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理学科特性分析
地理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些理念呢?我校实施的地理小组合作教学很有成效,特推荐给各位。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可以让小组成员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
1 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如在学习地球公转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的flash课件,之后让两个学生上台,一个平伸手臂当作太阳光线。一个斜伸手臂当作赤道,示范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然后让各小组讨论归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特点,这样小组成员都能融入本节的学习活动中。
2 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与学习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 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如:我们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天气观测活动,合作学习小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观测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与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4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如:学完“地图”这一节后,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范围较大的高校或野外,指定出发点和目的地,安排各小组利用提供的地图或平面图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对地图的使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在尝试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也碰到了种种困难,产生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不合拍的困惑。迷茫、急躁、放弃都不是办法。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后,进行了探索。
1 形成“学习合作小组”。根据对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学生归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学习合作小组则体现在座位表的编制上,一般以两人同桌的形式,并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我们对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此法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同时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怎样组织好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此我们提出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小任务,也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是指把学生的学习环境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设计的任务,来学习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通常也叫做“基于任务的学习”。如在学习中国政区图时,我们设计了各省区的轮廓像什么及拼图比赛等,学生在充分地想像及比赛中掌握了中国政区图。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老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 地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一般的流程如下:
(1)复习引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这是任何一堂课都可以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本堂课更顺利的开展,也使得课堂教学连接有序。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任务。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如在学习完我国的水资源时,布置各小组按照下发的表格开展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活动,并要求对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要求各小组要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目标,可以适当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3)进行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4)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
地理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些理念呢?我校实施的地理小组合作教学很有成效,特推荐给各位。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可以让小组成员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
1 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如在学习地球公转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的flash课件,之后让两个学生上台,一个平伸手臂当作太阳光线。一个斜伸手臂当作赤道,示范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然后让各小组讨论归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特点,这样小组成员都能融入本节的学习活动中。
2 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与学习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 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如:我们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天气观测活动,合作学习小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观测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与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4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如:学完“地图”这一节后,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范围较大的高校或野外,指定出发点和目的地,安排各小组利用提供的地图或平面图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对地图的使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在尝试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也碰到了种种困难,产生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不合拍的困惑。迷茫、急躁、放弃都不是办法。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后,进行了探索。
1 形成“学习合作小组”。根据对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学生归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学习合作小组则体现在座位表的编制上,一般以两人同桌的形式,并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我们对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此法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同时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怎样组织好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此我们提出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小任务,也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是指把学生的学习环境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设计的任务,来学习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通常也叫做“基于任务的学习”。如在学习中国政区图时,我们设计了各省区的轮廓像什么及拼图比赛等,学生在充分地想像及比赛中掌握了中国政区图。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老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 地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一般的流程如下:
(1)复习引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这是任何一堂课都可以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本堂课更顺利的开展,也使得课堂教学连接有序。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任务。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如在学习完我国的水资源时,布置各小组按照下发的表格开展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活动,并要求对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要求各小组要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目标,可以适当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3)进行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4)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