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碧色寨
法式回忆 尘埃落定
执行:本刊记者□张博雅/文 纪华楠/图
原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因为铁路的穿过,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商人和旅客蜂拥而至。它是火车拉来的“小巴黎”,这里曾经声色犬马、夜夜笙歌;它是滇越铁路装满最多故事的车站;它浓缩了滇越铁路最繁华时期的一切剪影。
碧色寨站那株百年凤凰木,花开如涅槃重生,红得泣血。夕阳下,有倦鸟归巢于车站站房的二楼。翩翩跹跹里,道不尽历史的镜花水月,抚不平的岁月斑驳。碧色寨站,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滇越铁路线上最繁华的车站,也是与“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的交汇点,更是中国寸轨、米轨惟一曾经共存的所在地。
碧色寨,一个既陌生又让人觉得清新美丽的名字,像是一个离现今社会很遥远的地方。其实,碧色寨站距离蒙自县城只有10多公里的路程。从崭新气派的蒙自新城,向东北方向穿过破旧又历史悠久的老城,再穿过一片石榴园,就来到了仿佛置身另一个时空的碧色寨站。
沿着铁路慢慢地走着,走在像记忆般长长的铁轨上,历史其实就在我们的脚下。枕木虽已历经一个世纪,但仍然完好,只不过上面早已刻满了历史的沧桑。这是滇越铁路,它的轨道宽度只有1米。跟它平行的另外的一条铁路,就是宽度只有0.6米的“个碧石”寸轨铁路。抬头看一看通向远方的铁轨,似乎永远望不到尽头,让人仿佛是行走在悠长的时光隧道里,而隧道的那头通向遥远而又质朴的1910年。
二十世纪初的滇南红河,人口稀少,但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及温暖如春的气候足以让外来者垂涎三尺。1898年,清政府被迫向法国殖民者出让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这条著名的滇越铁路,经由法国人设计,也令法国路桥专家们绞尽脑汁,为了选定一条“最佳路线”,法国设计人员前后花去了6年时间。但是法国人修它,并不是为了造福百姓,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殖民梦。文明裹挟着傲慢,匠心里隐藏着自私与贪婪,暴乱、瘟疫曾在此间肆虐横生……
滇越铁路自1903年开工,耗时7年,终在1910年建成通车,它从河口缓缓启程,沿着红河、南盘江蜿蜒曲折地在高山峡谷里爬行,这条代表着二十世纪初世界最高工程技术的铁路,有80%隐没于崇山峻岭之间。坡度陡、落差大,从海拔76米的河口到海拔2000多米的蒙自,在相隔不到200公里的距离之间,落差竟达1900多米,这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当时法国殖民者从中国各地征召了6万多名劳工,同时参与施工的还有3000多名法国以及美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技术人员。7年的工程,12000多条生命埋葬在这条465公里长的铁路线上。而他们中绝大部分是为了生活而卖命的中国劳工,其中也不乏外国人,他们有数百人再也没有能重返自己的故里……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它带来了工业的文明,带来了法兰西文化,带来了越南风情,它是云南开放、工业发展、开埠通商的重要象征。法国人后来还以法式建筑为模版,修建了滇越铁路碧色寨火车站。
百年前的碧色寨,只是一个仅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因为这条举世无双的滇越铁路,使得碧色寨站成为了文山、蒙自、屏边三县的重要物资和中转站,这里设有海关和邮局,还有英、美、德、法等国的水火油公司转运站。战火纷飞的年代,碧色寨站甚至比昆明站、开远站的等级要高。这里,曾经商贾云集,中外商号、洋行、酒店、茶馆林立,繁华盛极一时,是历史上的“小香港”“小巴黎”。传奇、文化、奇人、轶事,在此地纷纷演绎和传扬。
如果说蒙自是滇南的中心,那碧色寨站必定是二十世纪初蒙自商业辉煌时代的见证。滇越铁路的轨距为1米,比现在国内通行的标准轨窄43.5厘米,因而称“米轨”铁路。滇越铁路通车后,为了掌握个旧锡矿的运输,云南的商贾们自筹资金修建了个旧至碧色寨的个碧铁路,后来又将铁路延伸到了石屏。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个碧石”铁路最后修成了轨距仅0.6米宽的“寸轨”铁路。1915年,“个碧石”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至1936年才全线竣工通车,全长177公里的铁路修了21年零5个月,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个碧石”铁路设计时速为25公里,但实际运行速度每小时只有10多公里。但就是这条比骑马快不了多少“个碧石”铁路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与骄傲,因为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主权最为完整的一条铁路。
