12).
[11]郑祥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关键词 精神特质 实践担当 人民情怀
作者简介:石琳,中共四平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助教。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38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
浓厚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展现了宽广的世界胸怀,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成为了天下情怀的有机统一,展现出了特别的精神特质。
(一)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
中华文化的气度、理念和智慧是独一无二的。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处都浸润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辩证、法治、为政、任贤、劝学、廉政、信念、敬民、笃行、天下、立德、修身、创新等多方面的哲学理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哲学理念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转化,从而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表达和内涵,为解决21世纪的中国治理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正确思路和方案。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积淀而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我们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为我们在新时代实现“四个伟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构成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中华文化反映了客观现实,同时也对未来的实践发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内在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物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社會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特别是阐明了思想意识对于客观实在的能动反作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其实也就是对上述诸种宝贵精神理念的笃定和坚守。
(二)崇高的仰信根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作为我们的信仰根基,在于它始终探索中国道路,回答中国问题。中国由积贫积弱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法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不唯上、不唯书、不盲从现有模式,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成绩与挑战同在,既涉及宏观层面的发展道路问题,又涉及具体环节的制度、观念和措施等设计实施问题。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挑战就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未来中国的前途命运就有了哲学思维的分析工具,不仅厚植了共产党人的全部理论与实践,还丰富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
(三)开放的世界胸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对内的凝聚力,同时也具有对外的传播力,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当代中国自身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整个世界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同时也把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的继承和运用,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观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的深刻阐释。通过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施原则和方法,中国以一个负责人大国的形象向全世界郑重呼吁,共同打造和平的世界、繁荣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利用“一带一路”等共享合作形式,给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给沿线国家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实惠。这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彰显了全球治理视域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胸怀。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了困难和挑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归宿。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务实哲学
我们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而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和背离成为了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分水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我们要始终坚持随时随地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只有这样,实事求是的方法才能不断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牢牢坚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立足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总体特征,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出处理国际国内问题的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客观实际为目的,坚持问题导向,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又创造性的对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进行探索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永葆时代性和创造性,形成务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
(二)弘扬奋斗精神的实干哲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牢记的是,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永远不会自动成真,前景之光明,挑战之艰巨,前所未有。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治大国如烹小鲜,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一张蓝图绘就后,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干,才能形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只有发扬好钉钉子的精神,把钉子钉好、钉实,才能收到水滴石穿的功效,只有达到了一定量的积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才能出现质的突破,才能真正实现质量与效率、速度与成效的协调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情怀
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有效推进的可靠保证,此后丰富的发展成果也必须由人民来共享。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尊重和鼓励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保护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体现。
(一)敢于为人民担当
为民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情感关怀,从根本上看,这种情怀也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亮点。敢于为人民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首要环节。与此同时,能够为特别困难群体履职尽责更是为民担当的紧要环节。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不匹配,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的矛盾突出点。對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八个更”概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的理念,在思想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中深入群众,在生活中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就难以谈及全面小康。党中央指出,对于那些存在生活在老少边穷地区、生活实际困难、家庭负担较重等情况的苦难群众,党和政府更要重视和关心,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度过困难、解决温饱,更要扶助困难群众掌握生产生活能力,真正实现脱贫。这就要求党和政府要在施策上做到精准,在实践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二)增进民生福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群众所想、所急、所困的问题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在精准扶贫、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为群众解决难题,人民获得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过五年艰苦卓绝奋斗,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各项民生指标不断攀升,全体人民福祉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就。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新时代哲学既面向中国,也面向世界;既为了人民,也关注人类。学习和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智慧,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描绘建设蓝图、推动改革进程、破解发展难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时代特征和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黄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哲学理解.哲学研究.2017(12).
[2]王伟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1).
[3]毕京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1).
[4]范宝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学术探索.2018(3).
[5]赖风、朱炳元.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底蕴.思考与观察.2017(11).
[6]李小旭、徐成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贡献.大连干部学刊.2018(2).
[7]汪信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述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8]湖南省社科联课题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18(2).
[9]刘智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智慧”.学术探索.2018(2).
[10]张志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智慧.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12).
[11]郑祥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