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构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和主成分投影法,以2000-2011年为样本区间,对中部地区六省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计算,实证分析其空间格局和时间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六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性已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渐渐向好的倒“U”型发展态势。
关键词:中部地区 资源环境 经济发展 主成分投影法
一、引言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土地面积103万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丰富。其中人均水资源总量和林地总面积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并富产煤炭、锰、铜、硫铁和磷等矿产资源,是全国的资源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显现出一定优势:是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最佳区位之一;地处中华腹地,对全国市场具有高度的可达性;是我国承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对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积极影响。因此,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使中部地区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如2008—2012年,中部经济增长速度为12.3%,高于全国近3个百分点,同时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但与全国类似,中部地区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却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鉴于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战略区位优势和相对较好的发展基础,分析其协调发展格局,揭示其演化趋势,提出可行性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文献综述
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始于19世纪30年代,尤其是新经济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博尔丁,1966),以及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舒马赫和贝克曼于20世纪70年代指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问题根源是系统间的协调”。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清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综合归纳起来,研究成果一般集中于三个方面:(1)两者关系的研究:较为著名的有Daly(1991)认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是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前提;Sachs与Warner(2001)认为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Theodore Panayotou(2003)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2)两者协调的评价:吴玉鸣(2008年)和王婧静(2011)等分别以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31个省域、珠江三角洲等为样本,对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3)两者协调的实现路径:张慧毅等(2007)和刘承良等(2013)以发展中国家和武汉市为例,提出了协调发展的路径。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丰富,但具体针对性不足,尤其缺乏对中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性的方向。
三、指标赋权及协调度的计算
在协调评价中,初步分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两个子系统,需给出指标权重、系统发展综合指数,以及协调发展的计算方法。
(一)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对于子系统指标权重的确定,为尽量做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在分析现有两大类方法(主题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决定采用熵权法。熵权法是依据指标数据的差异性大小确定指标的权重,计算的基本步骤为:先求出各个省区各项指标值的比重,再计算各项指标的熵值,最后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差异性系数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指标的差异性系数反映了各指标下各个省区子系统指标数据值的差异性大小,指标的数据差异性越大,则该指标的权重越大,特别地是当指标数据完全相等时,差异性系数最小。具体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
(二)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根据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及指标值,利用主成份投影法进行综合指数计算,主成份投影法是一种多指标决策与综合评价的方法。其计算过程如下:先进行指标规范化,根据指标的属性类型界定,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指标基本属于成本型指标和效益型指标;再用前面求出的指标权重对决策矩阵进行加权处理,得到赋权后的决策矩阵;为消除指标间的重叠信息,再对指标值进行正交变换;最后,求出各决策向量在理想决策向量方向上的投影,以各决策向量的投影值作为各个省区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具体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12]。
(三)协调度的计算与评价标准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的计算模型为:
式中Zj、Ej和Rj为分别为中部地区第j个省区的协调度、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k为系统的调节系数,k≥2,在此取为2,易知1>Zj>0,且Zj越大,表明第j个省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越协调。
同时,为了更好地反映两个子系统的协调水平,采用如下模型计算协调发展度:
式中Lj为协调发展度;Tj=w1Ej+w2Rj,w1和w2设定w1和w2分别取值为0.5。
根据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得分,将两者都分别划分为七大类,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
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进行评价,首先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再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政府公报》以及中部六省的《统计年鉴》等。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遵循区域性、动态性、系统性、层次性及完备性原则,按三级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两个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包括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居民生活三个二级指标;资源环境子系统包括资源与利用、环境压力和环境治理三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及其性质如表2所示。