火车拉来了人与物,更迸溅出了法越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汇的火花。优雅烂漫、极具异域风情的法式建筑与碧色寨村的醇厚自然相撞,富庶、繁荣喧嚣而上。崇山峻岭中的碧色寨,当年的风情万千、别具一格可想而知。
据说,当年最繁荣时,有国内18个省,108个县的游民和商人,跑来这个地方“闯码头”。周围的人都知道“蒙自城买不到的东西,碧色寨能买到”。这个小火车站,每天商贾、洋人云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灯火辉煌,一笔笔交易在这繁荣浪漫的小码头进行着。
据说,当年个旧锡务公司、美孚石油公司、亚细亚水火油公司、加波公司等无数中外大公司都在碧色寨站建立了转运站,碧色寨大通公司更是当时云南省最大的转运公司。
据说,因滇越铁路而生的哥胪士酒楼是商人们闲暇时的好去处。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红瓦、黄墙,精巧、别致,紫藤、丁香爬满庭院。拾级登上小楼,可俯视碧色寨全景。据说,当年,酒楼里灯红酒绿,留声机不断播放着西洋轻音乐,高鼻子、白皮肤的侍应女郎哼着轻快的小曲,恍如好莱坞西部大片里的场景,时不时还会举办不要门票的舞会。昆明、个旧、蒙自等地的富商巨贾们,手中有的是钱,便常到酒楼来,借谈生意之机,一睹洋妞的芳容,回去后作为引以为豪的谈资。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迁至蒙自后,哥胪士酒楼成为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顶尖文化名人的宿舍,多少奇趣掌故随之而生,尤以闻一多“何妨一下楼”最是惹人发笑,令人深思。
据说,蔡锷将军当年在京城名妓小凤仙的帮助下,逃离北京,就是沿滇越铁路回昆的,之后举起了护国讨袁的大旗。列车在返昆的途中,曾在碧色寨站停靠,袁世凯命蒙自爪牙冒充当地绅商代表,以敬酒的名义,想暗杀蔡锷。结果蔡锷的贴身副官下车代蔡锷答谢,被刺身亡,列车急忙启动,驶离碧色寨。返昆后,蔡锷联络各方力量,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由此开始。 据说,这一次“护国讨袁”起义的人物中,还有一位与碧色寨站有关系的人物——当时的蒙自驻军上校团长朱德。1915年12月中旬的一天,朱德在蒙自接到蔡锷的密信,信中写道:以12月25日拂晓为期,蔡锷将在昆明进行“护国讨袁”起义,要求共和派爱国官兵共同行动。接到密信的朱德立即与共和派军官进行起义准备。1915年12月25日黎明前,朱德率精锐部队,在蒙自城打响了滇南“护国讨袁”的第一枪。“护国起义”告捷后,朱德又率部队从碧色寨站乘火车赶赴昆明,并编入蔡锷的第一军,共同“讨袁”。蔡锷和朱德故事,又为碧色寨披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想把滇越铁路作为抗战后勤补给线和连接外界的通道,而日军则想以控制它来遏制后勤补给,并通过它实现从越南进入云南、进而占领整个中国的目的。1940年9月11日,为了防止已占领了越南的日军长驱直入,北侵云南腹地,国民政府下令拆除碧色寨至河口177公里长的铁轨,炸毁中越铁路大桥。历时7年修建完工的滇越铁路以每天4000米的速度由河口站拆向碧色寨站。
多年后,时光的河流汇入了时代的波涛,繁荣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碧色寨站,终结了它的“黄金时代”。
1957年12月,虽然滇越铁路碧色寨至河口段修复通车,但没有了外贸运输,碧色寨站已再难恢复昔日的繁荣;1962年4月,随着碧色寨站至蒙自站间寸轨线路的拆除,碧色寨站从昔日滇越铁路第一大站一下子降为一个只有慢车和货车才停靠两三分钟的四等小站,碧色寨站不再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交会的枢纽,这里被冷落了。但它依然记得:1964年援越抗美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毅然通过滇越铁路源源不断运送部队和军用物资,全力支援越南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之举;更难忘1978年以来,滇越铁路云南段将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部队和作战物资运送到前线,把伤病员及时转移到后方的“和平使命”。
