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过程及作用分析

来源 :中国经贸·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金融改革,从过去的“大一统”的金融体系逐步建设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消除国家金融垄断,提高金融效率。本文的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作用,并在结尾部分提出了多元化发展中的一些争议。
  关键词:金融体系多元化;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向多元化发展。金融多元化有利于消除金融垄断,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鼓励发展包括民间金融在内的多种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多种金融机构之间也可以共生发展,相互支持。下本将探讨金融体系多元化竞争与发展的意义。
  一 . 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历程
  1.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大一统”金融体系
  在建国初期,我国的银行体系基本上是单一的银行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是事实上唯一的银行机构,既执行央行的职能,又兼办普通银行的信贷业务,统揽一切银行信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计划部门决定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具有绝对的金融垄断权,具体表现为我国“大一统”银行体系只是按照计划部门预算拨付基本建设资金和计划内流动资金。
  2.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的改革过程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银行制度由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制,逐步向二元银行结构转变,改革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9-1982年,打破长期存在的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格局,恢复和建立了独立经营的专业银行。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其主要承接农村金融业务;将中国银行从央行分离出来,独立为外汇专业银行;重新设立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其主要办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专设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人民银行负责的信贷及城镇储蓄业务。专业银行分设后,我国开始承认了专业银行是企业,但对银行的管理思想仍按照计划经济的行业管理进行:强调其首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经济计划,不以盈利为目的。
  (2)1983-1994年,新型股份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股份制银行得到恢复和设立,人民银行先后恢复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10家股份制银行,到1993年已有11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并发展了一大批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这一时期也设立了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通了办理国内保险的业务。在1980年,人民银行允许各分支行开展信托业务,在短时间内信托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各国家专业银行、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纷纷成立信托投资公司,在1988年达到最高峰。
  (3)1994年至今,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建立政策性银行,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一是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了人民银行的职责,人民银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体系。1996年开始运行公开市场业务,1998年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改为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风险管理基础上的间接调控。完善利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化。二是贯彻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思想,停止商业银行的信托投资业务,将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管部门从央行分离出来,并设立了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三是实现商业性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分离。1994年中国相继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承接原由商业银行负担的政策性任务。
  3.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格局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日臻完善,形成了以央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具体来说,由以下4个部分组成:
  (1)“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监管调控机构。
  (2)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工农中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国银行代表处),城市商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
  (3)专业银行,主要是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4)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发展: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金融公司,信用合作社,证券业机构,资产管理公司。
  二.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作用
  银行性金融机构,专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都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为社会提供全面完善 的金融服务。银行性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专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存在则丰富了金融业务,充分满足现代经济对金融的多样化需要。
  1.金融组织结构的多元化极大地改善了市场竞争的基础
  在大一统时期,我国全部金融资源被国家垄断,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运行基础。垄断性导致商业银行经营低效率,抑制了金融服务创新。改革以后,各种金融机构相继成立,国家对金融的绝对垄断权逐步放开,市场公平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各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2001—2007,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市场和存款市场份额分别下降了11.2%和9.4%,与之相对的是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入世以来,我国进一步开放金融业。截止2007年底,中国境内已有外商独资银行24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3家、合资银行2家;另有71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逾100家分行。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达到1.25万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比重达2.4%。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竞争格局,也为中资机构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促使其通过努力提升经营水平、改善服务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金融体系多元化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资金来源,创造了新的吸收资金的方式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储户的存款,即间接融资方式。随着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使得融资结构从单一的间接融资逐渐转变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除了传统的银行融资外,出现了股权及债权融资。如股权出让融资、产权交易融资、风险投资融资、国内及境外上市融资、国外银行贷款、信用担保融资、金融租赁融资等。对于投资者来说,过去将资金存入银行,虽然安全性高,但是银行利息较低。多种融资方式的出现,给投资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一些风险偏好者为了追求高额的资本利得,就可以选择一些风险较大的投资方式。
  3.金融体系多元化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由于政府控制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融资市场上仍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其贷款对象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农村、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则难以通过传统的银行融资得到满足。而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政策性银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涌现也有助于解决农业和中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问题。
