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与艺术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的。暂且不去讨论中国的艺术是在何种思想的背景里产生,就依 “艺术”一词所所包括的几个方面来看,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雕塑、建筑等等艺术领域,佛教都在其中占有显着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如果不研究佛教的艺术,那么中国的建筑史、语言史、绘画史、舞蹈史等等,都无法撰写得完整。”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中国花鸟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绘画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美学追求相表里,从儒家的借物喻人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再到佛家的超然象外,都是中国花鸟画的美学基础。
佛教美术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体系:①早期以佛塔的营建和崇拜为主体。佛像还仅集中于释迦佛,佛教题材以本生图、佛传图为主,一般在内容上比较简单。传往斯里兰卡、东南亚所谓南传佛教诸国及中国傣族地区的美术,大体上属于这一体系。②以佛像为主体、以诸佛以下诸尊的形像的制作和崇拜为中心而展开的大乘美术。它除了在北传佛教诸国取得充分发展外,还传播到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③密教美术。从7世纪起开始在印度出现,其中的一支迅速从中国传到日本,又扩展到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尼泊尔进入中国西藏后,与当地原始钵教融合,发展为独特的□嘛教美术(亦称藏传佛教美术),又传播到中国北部和东北部。这样,随佛教而传播的佛教美术,成为东方古代美术的主流。佛教美术如按照内容粗略分类,有显教美术和密教美术、大乘美术和小乘美术之区别,但一般不太使用显教美术、小乘美术之词。许多现代美术史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各种中世纪美术风格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解释。他们的研究越来越充分地揭示出中世纪美术所独具的美学特征及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两宋花鸟画取得重大成就是在佛家思想及儒家理学的影响下并极其卓越地扩展了客体再现因素方面,达到精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将自然属性与道德品格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物我融为一体,达到艺术上的高度统一。
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美术园地,以其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多样性和表达思想的深刻性而一枝独秀。中国花鸟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史前石器时代。自那时起,当人类尝试着用与劳动工具、宗教祭仪混沌不分的史前准艺术形式记录自己所见所感之时,便同时也在当时的“艺术”中开始表现自然界的花花鸟鸟。史前石器时代镌刻于石、骨、玉以及彩绘于陶器上的鱼鸟、虫兽纹饰图案,以及捏塑出来的泥制玩具,即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花鸟艺术。隋唐以前的花鸟画,虽然我們所见不多,但在夏商周三代、秦汉、魏晋乃至隋唐时期的玉石器、铜器、陶瓷、木制品、丝织品等物件上,遗存着大量的花鸟装饰,这些遗存至今的花鸟“准艺术”,表现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高度的聪明才智,是我们在研究花鸟画时不能忽略的历史文化遗存。隋唐五代以后,花鸟画逐渐定型为中国传统绘画绘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它与人物画、山水画共同构成了传统绘学体系的总体形态。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美术园地以其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多样性和表达思想的深刻性而一枝独秀。笼统且大略而言,在传统绘学体系的总体形态中,人物画较为注重表现“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观念,山水画则多表现逍遥、怡心、畅神的道家意识,而花鸟画则多有吉祥喜庆气息及其所谓的“人间气”。所以,可以说,如果缺少了对花鸟画学的研究,中国传统的绘画美学思想将不成其完整体系。花鸟画在隋唐以后开始繁荣发展,进入五代,以“徐黄异体”为标识,花鸟画臻于成熟。至北宋画院花鸟画,在赵佶倡导、鼓励下,呈现出形象逼真、意境生动的特色,此期连勾带染、点垛兼施的水墨花鸟画也初露锋芒。于是,此后工笔与写意两大花鸟画形式,便成为支撑中国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手法。这也就是说,两宋以后,花鸟画一方面在皇家扶持下,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深受魏晋士人放逸、洒脱风度影响的中国古代文人介入绘画活动,从而使花鸟画成为放笔墨以抒胸臆的手段,成为追问宇宙本原与人生究竟的载体,并使中国传统的花鸟画成为人们精神境界、品格学养的象征。而自此之后,中国的花鸟画,无论是工抑或是写,皆明晰地沿着三条路径发展。(1)史前蒙昧时期渗透着原始人万物有灵意识的花鸟纹饰,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在民间艺术中,在石玉雕刻、陶瓷彩绘、木板年画、剪纸艺术等形式中得以持久不衰地发展演变,并以其祈祝祥瑞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乃至人生观,且由此而构成中国花鸟画发展壮大的肥沃的土壤;(2)史前渗透万物有灵意识的花鸟纹饰,在国家意识形态形成的早期,逐渐成为“翼教卫道”及其“成教化、助人伦”的辅助性手段,被镌刻于礼器、描绘于庙堂,而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发展,花鸟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开始向借鉴诗骚之比、赋、兴表现手法方向发展,成为以抒情言志方式歌颂太平世事的手段。