终于,只剩下几间站房、一段长满野草的铁轨和路边的机车房;终于,只是一个小火车站了;终于,碧色寨回归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寨,曾经靠火车站吃饭的人们,都只能外出另谋生路了,百年荣光隐匿在铁轨中。
如今,路边静静地伫立着两幢明黄色的法式小楼,其中的一幢是美国大通公司作仓库用的,另外一幢则是“个碧石”铁路公司曾经存放机车头的车库。掉漆的黄色墙面已经显示出岁月的斑驳,如果不是许多人为原因车站站口的墙上的法式老钟估计还在滴答作响,如今它挂着,像一只沉默的眼睛,也是滇越铁路沿线各站台上目前惟一还在注视着众生的眼睛。
早已不再喧嚣的碧色寨站,已人去屋空,但法式建筑的车站依旧坚持往日的神韵,任凭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仍然坚硬的枕木、高高的水塔、废弃的火车头、锈迹斑斑的铁窗、屋前杂乱的荒草,几道交叉的米轨铁路,恍惚中给人以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记忆在风霜中、在旧物里,思念着那时的人和事。
早已繁华不在的碧色寨站,今天像一个迟暮的英雄,宠辱不惊地面对着外面的世界,继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但它不会只是个火车站那么简单而纯粹,它还承载着曾经的繁华与辉煌,光荣与梦想。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次不停的旅行,一次次出发,又一次次到达。而每一次出发,便有一段人生感悟;每一次告别,便是一次精神皈依……”。但是无论走多远、无论路多长、无论去过世界多少地方,位于彩云之南、红河之畔、蒙自县城北的那个小山村——碧色寨,却永远留在了云南人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李晓欢
致歉声明
由于本刊作者的疏忽,2014年8月本刊(下旬)第63页第三段最后一行,将“任命了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新入会的会员单位”错成了“任命了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雷吟天为新入会的会员单位”,现特此更正。特向广大读者及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及雷吟天会长深表歉意!
时代名流编辑部
2014年9月20日
法式回忆 尘埃落定
执行:本刊记者□张博雅/文 纪华楠/图
原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因为铁路的穿过,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商人和旅客蜂拥而至。它是火车拉来的“小巴黎”,这里曾经声色犬马、夜夜笙歌;它是滇越铁路装满最多故事的车站;它浓缩了滇越铁路最繁华时期的一切剪影。
碧色寨站那株百年凤凰木,花开如涅槃重生,红得泣血。夕阳下,有倦鸟归巢于车站站房的二楼。翩翩跹跹里,道不尽历史的镜花水月,抚不平的岁月斑驳。碧色寨站,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滇越铁路线上最繁华的车站,也是与“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的交汇点,更是中国寸轨、米轨惟一曾经共存的所在地。
碧色寨,一个既陌生又让人觉得清新美丽的名字,像是一个离现今社会很遥远的地方。其实,碧色寨站距离蒙自县城只有10多公里的路程。从崭新气派的蒙自新城,向东北方向穿过破旧又历史悠久的老城,再穿过一片石榴园,就来到了仿佛置身另一个时空的碧色寨站。
沿着铁路慢慢地走着,走在像记忆般长长的铁轨上,历史其实就在我们的脚下。枕木虽已历经一个世纪,但仍然完好,只不过上面早已刻满了历史的沧桑。这是滇越铁路,它的轨道宽度只有1米。跟它平行的另外的一条铁路,就是宽度只有0.6米的“个碧石”寸轨铁路。抬头看一看通向远方的铁轨,似乎永远望不到尽头,让人仿佛是行走在悠长的时光隧道里,而隧道的那头通向遥远而又质朴的1910年。
二十世纪初的滇南红河,人口稀少,但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及温暖如春的气候足以让外来者垂涎三尺。1898年,清政府被迫向法国殖民者出让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这条著名的滇越铁路,经由法国人设计,也令法国路桥专家们绞尽脑汁,为了选定一条“最佳路线”,法国设计人员前后花去了6年时间。但是法国人修它,并不是为了造福百姓,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殖民梦。文明裹挟着傲慢,匠心里隐藏着自私与贪婪,暴乱、瘟疫曾在此间肆虐横生……