(二)协调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经计算得经济发展子系统与资源环境子系统的综合指数、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及其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均处于协调状态,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0.336,资源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0.635,协调度平均水平为0.819,处于良好协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一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三个省区处于Ⅲ级水平,安徽省、山西省和江西省三个省区处于Ⅳ级水平;协调发展度平均水平为0.631,处于Ⅲ级水平,形成中间高、两头低的格局。 (三)协调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计算得出中部地区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及协调度,如表4所示。2000—2011年的12年间,中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有逐渐改善的趋势,数值基本是不断增大的。经济系统综合发展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资源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倒“U”型,拐点峰值出现于2006年。中部地区复合系统发展过程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6年,复合系统协调度从0.357到0.443,属濒临失调型;第二阶段为2007年,复合系统协调度为0.533,属初步协调型;第三阶段为2008—2009年,复合系统协调度分别为0.631和0.717,属中度协调型;第四阶段为2010—2011年,复合系统协调度分别为0.792和0.819,过渡到良好协调型。但协调发展度还较低,从0.331到0.631,评价自Ⅴ级上升到Ⅲ级,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5年属于Ⅴ级水平,2006—2009年属Ⅳ级水平,2010-2011年属Ⅲ级水平,与协调度的划分基本相同。
五、政策建议
为实现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发展中部地区生态经济,最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鉴于本文得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虽然不高,但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均基本远远好于其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所以中部地区可以利用其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绿色花卉、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旅游等绿色生态经济,促进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生态经济优势。
(二)建立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中部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各个地区较有特色。为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避开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应该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实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战略,对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进行整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与消费模式。
(三)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虽然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一直在提高,但存在一定的环境隐患。随着中部地区经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及政绩导向追求,三废排放量逐年增加,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已出现苗头。因此在中部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提倡低碳工业、低碳生活,坚决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1]范恒山.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3(1).
[2]张颖,陈艳.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潜力与减排效应估算[J].
宏观经济管理,2012(10).
[3]Boulding K.E. 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
[J].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1966(3):
14-28.
[4]Peter P. P., Rogers, Kazi F. F., Jalal, John A. A. Boyd An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Cromwell press,
2012:46-48.
[5]Daly H. E. Toward some operational principles of
[6]Sachs J.D., A.M. Warner. Natural resour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45:827-838.
[8]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
研究[J].资源科学,2008(1).
责任编辑:晓途
关键词:中部地区 资源环境 经济发展 主成分投影法
一、引言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土地面积103万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丰富。其中人均水资源总量和林地总面积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并富产煤炭、锰、铜、硫铁和磷等矿产资源,是全国的资源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显现出一定优势:是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最佳区位之一;地处中华腹地,对全国市场具有高度的可达性;是我国承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对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积极影响。因此,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使中部地区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如2008—2012年,中部经济增长速度为12.3%,高于全国近3个百分点,同时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但与全国类似,中部地区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却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鉴于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战略区位优势和相对较好的发展基础,分析其协调发展格局,揭示其演化趋势,提出可行性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文献综述
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始于19世纪30年代,尤其是新经济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博尔丁,1966),以及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舒马赫和贝克曼于20世纪70年代指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问题根源是系统间的协调”。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清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综合归纳起来,研究成果一般集中于三个方面:(1)两者关系的研究:较为著名的有Daly(1991)认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是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前提;Sachs与Warner(2001)认为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Theodore Panayotou(2003)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2)两者协调的评价:吴玉鸣(2008年)和王婧静(2011)等分别以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31个省域、珠江三角洲等为样本,对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3)两者协调的实现路径:张慧毅等(2007)和刘承良等(2013)以发展中国家和武汉市为例,提出了协调发展的路径。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丰富,但具体针对性不足,尤其缺乏对中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性的方向。
三、指标赋权及协调度的计算
在协调评价中,初步分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两个子系统,需给出指标权重、系统发展综合指数,以及协调发展的计算方法。