于是,以所谓“游于艺”的方式而进行的花鸟画的创作活动与赏鉴活动,在保持它抒发情感的前提下,便与“志于道”有了关联;(3)隋唐以后,深受魏晋士人放逸、洒脱风度影响的中国古代文人介入绘画活动,从而使花鸟画成为追问宇宙本原与人生究竟的载体,体现出“小中见大”、“一叶知秋”,即宗白华先生所谓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般的审美特征。且由此而使中国传统的花鸟画,由于中国古代文人的介入,而成为人的精神境界、品格学养的象征,成为托物言志、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史前石器时代的“花鸟艺术”,与原始人的万物有灵意识相关,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原始人的万物有灵意识,在史前期稍晚,即呈现出两种价值指向:其一是指向原始宗教,其二是怡情娱乐。后来,这两种价值指向在文明期乃至国家意识形态形成初期,即呈现融合交汇特征。总之,大自然中的花鸟不仅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密切,而且能以其优美的外形和活泼生动的神态给人以美感。花鸟画在隋唐五代成熟之后,经过两宋画院花鸟画的形态学建构,发展迅速,蔚为壮观,这些艺术化了的花鸟,历史悠久,涉猎题材极其广泛,技法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不但较之自然界的花鸟更美观、更典型,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画家们的心路历程,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
佛教促进了中国绘画理论与技法的发展与成熟。中国传统绘画的伦理意义为佛教教义所充实,绘画技术技巧渐趋成熟。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佛,他还提出了“以形写神”论。相传他在建康瓦棺寺壁上绘的维摩诘居士图,光彩耀目,轰动一时。盛唐时期,中国佛教绘画已除去摹仿痕迹,进一步融合民族传统,色彩绚丽,气势恢弘,创作达到了顶峰。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高度和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绘画。著名田园诗人王维,也是画家,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禅宗影响下,他开创了超然洒脱、高远淡泊的画风,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深远。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的艺术带来了福音,使得中国艺术的内容风格更加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艺术新的样式,拓展了中国艺术新的风格,无论是古代或是当代,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中国花鸟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绘画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美学追求相表里,从儒家的借物喻人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再到佛家的超然象外,都是中国花鸟画的美学基础。
佛教美术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体系:①早期以佛塔的营建和崇拜为主体。佛像还仅集中于释迦佛,佛教题材以本生图、佛传图为主,一般在内容上比较简单。传往斯里兰卡、东南亚所谓南传佛教诸国及中国傣族地区的美术,大体上属于这一体系。②以佛像为主体、以诸佛以下诸尊的形像的制作和崇拜为中心而展开的大乘美术。它除了在北传佛教诸国取得充分发展外,还传播到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③密教美术。从7世纪起开始在印度出现,其中的一支迅速从中国传到日本,又扩展到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尼泊尔进入中国西藏后,与当地原始钵教融合,发展为独特的□嘛教美术(亦称藏传佛教美术),又传播到中国北部和东北部。这样,随佛教而传播的佛教美术,成为东方古代美术的主流。佛教美术如按照内容粗略分类,有显教美术和密教美术、大乘美术和小乘美术之区别,但一般不太使用显教美术、小乘美术之词。许多现代美术史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各种中世纪美术风格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解释。他们的研究越来越充分地揭示出中世纪美术所独具的美学特征及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两宋花鸟画取得重大成就是在佛家思想及儒家理学的影响下并极其卓越地扩展了客体再现因素方面,达到精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将自然属性与道德品格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物我融为一体,达到艺术上的高度统一。