滇越铁路自1903年开工,耗时7年,终在1910年建成通车,它从河口缓缓启程,沿着红河、南盘江蜿蜒曲折地在高山峡谷里爬行,这条代表着二十世纪初世界最高工程技术的铁路,有80%隐没于崇山峻岭之间。坡度陡、落差大,从海拔76米的河口到海拔2000多米的蒙自,在相隔不到200公里的距离之间,落差竟达1900多米,这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当时法国殖民者从中国各地征召了6万多名劳工,同时参与施工的还有3000多名法国以及美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技术人员。7年的工程,12000多条生命埋葬在这条465公里长的铁路线上。而他们中绝大部分是为了生活而卖命的中国劳工,其中也不乏外国人,他们有数百人再也没有能重返自己的故里……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它带来了工业的文明,带来了法兰西文化,带来了越南风情,它是云南开放、工业发展、开埠通商的重要象征。法国人后来还以法式建筑为模版,修建了滇越铁路碧色寨火车站。
百年前的碧色寨,只是一个仅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因为这条举世无双的滇越铁路,使得碧色寨站成为了文山、蒙自、屏边三县的重要物资和中转站,这里设有海关和邮局,还有英、美、德、法等国的水火油公司转运站。战火纷飞的年代,碧色寨站甚至比昆明站、开远站的等级要高。这里,曾经商贾云集,中外商号、洋行、酒店、茶馆林立,繁华盛极一时,是历史上的“小香港”“小巴黎”。传奇、文化、奇人、轶事,在此地纷纷演绎和传扬。
如果说蒙自是滇南的中心,那碧色寨站必定是二十世纪初蒙自商业辉煌时代的见证。滇越铁路的轨距为1米,比现在国内通行的标准轨窄43.5厘米,因而称“米轨”铁路。滇越铁路通车后,为了掌握个旧锡矿的运输,云南的商贾们自筹资金修建了个旧至碧色寨的个碧铁路,后来又将铁路延伸到了石屏。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个碧石”铁路最后修成了轨距仅0.6米宽的“寸轨”铁路。1915年,“个碧石”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至1936年才全线竣工通车,全长177公里的铁路修了21年零5个月,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个碧石”铁路设计时速为25公里,但实际运行速度每小时只有10多公里。但就是这条比骑马快不了多少“个碧石”铁路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与骄傲,因为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主权最为完整的一条铁路。
火车拉来了人与物,更迸溅出了法越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汇的火花。优雅烂漫、极具异域风情的法式建筑与碧色寨村的醇厚自然相撞,富庶、繁荣喧嚣而上。崇山峻岭中的碧色寨,当年的风情万千、别具一格可想而知。
据说,当年最繁荣时,有国内18个省,108个县的游民和商人,跑来这个地方“闯码头”。周围的人都知道“蒙自城买不到的东西,碧色寨能买到”。这个小火车站,每天商贾、洋人云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灯火辉煌,一笔笔交易在这繁荣浪漫的小码头进行着。
据说,当年个旧锡务公司、美孚石油公司、亚细亚水火油公司、加波公司等无数中外大公司都在碧色寨站建立了转运站,碧色寨大通公司更是当时云南省最大的转运公司。
据说,因滇越铁路而生的哥胪士酒楼是商人们闲暇时的好去处。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红瓦、黄墙,精巧、别致,紫藤、丁香爬满庭院。拾级登上小楼,可俯视碧色寨全景。据说,当年,酒楼里灯红酒绿,留声机不断播放着西洋轻音乐,高鼻子、白皮肤的侍应女郎哼着轻快的小曲,恍如好莱坞西部大片里的场景,时不时还会举办不要门票的舞会。昆明、个旧、蒙自等地的富商巨贾们,手中有的是钱,便常到酒楼来,借谈生意之机,一睹洋妞的芳容,回去后作为引以为豪的谈资。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迁至蒙自后,哥胪士酒楼成为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顶尖文化名人的宿舍,多少奇趣掌故随之而生,尤以闻一多“何妨一下楼”最是惹人发笑,令人深思。