(一)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对于子系统指标权重的确定,为尽量做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在分析现有两大类方法(主题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决定采用熵权法。熵权法是依据指标数据的差异性大小确定指标的权重,计算的基本步骤为:先求出各个省区各项指标值的比重,再计算各项指标的熵值,最后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差异性系数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指标的差异性系数反映了各指标下各个省区子系统指标数据值的差异性大小,指标的数据差异性越大,则该指标的权重越大,特别地是当指标数据完全相等时,差异性系数最小。具体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
(二)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根据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及指标值,利用主成份投影法进行综合指数计算,主成份投影法是一种多指标决策与综合评价的方法。其计算过程如下:先进行指标规范化,根据指标的属性类型界定,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指标基本属于成本型指标和效益型指标;再用前面求出的指标权重对决策矩阵进行加权处理,得到赋权后的决策矩阵;为消除指标间的重叠信息,再对指标值进行正交变换;最后,求出各决策向量在理想决策向量方向上的投影,以各决策向量的投影值作为各个省区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具体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12]。
(三)协调度的计算与评价标准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的计算模型为:
式中Zj、Ej和Rj为分别为中部地区第j个省区的协调度、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k为系统的调节系数,k≥2,在此取为2,易知1>Zj>0,且Zj越大,表明第j个省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越协调。
同时,为了更好地反映两个子系统的协调水平,采用如下模型计算协调发展度:
式中Lj为协调发展度;Tj=w1Ej+w2Rj,w1和w2设定w1和w2分别取值为0.5。
根据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得分,将两者都分别划分为七大类,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
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进行评价,首先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再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政府公报》以及中部六省的《统计年鉴》等。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遵循区域性、动态性、系统性、层次性及完备性原则,按三级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两个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包括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居民生活三个二级指标;资源环境子系统包括资源与利用、环境压力和环境治理三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及其性质如表2所示。
(二)协调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经计算得经济发展子系统与资源环境子系统的综合指数、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及其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均处于协调状态,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0.336,资源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0.635,协调度平均水平为0.819,处于良好协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一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三个省区处于Ⅲ级水平,安徽省、山西省和江西省三个省区处于Ⅳ级水平;协调发展度平均水平为0.631,处于Ⅲ级水平,形成中间高、两头低的格局。 (三)协调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计算得出中部地区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及协调度,如表4所示。2000—2011年的12年间,中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有逐渐改善的趋势,数值基本是不断增大的。经济系统综合发展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资源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倒“U”型,拐点峰值出现于2006年。中部地区复合系统发展过程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6年,复合系统协调度从0.357到0.443,属濒临失调型;第二阶段为2007年,复合系统协调度为0.533,属初步协调型;第三阶段为2008—2009年,复合系统协调度分别为0.631和0.717,属中度协调型;第四阶段为2010—2011年,复合系统协调度分别为0.792和0.819,过渡到良好协调型。但协调发展度还较低,从0.331到0.631,评价自Ⅴ级上升到Ⅲ级,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5年属于Ⅴ级水平,2006—2009年属Ⅳ级水平,2010-2011年属Ⅲ级水平,与协调度的划分基本相同。
五、政策建议
为实现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发展中部地区生态经济,最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鉴于本文得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虽然不高,但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均基本远远好于其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所以中部地区可以利用其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绿色花卉、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旅游等绿色生态经济,促进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生态经济优势。
(二)建立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中部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各个地区较有特色。为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避开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应该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实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战略,对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进行整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与消费模式。
(三)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虽然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一直在提高,但存在一定的环境隐患。随着中部地区经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及政绩导向追求,三废排放量逐年增加,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已出现苗头。因此在中部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提倡低碳工业、低碳生活,坚决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1]范恒山.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3(1).
[2]张颖,陈艳.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潜力与减排效应估算[J].
宏观经济管理,2012(10).
[3]Boulding K.E. 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
[J].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1966(3):
14-28.
[4]Peter P. P., Rogers, Kazi F. F., Jalal, John A. A. Boyd An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Cromwell press,
2012:46-48.
[5]Daly H. E. Toward some operational principles of
[6]Sachs J.D., A.M. Warner. Natural resour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45:827-838.
[8]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
研究[J].资源科学,2008(1).
责任编辑: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