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美术园地,以其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多样性和表达思想的深刻性而一枝独秀。中国花鸟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史前石器时代。自那时起,当人类尝试着用与劳动工具、宗教祭仪混沌不分的史前准艺术形式记录自己所见所感之时,便同时也在当时的“艺术”中开始表现自然界的花花鸟鸟。史前石器时代镌刻于石、骨、玉以及彩绘于陶器上的鱼鸟、虫兽纹饰图案,以及捏塑出来的泥制玩具,即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花鸟艺术。隋唐以前的花鸟画,虽然我們所见不多,但在夏商周三代、秦汉、魏晋乃至隋唐时期的玉石器、铜器、陶瓷、木制品、丝织品等物件上,遗存着大量的花鸟装饰,这些遗存至今的花鸟“准艺术”,表现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高度的聪明才智,是我们在研究花鸟画时不能忽略的历史文化遗存。隋唐五代以后,花鸟画逐渐定型为中国传统绘画绘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它与人物画、山水画共同构成了传统绘学体系的总体形态。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美术园地以其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多样性和表达思想的深刻性而一枝独秀。笼统且大略而言,在传统绘学体系的总体形态中,人物画较为注重表现“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观念,山水画则多表现逍遥、怡心、畅神的道家意识,而花鸟画则多有吉祥喜庆气息及其所谓的“人间气”。所以,可以说,如果缺少了对花鸟画学的研究,中国传统的绘画美学思想将不成其完整体系。花鸟画在隋唐以后开始繁荣发展,进入五代,以“徐黄异体”为标识,花鸟画臻于成熟。至北宋画院花鸟画,在赵佶倡导、鼓励下,呈现出形象逼真、意境生动的特色,此期连勾带染、点垛兼施的水墨花鸟画也初露锋芒。于是,此后工笔与写意两大花鸟画形式,便成为支撑中国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手法。这也就是说,两宋以后,花鸟画一方面在皇家扶持下,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深受魏晋士人放逸、洒脱风度影响的中国古代文人介入绘画活动,从而使花鸟画成为放笔墨以抒胸臆的手段,成为追问宇宙本原与人生究竟的载体,并使中国传统的花鸟画成为人们精神境界、品格学养的象征。而自此之后,中国的花鸟画,无论是工抑或是写,皆明晰地沿着三条路径发展。(1)史前蒙昧时期渗透着原始人万物有灵意识的花鸟纹饰,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在民间艺术中,在石玉雕刻、陶瓷彩绘、木板年画、剪纸艺术等形式中得以持久不衰地发展演变,并以其祈祝祥瑞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乃至人生观,且由此而构成中国花鸟画发展壮大的肥沃的土壤;(2)史前渗透万物有灵意识的花鸟纹饰,在国家意识形态形成的早期,逐渐成为“翼教卫道”及其“成教化、助人伦”的辅助性手段,被镌刻于礼器、描绘于庙堂,而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发展,花鸟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开始向借鉴诗骚之比、赋、兴表现手法方向发展,成为以抒情言志方式歌颂太平世事的手段。于是,以所谓“游于艺”的方式而进行的花鸟画的创作活动与赏鉴活动,在保持它抒发情感的前提下,便与“志于道”有了关联;(3)隋唐以后,深受魏晋士人放逸、洒脱风度影响的中国古代文人介入绘画活动,从而使花鸟画成为追问宇宙本原与人生究竟的载体,体现出“小中见大”、“一叶知秋”,即宗白华先生所谓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般的审美特征。且由此而使中国传统的花鸟画,由于中国古代文人的介入,而成为人的精神境界、品格学养的象征,成为托物言志、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史前石器时代的“花鸟艺术”,与原始人的万物有灵意识相关,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原始人的万物有灵意识,在史前期稍晚,即呈现出两种价值指向:其一是指向原始宗教,其二是怡情娱乐。后来,这两种价值指向在文明期乃至国家意识形态形成初期,即呈现融合交汇特征。总之,大自然中的花鸟不仅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密切,而且能以其优美的外形和活泼生动的神态给人以美感。花鸟画在隋唐五代成熟之后,经过两宋画院花鸟画的形态学建构,发展迅速,蔚为壮观,这些艺术化了的花鸟,历史悠久,涉猎题材极其广泛,技法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不但较之自然界的花鸟更美观、更典型,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画家们的心路历程,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
佛教促进了中国绘画理论与技法的发展与成熟。中国传统绘画的伦理意义为佛教教义所充实,绘画技术技巧渐趋成熟。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佛,他还提出了“以形写神”论。相传他在建康瓦棺寺壁上绘的维摩诘居士图,光彩耀目,轰动一时。盛唐时期,中国佛教绘画已除去摹仿痕迹,进一步融合民族传统,色彩绚丽,气势恢弘,创作达到了顶峰。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高度和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绘画。著名田园诗人王维,也是画家,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禅宗影响下,他开创了超然洒脱、高远淡泊的画风,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深远。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的艺术带来了福音,使得中国艺术的内容风格更加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艺术新的样式,拓展了中国艺术新的风格,无论是古代或是当代,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