据说,蔡锷将军当年在京城名妓小凤仙的帮助下,逃离北京,就是沿滇越铁路回昆的,之后举起了护国讨袁的大旗。列车在返昆的途中,曾在碧色寨站停靠,袁世凯命蒙自爪牙冒充当地绅商代表,以敬酒的名义,想暗杀蔡锷。结果蔡锷的贴身副官下车代蔡锷答谢,被刺身亡,列车急忙启动,驶离碧色寨。返昆后,蔡锷联络各方力量,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由此开始。 据说,这一次“护国讨袁”起义的人物中,还有一位与碧色寨站有关系的人物——当时的蒙自驻军上校团长朱德。1915年12月中旬的一天,朱德在蒙自接到蔡锷的密信,信中写道:以12月25日拂晓为期,蔡锷将在昆明进行“护国讨袁”起义,要求共和派爱国官兵共同行动。接到密信的朱德立即与共和派军官进行起义准备。1915年12月25日黎明前,朱德率精锐部队,在蒙自城打响了滇南“护国讨袁”的第一枪。“护国起义”告捷后,朱德又率部队从碧色寨站乘火车赶赴昆明,并编入蔡锷的第一军,共同“讨袁”。蔡锷和朱德故事,又为碧色寨披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想把滇越铁路作为抗战后勤补给线和连接外界的通道,而日军则想以控制它来遏制后勤补给,并通过它实现从越南进入云南、进而占领整个中国的目的。1940年9月11日,为了防止已占领了越南的日军长驱直入,北侵云南腹地,国民政府下令拆除碧色寨至河口177公里长的铁轨,炸毁中越铁路大桥。历时7年修建完工的滇越铁路以每天4000米的速度由河口站拆向碧色寨站。
多年后,时光的河流汇入了时代的波涛,繁荣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碧色寨站,终结了它的“黄金时代”。
1957年12月,虽然滇越铁路碧色寨至河口段修复通车,但没有了外贸运输,碧色寨站已再难恢复昔日的繁荣;1962年4月,随着碧色寨站至蒙自站间寸轨线路的拆除,碧色寨站从昔日滇越铁路第一大站一下子降为一个只有慢车和货车才停靠两三分钟的四等小站,碧色寨站不再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交会的枢纽,这里被冷落了。但它依然记得:1964年援越抗美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毅然通过滇越铁路源源不断运送部队和军用物资,全力支援越南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之举;更难忘1978年以来,滇越铁路云南段将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部队和作战物资运送到前线,把伤病员及时转移到后方的“和平使命”。
终于,只剩下几间站房、一段长满野草的铁轨和路边的机车房;终于,只是一个小火车站了;终于,碧色寨回归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寨,曾经靠火车站吃饭的人们,都只能外出另谋生路了,百年荣光隐匿在铁轨中。
如今,路边静静地伫立着两幢明黄色的法式小楼,其中的一幢是美国大通公司作仓库用的,另外一幢则是“个碧石”铁路公司曾经存放机车头的车库。掉漆的黄色墙面已经显示出岁月的斑驳,如果不是许多人为原因车站站口的墙上的法式老钟估计还在滴答作响,如今它挂着,像一只沉默的眼睛,也是滇越铁路沿线各站台上目前惟一还在注视着众生的眼睛。
早已不再喧嚣的碧色寨站,已人去屋空,但法式建筑的车站依旧坚持往日的神韵,任凭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仍然坚硬的枕木、高高的水塔、废弃的火车头、锈迹斑斑的铁窗、屋前杂乱的荒草,几道交叉的米轨铁路,恍惚中给人以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记忆在风霜中、在旧物里,思念着那时的人和事。
早已繁华不在的碧色寨站,今天像一个迟暮的英雄,宠辱不惊地面对着外面的世界,继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但它不会只是个火车站那么简单而纯粹,它还承载着曾经的繁华与辉煌,光荣与梦想。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次不停的旅行,一次次出发,又一次次到达。而每一次出发,便有一段人生感悟;每一次告别,便是一次精神皈依……”。但是无论走多远、无论路多长、无论去过世界多少地方,位于彩云之南、红河之畔、蒙自县城北的那个小山村——碧色寨,却永远留在了云南人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李晓欢
致歉声明
由于本刊作者的疏忽,2014年8月本刊(下旬)第63页第三段最后一行,将“任命了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新入会的会员单位”错成了“任命了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雷吟天为新入会的会员单位”,现特此更正。特向广大读者及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及雷吟天会长深表歉意!
时代名流编辑部
2014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