  伴随着金融体系的改革,共生于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基本形成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对农村金融的多元化提出迫切要求。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三农” 问题在我国有特殊的地位关系,其关系着我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的民生问题。农村金融可以通过支持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业公司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来支持农村建设。
  因为中小企业需要的资金不多,并且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大金融机构获取其经营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中小企业因而难以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而因为规模小,无法承担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更不容易取得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因此中小企业一般不依赖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缓解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缺口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一样,分散在各地,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用费用不高。
  4.多种金融机构之间的集群共生,有效提高了金融效率
  银行系统有信用创造功能,其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等方式,可以创造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进而实现信用创造职能。正是由于银行系统的这种职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才有了资金基础,因为其本身并不能创造信用。
  同时,由于我国实行银行分业经营,其业务范围有限。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宽了金融业务范围,可以开展包括投资、租赁、信托、保险在内的业务。通过这些金融业务上的互补,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启动和推进实体产业经济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市场经济活动的需求。另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直接融资弥补了银行间接融资的空缺和弊端,它们合力构建着我国完善的金融体系。
  下面以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例说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共生关系。保险公司利用银行庞大的销售网络作为其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了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借助银行提供的信息,缩短产品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扩大对市场的开放深度。银行代销拓宽了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加保费收入。对于银行来说,通过合作,银行提高了竞争力,扩大并稳定了自己的客户群。可见共生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也产生正面的外部效应。
  三、结语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金融改革,从过去的“大一统”的金融体系逐步建设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消除国家金融垄断,提高金融效率。
  但我们不能忽视在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争议。例如当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连带关系引起的危机来临时,可能会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强烈冲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处于相同的系统性风险中,都受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许多以避险为初衷的金融工具虽然防范了风险,但也在各金融机构之间传递了风险,形成了信用链条。以08年的金融危机为例:雷曼破产后,其高达6374亿美元的债权当天缩水82%,投资者(商业银行、各种基金、保险机构)损失惨重,并由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另外,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健全,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有关的法律法规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制约,某些法律条文未能及时更改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秦宜:浅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J】,中国外资,2008(8).
  [2]惠聪: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关联与互动浅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0(6).
  [3]孙天琦: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7).
  [4]张丽丽: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村经济,2011(1).
  [5]孙莉:我国商业银行制度变迁的特征及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11).
  [6]张承惠:中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成就与未来趋势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08(11).
其他文献
由于变更、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计划管理的动力,更是挽回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因此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它将成为项目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以下就目前变更、索
讨论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组成的串联系统的寿命服从两参数威布尔分布时,其子系统的可靠性建模问题。并指出当某子系统出现故障时,其他子系统故障数据按照截尾数据处理,然后
摘要:工程投标是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渠道,投标工作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完善和规范企业的投标工作非常必要。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工程项目招标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招投标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石油企业;招投标;问题分析;对策  招投标制度作为工程承包发包的主要形式在公司的产能建设工程施工等重大的项目建设中已经在广泛的实施了,是市场经济的重
摘要:研究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为更好的落实风险解决方案及监督整改工作奠定有效基础。  关键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进行投资。然而,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14个项目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已经在全球177个国家、
本文拟从活化能概念给出一种数学推证方法,以证实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从而将目前几种师专物理化学教材中关于此问题的热力学说明转为动力学的理解,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接受这
文章介绍了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针对现阶段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企业财务分析水平的对策。希望对提高现代企业财务分析水平有所帮助。
本文通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与旧准则的分析比较,发现了企业可以利用新准则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可能性,并对由此产生的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及期间进行分析。
随着先进工艺技术的不断运用,特别是循环经济理念的融入渗透,榆林市兰炭产业已经从过去单纯以兰炭生产为主逐步向拓展下游产业链方向发展,既生产兰炭,又利用焦油加氢制取清洁
期刊
摘要: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至今,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此起彼伏,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给企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企业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平稳应对渡过危机,并努力寻求逆势增长成为各企业首要的任务,成本管理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本文就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成本管理;财务目标  金融危机威胁着中国很多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的实现,美国次债危机以来发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发展迅猛,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纷纷走向社会各个领域,在各条战线尽展才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从整体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