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很多患者在治疗后都要采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标准治疗方案,缺血和出血风险平衡也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关注点。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作为一种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是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的技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技术对于心肌血流灌注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该技术中包含了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切割球囊成行术、冠脉内血栓抽吸和其他技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实际应用中是借助于股动脉或者是桡动脉,在待扩张的冠状动脉口引入导引管,将相应大小的球囊沿着导引钢丝送至狭窄节段,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为其选择相应的压力与灌注时间,以便于提升狭窄解除效果;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借助于不锈钢或者是合金材料所制成的网状带间隙支架,将其植入到冠状动脉的狭窄阶段,以便于起对血管壁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有利于保持患者血流通畅,有利于血管弹性回缩的降低;冠状动脉旋磨术则是借助于橄榄形带钻石颗粒的旋磨头,结合选择性切割的原理将纤维化、钙化的动脉硬化斑块予以切割,但是不会对正常冠脉及有弹性的组织产生破坏;切割球囊成形术将纵向安装微型刀片安装于球囊上,球囊扩张时,刀片把血管狭窄处的增生组织切成3~4份,球囊会将病变处充分扩张;冠脉内血栓抽吸是应用负压的抽吸导管将冠脉内的血栓抽出;其他主要包括冠脉内放射治疗和准分子激光成形术。
介入路径主要有桡动脉路径与股动脉路径,其中桡动脉路径介入术后患者压迫时间比较短,患者不需要卧床休息,并发症发生率低;股动脉路径介入时,因股动脉粗大,穿刺成功率高,但是患者在术后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
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冠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周围血管并发症、慢复流或者无复流、支架脱落、出血并发症、对比剂肾病等。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和措施
有很多研究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和抗血小板药物用药时间以及药物剂量有重要联系。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的最佳治疗时间还不明确,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疾病的危险分层、出血风险、植入支架的种类、手术方式等因素,来决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随着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的使用、血小板功能的试验以及第三代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出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的最佳治疗时间会进一步更新,而且还在向着个体化的方向发展。有研究显示,无论患者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都会对患者胃肠道出血有一定的影响。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造成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阿司匹林对消化道粘膜的间接和直接损伤,另外,氯吡格雷也会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释放,而且对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合成也会产生影响。消化道出血会让死亡、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的风险增加,所以一定要预防出血。在降低双联抗血小板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中,首先要进行消化道出血风险的评估,其次就是对于已经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有进行相应的处理,很多处理方法都是经验性方法,根据实际病情进行适当调整。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治疗后不代表不用吃药也不会再发生狭窄的情况,毕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是万能的,支架大多数是合金材料或者不锈钢制成,对人体来说它还是一种异物,而且在放置的过程中,对内皮也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另外,很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是针对主要大血管腔,对于一些比较小的血管和狭窄不严重的血管,仍然還是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还是会对患者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要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要通过一些措施将血小板的积极性打消,不要积极的去修补损伤,可以让血管内皮细胞自己逐渐长起来,这个时候,患者就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比较常用的药物就是阿司匹林,除此之外,还有联合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或者氯吡格雷等。一般来说,除非患者有禁忌症,比如不耐受或者出血等,不然患者是要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坚持服用一年以上的时间,直至检查时医生说可以停止服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有效减少再发心肌梗死的概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还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综上所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降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让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得到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作为一种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是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的技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技术对于心肌血流灌注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该技术中包含了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切割球囊成行术、冠脉内血栓抽吸和其他技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实际应用中是借助于股动脉或者是桡动脉,在待扩张的冠状动脉口引入导引管,将相应大小的球囊沿着导引钢丝送至狭窄节段,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为其选择相应的压力与灌注时间,以便于提升狭窄解除效果;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借助于不锈钢或者是合金材料所制成的网状带间隙支架,将其植入到冠状动脉的狭窄阶段,以便于起对血管壁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有利于保持患者血流通畅,有利于血管弹性回缩的降低;冠状动脉旋磨术则是借助于橄榄形带钻石颗粒的旋磨头,结合选择性切割的原理将纤维化、钙化的动脉硬化斑块予以切割,但是不会对正常冠脉及有弹性的组织产生破坏;切割球囊成形术将纵向安装微型刀片安装于球囊上,球囊扩张时,刀片把血管狭窄处的增生组织切成3~4份,球囊会将病变处充分扩张;冠脉内血栓抽吸是应用负压的抽吸导管将冠脉内的血栓抽出;其他主要包括冠脉内放射治疗和准分子激光成形术。
介入路径主要有桡动脉路径与股动脉路径,其中桡动脉路径介入术后患者压迫时间比较短,患者不需要卧床休息,并发症发生率低;股动脉路径介入时,因股动脉粗大,穿刺成功率高,但是患者在术后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
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冠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周围血管并发症、慢复流或者无复流、支架脱落、出血并发症、对比剂肾病等。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和措施
有很多研究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和抗血小板药物用药时间以及药物剂量有重要联系。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的最佳治疗时间还不明确,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疾病的危险分层、出血风险、植入支架的种类、手术方式等因素,来决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随着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的使用、血小板功能的试验以及第三代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出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的最佳治疗时间会进一步更新,而且还在向着个体化的方向发展。有研究显示,无论患者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都会对患者胃肠道出血有一定的影响。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造成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阿司匹林对消化道粘膜的间接和直接损伤,另外,氯吡格雷也会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释放,而且对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合成也会产生影响。消化道出血会让死亡、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的风险增加,所以一定要预防出血。在降低双联抗血小板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中,首先要进行消化道出血风险的评估,其次就是对于已经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有进行相应的处理,很多处理方法都是经验性方法,根据实际病情进行适当调整。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治疗后不代表不用吃药也不会再发生狭窄的情况,毕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是万能的,支架大多数是合金材料或者不锈钢制成,对人体来说它还是一种异物,而且在放置的过程中,对内皮也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另外,很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是针对主要大血管腔,对于一些比较小的血管和狭窄不严重的血管,仍然還是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还是会对患者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要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要通过一些措施将血小板的积极性打消,不要积极的去修补损伤,可以让血管内皮细胞自己逐渐长起来,这个时候,患者就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比较常用的药物就是阿司匹林,除此之外,还有联合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或者氯吡格雷等。一般来说,除非患者有禁忌症,比如不耐受或者出血等,不然患者是要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坚持服用一年以上的时间,直至检查时医生说可以停止服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有效减少再发心肌梗死的概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还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综上所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降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让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得到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