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也是历年升学考试中的重头戏。“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不处不在。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能结合教学实际,全方位,多角度引领学生探究数学的奥秘,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这里,我就将自己的一些教学浅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渗透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数学和小学完全不同,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将开始由“算数”向真正的“数学”过渡,但是不少学生的思维难以由“数字”向“字母”和“方程”转变,难以接受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因此,他们就会觉得数学“很难学”、“不知所云”,进而发展成为厌恶数学、害怕数学,这样,数学成绩便一落千丈。单纯的数学理论未免过于抽象和枯燥。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数学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觉得数学并不是那么抽象,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好数学的兴趣
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效率。
二、营造气氛,争做学习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科学提问,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四、注重引入,增强参与意识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五、实践操作,总结解题方法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还指导学生“善总结”,即善于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課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一、渗透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数学和小学完全不同,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将开始由“算数”向真正的“数学”过渡,但是不少学生的思维难以由“数字”向“字母”和“方程”转变,难以接受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因此,他们就会觉得数学“很难学”、“不知所云”,进而发展成为厌恶数学、害怕数学,这样,数学成绩便一落千丈。单纯的数学理论未免过于抽象和枯燥。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数学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觉得数学并不是那么抽象,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好数学的兴趣
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效率。
二、营造气氛,争做学习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科学提问,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四、注重引入,增强参与意识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五、实践操作,总结解题方法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还指导学生“善总结”,即善于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課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